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工業(yè)大學 人文學院,浙江 杭州 310023)
有宋一代,蘇軾詩文以其內(nèi)容廣博而著稱。呂本中《呂氏童蒙訓》以“波瀾浩大,變化不測”之喻評價蘇軾詩文。蘇軾詩文的這一特點,與其詩文題材的豐富性緊密相連,而這一豐富性又與其長期任職地方的仕途經(jīng)歷相關。蘇軾的水利書寫即是其長期任職地方經(jīng)歷的體現(xiàn),從而豐富其詩文內(nèi)容。其內(nèi)容大致有三類:一為水利著述,如《禹之所以通水之法》《書汴河斗門》《錢塘六井記》等;二為水利奏狀,如《杭州乞度牒開西湖狀》《申三省起請開湖六條狀》《奏論八丈溝不可開狀》等;三為詩詞,如《河復》《百步洪》《書望洪亭壁》《浚井》《次韻趙德麟新開西湖》等。前兩類是蘇軾從事水利實踐與水利研究的具體體現(xiàn),包括防洪抗洪、農(nóng)田灌溉、航道治理與水運、供水、預防水利紛爭等。后一類則是其藝術再現(xiàn)治水實踐。
這類書寫主要呈現(xiàn)在其水利著述和水利奏狀中,內(nèi)容涵蓋對農(nóng)田水利、防洪、航運以及與水利相關的社會與自然環(huán)境等問題的思考與實踐。
自古以來,中國興筑的農(nóng)田水利不勝枚舉。杭州西湖,自唐五代起便承擔著灌溉周圍農(nóng)田的功能。蘇軾有關農(nóng)田灌溉的水利書寫主要面對杭州西湖。《杭州乞度牒開西湖狀》首先回顧西湖灌溉農(nóng)田的歷史:“唐長慶中,白居易為刺史。方是時,西湖溉田千余頃。及錢氏有國,置撩湖兵士千人,日夜開?!盵1]。接著指出宋代西湖灌溉功能衰弱的現(xiàn)象:“自國初以來,稍廢不治,水涸草生,漸成葑田。熙寧中,臣通判本州,則湖之葑合,蓋十二三耳。至今才十六七年之間,遂堙塞其半。父老皆言十年以來,水淺葑橫,如云翳空,倏忽便滿,更二十年,無西湖矣”[1]。為此,上呈這篇奏狀,懇請朝廷資助其開展疏浚工程。
據(jù)《中國災害通史·宋代卷》:“宋代時期的水災次數(shù)在各種自然災害中居于首位,共達628次之多”[2]。熙寧十年(1077)七月十七日,黃河決于澶州曹村埽。蘇軾的《獎諭敕記》等作品均以此次抗洪為書寫內(nèi)容?!丢勚I敕記》前半部分記述抗洪情景:“遂起急夫五千人,與武衛(wèi)奉化牢城之士,晝夜雜作堤。堤成之明日,水自東南隅入,遇堤而止。水窗六,先水未至,以薪芻為土囊自城外塞之。水至而后,自城中塞者皆不足恃。城中有故取土大坑十五,皆與外水相應,井有溢者。三方皆積水,無所取土,取于州之南亞父塚之東。自城中附城為長堤,壯其址,長九百八十四丈,高一丈,闊倍之。公私船數(shù)百,以風浪不敢行,分纜城下,以殺河之怒。至十月五日,水漸退,城遂以全”[3]。后半部分,記其主持防洪工程建設:“明年二月,有旨賜錢二千四百一十萬,起夫四千二十三人,又以發(fā)常平錢六百三十四萬,米一千八百余斛,募夫三千二十人,改筑外小城。創(chuàng)木岸四,一在天王堂之西,一在彭城樓之下,一在上洪門之西北,一在大城之東南隅。大坑十五皆塞之。已而澶州靈平埽成,水不復至”[3]。
蘇軾任職杭州時,京杭大運河的杭州段即城中的茅山河和鹽橋河常常淤塞。蘇軾聽取同僚蘇堅建議,并實施疏浚工程:“今宜于鈐轄司前創(chuàng)置一閘,每遇潮上,則暫閉此閘,令龍山浙江潮水,徑從茅山河出天宗門,候一兩時辰,潮平水清,然后開閘,則鹽橋一河過闤闠中者,永無潮水淤塞、開淘搔擾之患。而茅山河縱復淤填,乃在人戶稀少村落相半之中,雖不免開淘,而泥土有可堆積,不為人患。潮水自茅山河行十余里至梅家橋下,始與鹽橋河相通,潮已行遠,泥沙澄墜,雖入鹽橋河,亦不淤填。(自來潮水入茅山、鹽橋二河,只淤填十里,自十里以外,不曾開淘,此已然之明效也。)茅山河既日受潮水,無緣涸竭,而鹽橋河底低茅山河底四尺,(梅家橋下,量得水深四尺,而碧波亭前,水深八尺。)則鹽橋河亦無涸竭之患”[1]。此次工程效果明顯,《宋史》有如下記錄:“軾見茅山一河專受江潮,鹽橋一河專受湖水,遂浚二河以通漕。復造堰閘,以為湖水畜泄之限,江潮不復入市”[4]。
熙寧年間,蘇軾通判杭州時曾協(xié)助陳襄修浚六井。元祐五年(1090),再度任職杭州時,六井已廢壞:“居民去水遠者,率以七八錢買水一斛,而軍營尤以為苦”[5]。為此,蘇軾尋訪當年的修井人,商討修繕方案?!白荧曉疲何鯇幹须m已修完,然不免以竹為管,易致廢壞。遂擘畫用瓦筒盛以石槽,底蓋堅厚,錮捍周密,水既足用,永無壞理”[5]。為此,蘇軾撰寫了《申三省起請開湖六條狀》,提出修繕計劃:“謹以四月二十日興功開導及作堰閘,且以余力修完六井,(杭州城中多鹵地,無甘井。唐刺史李泌始作六井,皆引湖水注其中,歲久不治。熙寧中,知州陳襄與軾同擘畫修完,而功不堅緻,今復廢壞。軾今改作瓦筒,又以磚石培甃固護,可以堅久。)皆不過數(shù)月,可以成就”[1]。此次修繕完善了居民的用水設施。
蘇軾的管轄區(qū)內(nèi)也有因開渠挖溝引發(fā)紛爭。元祐六年(1091)八月,蘇軾知潁州。九月,上《申省論八丈溝利害狀二首》;十月,上《奏論八丈溝不可開狀》,多次闡述開挖八丈溝的利弊得失。首先,直面不同意見:“臣歷觀數(shù)年以來諸人議論,胡宗愈、羅適、崔公度、李承之以為可開,曾肇、陸佃、朱勃以為不可開,然皆不曾差壕寨用水平打量,見地形的實高下丈尺,是致臆度利害,口爭勝負,久而不決”[6]。其次,陳述實地考察河道的情形:“臣已選差教練使史昱等,令管押壕寨,自蔡口至淮上,計會本州逐縣官吏,子細打量,每二十五步立一竿,每竿用水平量見高下尺寸,凡五千八百一十一竿,然后地面高下、溝身深淺、淮之漲水高低、溝之下口有無壅遏,可得而見也”[6]。最后,指出開挖的利害得失:“且陳之積水,非陳之舊也。乃是羅適創(chuàng)引府界積水,以為陳患。今又欲移之于潁,縱使朝廷恤陳而不恤潁,欲使?jié)}人代陳受患,則彼此均是王民,臣亦不敢深訴。但恐潁州已被淮水逆流之患,而陳州但受州界下流之災,若上下水并在潁州,則潁之受患,必倍于陳,田廬城郭,官私皆被其害,恐非朝廷之本意也”[6]。蘇軾認為,開挖八丈溝既不能減少原有的水災風險,又可能引發(fā)陳州與潁州兩地的利益糾葛。
蘇軾如此專業(yè)而豐富的水利書寫,緣于其任職一地所面臨且要解決的水利問題。地方官員的這些職責,緣于北宋的治水制度。
北宋朝廷對地方官員的職責規(guī)定中便包含了河道治理等。如咸平三年(1000年),朝廷規(guī)定:“緣(黃)河官吏,雖秩滿,須水落受代。知州、通判兩月一巡堤,縣令、佐迭巡堤防,轉運使勿委以他職”[7]。沿河官員任滿而改任時,需考察其任職期間河水下落、河堤無危等指標。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四月,朝廷詔令:“今后入內(nèi)內(nèi)侍省、內(nèi)侍省巡更玄,逐年差使臣巡黃、汴河堤”[8]。政和五年(1115年)十一月,朝廷重申:“每遇漲水,水官、漕臣不輟巡視”[9]。上述規(guī)定,均強調官員升遷與其任內(nèi)守堤業(yè)績直接相關。
上引蘇軾熙寧十年(1077)四月知徐州期間,面對黃河水災“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之事[4],即是蘇軾對朝廷黃河治理制度的執(zhí)行與落實。
朝廷既對治水成效顯著的官員給予獎勵,也對因瀆職或失誤而致河道決溢的官員予以懲處。前者,如元豐二年(1079年)九月,因“固護夫(大)河南岸有勞”,前京西轉運副使李南公減磨勘三年,其余十一人遷官、減磨勘并升名次有差[8]。后者,如咸平三年(1000年)五月,黃河決口于鄆州王陵埽,護衛(wèi)河堤的官吏受到嚴懲,“知州馬襄、通判孔某坐免官,巡河堤、左藏庫使李繼原配隸許州”[8]。不僅如此,朝廷還實行責任追究制。元豐三年(1080年)四月,前河北路轉運副使陳知儉、前提點河北路刑獄韓正彥二人,因此前黃河決口曹村,各被罰銅三十斤[10]。
在此背景下,長期在地方任職的蘇軾自然會將治水作為自己的重要職責,他在《申三省起請開湖六條狀》中寫道:“軾于熙寧中通判杭州,訪問民間疾苦。父老皆云:‘惟苦運河淤塞。遠則五年,近則三年,率常一開浚,不獨勞役兵民,而運河自州前至北郭穿闤闠中,蓋十四五里,每將興工,市肆洶動,公私騷然,自胥吏壕寨兵級等,皆能恐喝人戶,或云當于某處置土,某處過泥水,則居者皆有失業(yè)之憂,既得重賂,又轉而之他。及工役既畢,則房廊邸店,作踐狼藉,園囿隙地,例成丘阜,積雨蕩濯,復入河中,居民患厭,未易悉數(shù)。若三五年失開,則公私壅滯,以尺寸水欲行數(shù)百斛舟,人牛力盡,跬步千里,雖監(jiān)司使命,有數(shù)日不能出郭者。其余艱阻,固不待言’”[1]。追述自己熙寧年間重視杭州水利建設的情景。
知潁州時,蘇軾同樣關注潁州境內(nèi)的河流治理?!蹲嗾摪苏蓽喜豢砷_狀》中寫道:“臣今來到任已兩月,體問得潁州境內(nèi)諸水,但遇淮水漲溢,潁河下口壅遏不得通,則皆橫流為害,下冒田廬,上逼城郭,歷旬彌月,不減尺寸”[1]。經(jīng)過實地踏勘,蘇軾及時制止對八丈溝的開鑿。徐州任上的治水更得到朝廷嘉獎。元豐元年(1078)五月,朝廷頒發(fā)《獎諭敕》。曰:“敕蘇軾。省京東東路安撫使司轉運司奏,昨黃河水至徐州城下,汝親率官吏,驅督兵夫,救護城壁,一城生齒并倉庫廬舍,得免漂沒之害,遂得完固事。河之為中國患久矣,乃者堤潰東注,衍及徐方,而民人保居,城郭增固,徒得汝以安也。使者屢以言,朕甚嘉之”[3]。蘇軾因此又撰寫了一篇《獎諭敕記》。
綜上所述,蘇軾的水利書寫首先基于其長期任地方官員這一背景,同時,也與蘇軾重視水利有關,即包含了主觀認識與客觀要求兩方面。
蘇軾為官之初,正是王安石推行改革之時。改革的一項重點就是頒布農(nóng)田水利法。神宗熙寧二年(1069)十一月頒布的農(nóng)田水利法,規(guī)定“應官吏諸色人有能知土地所宜、種植之法及可以完復陂湖河港,或不可興復只可召人耕佃,或元無陂塘、圩垾、堤堰、溝洫而即今可以創(chuàng)修,或水利可及眾而為之占擅,或田土去眾用河港不遠為人地界所隔,可以相度均濟疏通者,但干農(nóng)田水利事件,并許經(jīng)管勾官或所屬州縣陳述”[8]。為落實這些規(guī)定,朝廷還制定了一系列考核制度。如紹圣二年(1095),政府下詔命武進、丹徒、丹陽等縣令佐檢察修護沿河的堤岸及水利設施,任滿后“稽其勤惰而賞罰之”[11]。由于推行這些獎懲措施,各地官員對此自然十分重視,蘇軾亦如此。他一方面投身水利工程建設;另一方面,又將自己的水利實踐和水利研究訴諸文字。從通判杭州開始,至知潁州的20年間,蘇軾的水利書寫貫穿始終,向朝廷提交了《杭州乞度牒開西湖狀》《申三省起請開湖六條狀》《乞相度開石門河狀》等奏狀。
其次,蘇軾的水利書寫,還與其“事關興運”水利觀以及“有為而作”創(chuàng)作觀密切相關。
蘇軾充分認識水利的重要性?!逗贾萜蚨入洪_西湖狀》中指出:“陂湖河渠之類,久廢復開,事關興運”[1]。將水利事業(yè)與國運興衰聯(lián)系在一起,治理西湖,“軾尋以堅之言使通直郎知仁和縣事黃僎相度可否,及率僚吏躬親驗視”[1]。蘇軾如此勤奮的水利書寫,也是其秉持“有為而作”創(chuàng)作觀的一種體現(xiàn)。蘇軾在《鳧繹先生文集敘》中稱引蘇洵的話道:“先生之詩文,皆有為而作,精悍確苦,言必中當世之過,鑿鑿乎如五谷必可以療饑,斷斷乎如藥石必可以伐病”[12]。蘇軾引蘇洵之言,強調詩文創(chuàng)作當有益于社會現(xiàn)實問題的解決,將詩文的社會作用作為其寫作的重要目標。蘇軾任職各地的工作職責之一,便是要解決水利工程等關乎國計民生的現(xiàn)實問題,并將其納入詩文寫作的范疇。如《申三省起請開湖六條狀》,不僅“謹具狀申三省”,上呈朝廷,而且還將“以上六條,并刻石置知州及錢塘縣尉廳上,常切點檢”[1],充分體現(xiàn)其“有為而作”的創(chuàng)作理念。
蘇軾水利書寫采用的文體,既有奏狀,又有詩文等。書寫文體的多樣化又構成其內(nèi)涵詮釋的豐富性。
蘇軾水利書寫所運用的文體大致有三類,分別是水利奏狀、水利著述以及相關的詩文。
奏狀,作為一種上行文書,起源于漢代。蘇軾上呈朝廷的水利書寫,即采用“奏狀”和“申狀”兩種。上文所引《申三省起請開湖六條狀》等,就是關于水利的奏狀。在《杭州乞度牒開西湖狀》中,首先,回顧治理西湖的歷史:“唐長慶中,白居易為刺史。方是時,西湖溉田千余頃”[1]。其次,陳述現(xiàn)狀:“十年以來,水淺葑橫,如云翳空,倏忽便滿,更二十年,無西湖矣”[1]。最后,闡述治理的五條理由:一、百姓的祈福之地。二、居民的飲用水(六井)來源。三、灌溉農(nóng)田的水源。四、引水入運河的引流水源(若引錢江潮水,會增加運河泥沙沉積)。五、釀酒用水(杭州酒稅為主要財政收入)。整篇狀文觀點明確,論述充分。上呈朝廷后即獲準。
蘇軾的水利著述,是其為開展水利實踐而進行研究所取得的具體成果。與此相映襯的是以水利為題材的詩文作品。其中,《九日黃樓作》追述了上年徐州水災:“去年重陽不可說,南城夜半千漚發(fā)。水穿城下作雷鳴,泥滿城頭飛雨滑。黃花白酒無人問,日暮歸來洗靴襪?!睂@次水災的嚴重性,蘇軾《登望洪亭》詩中寫道:“河漲西來失舊洪,孤城渾在水光中。忽然歸壑無尋處,千里禾麻一半空”[13]。與此相呼應,蘇軾《次韻顏長道送傅倅》詩也記錄了與同僚一起抗洪的情景:“去歲云濤浮汴泗,與君泥土滿衣纓”[14]。元祐六年(1091),蘇軾調任潁州,疏浚潁州西湖工程未畢,改知揚州。待工程完畢,蘇軾創(chuàng)作了《軾在潁州,與趙德麟同治西湖,未成,改揚州。三月十六日湖成,德麟有詩見懷,次韻》等詩,追憶當初治理杭州西湖的情景:“我在錢塘拓湖淥,大堤士女爭昌豐。六橋橫絕天漢上,北山始與南屏通”[15]。這些作品藝術地再現(xiàn)蘇軾治水的情景。
值得關注的是,圍繞蘇軾的水利實踐還出現(xiàn)了兩種形式的書寫之書寫。一是他人因蘇軾治水之事而書寫成文,然后蘇軾據(jù)此再書寫;二是蘇軾書寫自己的治水之事,然后他人依此再書寫。前者有《徐州謝獎諭表》和《獎諭敕記》,這是蘇軾因朝廷表彰其徐州治水有功頒發(fā)的《獎諭敕》而撰寫。后者有秦觀的《黃樓賦》和陳師道的《黃樓銘》等,這是秦、陳因蘇軾紀念徐州治水修建黃樓并作《九日黃樓作》而作。這兩種形式的書寫豐富了蘇軾水利書寫的內(nèi)涵和個性。
從文學史視角看,蘇軾的水利書寫,首先展現(xiàn)的是其仕途經(jīng)歷與其詩文創(chuàng)作交融的原生態(tài)。這種寫作特點也是士大夫“亦官亦文”身份多重性的體現(xiàn)。蘇軾《徐州謝獎諭表》坦陳道:“臣軾言。伏奉今月四日敕,以臣去歲修城捍水,粗免疏虞,特賜獎諭者。奔走服勤,人臣之常事;褒稱勞勉,學者之至榮。自惟何人,乃辱斯語。臣軾誠惶誠恐稽首頓首。伏念臣學無師法,才與世疏。經(jīng)術既已不深,吏事又其所短。累忝優(yōu)寄,卒無異稱。寬如定遠之言,平平無取;拙比道州之政,下下宜然”[16]。這里,蘇軾對自己的身份定位,一是“人臣”,一是“學者”。作為人臣,治水乃職責所在;作為學者,獲此褒獎,倍感殊榮。對自己的這兩種身份,蘇軾的自我評價是:“經(jīng)術既已不深,吏事又其所短。”即無論是為人臣,還是為學者,都不甚稱職。因此,對于這份嘉獎,他認為“臣下掠眾美,上貪天功。獨竊璽書之榮,以為私室之寶?!睘榇?他表示:“躬親畚筑,益修今歲之防;安集流亡,盡復平時之業(yè)。”即進一步做好一位“人臣”所應擔當?shù)穆氊?。故?我們不能將其僅僅視為從事文學創(chuàng)作的作家。文學藝術固然是其沉潛的一個重要領地,但他同時還往返于政治等疆域。有學者曾指出:“宋代士人的身份有個與唐代不同的特點,即大都是集官僚、文士、學者三位于一身的復合型人才,其知識結構一般比唐人淵博,格局宏大”[17]。北宋士大夫不僅關心國家黎民的命運,也經(jīng)常反思自身所在的這個群體的使命。蘇轍稱蘇軾“奮厲有當世志”[18],即體現(xiàn)了蘇軾對自己的政治使命的認知。
因此,上述水利書寫,既一展作者的性情與文采,更蘊含解決實際問題的思路與方法。如《杭州乞度牒開西湖狀》一文,蘇軾在闡述疏浚西湖的必要性之后,提出實施疏浚的具體方案,即關于費用與人工的預算和籌劃。據(jù)《宋會要輯稿》食貨六十一,宋代以“工(功)”作為水利工程量單位。每工平均費錢五十至一百文,費米三升左右。疏浚西湖的費用,蘇軾“輒已差官打量湖上葑田,計二十五萬余丈,度用夫二十余萬功。”如何籌措這筆費用?蘇軾計劃采用以下兩種方法:一是以工代賑費,即以賑災錢糧雇工興修水利?!俺贾斠允ヒ庠鰞r召入中米,減價出糶以濟饑民,而增減耗折之余,尚得錢米約共一萬余貫石。臣輒以此錢米募民開湖,度可得十萬功?!倍嵌入?。度牒是國家發(fā)給僧人的證明文件。擁有度牒便可免除賦稅徭役。在宋代,朝廷資助地方興修水利并不都撥現(xiàn)錢,而以度牒充費。蘇軾在“今又特賜本路度牒三百,而杭獨得百道”基礎上,希望朝廷“別賜臣度牒五十道,仍敕轉運、提刑司,于前來所賜諸州度牒二百道內(nèi),契勘賑濟支用不盡者,更撥五十道價錢與臣,通成一百道?!比绱?可保證實施疏浚西湖的計劃:“使臣得盡力畢志,半年之間,目見西湖復唐之舊,環(huán)三十里,際山為岸?!背I措工程費用外,蘇軾對工程的時間也作周密安排:“目下浙中梅雨,葑根浮動,易為除去。及六七月,大雨時行,利以殺草,芟夷蘊崇,使不復滋蔓。又浙中農(nóng)民皆言八月斷葑根,則死不復生。伏乞圣慈早賜開允,及此良時興工,不勝幸甚?!比绱?則可改變“下湖數(shù)十里間,茭菱谷米,所獲不貲”的現(xiàn)狀[1]。
其次,蘇軾的水利書寫又代表了北宋詩文革新的新走向。宋黃震(東發(fā))《黃氏日抄》論曰:“東坡之文,如長江大河,一瀉千里,至其混浩流轉、曲折變化之妙,則無復可以名狀。蓋能文之士,莫之能尚也。而尤長于指陳世事;述敘民生疾苦。方其年少氣銳,尚欲汛掃宿弊,更張百度,有賈太傅流涕漢庭之風。及既懲剏王氏,一意忠厚,思與天下休息,其言切中民隱,發(fā)越懇到,使巖廊崇高之地,如親見閭閻哀痛之情,有不能不惻然感動者,真可垂訓萬世矣”[19]。黃震此論,驗之于蘇軾水利之狀,信然。如上文所引蘇軾元祐五年五月初五日所作的《申三省起請開湖六條狀》,開篇明義:“軾于熙寧中通判杭州,訪問民間疾苦?!痹诖吮尘跋碌奈膶W寫作,已不再是僅僅抒發(fā)個人的一己之情。這樣的寫作,貫穿的是自唐代古文運動以來所倡導的為文之道:“蘇公以公(歐陽修——引者注)繼韓文公,上達孔、孟,謂即孔子之所謂斯文,此則其一門之授受所見然耳”[20]。而促使蘇軾如此自覺地“訪問民間疾苦”并以此作為其水利書寫的一個制度層面的原因,便是北宋的治水制度。
最后,蘇軾的水利書寫還體現(xiàn)了宋代文人士大夫對于理想人格的建構與追求。宋代士大夫經(jīng)過長期不懈的努力,重新建構起人生價值與信仰。張載的名言表現(xiàn)了中華民族精神在天國與人間、歷史與未來的巨大時空中的終極價值取向:“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边@樣的理想,其空間坐標指向人間,其時間坐標指向未來。這是一股由中華民族無數(shù)優(yōu)秀人物偉大精神匯成的永不停息的生命之流。從遙遠的過去一直綿延到無限的未來。蘇軾每到一地任職,不管是在順境時,還是在逆境中,始終恪盡職守,對關乎國計民生的水利事業(yè),更是身體力行。蘇軾入仕之初,在上書宋神宗的《辯試館職策問札子》中寫道:“臣昔于仁宗朝舉制科,所進策論及所答圣問,大抵勸仁宗勵精庶政,督察百官,果斷而力行也。及事神宗,蒙召對訪問,退而上書數(shù)萬言,大抵勸神宗忠恕仁厚,含垢納汙,屈己以裕人也。臣之區(qū)區(qū),不自量度,常欲希慕古賢,可否相濟,蓋如此也”[21]。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為民著想的仁人君子并不在多數(shù)。在蘇軾看來,既然身為朝廷的一名大臣,那就要為君分憂解難,君要“督察百官”,而百官就要“力行”。蘇軾的水利實踐以及水利書寫,正是其作為“百官”之一而“力行”的表現(xiàn)。這樣的表現(xiàn),既是其為政主張的具體實踐,也是其理想人格的實際建構與追求。這樣的人格建構與追求實踐,在通過其一系列的水利書寫呈現(xiàn)出來后,便又賦有強烈的審美價值。
參考文獻:
[1] 蘇軾.蘇軾文集:卷三十 [M].北京:中華書局,1986:864,868,869,866,863,871,865.
[2] 袁祖亮.中國災害通史[M].鄭州:鄭州大學出版社,2009:82.
[3] 蘇軾.蘇軾文集:卷十一[M].北京:中華書局,1986:380,381.
[4] 脫脫.宋史:卷三三八[M].北京:中華書局,1985:10813, 10809.
[5] 蘇軾.蘇軾文集:卷三十一[M].北京:中華書局,1986:902.
[6] 蘇軾.蘇軾文集:卷三十三[M].北京:中華書局:941.
[7] 脫脫.宋史:卷九十一[M].北京:中華書局,1985:2260.
[8] 徐松.宋會要輯稿[M].臺北:臺灣新文豐出版公司,1965:3059,7548,7533,6079.
[9] 脫脫.宋史:卷九十三[M].北京:中華書局,1985:2314.
[10] 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三〇三[M].北京:中華書局,2005:73861.
[11] 脫脫.宋史:卷一七三[M].北京:中華書局,1985:4186.
[12] 蘇軾.蘇軾文集:卷十[M].北京:中華書局,1982:313.
[13] 蘇軾.蘇軾詩集:卷十五[M].北京:中華書局,1982:767.
[14] 蘇軾.蘇軾詩集:卷十七[M].北京:中華書局,1982:894.
[15] 蘇軾.蘇軾詩集:卷二十三[M].北京:中華書局,1982:187.
[16] 蘇軾.蘇軾文集:卷二十三[M].北京:中華書局,1986:652.
[17] 王水照.宋代文學通論[M].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7:27.
[18] 蘇轍.欒城集:卷二十二[M].北京,中華書局,1990:1124.
[19] 黃震.黃震全集·黃氏日抄:卷六十二[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3:1919
[20] 黃震.黃震全集·黃氏日抄:卷六十一[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3:1898.
[21] 蘇軾.蘇軾文集:卷二十七[M].北京:中華書局,1986:7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