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連艷
(天津市寧河區(qū)森林植物檢疫站 天津 寧河 301500)
1.1 成蟲。體長31~45 mm,翅展72~100 mm,體較大,呈紡錘形。翅茶褐色。體背中央自前胸到腹端有1條灰白色縱線,腹面呈紅褐色。前翅各橫線均為暗茶褐色。后翅黑褐色,外緣及后角各有茶褐色橫帶1條。前后翅反面紅褐色,各橫線黃褐色。復眼球形,暗褐色。
1.2 卵。球形,直徑1.5 mm左右,表面光滑。淡綠色,孵化前淡黃綠色。
1.3 幼蟲。老熟時體長80 mm左右,綠色,背面色較淡,腹部各節(jié)有淺黃色斜紋黃色顆粒狀小點。頭部有兩對近于平行的黃白色縱線。前、中胸較細小,后胸和第一腹節(jié)較粗大。第八腹節(jié)背面中央具1錐狀尾角。氣門9對,生于前胸和1~8腹節(jié),氣門片紅褐色。臀板邊緣淡黃色。
1.4 蛹。體長45~55 mm,灰褐色。
每年發(fā)生2代,以蛹在落葉下和表土內越冬。翌年5月中旬羽化;6月上中旬進入羽化盛期。夜間活動,有趨光性。卵多散產于嫩梢或葉背。6月中旬第一代幼蟲出現(xiàn),幼蟲夜晚取食葉片。7月底8月初可見一代成蟲,8月上中旬2代幼蟲為害,為害較嚴重時,常把葉片吃光。進入9月下旬至10月上旬,幼蟲老熟入土化蛹越冬。幼蟲食葉成缺刻與孔洞,高齡幼蟲危害僅殘留葉柄。
3.1 人工防治
3.1.1 人工挖蛹。結合葡萄冬季埋土防寒時(約11月上旬)和春季(約4月初左右)出土挖除越冬蛹。秋施基肥時,把表土翻入深層,消滅部分越冬蛹。
3.1.2 捕捉幼蟲。生長季節(jié)發(fā)現(xiàn)幼蟲時人工捕捉;結合夏季修剪等管理工作,尋找被害狀和地面蟲糞捕捉幼蟲。利用幼蟲受驚落地,進行捕捉。
3.2 物理防治。進行燈光誘殺:在成蟲發(fā)生期利用成蟲趨光性懸掛頻振式殺蟲燈誘殺成蟲,可切斷成蟲繁殖鏈,有效降低蟲口密度。
3.3 化學防治。噴灑無公害農藥:3~4齡前的幼蟲,噴灑25%滅幼脲懸浮劑2 000~2 500倍液進行除治。
3.4 生物防治
3.4.1 幼蟲3齡前,可噴灑BT可濕性粉劑,幼蟲中毒后死亡腐爛,即保護天敵,又維護了生態(tài)環(huán)境。
3.4.2 釋放天敵:成蟲產卵期釋放赤眼蜂,蜂可尋找害蟲卵寄生,致卵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