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玉喜 劉澗 黎輝
冠狀動脈左主干(left main coronary artery,LMCA)急性閉塞導致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因多數(shù)尚未到達醫(yī)院就已經(jīng)死亡,因此,其發(fā)病率很難準確統(tǒng)計,單中心病例也較少[1]。一旦發(fā)生LMCA急性完全閉塞,未及時建立側(cè)支循環(huán),LMCA供血的心肌細胞發(fā)生缺血、損傷及壞死,面積廣泛,容易發(fā)生心源性休克,即使迅速進行血運重建,也可能發(fā)生嚴重的缺血再灌注損傷,預后不良[2]。目前國內(nèi)涉及左主干的研究大多數(shù)研究對象納入LMCA嚴重狹窄(≥50%)伴前向血流心肌梗死溶栓試驗(TIMI)血流Ⅰ~Ⅱ級或是LMCA緩慢閉塞伴有良好的側(cè)支循環(huán)的患者[3]。本研究選擇LMCA急性閉塞導致的AMI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探討其臨床特點,經(jīng)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效果以及預后。
1.1 研究對象
2000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大慶油田總醫(yī)院因胸痛而行急診冠狀動脈造影患者1281例,其中證實LMCA急性閉塞AMI患者15例,13例行 PCI術。LMCA 完全閉塞[1]:冠狀動脈造影見LMCA病變狹窄100%或伴有血栓形成,且前向TIMI血流0級。AMI診斷標準[1]:心肌鈣蛋白T(cTnT)或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陽性,同時伴有以下一項心肌缺血的證據(jù):胸悶、胸痛,心電圖顯示新發(fā)ST段變化或左束支傳導阻滯或病理性Q波形成。
1.2 急診冠狀動脈造影及PCI干預
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后直接由急診送入心內(nèi)科導管室,術前使用負荷劑量阿司匹林300 mg,氯吡格雷600 mg,術中靜脈注射肝素100 U/kg(或者替羅非斑 60 U/kg)。PCI采用常規(guī)方法[4],經(jīng)橈動脈或股動脈入徑。PCI手術成功的標準:罪犯血管經(jīng)皮冠狀動脈腔內(nèi)血管成形術(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PTCA) 后 殘余狹窄<50%,支架置入術后殘余狹窄<20%,TIMI 血流Ⅲ級且未發(fā)生術中死亡。 所有患者術中均使用主動脈內(nèi)球囊反搏( intra-aortic balloon counterpulsation,IABP) 輔助治療,術后轉(zhuǎn)入CCU病房。患者術后給予阿司匹林100 mg、每日1次,氯吡格雷75 mg、每日1次(或者替格瑞洛90 mg、每日2次),長期給予冠心病二級預防用藥。
1.3 收集患者資料
收集分析患者既往疾病史,入院時的一般情況,冠狀動脈造影表現(xiàn),支架置入情況等。
1.4 隨訪
對存活患者進行電話以及門診復診隨訪,了解是否發(fā)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包括心源性死亡、非致命性再發(fā)心肌梗死、靶病變血運重建、心絞痛發(fā)作和心功能不全 。
1.5 統(tǒng)計學分析
所有數(shù)據(jù)采用SPSS19.00軟件進行處理。正態(tài)分布計量資料以均值±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百分比進行描述,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
LMCA急性閉塞AMI患者15例,13例行PCI術。接受PCI術的患者住院期間6例死亡,死亡率為46.2%。與存活組相比,死亡組患者右冠狀動脈優(yōu)勢型的比率更低(100%比16.7%,P=0.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兩組其他資料包括年齡、性別、疾病史及PCI術基本情況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1)。
2.2 行PCI術和未行PCI術治療對臨床轉(zhuǎn)歸的影響
LMCA急性閉塞AMI患者15例,13例行PCI術,2例未行PCI術。接受PCI術的13例患者中存活7例,存活率為53.8%(7/13);未行PCI術的2例患者中存活1例,存活率為50.0%(1/2),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1.000)。
2.3 行直接PCI術和擇期PCI術對臨床轉(zhuǎn)歸的影響
在13例行PCI術的患者中,9例行直接PCI術,其中4例存活,存活率為44.4%(4/9);4例患者置入IABP后被送回CCU進行雙聯(lián)抗血小板治療,待病情穩(wěn)定后行擇期PCI術,其中3例存活,存活率為75.0%(3/4),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1.000)。
2.4 術后TIMI血流Ⅲ級和非TIMI血流Ⅰ~Ⅱ級對臨床轉(zhuǎn)歸的影響
在13例行PCI術的患者中,有9例患者PCI術后TIMI血流Ⅰ~Ⅱ級,其中存活6例,存活率為66.7%(6/9);有4例患者PCI術后TIMI血流Ⅲ級,存活1例,存活率為25.0%(1/4),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260)。
2.5 術后服用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或替格瑞洛+阿司匹林對臨床轉(zhuǎn)歸的影響
LMCA急性閉塞AMI患者15例中13例行PCI術。8例術后服用氯吡格雷+阿司匹林雙聯(lián)抗血小板治療,其中存活4例,存活率為50.0%(4/8);5例術后服用替格瑞洛+阿司匹林雙聯(lián)抗血小板治療,其中存活3例,存活率為60.0%(3/5),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1.000)。
表1 行PCI患者中生存組和死亡組臨床資料比較
2.6 隨訪情況
對 8 例存活者隨訪 1個月~13年,平均(66.8±66.0)個月。1例患者(12.5%)死亡,其入院時發(fā)生心源性休克。2例患者因心絞痛發(fā)作再次入院行保守治療。1 例患者行擇期右冠狀動脈PCI術。存活者無事件生存率為50%(4/8)。院內(nèi)與長期隨訪,總體死亡率達到53.3%(8/15),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患者死亡率100%(5/5),住院期間死亡率 80.0%(4/5),隨訪期間死亡率20.0%(1/5),非心源性休克者死亡率30.0%(3/10)。
本研究發(fā)現(xiàn) LMCA急性閉塞導致的AMI極其兇險,住院期間死亡率為46.7%(7/15),符合既往的研究報道(33%~58%)[4-5]?;颊呷朐簳r心源性休克的發(fā)生率是33.3%(5/15),盡管所有的患者均使用了IABP輔助治療,但是心源性休克患者住院期間死亡率仍達到了 80.0%(4/5),而在 Shock Ⅱ研究中[6],使用了 IABP 的心源性休克患者死亡率為39.7%,明顯低于本研究??紤]可能是由于LMCA供血的心肌面積更為廣泛,一旦發(fā)生梗死引起的心源性休克比其他血管病變引起的心源性休克預后更差。此外,LMCA病變所致AMI行PCI術后常常發(fā)生惡性心律失常、應激性潰瘍、急性腎功能衰竭、感染、電解質(zhì)紊亂等并發(fā)癥,這些都是增加院內(nèi)死亡的重要原因。
盡管對LMCA急性閉塞患者及時行PCI術仍然會有很高的死亡率,而且術后可能會出現(xiàn)各種嚴重并發(fā)癥,但本研究中,及時行PCI術13例中7例存活,存活率為53.8%;未行PCI術2例中有1例存活,存活率為50.0%。從結(jié)果看,PCI術對于提高LMCA急性閉塞患者的存活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但在現(xiàn)實情況中,該類病例由于病情危重,很多尚未到達醫(yī)院或者尚未進行冠狀動脈造影證實其LMCA閉塞就已經(jīng)死亡,可以推斷LMCA急性閉塞的病例沒有行PCI術的實際生存率應該遠遠低于50.0%,因此僅僅從本研究結(jié)果來看,對于LMCA急性閉塞導致AMI的患者行急診PCI術是有意義的。但在實際臨床工作中,PCI術是否是該類患者最優(yōu)的治療方案仍需要進一步探討。
本研究發(fā)現(xiàn)患者經(jīng)過冠狀動脈造影證實LMCA急性閉塞以后,若即刻行PCI術再灌注治療,死亡率高達55.6%(5/9),而置入IABP后送入CCU給予抗血小板治療,待病情穩(wěn)定后再行擇期PCI術,死亡率25.0%(1/4),雖然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但在行擇期PCI術中可以發(fā)現(xiàn)經(jīng)過抗血小板治療以后,原本完全閉塞的LMCA已經(jīng)不同程度出現(xiàn)前向血流。AMI發(fā)生機制是由于不穩(wěn)定粥樣斑塊破裂,釋放大量的凝血因子,促使血小板迅速聚集,形成新鮮血栓阻塞血管,產(chǎn)生胸痛等一系列心肌缺血的癥狀,而規(guī)范的抗血小板治療很大程度地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因此,對于LMCA急性閉塞患者第一時間進行抗血小板治療,如果能度過AMI急性期再選擇合適的時機行擇期PCI術可以很大程度降低患者住院期間的死亡率。當然,對于該類患者如何選擇PCI術的時機最有益,仍需要大樣本的臨床數(shù)據(jù)進行論證。
行急診PCI術成功的標準是術后TIMI血流達到Ⅲ級,且術中患者未發(fā)生死亡。但在臨床工作中對于LMCA急性閉塞患者,如果PCI術中采用不同方式達到TIMI血流Ⅲ級,患者的預后往往很差。在對最初的4例患者行PCI術時,有3例術前置入IABP和給予血管活性藥物的支持下,血流動力學尚能保持穩(wěn)定,而一旦完成血栓抽吸或球囊擴張,快速恢復前向血流達到TIMI血流Ⅲ級以后,短時間內(nèi)血流動力學急劇惡化,而且會出現(xiàn)室性心動過速、心室顫動等各種惡性心律失常,患者術后24 h內(nèi)死亡,死亡率高達75%。雖然發(fā)病至再灌注的時間很重要,但對于入院時已經(jīng)存在心源性休克的患者,完全開通閉塞的LMCA往往會出現(xiàn)嚴重再灌注損傷。
本研究的其余9例LMCA急性閉塞患者行PCI術時,將血流開通到TIMI血流Ⅰ~Ⅱ級,給予患者適當?shù)娜毖筮m應。術后6例存活,存活率為66.7%,遠高于之前的25%。一項前瞻性隨機對照臨床試驗[7]發(fā)現(xiàn),再灌注后即刻使用球囊低壓力擴張阻斷血流30 s,繼而灌注30 s,如此反復2~4個循環(huán),能夠顯著減少梗死面積,降低心臟泵衰竭的發(fā)生率。這項研究從某種程度上也支持了本研究,但是否適用于LMCA急性閉塞的患者,尚需更大樣本的臨床數(shù)據(jù)才能進一步驗證。
影響左主干病變患者預后的因素有很多,如抗血小板藥物的選擇。替格瑞洛2013年在中國上市,本研究進行了初步的探討,發(fā)現(xiàn)服用替格瑞洛LMCA急性閉塞患者住院期間的生存率為60.0%,高于服用氯吡格雷患者50.0%,但是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對于LMCA急性閉塞患者,術后服用替格瑞洛在降低住院期間的死亡率及遠期心血管事件的發(fā)生率方面是否優(yōu)于氯吡格雷還需要更多數(shù)據(jù)的支持。
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是 LMCA 病變首選治療方式[8],主要適用于LMCA病變導致的心絞痛患者,但對于LMCA急性閉塞導致的AMI患者,特別是存在心源性休克等嚴重并發(fā)癥時,因 CABG 所需的術前準備時間長,會顯著延長患者血運重建的時間,因此并不適用。
本研究對于LMCA急性閉塞導致的AMI患者是否行PCI術,何時行PCI術,PCI術中將血管開通到什么程度,以及術后抗血小板藥物的選擇進行了初步探究,但存著很多的局限性:回顧性研究;單中心非隨機性研究;由于疾病少見,入選研究對象標準嚴格,所以病例數(shù)偏少;入組病例時間跨度比較大,藥物、輔助設備、治療方式明顯進步,會影響患者預后。所以進一步探索LMCA急性閉塞導致的AMI患者臨床特點和有效的治療方案尚需進行大規(guī)模、多中心、前瞻性的臨床研究。
[1] 黎音亮,胡嘉祿,顏彥,等.冠狀動脈左主干(LMCA)完全閉塞致急性心肌梗死(AMI)25例臨床分析.復旦學報(醫(yī)學版),2015,42(1):66-71.
[2] Lee MS,Bokhoor P,Park SJ,et al.Unprotected left main cornorary disease and 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a contemporary review and argument for percutaneous coronrary intervention.JACC Cardiovasc Interv,2010,3(8):791-795.
[3] 裴漢軍,俞夢越,吳永健,等.冠狀動脈左主干病變患者的臨床特征.中國循環(huán)雜志,2012,27(5):338-341.
[4] Hurtado J,Pinar Bermúdez E,Redondo B,et al.Emergenc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in unprotected left main coronary arteries.Predictors of mortality and impact of cardiogenic shock.Rev Esp Cardiol,2009,62(10):1118-1124.
[5] Lee SW,Hong MK, Lee CW,et al.Early and late clinical outcomes after primary stenting of the unprotected left main coronary artery stenosis in the setting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Int J Cardiol,2004 ,97(1):73-76.
[6] Thygesen K,Alpert JS,Jaffe AS,et al. Third universal definition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 Coll Cardiol,2012,60(16):1581-1598.
[7] 張大鵬,王樂豐,徐立,等.老年人左主干病變所致急性心肌梗死急診經(jīng)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的療效與特點.中華老年心血管病雜志,2014,16(1):29-31.
[8] Serruys PW, Morice MC,Kappetein AP,et al.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versus coronary-artery bypass grafting for sever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N Engl J Med,2009,360(10):961-972.
關于論文中對圖表的要求
圖表集中附于文后,分別按其在正文中出現(xiàn)的順序連續(xù)編碼。每幅圖表應冠有文字簡明準確的圖(表)題。說明性的文字應置于圖表下方,并需注明圖表中使用的全部非公知公用的縮寫。本刊采用三橫線表,如遇有合計和統(tǒng)計學處理行(如t值、P值等)在這行上面,加一條分界橫線。要求表內(nèi)數(shù)據(jù)同一指標有效位數(shù)一致;如果出現(xiàn)均值±標準差,一定要寫明樣本量。間斷性資料用條形圖,連續(xù)性資料用線圖。照片圖要求有良好的清晰度和對比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