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艷陽+袁玉龍+孫慧敏+翟紅華+李娜
摘 要: “十三五”規(guī)劃初期,高校中外合作辦學快速發(fā)展,出國(境)交流生的思想政治狀況開始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本文以山東農業(yè)大學外國語學院為例,調查訪談了近三年來出境交流生、高校輔導員、交流生家長及其同學,對交流生的思想政治、道德修養(yǎng)、心理安全、專業(yè)技能等多方面進行了跟蹤調研,獲得了交流生思想政治狀況的最新數據,并通過對數據的分析研究,提出了高校出國(境)交流生思政教育對策,以期建立針對交流生的思政育人機制。
關鍵詞: 交流生 留學 思想政治情況 思政教育對策
《中國留學發(fā)展報告2016》研究顯示,2015年度中國在海外留學的學生有126萬人,約占世界國際留學生總數的25%,在美中國留學生中,本科生超過12萬人,首次超過同期在美研究生[1]。我國出國留學生的培養(yǎng)以中外高校合作辦學為主,近幾年,隨著各高校中外合作辦學的深化,越來越多的在校大學生選擇走出國門,接受國外教育。
“十三五”規(guī)劃初期,山東農業(yè)大學出國(境)教育發(fā)展迅速,打造了中德合作辦學品牌項目[2],擴大了赴臺項目合作學校,新增與美國、英國多所大學的合作項目。同時,各二級學院紛紛籌建中外合作特色項目,其中外國語學院依托學科特色,增加了多項中外合作項目,出國(境)交流生明顯增加。
本文以山東農業(yè)大學外國語學院為例,調研近三年來出境交流生思想政治情況。
一、山東農業(yè)大學外國語學院出國(境)交流學生情況
2015學年-2016學年,外國語學院共有2個合作辦學項目,15名在校生出國(境)交流;2016學年-2017學年,學院共有3個合作辦學項目,17名學生出國(境)交流;2017學年-2018學年,共有4個合作辦學項目,26名學生出國(境)交流(見下圖)。近三年,中外合作辦學項目與出境交流生人數快速增長,2017學年-2018學年比2015學年-2016學年出境交流生人數增加73%。
圖 山東農業(yè)大學外國語學院近三年中外合作辦學情況
出境交流生中女生占70%,男生占30%,女生人數明顯多于男生。他們多在大三、大四學年出境交流學習,近三年高年級出境交流人數占全部出境交流人數的86%(見下表)。學習期限多為一學期或一學年,交流學習期間學籍不變,學分互認,學習期滿后按時歸國繼續(xù)國內課程。三年來,交流生對目的國家或地區(qū)的選擇目標更加明確,多考慮與專業(yè)相關的交流國及國外專業(yè)進行學習。
表 山東農業(yè)大學外國語學院近三年出國(境)交流學生基本情況
二、交流生思想政治情況調查
要做好交流生的思政教育工作,首先要進行交流生思政狀況調查工作,了解交流生的現(xiàn)實需求及當前思政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從而有針對性地開展出境交流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本次調研選取了山東外國語學院近三年出境交流學生進行問卷和訪談調研,訪談了學校負責國際交流項目的教師、交流生的國內輔導員、外派輔導員、家長及同學。由于部分調研對象不在校,本次調研問卷主要通過郵件、QQ群等開展網上調查。調研圍繞58名曾有出境學習經歷的學生展開了主要包括思想政治、道德修養(yǎng)、心理安全、專業(yè)技能等多方面的持續(xù)性調查。
1.思想政治狀況
當問及“認為哪一種對國家和社會的持久良性運行最為重要”時,交流生出國前后的回答極為相似,他們認為重要性依次為“公正”、“秩序”、“民主”、“自由”,關于“對我國文化影響力的看法”有89%的交流生出境前認為“中國是世界文化強國”,有10%的學生認為“中國是文化大國而非強國”,有21%的學生回國后更加認同此觀點,認為中國非文化強國??梢娊涣魃恼J識在出國前后有所波動,思政教育應加強對交流生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教育。面對“如果現(xiàn)在有機會可以加入發(fā)達國家國籍并放棄中國籍,您如何選擇”這個問題時,幾乎無人選擇“求之不得,馬上加入”,說明交流生擁有很強的民族認同感與歸屬感。
2.道德修養(yǎng)狀況
歸國后的交流生更加重視誠信,認同“無論什么時候都要誠信的”的歸國交流生比出境前增加了4個百分點。對于“如何看待見義勇為的人”,有12%的歸國交流生認為“值得贊揚,但我不想見義勇為”,3%的學生認為“太傻了,不值得為別人死傷”,他們出境前這兩個選項的數據分別為8%及0%,交流生的個人主義傾向變化明顯。戀愛觀方面,交流生出國前后的戀愛動機無顯著改變,關于“婚前性行為的態(tài)度”,出境前有67%的學生“比較謹慎,要為對方負責任”,19%表示“不能接受”,14%認為“無所謂,喜歡就好”,歸國后有19%的交流生認為“無所謂,喜歡就好”,超過了認為“不能接受”的人數。歸國后交流生對同性戀的態(tài)度更加曖昧,“不反感、不支持”的人數增加了5個百分點,認為“戀愛自由、支持”的人數增加了7個百分點。中外文化的差異直接影響了交流生對中國傳統(tǒng)道德的認知。思政工作者應教育交流生學會應對“文化沖擊”,有針對性地指導交流生樹立正確戀愛觀。
3.心理狀態(tài)及安全意識
出國前,交流生最擔心的不適應問題依次為“對國外教學、考試方法的適應”“對專業(yè)、課程內容的適應”“與外國教師學生的溝通”“語言”“遠離家人朋友”“飲食”“住宿”,交流生對課業(yè)的擔心較明顯。關于“課余時間您主要做些什么”,正在境外的交流生依次選擇了“上網”“學習”“和朋友在一起玩”“一個人外出游玩”“一個人待在屋里”,除了上網與學習外,交流生更喜歡和朋友在一起玩而非一個人玩。出境前有60%的學生認為自己“沒有壓力,心理狀態(tài)良好”,34%認為“有點壓力,通過自我調節(jié)可以保持良好”,而出境后有41%的學生認為自己有點壓力,陌生的環(huán)境對交流生的心理狀態(tài)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思政工作者需要及時關注、疏導交流生產生的心理健康問題。關于國家安全和保密紀律意識方面,僅有21%的交流生認為自己的安全意識非常強,45%認為自己安全意識較強,28%認為自己安全意識較弱,7%認為自己無安全意識。部分交流生并未意識到維護國家安全是公民必須履行的義務,思政工作應加強交流生國家安全與保密紀律教育,強化交流生的國家安全意識。72%的交流生認為自己的個人安全意識較強,僅有22%的交流生認為自己的安全意識非常強,交流生的個人安全是思政工作的重中之重,思政工作者需通過全程指導和教育,增強交流生的自我保護意識。
4.專業(yè)技能及培訓服務
關于“出國前你的交換留學國語言水平如何”,91%的交流生認為很好或較好,大部分學生表示未參加正式的外語培訓,這與外國語學院專業(yè)特點及交流選拔機制有關,大部分交流生均為專業(yè)成績優(yōu)秀的學生。78%的交流生認為出國前對交換留學國的文化、歷史和習俗非常了解或比較了解,仍有近三分之一的交流生不太了解或不了解留學目的國家的情況,思政教育應開展相應培訓,幫助交流生在出國前了解留學國家情況,指導交流生更快融入留學國家的生活。關于未來工作的調查:出境前,40%的交流生希望在國內的公職事業(yè)單位工作,31%希望在國內的外資和中外合資企業(yè)工作,21%希望在大型國企工作,5%希望去國外工作,3%希望在有發(fā)展前景的私企工作。交流生歸國后,選擇公職事業(yè)單位的人數略有降低,選擇去國外工作的人數增加了7個百分點。對于創(chuàng)業(yè)意向的調查發(fā)現(xiàn),交流生歸國后的創(chuàng)業(yè)熱情略有降低。當問及“如果回國后您發(fā)現(xiàn)留學經歷對找工作沒有太多的好處,你會后悔嗎”,72%的交流生表示“不后悔,因為我已學到很多有用的東西,對長期來說有好處”,21%的交流生表示“有點后悔,因為自己和家庭投資、付出很多”,7%的交流生表示“非常后悔,難以接受這種狀況”,可見大部分交流生都能正確認識出國交流經歷,然而仍有部分學生沒有建立正確的留學期望值,歸國后可能會出現(xiàn)困惑、悲觀等消極情緒。因此,交流生歸國后的思政教育工作尤其重要,需要對交流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心理健康教育等多方面的教育和鼓勵,幫助交流生盡快融入國內學習生活。
三、高校出國(境)交流生思政教育對策
“十三五”初期,高校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快速增加,大學生對外交流日益頻繁,高校針對交流生的思政教育工作也越來越重要?!吨泄仓醒?、國務院關于改進和加強出國留學人員工作若干問題的通知》指出:“出國留學人員應該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對出國留學人員必須加強思想政治工作,加強愛國主義和共產主義道德品質教育,使他們樹立艱苦創(chuàng)業(yè)、振興中華的思想,勤奮學習”,“對他們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須結合國外的特點,堅持正面教育,方式、方法靈活多樣”[3]。該文件的指導性闡述為高校交流生的思政教育工作指明了教育目的、主要內容及方式方法。輔導員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力量,是貼近交流生的基層學生工作者,對交流生的影響和幫助較為重要,因此本文著重闡述以輔導員為思政教育主體的對策建議。
1.理想信念教育
高校思政工作從根本上說就是為了培育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這樣的社會主義新人必須具備堅定的理想信念。高校本科階段選拔的出境交流生多為成績優(yōu)異、素質全面的好學生,也是未來建設國家、服務社會的優(yōu)秀人才,因此針對交流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必不可少。習近平同志曾指出“要依靠文化自信堅定理想信念”,加強交流生的文化自信是加強理想信念教育的關鍵環(huán)節(jié)。
在交流生出國前,思政工作者可通過開辦講座、組織黨團活動等,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科學系統(tǒng)地融入思政教育,加強大學生的文化自信。交流生出國后,網絡德育工作可以作為重要的思政教育抓手,通過各類網絡平臺弘揚主旋律、營造正面輿論,同時發(fā)揮基層黨團組織的組織優(yōu)勢,發(fā)揮交流生中先進分子的帶頭作用,引導交流生的思政動向。交流生歸國后,同樣需要思政工作者給予關注和持續(xù)教育。
2.安全健康教育
我國憲法第五十三條、第五十四條明確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必須遵守憲法和法律,保守國家秘密”,“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維護祖國的安全、榮譽和利益的義務,不得有危害祖國的安全、榮譽和利益的行為”[4]。維護國家安全、保守國家秘密是交流生應盡的責任,思政工作者必須明確要求交流生不攜帶、傳遞、收集秘密文件及國內未公開的研究成果,不參加宗教組織,不從事任何危害國家安全的行為,提高警惕,增強維護國家安全及保密意識。
近年來時有交流生在異國出現(xiàn)安全事故的報道,思政工作者必須向交流生反復強調“安全第一”的觀念,指導交流生學習安全常識,說明安全隱患,提出規(guī)避措施,同時要求交流生嚴格遵守當地法律法規(guī),嚴禁違法犯罪。交流生遠離親友置身于陌生環(huán)境,承受著相對較重的學習壓力,部分交流生可能會出現(xiàn)心理問題。交流生心理健康狀況必須作為思政工作的重要內容。思政工作者必須全程監(jiān)測交流生心理狀態(tài),及時消除交流生在異國產生的消極情緒,一旦發(fā)現(xiàn)交流生出現(xiàn)心理問題,就應立即要求交流生回國治療。當交流生返校后,可以開展有針對性的心理測試、朋輩輔導活動和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確保交流生歸國后心理狀態(tài)良好。
3.適應沖擊教育
“文化沖擊”是指一個人在陌生的文化環(huán)境中產生的焦慮感和失落感,當一個人突然來到與自己的文化截然不同的文化環(huán)境中,面對周圍的一切往往會感到無所適從[4]。為了降低交流生“文化沖擊”的影響,幫助交流生盡早融入異國的學習生活中,思政工作者須在交流生出國前對其進行“跨文化教育”和“跨文化訓練”,使交流生了解中西方文化差異,幫助交流生掌握跨文化交往所需的行為、認知和情感。
交流生再度回國后,也會遭受“逆文化沖擊”[6],出現(xiàn)種種不適和困惑,部分人可能會因留學經歷未帶來實質性的求職優(yōu)勢或未實現(xiàn)學習目標,而出現(xiàn)心理失望和挫敗感。思政教育者要引導交流生盡快重建社交圈,引導其正確看待留學經歷,培養(yǎng)平和心態(tài)。思政工作可以發(fā)揮學生會、社團組織的功能,鼓勵交流生參加豐富多彩、健康向上的實踐活動,通過參與社會調查、公益活動等集體活動,擴大交流生的交際圈,引導交流生為社會發(fā)展做出貢獻。
4.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教育
交流生回國后幾乎立刻面臨畢業(yè)、就業(yè)問題,部分交流生認為留學經歷是今后求職的重要砝碼,認為“留學光環(huán)”可以使其輕松就業(yè),但實際上交流生在就業(yè)時并不會有明顯的競爭優(yōu)勢,一味等待“伯樂”可能會喪失就業(yè)的最佳時機。思政工作者需要向交流生闡明就業(yè)形勢、提供就業(yè)培訓、發(fā)布針對性的就業(yè)信息,力促交流生就業(yè)工作。
本次調研發(fā)現(xiàn)交流生的創(chuàng)業(yè)意識較弱,大部分交流生并沒有創(chuàng)業(yè)的意向,思政工作者可以引導交流生多觀察、學習發(fā)達國家的創(chuàng)新項目,通過舉辦創(chuàng)業(yè)講座、訪談創(chuàng)業(yè)成功人士,激發(fā)交流生的創(chuàng)業(yè)熱情,鼓勵交流生開展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活動、參加創(chuàng)新計劃、創(chuàng)業(yè)大賽,培養(yǎng)其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能力,以創(chuàng)業(yè)促就業(yè)。
在訪談中,交流生的家長及輔導員還談及了希望交流生能夠提高的其他能力和意識,如自主學習能力、樹立文明形象、傳播中國文化、自立意識、勤儉節(jié)約意識、集體意識等??梢姼咝=涣魃枷胝谓逃ぷ魇且豁椛婕岸鄠€教育主體、全方位、全過程的育人工作,建立全面的思政育人機制,對培養(yǎng)高等教育的國際化人才、展現(xiàn)高校合作辦學能力、維護國家形象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參考文獻:
[1]中國與全球化智庫.中國留學發(fā)展報告2016[M].北京:社科文獻出版社,2016.
[2]王桂利.用品質擦亮合作辦學品牌——走近山東農大“中德班”[N].大眾日報,2017-10-26(11).
[3]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改進和加強出國留學人員工作若干問題的通知[EB/OL].http://www.chinalawedu.com/falvfagui/fg22598/3953.shtml,1986.5.4.
[4]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EB/OL].http://www.gov.cn/test/2005-06/14/content_6310_4.html,2005.6.14.
[5]汪鳳翎.論出國留學生跨文化認知與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J].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28(1):149-153.
[6]林憶夏.當海歸遭遇“逆文化沖擊”[N].人民日報(海外版),2012-03-02(6).
課題基金來源:本文系2017年度山東農業(yè)大學學生工作研究課題“高校出國(境)交流生思政育人機制研究”(編號:2017ZD08)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