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青石
一
旅行是一個悖論:往往返航回家后才覺得,此行大概還算有趣或有意義,身在途中時卻只覺得累。
阿姆斯特丹城中央有許多借感恩節(jié)假期前來的美國游客。廣場的灰鴿、船頭的綠頭鴨都肥得不像話,走路大搖大擺毫不怕人。想必荷蘭人不食這等鳥類,實是錯過了人世間上乘美味。
歐陸的傳統食物乳酪倒隨處可見,兒時受歐美動畫片的影響,我曾立志做一名乳酪品鑒者,后也確實閱讀、自學了一些相關書籍,17歲時便對乳酪的工藝與品質懂得一二。成年后,我對生活卻整體上愈發(fā)打不起精神,囊中諸多愛好便一件件隨手丟于路旁,直到我?guī)捉嗦愕刈咴诼飞稀?/p>
俗如網游、追劇,略雅如繪畫、詩歌、乳酪品鑒,都丟在路旁了。
我喜歡無與倫比如我的廢柴,一事無成,但不曾忘記自己喜歡什么、用心喜歡什么,不受人群與外來雜音的影響,坐在蠟筆畫于水泥地的小紅圈圈里,擺弄一件件心愛的玩具。
就是那種你愿意邀來酒局為朋友們助興、抖機靈,但打死不能合謀共事的人。
是的,我已經看到十年后的自己了,雖然我一直說希望養(yǎng)條狗、有個大房子云云,但我知道我最終會成為那個經濟條件不太好、但總有奇妙故事講給你孩子聽的鄰家叔叔。
如有需要,我給你看孩子,然后你讓我蹭頓飯,如何。
言歸正傳,阿姆斯特丹。
這里的土著人身材魁梧,男性體毛旺盛,現在網不好打不開google,但想必他們定有一些維京人的血液。
維京人的宗教信仰有著很棒的生死觀,他們相信一個人怎么活過人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以什么方式死去。如果一個人為了自己所信仰之事而死,那他會去到一個類似基督教天堂的極樂世界——只不過在維京人的極樂世界里,是冬暖夏涼的豪華大宮殿、以及直到時間盡頭都享用不盡的酒肉與美色。
無意貶低別的宗教,但如果你問我死后希望去誰家的天堂,我一秒都不會猶豫地去找維京兄弟們。
只是說,假定天堂存在,誰不希望那是個永恒的酒池肉林呢。
我真是個容易走神的旅客。
二
每個旅人聚集的城市都有這樣一個地方,你其實本身對它沒什么興趣,但考慮到它的聲望或來自社會定義的神圣性,你必須得去一下,不然會被認為“這趟白去了”。
對于北京,這個地方是故宮,于紐約,是自由女神像,在阿姆斯特丹,是梵高博物館。
我真的不想去梵高博物館,首先, 我不懂、也不太熱衷于畫布上的藝術;其次,梵高是一個被后世炒作的病人,嗚咽著活過了痛苦一生,卻被百年后的資本家們立作另一個絕妙的圈錢噱頭,為后者以看似冠冕堂皇的方式帶來了不斷財源。
在梵高博物館的十分鐘里,我感受到了來荷蘭這幾天所遇到的最大人口密度, 與舉止最虔誠的游客群。十幾二十個人就圍在一幅向日葵前靜默入迷、目不轉睛。
我太膚淺,不知他們看到了什么。
大概是,在向資本主義朝圣吧。
后來我走過阿姆斯特丹建于水域之上的身軀,只覺一段隨機擇路的城市漫步比被罐裝在博物館里舒服多了。
荷蘭的英語普及率非常高, 得益于此,我發(fā)掘了許多當地年輕人經營的小店,包括一家名叫Een的時裝店,“een”在荷蘭語的意思是“1”。
“所以你來自北京?”看店的金毛小哥就像一天沒和活人講話了,追問我。
“是啊?!?/p>
“那為什么你說英語像美國人?”
其實這是此行頗有趣的一點。我從小看美國的動畫和影視作品長大,十四歲后所有時間都在美國度過,早就一如自大的美國佬般自認美式英語為英語存在的默認形式了,甚至對其中這個“英”字都早不以為然。
歐陸的英語使用者們卻對英語口音很敏感,或許他們自幼接受的是英式英語的熏陶,才會一個個都說我“有口音”,就像每次去上海和本地人正常說話卻被反復指出北方口音過重一樣。
在說美語的人眼里,英倫英語才是有口音,這一直是我世界觀的一部分。這次卻世界觀被晃蕩了一下,就一下下。
“其實我之前在美國很久,高一就去Oregon(俄勒岡州)了?!蔽腋嬖V他。
“Oregon好地方啊。”他說。
“我從小一起長大的好朋友,他辭去了荷蘭的工作,現在在Or e gon種大麻呢。”他說。
無法想象在第一世界以外的任何服裝店里,我會和任何店員這么聊天,哈哈。
還是很愉快的。
我提著購物袋順街而下,天色在慢慢變暗。街兩旁三四層高的那些灰色小樓房,遛狗的人陸陸續(xù)續(xù)走出來,接小孩回家的人陸陸續(xù)續(xù)走進去。
一個戴著紅格子圍巾的白人母親領著兩個大兒子和一個特別小的女兒往家走, 兄弟二人精力過剩地在前面跑,忽然就不知廉恥地惡作劇脫了半截褲子,露了下屁股又穿上。母親在后面見此情形,便用荷蘭語大聲訓斥起兄弟二人,兇得有些嚇到她牽著的小女兒。
而我從街對面與他們迎面走過,竟覺得非常好玩。我不得體地朝那位母親微笑了一下。
母親瞥了我一眼,就像看仇人。
忽然就覺得,去一個地方感受它的生活氣息,會收獲景點給不了你的心情。
對著網上攻略踩景點是一種保守的旅行模式,但不適用于所有目的地。如果連探索未知的心氣與面對自己真正興趣所在的想法都沒有,那不如在家下個photoshop把自己p到景點圖里。
對,除去酒肉美女外,維京宗教生死觀另一個讓我特別喜歡的點,就是他們強調人該為自己的個人信仰而死,而非任何別的人或神寫出的規(guī)則、信條。僅這一點,就比基督教更注重人性了,而人性亦有神性。
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