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長羅
上課伊始,學生的學習心理準備難免不充分,師生之間難免有一定的心理距離。這時,教師就一定要講究導課的藝術,來激勵,喚醒,鼓舞學生的智力情緒。教師在進入新課題時運用多種手段導入,可以引起學生注意,激發(fā)學生興趣,產生學習動機,明確學習目標和建立知識間的聯(lián)系,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特定的教學任務和程序之中。好的導入的方法,可以使學生全神貫注,精神振奮,興趣盎然,積極主動地接受新知識可以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開拓學生思維的廣闊性和靈活性。
新課導入要堅持啟發(fā)性、目的性、關聯(lián)性和簡短性的原則。下面是本人新課導入方法作簡要介紹,供同行們參考。
一、直接導入
直接導入是用簡明扼要的語言直截了當?shù)亟沂颈竟?jié)課的主題,闡明本節(jié)課的學習目的,使學生迅速進入學習情境的導入方法。
案例1“楞次定律”的導入
師:通過上一節(jié)學習,知道產生電流的條件是:閉合導體回路的磁通量放生變化,然而電流是有方向的。
師:感應電流的方向與什么因素有關?這節(jié)課我們就用實驗來研究這個問題。
板書:楞次定律
點評:直接導入以精煉、快速見長,節(jié)約課堂教學時間,有助于提高課堂效率。
二、以舊帶新法
這里的“舊”,是指學生已經學習過的知識,已經歷過的生活經歷和現(xiàn)實情境。以舊帶新法不僅要在課堂上復習已學過的科學知識、人文知識,也喚醒學生已有的生活經歷與學科活動經驗。
案例2“宇宙航行”的導入
師:1969年7月20日,經火箭發(fā)射,“阿波羅11號”首先進入環(huán)繞地球的軌道,然后加速,脫離地球軌道后,慣性滑行,進入環(huán)繞月球的軌道,最后登月艙降落在月球上。
師:當宇航員在月球上完成任務后,在發(fā)動引擎進入環(huán)月軌道,然后加速,脫離月球的束縛進入地球軌道,最后降落于地球。
師:2003年10月15日,“神州五號”飛船載著中國第一位航天員楊利偉成功升空,這標志著我國進入了載人航天時代。
師:飛船為什么能圍繞地球旋轉?飛船在什么條件下能掙脫地球的束縛?學習了本節(jié)內容之后便可解決上述問題了。
以舊知帶新的導入方法在實際教學中經常被使用,新知的學習并不是完全的零起點,未知總是在一定的已知基礎上展開、擴展與深化;當然,已知并不會自發(fā)地為新知的學習“鋪路”。導入的作用就在于激活學生頭腦中已有的知識、經驗儲備,在新、舊知識之間建立起實質性的連接點,從而,伴隨興奮地狀態(tài),進入對未知的探索。
三、以新激趣法
“以新激趣法”大多所引的材料是經過比喻、類別、對比等方式,轉換成為主題內容服務的關聯(lián)材料,進而間接地導入新課。
案例3“共振”的導入
師:1831年,拿破侖率領法國軍隊入侵西班牙時,一隊騎兵通過英國曼徹斯特附近的一座便橋時,隨著軍官雄壯的口令,部隊整齊趨向對岸。正在這時,轟隆一聲巨響,橋梁斷裂,人馬紛紛落水。
生:(驚訝、疑惑、不解……)
師:1906年,在圣彼得堡附近的半坦卡河上,一支部隊邁著整齊的步伐走過一座木橋時也發(fā)生了同樣的慘劇。從此,世界各國的軍隊過橋時都不準齊步走,必須改用凌亂無序的零步通過。
師:這時為什么呢?我們學習“共振”就知道了。
運用新材料導入新課,無論是故事,還是真實事件,或者背景資料,都容易調動起學生的注意力,但要求教師對素材有一定的積累,不僅要準確選擇與新知學習密切相關的材料,而且要教師對這些素材有相關程度的了解。
四、情境導入法
情境導入法是指,教師通過語言來描述情境,同時伴隨音樂、影像等現(xiàn)代化手段來渲染情境,通過畫面再現(xiàn)情境,通過表演體驗情境,讓學生產生豐富的想象,從而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喚起學生強烈的情緒體驗和反應,情不自禁地進入學習情境。
案例四“功率”的引入
師:通過上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對“功”的知識有一定的了解。知道了做功的條件,功的求法。做功有快有慢,物理學中怎樣描述力對物體的做功快慢呢?
用多媒體分別演示兩幅畫面。
畫面一:一臺起重機在一分鐘內把1噸重的貨物勻速提高到預定的高度。
畫面二:另一臺起重機在三十秒把1噸重的貨物勻速提高到預定的高度。
師:以上兩幅畫面可以看出,起重機物體都做了功,且做功是相同的,但他們完成這些功的時間是不同的,第一臺起重機做功所用的時間長,我們說它做功慢;第二臺起重機做同樣的功,所用的時間短,我們說他做的功快。通過上面的列子,我們知道力對物體做功有快慢之分,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表示物體做功快慢的物理量——功率。
直觀的演示和形象的語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這種方法適合面很廣,適當?shù)倪\用這種方法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當然,運用這種方法要注意一些問題:要注意現(xiàn)代化手段與教學語言密切結合,注意教學媒體的使用與課堂內容緊緊相連,而情境創(chuàng)設程序不易過長。欲染學生情,要自己先入境,亦即情境的創(chuàng)設者——教師的情感自然流露,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情緒,進而達到師生情感共鳴。
五、操作導入法
操作導入法是指,教師、學生運用工具或者肢體活動引入教學的課堂行為方式。操作導入法能喚起多種官能同時參與,如視覺、嗅覺、聽覺、觸覺等,進而提高課堂參與的效果。
案例五 “探究感應電流的產生條件”的引入
師:我們在初中做過這樣的實驗。(拿出實驗儀器——U形磁鐵、微安表、導線若干。并連接電路)
師:當閉合回路的一部分導體切割磁感線運動會有什么現(xiàn)象產生呢?
生:(眼睛注視著器材、等待著觀察結果。)
師:那我們就一起做演示實驗,金屬棒在磁場運動,看看指針有沒有發(fā)生偏轉,怎么運動指針偏轉角度最大,怎么運動指針沒有偏轉?帶著這個問題,咱們來共同做這個實驗。
師生總結:
當金屬棒垂直磁場運動時,指針偏轉角度最大,電流最大。
當金屬棒沿著磁場運動時,指針沒有偏轉角度,電流為零。
師:以上實驗說明閉合導體的一部分切割磁感線運動有電流產生,還有那些情況可以產生感應電流呢?學習本節(jié)內容,我們就會找到答案。
活動與實驗導入方式直觀性強,不僅具有充分調動學生多種感官的優(yōu)勢,而且可以極大地調動學生的無意注意,誘發(fā)學生對新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
總之,導入的形式多種多樣,不拘一格。課堂導入雖然“無一定之規(guī)”,但有“一定之妙”,這就是需要保證一定的新意——讓學生感到新穎、新奇,同時,切中主題最為重要。導入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撥動其思維之弦,讓他們以最佳的學習狀態(tài)投入課堂學習,也就是成功的導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