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數(shù)甚多的學生在高三復習后期,面對一道綜合的數(shù)學題,仍會受困于選擇知識等.因此要著力培養(yǎng)學生的“選擇”能力.評判選擇優(yōu)劣的主要視角有熟知性,直接性,先知性,獨立性.
【關鍵詞】解題;選擇;有效;視角
在教學中,我們會發(fā)現(xiàn),很多學生出現(xiàn)這樣的狀況,已經(jīng)掌握了較多的數(shù)學知識,積累了較為豐富的數(shù)學活動經(jīng)驗,再解答之前曾經(jīng)做過的題目,反而不如過去迅捷.如,在學習完向量的全部內(nèi)容后,解答一道早前做過的向量題,會在選擇幾何法、坐標法、向量代數(shù)法上前思后想,猶豫不決,止步不前.又如,為數(shù)甚多的學生到了高三復習后期,仍不時地出現(xiàn)面對一道綜合數(shù)學題,受困于怎樣選擇知識、方法,如何安排諸步驟、諸環(huán)節(jié)的序次等問題,有的時候僅是跟著感覺走,往往無功而返.其實,學生出現(xiàn)這樣的解題現(xiàn)象很正常.因為在學習新授課的時候,課后作業(yè)主要是鞏固性練習,學生用當天所學的知識、方法就可以解決,基本上不需要做出選擇,而一旦到了復習階段,特別是到了復習后期,解一道較為陌生的數(shù)學綜合題,因為沒有解題方面的暗示,解題的工具多了起來,就需要通盤考慮,謀劃全局,在多方面做出選擇:在理解題意的基礎上,先分析題目的諸要素,綜合考慮已知條件和求解(證)目標,然后類比聯(lián)想,借助解題經(jīng)驗,預判選擇什么知識、方法,如何分步驟解決,以及怎樣安排諸步驟的序次才能夠有效、簡單,繼而制訂出解題計劃,最后才是實施、監(jiān)控、完善解題計劃.毫無疑問,學生在解題中所做的種種選擇,是需要深入思考、靈活決策的,是偏于評價、反省認知成分的高層次思維活動,表現(xiàn)了數(shù)學核心素養(yǎng)的高低,決不是簡簡單單的機械性反復訓練所能培養(yǎng)的數(shù)學智能.因此,數(shù)學教師在復習教學中應該著力培養(yǎng)學生在解題時的“選擇”能力. 事實上,譬如對于運算能力的培養(yǎng),曹才翰、章建躍兩位先生就特別強調要重點培養(yǎng)學生的“選擇”能力[1].
在解題中,如何選擇知識、方法、程序,才能使得解題快捷、簡單,可能沒有規(guī)則可循,僅有一些評判其優(yōu)劣的基本視角.本文試圖給出這樣的一些視角.
視角一:熟知性.優(yōu)先選取較為熟悉,清楚知道的知識、方法,如果有機械性的運作程式可以選取,一般將它作為首選.若有多種知識、方法可選用,則要盡可能選擇那些爛熟于心的知識、方法.這樣做,易于減少思考,同構連類,激活相關知識、方法,進而敏捷地探索出解題的思路.
視角二:直接性.選擇的知識、方法和所要解決的問題盡量要有較為密切的聯(lián)系,最好能同時與已知條件、求解(證)都有聯(lián)系,聯(lián)系越直接越好,這樣可使得解題的運算量小,推理直接、明了.數(shù)形結合的方法,處理問題的全局觀念,體現(xiàn)了結構性聯(lián)系,在特定條件下此聯(lián)系最為直接;選擇畫個圖觀察,取幾個特例歸納[2],都是獲得猜想的最為基本的直接的方法.
視角三:先知性.優(yōu)先求出或設出題目中能夠確定下來的量,優(yōu)先揭示出題目中存在的一些對象間的邏輯關系、位置關系.對于必須用到的某些對象的值或對象間的邏輯關系、位置關系,如果較容易獲得,就要先進行探究、明晰,以便于在解題的初始階段就使用.對于先求什么后求什么的程序選擇,也關系到建立起解題信心問題.如果能先求出一些有用的東西,自然會增添繼續(xù)解答下去的信心.反之,則可能打退堂鼓. 對于有多個已知條件的數(shù)學題,應該優(yōu)先選擇那些能夠獲得明晰結論、結果的條件加以利用.
視角四:獨立性.要盡可能地選擇相互獨立的元作為表征其它量的基本元,因為選擇獨立的元作為基本元,可以避免變元間的相互制約、干擾.分離參數(shù)法就是基于這種想法.選擇相互獨立的元表征其它元,與函數(shù)思想相通.要做到熟練高效地選擇獨立元,則需要積累一些經(jīng)驗,掌握一些常見模型.如,一般地,對于一元二次方程,當方程根的性狀已知,且兩根獨立時,則選擇根作為基本元來表示其方程的系數(shù)等[3];對于等差(比)數(shù)列,則選擇首項、公差(比)作為基本元表征其它量;對于平面(空間)向量問題,則選擇位于交匯處的不共線(面)的兩(三)個向量作為基本元;而對于線面垂直的推理判斷問題,亦可以看成是在面內(nèi)找兩條獨立的直線元和這條直線垂直.值得指出的是,在解題的初始階段,為了便于表征所有的相關對象,也可以先多選一些元來表征其它元,盡管它們不是獨立的,可以通過在解題的后續(xù)階段消元,再轉化為獨立變元問題.
下文中給出的例子,是全國高考2012年安徽理科數(shù)學的一道填空題,我曾經(jīng)選用它作為我們學校一次測試的一道考題.考后成績統(tǒng)計,得分率很低.經(jīng)問詢,得知同學們這道題目做得不好的主要原因就是難以選擇知識、方法進行切入.由此可見,該題雖然是一道填空題,但窺一斑而知全豹,可以讓我們從中認識到:對知識、方法、程序做出有效的快捷的選擇,對于解題的成功、簡單、快速起著關鍵性作用.特別地,它是一道填空題,還能讓我們認識到選擇知識、方法、程序,對于正確、快捷解答各類題型都具有意義.
例已知向量a、b滿足|b-2a|≤3,
求a·b的最小值.
分析為對稱計,設2a=c,則原問題就等價的轉化為:已知向量b、c滿足|b-c|≤3,求12b·c的最小值.
解法1由于是求12b·c的最小值,又由于b、c可以是非零向量, b、c的夾角可以大于直角,從而僅考慮非零向量b與c的夾角大于直角的情形.
設非零向量b、c的夾角為θ,θ大于直角,
因為b·c=|b||c|cosθ≥-|b||c|,
所以|b||c|≥-b·c.
由|b-c|≤3,得9≥(b-c)2=b2+c2-2b·c≥2|b||c|-2b·c≥-4b·c.
從而b·c≥-94,其中等號成立,當且僅當b和c是相反向量,且b和c的模均為32.
故a·b,也就是12b·c的最小值是-98.
解法2由解法1知,9≥2|b||c|-2b·c,
同上分析,僅考慮非零向量b與c的夾角θ大于直角的情形,endprint
因為,2|b||c|-2b·c=2|b||c|(1-cosθ),
從而,9≥2|b||c|(1-cosθ),|b||c|≤92(1-cosθ).
因為,b與c的夾角θ大于直角,所以cosθ<0,
所以,b·c=|b||c|cosθ≥9cosθ2(1-cosθ)=92(1-cosθ)-92≥-94,
于是12b·c≥-98.等號成立,當且僅當|b-c|=3,|b|=|c|,b與c的夾角θ等于π.
故,a·b,也就是12b·c的最小值是-98.
解法3僅推演非零向量b與c的夾角θ大于直角的情形.
圖1如圖1,作向量OC=b,OB=c,作⊙C以CB為半徑,CB≤3,作點B在直線CO上的射影D.因為向量OB、OC的夾角大于直角,
故O在圓內(nèi),D不在圓外,且O在線段CD上.
根據(jù)向量的數(shù)量積的幾何意義,b·c=-OC·OD.
因為,OC·OD≤OC+OD22=CD42≤CB42≤94,所以,b·c=-OC·OD ≥-94,其等號成立,當且僅當O為線段CB的中點,且CB=3.
故而,a·b,也就是12b·c的最小值是-98.
圖2解法4如圖2所示,作向量DC=b,DB=c,則向量BC=b-c,|BC|≤3.
以直線CB為x軸,線段CB的中垂線為y軸,建立直角坐標系.設點B(12d,0),C(-12d,0),其中0≤d≤3,又設D(m,n).
于是,DC=(-12d-m,-n),DB=(12d-m,-n),
所以b·c=DC·DB=m2+n2-d24≥-d24≥-94,其等號成立,當且僅當m=n=0,d=3.
所以,a·b,也就是12b·c的最小值是-98.
解法5由對稱性以及求最小值,猜測當b與c是相反向量時,從而求得a·b,也就是12b·c的最小值是-98.
由于解法5,雖然有一定的判斷和合理性,但缺少必要的邏輯推理,故而舍棄對它的討論、分析. 對于上面的前四種解法,我們明顯地感到解法4明快、直接、直觀、簡單,盡管解法1和解法2,步驟看似不多,但多次放縮讓人有點“膽顫心驚”.對于解法1的放縮,只有在猜測出:“當兩個向量b、c是相反向量,且在|b-c|≤3取等號時,12b·c取得最小值”,才是有方向性、有目的性的放縮,否則只能說是“碰巧”.解法3是向量幾何法,盡管它比較直觀,但還是要借助許多幾何知識,多次對幾何量放縮.
在下面,我們將比較這五種解法在選擇方面的差異,重點闡釋解法4的選擇是符合選擇知識、方法、程序,使得解題快捷、簡單的基本視角的.
首先,選擇的坐標法,是熟知的,是用較為機械的程序化運作來代替大部分推理,把計算過程書寫下來就保證了可靠性,這里一切都看得見,一切都可以檢驗,一切都由精確的運算規(guī)則所確定,運算算法化,推理條分縷析,不需要過多地去考慮解題思路和推理的邏輯.
其次,選擇坐標表示三個點,由于類似于求橢圓、雙曲線的標準方程,精巧地選擇了對稱的兩向量b與c的終點在x軸上,且這兩終點關于原點對稱,三個點雖然有六個坐標,其實只涉及了三個變量d、m、n.由其中的一個變元d的范圍,便簡潔等價地表示了題目中的|b-c|≤3這一不太好處理的條件.不僅如此,三個變量d、m、n還和求解目標直接地聯(lián)系了起來,并且這一聯(lián)系是無縫對接,消弭了不易把控的代數(shù)變形. 這樣就保障了直接性.
再次,對于向量b-c的長度,我們先把它看作是確定的量,這如同先知性地預知一般,盡管它是在一定范圍內(nèi)變化的.于是,求解問題一下子就轉化成了“在一個三角形(含退化的三角形)中,兩個頂點確定,第三個頂點運動,求兩邊所對應的向量的數(shù)量積的最小值”這一問題,而這個問題是便于坐標運算處理的.
最后,由于所選擇建立的直角坐標系恰當,既保障了三個點的坐標中的變元具有獨立性,又使得求解目標中的b·c這一多元函數(shù),其變元彼此之間沒有制約關系,一個變元的增減性就可以決定b·c的增減性,于是就可以“隨心所欲”地逐個處置變元了,沒有中間過程,一氣呵成.
學生在解題中做出合理的有效的“選擇”,既依賴于直覺、經(jīng)驗,也依賴于邏輯推理.對于學生在“選擇”方面能力的培養(yǎng),需要長期著力培養(yǎng)方會有所建樹,而最為有效的時機是在進行定理、公式、法則的新授課時,亦或在解決陌生的綜合的數(shù)學題時.
參考文獻
[1]曹才翰,章建躍著.中學數(shù)學教學概論(第3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7):89-90.
[2]李廣修.歸納和演繹的選擇與聯(lián)動.中學數(shù)學雜志[J].2016(9):9-11.
[3]李廣修.教師解數(shù)學題欠缺意識之憂.數(shù)學教學[J].2012(3):34-3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