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宏祥
(中山大學(xué)中文系,廣東廣州,510275)
序的文體內(nèi)涵豐富,集序作為其中的一類,是伴隨文集的出現(xiàn)而勃興的。對創(chuàng)作進行總結(jié),并闡發(fā)文學(xué)觀念與批評態(tài)度,是集序的主要內(nèi)容,也使其成為承載文學(xué)批評主張的重要文體。
古代文集的生產(chǎn),隨著時代演進,總體呈現(xiàn)數(shù)量遞增的態(tài)勢,這使得文集的作者身份逐漸去精英化。而伴隨著流通、刊行方式的變革,大量基層文人也有條件刻集行世。明清時期,文人刻集呈現(xiàn)泛濫之勢,乃至產(chǎn)生一種為人“必有詩文刻集”①的社會風(fēng)氣。隨著文集編纂的不斷泛化,集序的數(shù)量也大幅增加。因請托和投贈而作,又使其往往還帶有某些社交功能,使得集序幾乎成為當時文人普遍需要面對的應(yīng)用文體,進而不可避免地產(chǎn)生某些程式化特征。
錢謙益作為文壇領(lǐng)袖,是明末清初文人交際網(wǎng)絡(luò)的中心之一,其文集[1?2]中存有集序約200篇以上②。不僅很多因應(yīng)酬請托而作,其文學(xué)批評主張也通過這些集序?qū)懽鞯玫匠浞值谋憩F(xiàn)③。作為文學(xué)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作家,錢謙益的許多文學(xué)批評主張都已成為明清文學(xué)研究中的論題??疾炱浼?qū)懽鞯臉?gòu)思方式,不僅可以個案式地了解當時集序的生產(chǎn)模式,而且由錢謙益集序所具有的典范性意義,也能窺見明清之際集序?qū)懽鞯囊恍┕餐卣鳌?/p>
“認題”是中國古代文章學(xué)理論對作文審題的總結(jié)。宋元以來,往往“以場屋程序的眼光解構(gòu)作為古文的序,從而使古文寫作有‘法’可依”[3]。如呂祖謙說:“作記序,若要起頭省力,且就題說起?!闭娴滦銊t指出:“序多以典籍文書為題,序所以作之意……姑當以程文為式,而措詞立意,則以古文為法可也?!盵4](1021)雖然文人集序?qū)懽髋c科舉命題作文之間區(qū)別明顯,但開篇如何進入話題,卻是文章作者都要面對的問題。
在宋人的文話中,“認題”大致等同于審題?!傲⒁狻眲t是由審題進而確立文章的中心思想。最早對此進行精確闡述的陳傅良在《論訣》中就指出:“凡作論之要,莫先于體認題意。故見題目,必詳觀其出處上下文,及細玩其題中有要緊字, 方可立意?!盵5](4)可見,科舉中的“認題”是為應(yīng)對具體的考試題目進行的思維活動。而在集序?qū)懽鬟^程中,序作者的理解并沒有固定范圍,所以通用“某某集序”的標題,對序的內(nèi)容并沒有指向意義。事實上,序有敘事、議論兩體,如何確定采用敘事還是議論,以及用怎樣的方式展開敘事、議論,才構(gòu)成集序?qū)懽鞯摹罢J題”,這也決定了一篇集序究竟如何開篇。
以錢謙益的集序為例,可知“認題”往往呈現(xiàn)為以下三種模式。
第一,通過交代集作者的生平始末,將說明對象由集轉(zhuǎn)化為集作者,可以總結(jié)為“以人認題”。
以《陳鴻節(jié)詩集敘》為例:
陳遯,字鴻節(jié),閩之侯官人也。少為諸生,忽忽不得志。一日盡發(fā)篋衍中應(yīng)舉文字以所著衣巾,燔之而儛其灰。逃入越王山中[1](940)。
在集序?qū)懽髦?,近于傳體的寫法自集序產(chǎn)生以來就一直存在④,至明代“古之序者,先序其人,再序其集”[6](351)的觀念依然存在。經(jīng)由“認題”虛擬出“某某傳”式的集序,不僅有助于讀者“讀其書,想見其為人”,而且對集作者也起到彰顯事跡的作用。為人作集序,如果對集作者足夠了解,就構(gòu)思而言,采用這種寫法開篇無疑是最為省力的一種。
通過傳記引入集序的“以人認題”,雖有優(yōu)點,但缺點同樣存在。如一篇之中大量文字用于紀傳,不但難以充分展開文學(xué)批評的闡發(fā),而且構(gòu)思趨同,必使千篇一貌,陷入窠臼。如魏禧所道:“敘人之詩若文者……蓋一敘,而其人之傳志、家譜無俟他考已具……夫欲人之敘之者,使其傳己也,敘之者欲傳其人也。當其手墨未干,人之視之,固已如大夏毒熱、腐魚敗肉之不可近,而一二真美亦卒為所拚抑而不傳?!盵7](361)這就是針對以紀傳為集序提出的批評。所謂“文最忌熟,熟則必俗”[4](3345)。作為文章高手,錢謙益集序中雖然也有“以人認題”開篇的作品,但數(shù)量并不多見。
第二,由敘事片段作為“認題”,可以總結(jié)為“以事認題”。
以《顧太史文集序》為例:
故春坊諭德昆山顧公升伯,諱天埈,有文集若干卷。歿后數(shù)年,邑令嘉善葉君刻之,以行于世,而其子某屬余為序[1](902)。
“以事認題”最直接的方法是交代與撰序緣起有關(guān)的時、地、人等。這樣的寫法看似符合序“敘始末,明事物”[4](2387)的題中之義,但實際上錢謙益所敘多數(shù)并非集的源流始末,而將撰序緣起程式化地轉(zhuǎn)為交代必要的時、地、人等信息。對于錢謙益而言,與集作者本人的熟識程度,是影響其“認題”的要素之一。
明代詩文集刊行泛濫,每一集出,必多請人作序傳揚,致使作序的社交屬性一再被強調(diào)。其中不免產(chǎn)生為陌生人作序的情況,交代此序因干請而起,幾乎也成為集序“認題”開篇的固定格套。
相較上述“以事認題”更具文學(xué)意義的方式,則是前置一個敘事片段,迂回反映集序所要表達的內(nèi)容。以《邵幼青詩草序》為例:
辛巳二月,余將登黃山,憩余掄仲之桃源庵。日將夕矣,微雨霢霂,四山無人,白龍?zhí)端捕鐟异C,顧而樂之。謂同游吳去塵曰:“此時安得一二高人逸士,剝啄款門,為空谷之足音乎?”俄而,籬落間颯拉有聲,屐齒特特然,則邵幼青偕其叔梁卿,儼然造焉,再拜而起曰:“吾兩人宿舂糧,從夫子于白岳而不及也,今乃得追杖屨于此?!苯猿銎湓娨郧笳蒣1](934)。
前置的敘事片段是錢謙益的個人經(jīng)歷與感受,或者可以與古人“本事”的概念等視,但交代并非集序中所有的個人化的內(nèi)容,實際隱含了集序想要傳達的信息。正如時人黃與堅《論學(xué)三說》所指:“往者吳梅村先生謂余曰‘古人作文多離題者何’,余曰‘此擒題,非離題也,凡遇一題,頭腦必多,不能處處周市,得其要處,縱橫發(fā)揮,總不離此,甚有將題面撇開,題之奧妙,恰已說盡?!盵4](3378)《邵幼青詩草序》的開篇,即描繪登山所見詩情畫意,看似離題,實際上是為后文提出“詩其人,則其人之性情詩也,形狀詩也,衣冠笑語,無一而非詩也”的觀點埋下線索。在前置敘事的引領(lǐng)下,序文不僅擺脫了近乎雷同的樣貌,而且生動的敘事也使序文增添了不少文學(xué)性。
當然,如此開篇認題,不僅是錢謙益文字駕馭能力的體現(xiàn),也是因為現(xiàn)實中錢謙益與集作者之間確實存在供其驅(qū)遣的交往事件??梢?,“以事認題”避免套路化的關(guān)鍵在于錢謙益與集作者之間的關(guān)系是否能夠為其提供有價值的材料。
第三,以文人所共知的知識作為引入集序的方式,即以“共同知識”開篇認題。
除了敘事外,議論也是序的一體。事實上,以“共同知識”認題就是由集作者、潛在讀者都能理解的知識引出開篇,使集序的議論發(fā)生在此背景之下。找出所序之集與所構(gòu)建背景的關(guān)系,就能得出集序議論所要表達的觀點。以《范璽卿詩集序》為例:
今之譚詩者,必曰某杜,某李,某沈,某宋、某元,某白。其甚者,則曰兼諸人而有之[1](910)。
集序可以看作作序者、集作者、潛在讀者三者通過文字進行溝通的橋梁。在《范璽卿詩集序》中,錢謙益開頭即給出他對當時詩壇某種風(fēng)氣的評價,相當于由作序者提出一個話題作為溝通的背景。話題雖然反映作序者的觀點,但卻建立在三者都能理解的“共同知識”之上,使得集作者、潛在讀者能產(chǎn)生共鳴。翻檢明清以來的集序,不難發(fā)現(xiàn)很多基層文人喜歡在序的開頭植入經(jīng)典話語構(gòu)建“共同知識”,以此作為開篇。但強行將所序之集與“共同知識”認題構(gòu)建的經(jīng)典話語相聯(lián)系,很容易對集作者過度美化。正如時人所痛詆:“世俗應(yīng)酬文字,擬人……文必班馬、詩必李杜,蓋乞兒口語?!盵4](4009)盡管集序的濫用會導(dǎo)致集序的評價失真,但也證實了以“共同知識”開篇認題,在集序?qū)懽髦写_實具有一些有效性和普遍性。
綜上,以錢謙益所作集序為例,分析集序?qū)懽鞯拈_篇“認題”,從“如何寫”這一角度對古人集序進行體認??赡軙腥水a(chǎn)生疑問:雖然古人辨明體制的時候指出集序有敘事、議論二體,但在實際的集序閱讀中,會發(fā)現(xiàn)一篇之中,可能既有敘事又有議論,以上分析開篇“認題”的看法會不會以偏概全?事實上,確立開篇“認題”的意義,在于控制集序?qū)懽鲿r的開放性思維,使得原本開放的寫作路徑,變得有限而且具有操作性。換句話說,開篇“認題”為集序?qū)懽饕?guī)定了行文方向,但這種“規(guī)定”實際上卻源于集序自身的文體屬性,即敘事、議論二體。
開篇“認題”確立集序下筆“如何寫”,謀篇“立意”則要確定集序“寫什么”。在科舉考試中,經(jīng)由“認題”“立意”調(diào)動應(yīng)考者對該知識領(lǐng)域的儲備,從而發(fā)揮水平,順利解題。
通過分析王應(yīng)麟在《辭學(xué)指南》中所列出的試題,可以得知在宋代詞科考試中,對序這一文體的命題多出自經(jīng)史典籍[4](1023)。如以歷書為題,按要求為之序,就必須掌握相關(guān)的歷法知識及制度沿革??忌纱酥\篇“認題”,然后再加以個人化的闡釋,或敘史實源流,或論得失效驗。對相關(guān)知識越熟悉,“認題”也就越準,而“立意”也就越高。
就集序?qū)懽鞫?,其“立意”首先?yīng)圍繞序跋類文體的本位,即“序作者之意”。對“作者之意”進行體認,是集序核心的內(nèi)容,可以理解為序作者與集作者之間的互動。當然,序作者也通過集序向潛在讀者傳遞自己的價值取向與批評意見,體現(xiàn)寫作的主體性。也就是說,集序?qū)懽鏖_篇“認題”容易,但從題目中“立意”, 卻與作者自身的寫作能力與文學(xué)素養(yǎng)有關(guān)。錢謙益在明清文學(xué)史上具有承前啟后的作用,宣傳其文學(xué)批評觀點,很多時候就是他寫作集序的謀篇“立意”所在。
以錢謙益的詩論中經(jīng)常闡發(fā)的概念“元氣”⑤為例,可以分析其集序“立意”與文學(xué)批評的關(guān)系。錢謙益“元氣”論的核心觀點是:“夫文章者,天地之元氣也。忠臣志士之文章,與日月爭光,與天地俱磨滅。然其出也,往往在陽九百六、淪亡顛覆之時。宇宙偏沴之運,與人心憤盈之氣,相與軋磨薄射,而忠巨志士之文章出焉?!卞X謙益由此揭示了受人心世運感召,忠志之士發(fā)為文章,必然元氣充盈,慷慨激昂。正如時人論文時指出:“文章必有所以然處,所以然者,必為文章之意,然非謂文章以忠孝為意,便處處接應(yīng)忠孝?!盵4](3569)同樣,在集序中表達“元氣”論,錢謙益并不是靠蒼白的說教或者浮泛的褒揚,而是從“認題”到“立意”層層推進,使其文學(xué)批評主張的表達,建立在嚴密的邏輯基礎(chǔ)之上。
以《孫幼度詩序》為例。這篇集序開篇寫道:
戊寅之春,余病臥請室。同縶者聞邊遽,驚而相告。余方手一編詩,吟咀不輟,挾筴應(yīng)之曰:以此占之,奴必不為害。告者不懌而去。居無何,邊吏以乞款入告,舉朝有喜色。告者復(fù)問:“子所誦何人詩?詩何以能占虜耶?”余展卷而應(yīng)之曰:“此吾師高陽公之少子名鈰字幼度之詩也。吾師為方叔元老,身系天下安危。諸公子皆奇?zhèn)バ垓E,屬橐鞬、握鉛槧,以從公于行間,作為歌詩,往往風(fēng)發(fā)泉涌,流傳人間,而幼度其后出者也[1](915)。
在序的開頭,錢謙益首先用敘事的方式構(gòu)建自己讀孫幼度詩的場景,這個場景或許真實存在,或許是寫文章所虛擬的,總之是“以事認題”,確立了行文的走向。這段敘事非常符合古代紀傳文學(xué)虛實相間的傳統(tǒng)。當時錢謙益因“丁丑獄案”被執(zhí)在京。第二年,雖然“獄漸解”,但錢謙益尚未被釋放。在事件真實的前提下,細節(jié)有所虛構(gòu),是傳記文學(xué)的慣常寫法。獄中與某人因詩而對話,其中“不驚”與“驚”的沖突對立,如同小說般具有張力。隨后交代之所以“不驚”,是從所讀孫幼度詩中獲得了退敵的信心。整篇集序的“立意”顯然就是試圖說明為什么讀孫幼度詩會有此效果。錢謙益對此的解釋是:一是詩的作者是高陽公孫承宗的第六子孫鈰(字幼度),為人為文受到其父影響;二是孫鈰的詩作于軍旅生活中且“風(fēng)發(fā)泉涌”。以這兩點為線索,使其集序的“立意”有機地生長在“認題”模式確立的寫作路徑之中。
孫承宗是明末主持遼東軍事的重臣、忠臣,錢謙益對其十分敬仰。不僅因為孫承宗是其座師,而且因為其師“以文學(xué)侍從之臣,自請當邊關(guān)廟社之寄”(《少師高陽公奏議序》)[1](891)的經(jīng)歷契合錢謙益平夙“談兵”的個人抱負。
崇禎十一年(1638),清軍進攻高陽縣,孫承宗率領(lǐng)全城百姓及家人守城,城破后自縊殉國。孫承宗身后行狀由錢謙益負責(zé)書寫,對其師的文學(xué)能力,錢謙益曾有評論:
公生長北方,游學(xué)塞下,鐘崆峒戴斗之氣,負燕趙悲歌之節(jié),為文章,雄健深厚,似其為人,不煩繩削,不事模擬。每一屬筆,如蛟龍屈蟠,江河競注,云霧汛集,波瀾灝溔。雖未敢方諸古人,實近代所希有也[1](1160)。
這段話可以視作其“元氣”論的注腳。由此可知錢謙益的“元氣”論,首先根植于人的襟懷氣度。孫承宗作為忠臣志士,行文方能氣格雄健、底蘊深厚。其次則是不事模擬,一空依傍,自出機杼才能“元氣”充沛。
回到《孫幼度詩序》中,錢謙益論及孫幼度(鈰)詩的風(fēng)格,特地指出“今夫吾師者,國家之元氣,渾淪盤礴,地負海涵,其余氣演迤不盡,而后有幼度兄弟,而后有幼度兄弟之詩”,“故而徵國家之元氣于吾師”,亦能“徵吾師之元氣于幼度之詩”。正是接續(xù)開篇敘事伏下的線索,強調(diào)孫承宗對孫鈰的影響,認為孫鈰延續(xù)其父襟抱,為人為文已具“元氣”。而孫幼度(鈰)詩中風(fēng)格、內(nèi)容則正是“元氣”具體的呈現(xiàn)。錢謙益以“光熊熊然、氣灝灝然”概括孫幼度(鈰)詩的風(fēng)格,又指出其內(nèi)容多圍繞“憂軍國,思朋友”而作,感情“忠厚憯怛,憔悴宛篤”。在明末國家多難之際,氣格宏壯,關(guān)系時事的詩作,正是“元氣”論所提倡的“宇宙偏沴之運,與人心憤盈之氣,相與軋磨薄射,而忠臣志士之文章出焉”的具體呈現(xiàn)。
在錢謙益看來,文章與國運相關(guān)。在山雨欲來的歷史時期,詩人的創(chuàng)作應(yīng)該與國運時事相通,而不是一味脫離實際地用力模擬前人,刻意雕琢。他對當時以鍾、譚為首的竟陵詩派深為不滿,“所謂深幽孤峭者,如木客之清吟,如幽獨君之冥語,如夢而入鼠穴,如幻而之鬼國,浸淫三十余年,風(fēng)移俗易,滔滔不返。余嘗論近代之詩:抉擅洗削,以凄聲寒魄為致,此鬼趣也;尖新割剝,以噍音促節(jié)為能,此兵象也!著見文章而國運從之,豈亦‘五行志’所謂詩妖者乎?夫‘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8](571)。所以在《孫幼度詩序》中,錢謙益獨標其“號鯨鳴鼉,風(fēng)檣陣馬”,指其絕非鐘譚一類“蠅聲蚓竅,魈吟鬼哭”的衰世之音。
孫幼度(鈰)在詩壇上寂寂無聞,錢謙益為其詩作序,并不是因私交而刻意拔高其文學(xué)水平,而是在抽繹“作者之意”的過程中,將孫幼度(鈰)所作之詩納入自己文學(xué)批評的理想范式中。如錢謙益所說:“余常謂論詩者,不當趣論其詩之妍媸巧拙,而先論其有詩無詩。所謂有詩者,惟其志意逼塞,才力憤盈,如風(fēng)之怒于土囊,如水之壅于息壤,傍魄結(jié)轖,不能自喻,然后發(fā)作而為詩。凡天地之內(nèi),恢詭譎怪,身世之間,交互緯繣,千容萬狀,皆用以資為詩,夫然后謂之有詩?!?《書瞿有仲詩卷》)[2](1557)在他眼中,孫幼度(鈰)無疑是一位 “以資為詩”的詩人,其詩中也許妙辭好景不多,但充盈的元氣也未嘗不可以使其徵于青史,驗于人心。這也正是錢謙益提倡“元氣”論的意義所在。
錢謙益能夠驅(qū)遣集序“立意”來表達其文學(xué)批評理論,一方面的原因自然與其深諳集序?qū)懽饔嘘P(guān),行文由“認題”到“立意”,環(huán)環(huán)相扣,立論有據(jù),做到了“所以然處,得此而情境所發(fā)”[4](3569)。另一方面則是深植于其固有的文學(xué)觀念、眼光與積淀,有的而發(fā),這是錢謙益集序能夠有別于多數(shù)基層文人之作的重要原因。
“知人論世”是古代文學(xué)批評實踐的基本方法,其中一個重要命題就是“文如其人”。在錢謙益的集序?qū)懽髦?,也屢屢強調(diào)“文如其人”。錢謙益將其引申為“真性情”“真詩”,是其多篇集序著重闡發(fā)的核心思想⑥。經(jīng)由“認題”“立意”嫻熟打造的集序,起承轉(zhuǎn)合間牽絲伏脈,使得全篇邏輯謹嚴,讓人信服。但這是否代表其筆下都是事實呢?試舉一例,并以此展開討論。
細讀錢謙益《劉咸仲雪庵初稿序》,可知在此序中錢謙益特別強調(diào)劉咸仲因性情之真,而能出為“真詩”。因其人“眉宇軒豁,心腑呈露,以君父為天,以師友為命”,故所作詩中“性情在焉” “眉宇心腑在焉”[1](909)。
集序中所說的劉咸仲,名廷諫。檢索文獻,關(guān)于其人最易得的一篇傳記出自光緒修《順天府志》。
劉廷諫,字咸仲,號良哉,通州人,萬歷四十七年進士,甚有名譽。有陜西民首韓宗功等人為奸細,三法悉議辟。廷諫曰:廷尉天下之平,若但據(jù)首詞,遂律以叛,何平之有?御史楊漣然之,行令復(fù)察,得釋者眾。調(diào)吏部郎中,忤魏珰,罷。崇禎初,選郎陳啟新上書,請廢制科,罷行取。疏下部議,廷諫力言其謬,得不行,兵部尚書楊嗣昌奪情蒞事,廷諫上疏諫,不納。時,僉派經(jīng)紀運量,通民苦累,廷諫力陳當事疏免。司漕中官誣倉吏侵糧,廷諫亟請大司寇上聞,龔文等十五人出獄。前后在吏二十年,以耿介見泥不調(diào),甲申,徵拜僉都御史,卒[9](4687)。
經(jīng)過有清一代史料的層累和驗證,對于傳主行跡的記載一般不會出現(xiàn)大的偏差。傳中“忤魏珰”指作為東林黨人,劉廷諫為趙南星所用,在天啟朝就因和閹黨斗爭而聲譽在外?!睹魇贰ぺw南星傳》有更詳細的記載:天啟朝中“四司之屬,鄒維璉、夏嘉遇、張光前、程國祥,劉廷諫亦皆一時民譽。中外忻忻望治,而小人側(cè)目”[10](6723)。又檢周亮工《尺牘新鈔》所載劉廷諫一函,寫道:“我輩束發(fā)讀書,便思服官,而道路轉(zhuǎn)修,學(xué)力轉(zhuǎn)難。站定腳跟,展開眼孔,無論邪正之界,先欲分明。即至顯晦之途,亦須放下,而后可以居身,可以立朝,可以垂世?!?《與孫北?!?[11](299)可見,劉廷諫應(yīng)是個為官敢于直諫、耿介方正的士大夫。無論是做官還是為人,其人都是以忠君愛國、修身正行的準則要求自己,這與錢謙益集序所寫幾乎完全相合。
讓人產(chǎn)生懷疑的卻是劉廷諫在明亡之后的結(jié)局。志傳中語焉不詳?shù)摹凹咨?,徵拜僉都御史,卒”,很容易讓人產(chǎn)生其人是忠于大明,卒于任上的聯(lián)想。檢查明末清初之際的史料,又可為這樣的聯(lián)系提供佐證。如:
十九日丁未,四合城外,煙焰障天。宣武門守門太監(jiān)王相堯領(lǐng)內(nèi)丁千人開門應(yīng)賊,偽將劉宗敏整軍入……殉難者……吏部郎中劉廷諫……自縊[12](234)。
此段出自文秉《烈皇小識》,是書“于當日諫臺奏疏采錄頗備”,故記載崇禎一朝史事頗為翔實。從這段材料中可以得見,當李自成農(nóng)民軍攻入北京城時,劉廷諫是追隨皇上而殉節(jié)的。且此說并非孤證。在戴笠《懷陵流寇終始錄》中,亦載有“吏部考功郎中劉廷諫,死于官”[13](97)。這樣的結(jié)局,正好印證了錢謙益集序所寫其人“以君父為天,以師友為命”的襟抱。
然而,檢至顧炎武所輯《明季實錄》中的記載,卻與以上兩則史料大相徑庭。在其卷一所鈔《燕邸寔錄》中記載:崇禎十七年,“三月十九日,神京陷落,殉節(jié)者寥寥二三十人,風(fēng)節(jié)掃地”[14](156)。轉(zhuǎn)而納降李自成者頗多,“受職之臣,志污也。服朝廷之冠帶,受朝廷之封蔭,反顏事,竄名賊籍,顏面何施,共計九十八人”[14](267)。記有“考功司郎中劉廷諫,字良載,通州籍寧海人己未,偽府尹”[14](312)。至卷三,在所鈔《從逆諸臣考》中,亦有相同記載。而在計六奇《明季北略》中,據(jù)王世德《逆賊奸臣錄》的記載,亦對其不利[15?16]??梢?,劉廷諫不但沒有殉國,反而很可能真的是“從賊”了。
文人史料筆記相互矛盾,很難確定哪種說法正確,再檢查清朝的官方檔案,在順治元年七月二十二日的一封奏疏中,有人寫道:
臣切思勵相國家之功,必自旁招俊彥而始……,治理貴得其平,流品尤不容混,如舉國皆知其賢,而猶使浮沉郎署,若考功司劉廷諫者,肝腸如雪,義氣凌云,政事文章,寧不足表儀一世,此不當破格顯擢,風(fēng)勵有位哉![17](67)
不知舉薦奏疏里“肝腸如雪,義氣凌云”的文辭,是否源自錢謙益的序文。然而對劉廷諫的舉薦,清廷確實看重,當日即批復(fù),“劉廷諫才品素優(yōu),遇相應(yīng)員缺即行推用”[17](67)。至于隨后有人上疏舉薦稱“咨俸獨深、賢勞久著之劉廷諫,使之沉滯一司,非所以示公也”(《啟為舉薦賢員請敕部即行題補本》)[15](71),得到的批復(fù)竟然是“劉廷諫已有旨推用”了。平日忠君,臨難投降。至此,方能理解顧炎武寫下“末世人情彌巧,文而不慚,固有朝賦《采薇》之篇,而夕赴偽廷之舉者”[18](1095)的憤怒。
當然,對于歷史人物應(yīng)抱以理解之同情,這里并非想要以某些道德標準去聲討古人。在完全了解劉廷諫這個人物的基礎(chǔ)上,再回頭閱讀錢謙益的集序,則可以發(fā)現(xiàn)“認題”“立意”的技巧,有時也會成為作者有意識“操控”文章表達的工具。
《劉咸仲雪庵初稿序》開篇即寫道“余與咸仲交二十年矣”,然后錢謙益講述最初結(jié)識其人是因為枚卜免官途經(jīng)潞河,受到居于此的劉廷諫的接待。證之于當時錢謙益的詩,其嘗云“能寬放棄惟良友,未忘京華為圣君”(《潞河別劉咸仲吏部》)[1](237)。當時是錢謙益政治上最為失意的時候,劉廷諫的接待和寬慰自然讓其難以忘懷。所以在集序中,劉廷諫被塑造成一個與唐朝陽城一樣慷慨好義的人物。而后集序又講述在丁丑獄案中,錢謙益再度入獄,卻與劉廷諫相逢,遂應(yīng)允為劉廷諫評閱詩文。
錢謙益素來相信“古之君子篤于詩教者,其深情感蕩必著見于君臣朋友之間”,而“趣舉兩人(集作者)之交情”(《陸敕先詩稿序》)[2](824),也是他寫作集序的慣用手法。這篇集序沿用“以事認題”的模式,敘述二人從結(jié)識到獄中相逢的過往,側(cè)面寫出劉廷諫對朋友真誠(潞城接待),對國家忠貞(因諫下獄)。后文延續(xù)其脈絡(luò),指出劉廷諫其人“以君父為天,以師友為命”。集序的立意也由此延伸,這篇集序想要說明的并不是劉廷諫有多么高的詩學(xué)造詣,而是圍繞一個“真”字刻畫劉廷諫,所謂“有真咸仲,故有咸仲之真詩文”。而真詩文的價值不僅在于能夠修正世間“儷花斗葉”“蠅聲蚓竅”的偽詩文,而且在于可堪“華如桃李”,為“士大夫之光華悅豫”。顯然,比之詩文,集序更推崇劉廷諫的為人,通過層層推進,劉廷諫的正面形象在集序中得到強化。由其“真詩文”再推導(dǎo)出“故有咸仲之真詩文,其斯為咸仲而已”,集序中形成了一個“人—文—人”的循環(huán)邏輯,能夠使讀者信服。
集序?qū)懽魉悸肥情_放的,錢謙益卻愿意從“真”字下筆,這是不是一種“有意”的“操控”,可能還需要更為深入的討論。但是經(jīng)過序中不斷強化,劉廷諫“真”的形象樹立了起來。在這里,讀者也會欣然接受“為人真”而“為詩文真”的觀點。只不過,在錢謙益寫《孫幼度詩序》當年(崇禎九年,1637)的十一月,清軍進攻高陽縣,孫承宗引家人據(jù)守,闔門殉國。將史實與錢謙益集序?qū)φ眨_實能夠讓人理解什么是“夫文章者,天地之元氣也”;而參照史料閱讀《劉咸仲雪庵初稿序》,卻不免給人帶來一絲尷尬。雖然“文之至者,未有不動人者”[4](3331),但有時“動人”者,也許只是文章技巧操控下的精美文字。
明清之際集序?qū)懽髭呌诔淌交?、?yīng)酬化的態(tài)勢,使得原本較為開放的集序?qū)懽魉悸纷兊孟鄬潭?,乃至所傳達的信息只對集作者有價值,忽略了潛在讀者的閱讀需要。如清初張謙宜《繭齋論文》所指:“與人序詩,原非一概頌飏。有交深肺腑,淋漓痛快,直言無隱者,有交談,至詣彼此相資者,又有初識其人,英銳可喜,微詞引進,意在言表者。或為幼學(xué)執(zhí)筆,就其門路之正,姑與淺言,此因人而發(fā)之意也?!盵4](3906)事實上,也是從“認題”和“立意”的角度對集序?qū)懽魈岢鼋ㄗh?!耙蛉硕l(fā)”仍是圍繞集作者進行構(gòu)思,以致集序的內(nèi)容,往往充斥著對作者文學(xué)能力的拔高和頌揚。而“所述之人率碌碌無盛美可傳,不能供作者之議論揮霍,世道好諛,必虛辭飾說,以夸眩于人”[4](7835),則這類近乎“虛假”的集序大行于世,長此以往必然會使人生厭⑦。
以錢謙益集序為例,總結(jié)出開篇“認題”與謀篇“立意”的構(gòu)思路徑,使得開放式的集序?qū)懽髯兊糜姓驴裳?。這并非錢謙益集序的特有現(xiàn)象,事實上應(yīng)是明清時期所有集序的共同特征。但與張謙宜“因人而發(fā)”的集序?qū)懽骼砟畈煌X謙益的集序是“因己而發(fā)”。錢謙益將開篇之“認題”與謀篇之“立意”有機結(jié)合起來,使其能夠為我所用。依托集序文本,除了向集作者宣揚己意外,更重視向集的潛在讀者進行表達,這正是集序能夠承載其文學(xué)批評主張的原因所在。進一步分析,建立在“認題”“立意”模式下,通過有效“操控”文本而產(chǎn)生的信息表達,使其有別于當時浮泛地褒揚作者的集序,錢謙益集序的說服力、真實感也往往因此而生。
綜上可知,考察錢謙益的集序?qū)懽鳎浴罢J題”“立意”推導(dǎo)其寫作思路,正是嘗試以個案還原明清之際集序程式化寫作的路徑。當然,正因為錢謙益集序?qū)懽鞒搅诉@種共同路徑,才使得其有別于千篇一面的同質(zhì)化集序,從而具有獨特的文學(xué)史價值。
注釋:
① 唐順之在《答王遵巖》一函中寫道:“其達官貴人與中科第人,稍有名目在世間者,其死后則必有一部詩文刻集,如生而飯食、死而棺槨之不可缺?!?唐順之:《荊川先生文集》卷六,馬美信,黃毅點?!短祈樦?,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4,第367頁)此說固是一種諷刺,但從中亦可窺見當時刻集之普遍,集序書寫之盛行。
② 這里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來自上海古籍出版社《牧齋初學(xué)集》(2009)、《牧齋有學(xué)集》(1996)、《牧齋雜著》(2007)所收詩文別集、總集序。余英時在《原“序”:中國書寫史上的一個特色》中則以錢謙益為例,說明“詩文集在16世紀已發(fā)展到‘爆炸’的地步”。并指出:“由于種種歷史的變動,‘雅’文化在迅速地泛濫之中,印書市場的不斷擴大更助長了刊刻文集的風(fēng)氣。詩文集的數(shù)量激增,‘序’的數(shù)量自然也隨著水漲船高。明白了這一點,《初學(xué)集》和《有學(xué)集》這一方面的突出表現(xiàn)便不難索解了?!?《清華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09年第1期)③ 吉川幸次郎指出錢謙益的文學(xué)理論著述雖然不夠集中,但卻自成體系,一方面就體現(xiàn)在他給前輩晚輩所寫的序文部分。參見其1980年所發(fā)表的《錢謙益的文學(xué)批評》一文(日本京都大學(xué)《中國文學(xué)報》,1980年第4期;又見張連第譯,《古典文學(xué)論叢》第3輯,濟南:齊魯書社1982年,第220頁)。此后在錢謙益及明清文論的研究中,錢謙益集序被大量引用闡釋,已成為討論明清文學(xué)批評不能回避的重要材料。
④ 孫德謙《六朝麗指》“序錄近傳體”條指出:“《史記》列傳,于其人有著述者,無不言之曲盡,直可作書序讀?!端鍟そ?jīng)籍志》有劉向《別錄》二十卷,其書久亡,然今以《管子》、《荀子》諸書錄觀之,或即取本傳之文。近儒有曰:‘在人則謂之傳,在書即謂之序。’此真不刊之言。余讀任彥升《王文憲集序》與宇文逌《庾子山文集序》,皆敘述生平,近于傳體。”(《歷代文話》第九冊,第 8485頁)秦漢諸子的序傳、敘錄可以視作別集序前身。因立一家之言與文字流通的客觀需要,且與史書、紀傳文獻之間互相承襲與采摭,所形成的序傳、敘錄傳體傳統(tǒng),在別集序的產(chǎn)生和演化過程中有深刻影響。由魏晉至齊梁,別集序的寫作范式雖逐漸演化發(fā)展,但都與傳體保持緊密交融的關(guān)系。關(guān)于這一問題,筆者另有《先唐別集序與傳體之關(guān)系》(2017年中山大學(xué)“文體學(xué)青年學(xué)者研討會”提交)一文專門進行討論。
⑤ “元氣”作為文學(xué)批評話語古已有之,最為重要的“夫文章為天地之元氣”的表述始見元好問(《故金漆水郡侯耶律公墓志銘》);歸有光也曾寫過類似表述如“余謂文章,天地之元氣,得之與天地同流”(《項思堯文集序》)。錢謙益對元好問、歸有光皆深為服膺,或受其影響,而更重要的則是身處明清鼎革之際,由家國之思、烈士之懷所觸動。關(guān)于錢謙益“元氣”的種種闡釋,嚴志雄《明清之際元氣論》對此曾有關(guān)注,其論文發(fā)表于“明清文學(xué)與思想中之情、理、欲學(xué)術(shù)研討會”,而在氏著《錢謙益〈病榻消寒雜詠〉論釋》中則以“詩人就元氣的化身”為論點,指出“牧齋的詩論與詩作”實際上“可以視為一種自我技藝與自我實現(xiàn)”。(臺北:聯(lián)經(jīng)出版公司,2012年,第62—63頁)
⑥ 錢謙益集序中對“真性情”“真詩”的引申,是其文論主張的重要組成部分。學(xué)界對此已有深入考察和討論,較有代表性的研究可參見孫之梅《靈心、世運、學(xué)問——錢謙益的詩學(xué)綱領(lǐng)》(《山東大學(xué)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1996年第2期)、丁功誼《靈心、學(xué)問、世運、性情——論錢謙益的詩學(xué)思想》(《江西社會科學(xué)》,2008年第5期)等。
⑦ 明清以降,對文集、集序的濫刻濫寫表達不滿的意見很多,試舉一例,如顧炎武《與人書二十》中記載“某君欲自刻文集以求名于世,此如人之失足而墜井也,若更為之序,豈不猶之下石乎”。(《顧亭林詩文集》,中華書局,1983年,第97頁)
參考文獻:
[1]錢謙益. 牧齋初學(xué)集[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9.
[2]錢謙益. 牧齋有學(xué)集[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6.
[3]祝尚書. 論文章學(xué)視野中的宋代記序文[J]. 江西師范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 2010, 43(5): 96?105.
[4]王水照. 歷代文話[M]. 上海: 復(fù)旦大學(xué)出版社, 2007.
[5]陳傳良. 止齋論決[M]. 濟南: 齊魯書社, 1996.
[6]李開先. 李開先集[M]. 北京: 中華書局, 1959.
[7]魏禧. 魏叔子文集[M]. 北京: 中華書局, 2003.
[8]錢謙益. 列朝詩集小傳(下)[M]. 錢陸燦, 輯. 北京: 中華書局,1959.
[9]周家楣, 繆荃孫. 光緒順天府志人物志(八)[M]. 北京: 北京古籍出版社, 1987.
[10]張廷玉. 明史[M]. 北京: 中華書局, 1974.
[11]周亮工. 尺牘新鈔[M]. 長沙: 岳麓書社, 1986.
[12]文秉. 烈皇小識[M]. 上海: 上海書店出版社, 1982.
[13]戴笠. 懷陵流寇終始錄[M]. 沈陽: 遼沈書局, 1993.
[14]顧炎武. 明季實錄[M]. 北京: 北京出版社, 2000.
[15]計六奇. 明季北略[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6.
[16]王世德. 逆賊奸臣錄[M]. 北京: 北京出版社, 1997.
[17]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 清代檔案史料叢編: 第13輯[M]. 北京:中華書局, 1990.
[18]顧炎武. 日知錄集釋[M]. 黃汝成, 集釋.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