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君慧 陳園園 姜夢石 楚佳梅
浙江中醫(yī)藥大學附屬廣興醫(yī)院 浙江 杭州 310007
患者,女,60歲。工人。于2017年11月5日初診。主訴:右大腿前外側蕁麻疹發(fā)作30年,加重2月?;颊?0年前于火車上受風寒,漸出現(xiàn)大腿前外側劇烈瘙癢,搔抓后大腿前外側皮膚發(fā)紅、起風團塊,氣溫升高或得暖時稍緩,但遇冷即發(fā),終年反復,夜間加重,影響睡眠,嚴重影響生活質量。于當?shù)蒯t(yī)院診為“蕁麻疹”,予抗組胺藥、激素治療,療效不佳。其后每日,一旦接觸寒冷物體或環(huán)境溫度低均可致病情復發(fā),近2月來,因天氣轉冷,蕁麻疹發(fā)作頻率更甚,患者治療心切,遂來我科就診??滔掳Y見:右側大腿前外側皮膚感覺較左側大腿前外側感覺敏感,患側皮色較健側皮色深,顏色呈深紅色,有搔抓痕跡,皮膚劃痕試驗陽性,無水泡無風團塊,雙腿肌力正常?;颊呙纥S少華,神志清,精神焦慮,寐欠安,納差,大便溏,舌淡、苔白膩,左脈弦、右脈沉細。西醫(yī)診斷:冷接觸性蕁麻疹。中醫(yī)診斷:癮疹。辨證:肝郁脾虛,陽虛里寒。治法:疏肝健脾,祛風散寒。取穴:風市(雙側),血海(雙側),足三里(雙側),三陰交(雙側),太沖(雙側),陽陵泉(右側),梁丘(右側),懸鐘(右側)。穴位皮膚常規(guī)消毒后,取0.25mm×40mm毫針,直刺風市、血海、梁丘、足三里、三陰交、陽陵泉、懸鐘等穴,得氣后足三里、三陰交、血海、梁丘、陽陵泉、懸鐘行提插捻轉補法,風市、太沖穴行瀉法,其余穴位行平補平瀉手法,以患者耐受為宜,留針30min。針刺后神闕穴拔罐,留罐5min,右側懸鐘行麥粒灸法9壯,艾灸時火力要旺,等到患者無法忍受時撤去。囑患者隔天治療一次,平素在家可用艾條懸灸懸鐘穴,保持心情放松,注意日常保暖。2017年11月7日二診,患者訴瘙癢稍改善,改懸鐘穴麥粒灸19壯,繼續(xù)針刺治療,針法同前。2017年11月9日三診,患者訴瘙癢程度減輕,風疹未再變大,但睡眠質量仍差,夜間仍有發(fā)作,加照海穴,先于照海穴附近尋找最痛點,找到最痛點后針刺,深度約5mm,其余治法同前。此后1個月,患者堅持隔日行針灸治療。因病情纏綿多年之久,為鞏固療效,守方治療2個月,患者神情已無之前那般焦慮,面帶喜色,訴大腿前側及外側瘙癢已完全消失,且遇冷空氣或接觸冷物也無發(fā)作,睡眠質量提高。
按語:冷接觸性蕁麻疹主要表現(xiàn)為遇到冷的物體、風、液體、空氣等在接觸部位形成大小不等的風團伴瘙癢[1],可伴有血管性水腫。西醫(yī)學認為本病病因多難以明確,發(fā)病機制可能涉及感染、變態(tài)反應、假變態(tài)反應和自身反應性等。在治療方面尚無根治性方法,臨床上抗組胺藥有效,但僅為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對于誘導性蕁麻疹,目前認為該病使用一般的抗組胺藥效果較差,需聯(lián)合賽庚啶、多塞平等藥。本病屬中醫(yī)學“癮疹”或“?”范疇[2]?;颊?0年前受風寒導致發(fā)作,病程日久,平素寐欠安,復感外邪,劇烈瘙癢致情志失調(diào),肝失調(diào)達,肝木橫逆脾土,脾失健運,而脾胃為后天之本,是氣血生化之源,故水液運化失常,導致納差、便溏,氣血化生不足,故面色少華萎黃。諸癥遇寒加重,得暖則減,則為里陽虛衰之象。結合視診、舌脈,辨為肝郁脾虛,陽虛里寒。治以養(yǎng)血祛風、疏肝健脾為法,有學者[3]采用參桂理中丸治療慢性蕁麻疹,以祛風固表、溫中散寒為治法,取得滿意療效。神闕穴是任脈穴位,該穴拔罐健脾和胃以治本。風市、血海為治療風證之要穴,可養(yǎng)血熄風,消諸風團。太沖穴與陽陵泉互為表里經(jīng)穴,加強疏肝理氣、溫補陽氣之效?;颊咭归g蕁麻疹加重,同時伴有失眠,乃陽不入陰,故引用照海穴以交通陰陽。補梁丘、足三里、三陰交可健脾益氣,培土生金以固衛(wèi)表。以上諸穴合用,辨證施治,共奏益氣養(yǎng)血、疏肝健脾、溫陽固表之功,發(fā)揮針灸的整體調(diào)節(jié)作用,可為臨床治療作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