簡萍
[摘 要]在口算教學中,教師可通過靜態(tài)向動態(tài)轉變、單一向綜合轉變、刻板向童趣轉變等方式開發(fā)口算游戲,讓口算教學充滿互動性、綜合性和趣味性,讓課堂變得精彩有趣。
[關鍵詞]口算;游戲;趣味性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8)35-0096-01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對低段口算的要求是能熟練地口算20以內的加減法和表內乘除法,能口算百以內的加減法和一位數乘除兩位數;對口算速度的要求是20以內加減法和表內乘除法口算每分鐘8~10題,百以內加減法口算每分鐘3~4題。
為了增強低年級數學口算的趣味性,讓學生在練習口算的過程中無枯燥乏味之感,我認真研究教材,研究學生,為學生設計有趣好玩的口算游戲,以提高學生的口算技能,引導學生融玩于學。
一、從靜態(tài)向動態(tài)轉變,突出口算游戲的互動性
好的口算游戲,不僅需要有好的游戲內容,還要能夠及時地反饋學生的學習情況。為了讓口算游戲從靜態(tài)走向動態(tài),實現口算游戲的互動性,我充分利用教材中原有的學具元素,比如對小棒、數字卡片、圓片等進行二次個性化加工,為學生設計口算游戲。
如一年級教材中的一道題目:有一張卡片上寫著10、14、13、17、19、12、15、18、16、11,要求用卡片上的數減去9。在平常的教學中,教師多以靜態(tài)的方式呈現該題,讓學生把最后的答案依次寫在課本上,然后全班對答案。教師再進一步引導學生列出這些算式,比較算式中蘊藏的函數關系:被減數變大,減數不變,差變大;被減數變小,減數不變,差變小。
這樣的教學過程讓學生深感乏味,缺乏學習興趣。為了增加口算的互動性,我在這道題中加入了抽拉、移動等元素,通過拉動讓減數9動起來,學生在觸摸、觀察等多感覺器官參與的前提下開展口算游戲,不僅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這組口算學具可以反復利用,實現了口算練習的最大價值。
又如,我充分發(fā)揮“互聯(lián)網+”的優(yōu)勢,把靜態(tài)的口算設計成打地鼠、踩氣球等APP游戲,讓學生自己設置學習時間和學習難度,拓寬了學習的空間,在游戲的互動中提高口算速度,體驗成功。
二、從單一向綜合轉變,突出口算游戲的綜合性
在解決數學問題時,常常需要綜合運用數學知識,口算問題也是如此。教師在開發(fā)數學口算游戲時可以綜合運用基本學具,讓學生既可以進行單一的針對性練習,又可以展開綜合性練習,提高學生制作和操作學具的效率。
如在教學一年級“10以內加減法”時,通常會依托圓盤進行單一內容的練習,如練習5減幾、6減幾、7減幾、8減幾、9減幾。為了體現口算游戲的綜合性,我入活動元素,如把圓心部分做成活動式,先出現元素5, 進行單一練習;然后不斷添加6、7、8、9,逐步組合成一套針對10以內加減法板塊學習的綜合性學具,體現了練習的連續(xù)性和綜合性。
又如,為了幫助學生理解“兩位數減一位數退位減法”的算理,教材中通常是借助小棒和計數器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理解。不難發(fā)現,學生在拆和捆小棒的過程中不僅花費時間,而且小棒容易丟失;同時計數器也不能讓學生直觀地看到一個10是十個1,游戲學具的教學和使用效率低下。
于是,我整合這兩種游戲學具,設計了數位筒(如圖)。數位筒既可以讓學生清晰地看清楚數位,又可以利用筒直接放小棒的優(yōu)勢,解決了拆卸、捆綁不方便的問題,提高了課堂效率。
三、從刻板向童趣轉變,突出口算游戲的趣味性
根據兒童認知心理學理論,小學低年級段的學生活潑好動、注意力持續(xù)時間短。因此,教師在開發(fā)口算游戲時盡量讓游戲有趣、好玩、新奇,在游戲中加入學生喜歡的卡通人物或引入一些常見的生活情境等。
如對教材中的一道靜態(tài)的送信練習,我就設計信封和郵筒學具,增加信的數量,讓口算游戲動起來。在游戲中,讓學生模擬送信和收信的活動,由收信人評價“哪個郵遞員送信速度快且差錯少”。通過這樣的口算游戲,每個學生在扮演角色的過程中全身心地投入到口算游戲中,在輕松開放的練習氛圍中不知不覺地完成口算練習。在整個過程中,學生進行了多次計算,潛移默化地提升了計算能力,同時學會了有序活動,培養(yǎng)了責任心。
總之,數學口算游戲的形式多種多樣,游戲素材的種類眾多。只有合理設計口算游戲,讓游戲充滿互動性、綜合性和趣味性,才能讓課堂變得精彩有趣。
(責編 羅 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