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禹童 周家葆
(100000 國際關系學院 北京)
本案基本案情為:2008年4月7日,范有孚向天津一中院起訴稱根據合同約定,銀建期貨經紀有限責任公司天津營業(yè)部強行平倉損害了其合法權益,請求判令其賠償損失九百萬元。天津一中院查明,范與天津營業(yè)部簽訂《期貨經紀合同》委托天津營業(yè)部按照指令為范進行期貨交易。該合同約定,天津營業(yè)部有權根據期貨交易所的規(guī)定或依市場情況隨時自行通知保證金比例。并且天津營業(yè)部有權根據自己的判斷,隨時單獨提高范的保證金比例。對于范因交易虧損或其他問題致使其風險率小于1時,天津營業(yè)部對其下達的開倉指令應當停止接受,并且同時需要其追加支付保證金,而范在得到該通知后,應當立即追加保證金,若不追加,亦可采取立即減倉措施彌補。如若范不實施以上補救行為,則天津營業(yè)部可對其未平倉合約部分強行平倉,并且可以以不通知范為前提,強行平倉各項費用及因此可能造成的損失均應由范承擔。
在期貨交易市場中,期貨合約買賣的雙方客戶為民事主體,而期貨交易經紀公司承擔為客戶提供交易場所和相關服務的職能,但我們應當關注的是期貨交易經紀公司能否有權對期貨交易行為進行主動監(jiān)管。對于這個問題,我認為應當有兩種答案。若期貨交易營業(yè)經紀公司僅僅處于被動監(jiān)管地位,則其不應成為期貨交易民事主體,那么結果風險僅由客戶承擔;若其主動承擔某些監(jiān)管職能,則由此引發(fā)的法律后果其應承擔相應法律責任。但由于我國期貨交易法律制度并不完善,對這一點并沒有做出明確說明。因此,在沒有法律規(guī)制的情況下,對于如何判斷強行平倉是期貨交易經紀公司的權利還是義務這一問題,還需要結合具體案件中其在民事法律關系中所處的地位進行判斷。
但我們應該看到,期貨交易與商品交易不同,它自身存在極大的不確定性和風險性,國家為了使市場風險處于可控范圍,遂采用保證金制度對其予以規(guī)制。雖然該制度創(chuàng)設的目的是為了平衡雙方因市場波動而導致的風險義務承擔,但因為期貨市場的不穩(wěn)定,行情的變化可能使期貨交易所有時難以等到客戶交足保證金,因此只能利用自己的資金先行墊付。這就使得本應由客戶承擔的風險轉移到期貨公司,因此就應當賦予期貨交易機構一種救濟自身權利的手段,最終法律賦予其強行平倉的權利。但任何權利的賦予都是一把雙刃劍,期貨公司利用強行平倉的權利,在某些特定情況下可以處分客戶之間的合約,這也就為雙方的權利義務糾紛埋下伏筆。因此我們應該著重探討強行平倉適用的法律條件,盡量避免該權利在實踐中的濫用情況的發(fā)生。
強行平倉是法律賦予期貨公司的一種救濟手段,但其并不是無限制的權利,應是一種附條件的權利。首先是期貨交易者的保證金不足。保證金從其作用來看,是確保雙方客戶履約的財力擔保手段,能夠有效控制期貨交易的風險,對于期貨市場的穩(wěn)定和健康發(fā)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期貨交易所雖可以規(guī)定最低保證金的數額,并且可以視期貨交易市場的實際情況對其作出相應調整,但一經確定,就要嚴格維持保證金足額。只有當市場的變動使得保證金余額不足以支持最低持倉所需之時,期貨公司才有權進行強行平倉,若期貨公司因市場稍有波動即進行強行平倉就會構成嚴重侵權,應當承擔對客戶的損害賠償責任。而這也符合最高法關于期貨問題的司法解釋的立法精神。但由于通知義務的履行及損害承擔的標準等問題對雙方實體權利義務關系影響甚大,為避免損害結果發(fā)生后的拖延問題,雙方可依意思自治來約定保證金追加等問題,實現規(guī)避風險與保障雙方利益的統(tǒng)一。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應該適度平倉。強行平倉的目的是為了補足保證金不足的部分,但因為市場價格等因素的波動變化,強平數量與喪失擔保數量保持大致符合狀態(tài)即可,而這一規(guī)定的實施,主要是為最大限度的實現兩者的利益平衡,既能有效保護期貨公司的正當利益不受損害,又不會侵害客戶的合法權益。
(1)合理規(guī)劃權責分配。正是由于我國期貨強行平倉權利的濫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市場監(jiān)管的混亂。因此,各機構間應當合理劃分各自權責,監(jiān)督機構掌握決定權與監(jiān)督權,期貨交易所負責市場規(guī)則的制定完善,而期貨經紀公司則僅負責具體實施各項確定規(guī)則。唯有如此,才能利于緩解市場亂象。
(2)完善申請及事后審查制度。當期貨經紀公司需要對客戶強行平倉時,要及時向期貨交易機構進行申請,機構應對此及時進行審查,并且審查的程序應合法。審查后亦應對審查結果及強行平倉行為備案,這更有利于程序的公正合法。
(3)完善強行平倉行為的通知程序。這一程序主要是為保障客戶合法權益,對于平倉前的客戶持倉及保證金狀況應當及時通知,同時對于客戶享有的權利應及時告知客戶。通知的方式也應保證多樣性,最大程度保證客戶的知情權。
[1]周友蘇.《新公司法論》.法律出版社,2006版.
[2]徐洪才.《期貨投資學》.首都經貿大學出版社,2008版.
[3]上海期貨交易所.《期貨法立法研究》.中國金融出版社,2013版.
[4]張金忠.《期貨法前沿問題案例研究》.中國經紀出版社,2001版.
[5]李明良.《期貨運作管理的法律實務》.人民法院出版社,199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