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違法信訪刑法規(guī)制疑難問題研析

2018-01-22 11:59王洪偉
關鍵詞:國家機關行為人違法

王洪偉

信訪制度是我們黨發(fā)揚人民民主、接受群眾監(jiān)督、維護群眾權益、鞏固執(zhí)政基礎的重要政治制度,在國家治理體系中占有獨特地位,具有政治參與、權力監(jiān)督、權利救濟、化解矛盾功能,依法信訪是我國公民不可剝奪的憲法權利a《憲法》第41條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對于任何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有提出批評和建議的權利;對于任何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的違法失職行為,有向有關國家機關提出申訴、控告或者檢舉的權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實進行誣告陷害。對于公民的申訴、控告或者檢舉,有關國家機關必須查清事實,負責處理。任何人不得壓制和打擊報復。由于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侵犯公民權利而受到損失的人,有依照法律規(guī)定取得賠償?shù)臋嗬?。。但在維穩(wěn)壓力下,少數(shù)信訪群眾采取纏訪、鬧訪、越級訪(進京訪)、擇機訪、群體訪、暴力訪等違法甚至犯罪手段向各級黨委政府施壓,導致實踐中非法治管控手段b常見的“維穩(wěn)”手段包括“拔釘子”(不惜運用拘留、勞教、進“黑監(jiān)獄”、關“學習班”等手段重手打擊屢教不改者)、“開口子”(“花錢買平安”)和“揭蓋子”(惹出事來擺不平了,就把地方官員一鍋端了以平民憤)等權宜之計。過度適用,損害了黨和政府權威,消解了尚不完善的法治秩序。隨著我國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qū),社會轉(zhuǎn)型加速,利益分化加劇,思想觀念多元、多樣、多變,導致社會矛盾多發(fā)、高發(fā),信訪總量與治理成本雙雙攀高。推進信訪法治化建設,依法處置違法信訪行為,已是勢在必行。

一、信訪行為類型化及其處置法治化

依法信訪是公民權利,也是應盡義務。治理違法信訪,要堅持法治,講究政策,保護合法,制止制裁非法。實踐中,要甄別違法與否、違法類型和危害程度分別處置:

1.依法上訪。無論訴求合理與否,只要依照法定程序、采取合法方式向法定職能部門信訪,即使是重復訪、進京訪,比如對省高級人民法院二審、申訴復查或者再審結(jié)果不服,多次到最高人民法院正常上訪,是不能按違法犯罪處理的c需要指出的是,“合法信訪不能達到非法目的”,若相關部門、個人為了所謂政績、面子,不加審查地滿足信訪人要求,致使信訪人不合理訴求得到滿足,那么受到追究的不應是信訪人,而應是作出不當行為的有關部門、人員。。訴求合理的要解決問題到位,訴求無理的要思想教育到位,生活困難的要幫扶救助到位。

2.一般違法信訪。對違反《信訪條例》非正常上訪或者在信訪活動中實施違法行為的,無論訴求合理與否,應先處理違法行為,再解決合理訴求。對情節(jié)輕微的,應以批評教育為主,依法予以警告、訓誡或者制止;對情節(jié)較重、違反《治安管理處罰法》的,依法強行帶離現(xiàn)場或者予以罰款、扣留等行政處罰。

3.嚴重違法信訪。對信訪活動中觸犯《刑法》、實施犯罪行為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對組織聚眾鬧事、實施極端鬧訪等行為的,要依法從嚴懲處,切實增強依法處置的威懾力和效果。但對訴求合理或者部分合理的,要查明信訪人的犯罪原因、目的和動機,以及相關部門、個人未及時解決信訪問題的責任大小,在定罪量刑時予以考慮。

二、違法信訪刑法規(guī)制的基本立場

違法信訪不是單純的法律問題,更主要的是一個社會問題,需要運用經(jīng)濟、政治、文化、法治等多種手段綜合治理。其中,刑法具有最嚴厲的人身強制性,有著嚴格的適用范圍。在運用刑法對違法信訪進行規(guī)制時,必須準確把握違法與合法、罪與非罪、此罪與彼罪的界限,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打準打穩(wěn)、當打則打,但絕不能濫打、亂打。實踐中要處理好以下三個關系:

(一)懲罰犯罪與保障人權并重

追究犯罪、懲罰犯罪、匡扶社會正義,是刑事司法的本原功能,絕不能忽視和弱化。但強化人權保障,更有利于準確懲罰犯罪。絕不能以弱化、限制甚至犧牲人權保障為代價去片面追求懲罰犯罪,導致錯判無辜,沖擊正常法治秩序。對違法信訪,要以正義的方式追求正義,切實破除不是依法而是積極追求入罪的思想傾向。

一是必須恪守罪刑法定原則。處罰涉訪犯罪,必須以事實為根據(jù),以法律為準繩。但在司法實踐中,逾越刑法規(guī)定出入罪的案例偶有發(fā)生。例如,某甲因房屋拆遷補償問題長期非正常上訪,最終與拆遷辦達成補償260萬元的協(xié)議,并將拆遷辦交付的兩張計200萬元的支票背書轉(zhuǎn)讓他人清償債務。后拆遷辦發(fā)現(xiàn)補償款計算有誤,遂通知銀行止付,并與某甲重新確定補償款為196萬元,某甲以“涉案兩張支票已丟失”為由,出具了“如出現(xiàn)糾紛由某甲全權負責”的字據(jù),扣除已領取的60萬元,又從拆遷辦領取136萬元。2012年兩張計200萬元支票的持票人提起訴訟,法院依法判決銀行給付持票人200萬元。拆遷辦相關責任人員因瀆職被追究刑事責任,并以不當?shù)美麨橛?,訴請法院判令某甲返還200萬元。為懲治某甲這一信訪老戶,法院先以某甲涉嫌詐騙罪移送公安機關偵查,而檢察院以證據(jù)不足為由不予批捕;法院又通過釋明由拆遷辦提起自訴控告某甲犯侵占罪,一審判處某甲有期徒刑四年。但侵占罪的保護對象是特定的,只能是代為保管物、遺忘物、埋藏物,其中代為保管物不因保管法律關系成立而導致所有權的轉(zhuǎn)移?;谄睋?jù)行為的無因性,本案中拆遷辦一經(jīng)出票,由此產(chǎn)生的票據(jù)法上的權利義務便獨立存在,不會因拆遷辦與某甲之間拆遷補償協(xié)議變更而受影響。拆遷辦的出票行為,并非將支票交給某甲代為保管,支票也不是遺忘物、埋藏物,故不屬于侵占罪保護的對象。以侵占罪對某甲定罪處罰,違反罪刑法定原則。

二是必須堅持證據(jù)裁判原則。認定案件事實,必須以證據(jù)為根據(jù),沒有證據(jù)不得認定犯罪事實。在查辦涉訪犯罪時,信訪人居住地的偵查機關,應當注意依法調(diào)查、收集信訪人在案件發(fā)生地的犯罪事實和證據(jù)。例如,某乙無理上訪且涉訪事項已經(jīng)有關部門三級終結(jié),卻先后20余次到北京中南海周邊、天安門廣場等敏感區(qū)域非正常上訪,先后被北京公安機關訓誡20次,被當?shù)毓矙C關拘留4次。檢察機關以上述事實為根據(jù),以某乙構成尋釁滋事罪為由將其訴至法院。中南海周邊是國家中央機關的辦公地區(qū),天安門廣場是國家舉行政治性集會和迎賓活動的重要場所,不是接待信訪、反映訴求、解決爭議的場所,某乙在其反映問題已經(jīng)終結(jié)后,仍然長期到上述區(qū)域非正常上訪,其主觀上明顯具有發(fā)泄情緒、逞強耍橫、制造影響的動機,以期達到向當?shù)攸h委政府施壓、逾越法律規(guī)定解決其不合理訴求的目的,符合尋釁滋事罪主觀方面的要件。但在客觀方面,除上述指控事實外,檢察機關并未提供確實、充分證據(jù)證明某乙到北京非信訪區(qū)實施了規(guī)定的尋釁滋事罪應當具備四種行為之一d《刑法》第293條第1款規(guī)定:有下列尋釁滋事行為之一,破壞社會秩序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一)隨意毆打他人,情節(jié)惡劣的;(二)追逐、攔截、辱罵、恐嚇他人,情節(jié)惡劣的;(三)強拿硬要或者任意損毀、占用公私財物,情節(jié)嚴重的;(四)在公共場所起哄鬧事,造成公共場所秩序嚴重混亂的。。雖然不能排除某乙已構成尋釁滋事罪的可能,但根據(jù)現(xiàn)有證據(jù)認定其犯罪,屬于事實不清、證據(jù)不足。

三是必須準確解釋刑事法律。為有效處置涉訪違法犯罪,一些部門和地方陸續(xù)出臺指導性文件,詳細列舉了涉訪違法犯罪表現(xiàn)形式,要求依照《信訪條例》《治安管理處罰法》《刑法》進行處罰。但有些文件對違法與犯罪行為界分不明,雖然操作方便,但難免掛一漏萬、失之偏頗。對此,公安部和山東省政法四機關均持慎重態(tài)度,在相關指導性文件e公安部《關于公安機關處置信訪活動中違法犯罪行為適用法律的指導意見》(公通字〔2013〕25號)、山東省高級人民法院、檢察院、公安廳、司法廳《關于依法處理信訪活動中違法犯罪行為的指導意見》(魯公發(fā)〔2015〕35號)。中詳細列舉涉訪違法犯罪行為表現(xiàn)后,分別采用“符合《刑法》第××條規(guī)定的”和“依照《刑法》第××條規(guī)定構成犯罪的”,才能定罪處罰。“法有盡而情無窮”,實踐中落實這些指導性文件時,仍需刑事法官嚴格依照《刑法》及相關司法解釋作出認定。

(二)法律、政治與社會效果統(tǒng)一

社會的良好治理需要堅持法治,但司法公信與權威的確立卻根植于對政治、經(jīng)濟、社會的深刻理解和足夠尊重。涉訪刑事案件不少是重大、敏感、復雜案件,辦案風險易向政治、經(jīng)濟、社會領域傳導,法律效果、政治后果、社會影響是辦案人員必須考量的三個要素。在依法辦案同時,必須統(tǒng)籌、檢視并回應各方關切和需求,防止一強調(diào)法律效果,就罔顧政治、社會效果,一強調(diào)政治、社會效果,就偏離法律效果,努力實現(xiàn)“三效”統(tǒng)一。

首先,法律效果是基礎。堅持嚴格司法、依法公正裁判,是刑事司法工作不能動搖的原則和必須堅守的底線,失去法律效果,政治效果和社會效果也就無從談起。缺乏法律效果的裁判,會導致案件的公正審判退化為個案化處理,而不是規(guī)則化的處理。這種反法治的做法,會導致國家治理變成一種無規(guī)則的治理,進而消解以穩(wěn)定為特征的法律和制度?!翱v觀人類政治文明史,權力是一把雙刃劍,在法治軌道上行為可以造福人民,在法律之外行使則必然禍害國家和人民”f習近平:《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2015年2月2日)。。

其次,政治效果是前提。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最本質(zhì)的特征和最根本的保證,司法必須旗幟鮮明地服從和接受黨的領導,而黨自身必須在憲法法律范圍內(nèi)活動。黨對司法的領導,是通過制定長期的寬嚴相濟刑事政策、短期的因應社會形勢需要開展打擊某類犯罪的專項行動政策以及對某些重大敏感案件總體上提出辦案要求實現(xiàn)的。黨對國家與社會的治理,需要司法的支持與配合,司法對黨的政治需求,應與刑法適用結(jié)合起來,將其吸納為刑法能夠評價的內(nèi)容,作為定罪量刑考量的重要依據(jù)。辦理涉訪犯罪案件,政治穩(wěn)定性是起碼應當保障的因素,撼動政治穩(wěn)定性的辦案選項首先就會被排除。

再次,社會效果是目標。依法處置涉訪犯罪案件,還應密切關注當事人訴求之間的沖突、當事人訴求與法律的沖突以及社會輿論對案件的情緒化關注。在收集、固定證據(jù)和認定案件時,不僅重視定罪、量刑等核心事實,而且重視證據(jù)收集合法性事實,必要時還要分析案件發(fā)生的深層原因,深入了解和把握與案件有關的社會背景、前因后果、傳統(tǒng)文化、民情風俗等邊際事實g沈德詠:《讓熱點案件成為全民共享法治公開課》,載法制網(wǎng)http://news.k618.cn/society/201704/t20170406_10887931.html, 2017年10月1日訪問。,體察案件背后的復雜社會因素。要把案件置于天理、國法、人情之中綜合考量,尊重和吸納社會公眾樸素的情感和基本的道德訴求,并將其轉(zhuǎn)化為對案件處理的意見h蘇力:《經(jīng)驗地理解法官的思維和行為——波斯納〈法官如何思考〉譯后》,載《北方法學》2009年第1期。,以有利于贏得民心,有利于罪犯回歸社會,有利于減少社會對抗,最大限度地達到遏制非法、激勵善行的目的。對不能為刑法適用所吸納的社會影響因素,也不能放任不理,要通過其他部門或者方式予以妥善處置,比如落實輿情應對“三同步”要求,在依法處置案件同時,做好輿論引導和社會面管控工作,避免造成負面社會效應。

(三)違法必究與善意執(zhí)法結(jié)合

善政還需善治,規(guī)制違法信訪行為,要充分發(fā)揮法治所具有的明晰權責、穩(wěn)定預期、不留隱患的優(yōu)勢,堅持疏導教育與依法處罰相結(jié)合,做到區(qū)別對待、寬嚴相濟、罰當其罪,打擊和孤立極少數(shù),教育、感化和挽救大多數(shù),最大限度地減少社會對立面,維護國家長治久安i參見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寬嚴相濟刑事政策的若干意見》。。

一是堅持違法必究。對犯罪最強有力的約束力量,不是刑罰的嚴酷性,而是刑罰的必定性j【意】貝卡利亞:《論犯罪與刑罰》,黃風譯,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3年版,第59頁。。不論違法程度輕重,只有違法必究,才能讓違法犯罪者產(chǎn)生畏懼,才能有效震懾和預防犯罪。對涉訪違法犯罪,一定要及時制止、依法制裁,絕不能姑息遷就,更不能突破法律底線搞什么“擺平就是水平”“花錢買平安”。偏離法治軌道,只會激發(fā)更多“信訪不信法”“信官不信法”“信鬧不信法”的想法和行為。

二是倡導善意執(zhí)法。善良的心是最好的法律,執(zhí)法目的要純正,手段要正當,結(jié)果要合理,要把對信訪人的理解、尊重、同情、關懷與寬容,貫穿于執(zhí)法的全過程。比如,《刑法修正案(九)》在《刑法》第290條新增的“擾亂國家機關工作秩序罪”,其構成要件沒有聚眾擾亂社會秩序罪、聚眾沖擊國家機關罪所要求的“聚眾”要件,所要求的“行政處罰”不僅包括拘留,還包括警告、罰款等,“造成嚴重后果”則屬于司法裁量情節(jié),大大降低了入罪門檻,只要是信訪人多次擾亂國家機關工作秩序,經(jīng)行政處罰后仍不改正,就可成立犯罪,可謂是打擊涉訪犯罪的利器。但“上醫(yī)治未病”,行政機關在對多次擾亂國家機關工作秩序的信訪人進行處置過程中,既要通過錄音錄像、收集證人證言等方式固定證據(jù),也要在行政處罰同時,書面告知其如果繼續(xù)擾亂國家機關秩序,將會被追究刑事責任,盡可能預防犯罪。

三是妥處用權失當案件。涉訪犯罪案件往往是各方利益發(fā)生激烈沖突的結(jié)果,尤其是在征地拆遷、企業(yè)改制、勞資糾紛、社會保障、環(huán)境污染、非法集資等糾紛處置中,因其成因復雜、涉及面廣,常有政府部門介入,權力運行難免存在違法或不當之處。由此而引發(fā)的涉訪犯罪案件,當事人多為普通群眾,易于獲得社會同情,造成社會公眾強烈的感情介入和價值預設,往往在社會上形成重大影響。查辦此類案件,要深入了解涉案行政權力運行情況,判斷有無失當、失信之處,防止簡單以“危害后果”定性處罰,在查明事實、分清責任、準確判斷罪與非罪的基礎上,對部分群眾因正當利益訴求得不到及時回應、妥善解決而引發(fā)的違法信訪行為,慎重追究刑事責任;確有必要定罪處刑的,主動與黨委政法委及其他相關部門及時溝通,精心做好重點人員的教育、轉(zhuǎn)化工作,最大限度轉(zhuǎn)變其對抗心理,把握好審判時機,重視裁判理由闡釋,積極搶占法律、道義、輿論制高點,實現(xiàn)辦案的法律、政治、社會效果的有機統(tǒng)一。

三、常見涉訪犯罪的法律適用難題

常見涉訪犯罪包括公安部、山東省政法四機關出臺的指導性文件k同注c。中涉及的3大類22個罪名l一是妨害社會管理秩序類犯罪。包括聚眾擾亂社會秩序罪、聚眾沖擊國家機關罪、聚眾擾亂公共場所秩序罪、聚眾擾亂公共場所秩序罪、聚眾擾亂交通秩序罪、聚眾斗毆罪、尋釁滋事罪、妨害公務罪、非法集會、游行、示威罪、投放虛假危險物質(zhì)罪、編造、故意傳播虛假恐怖信息罪、煽動暴力抗拒法律實施罪;二是危害公共安全類犯罪,包括放火罪、爆炸罪、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和非法攜帶槍支、彈藥、管制刀具、危險物品危及公共安全罪;三是侵犯公民人身權利、民主權利類犯罪,包括故意傷害罪、非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罪、誣告陷害罪、故意毀壞財物罪、敲詐勒索罪、詐騙罪。,還有《刑法修正案(九)》第290條新增的擾亂國家機關工作秩序罪和組織、資助非法聚集罪。筆者重點探討實踐中需要注意或者爭議較大的下列五個問題:

(一)擾亂國家機關工作秩序罪不能溯及既往

擾亂國家機關工作秩序罪是《刑法修正案(九)》新增加的罪名,按照法不溯及既往原則,對于該罪名犯罪構成所需要的客觀方面的要件,包括“多次擾亂國家機關工作秩序”、給予“行政處罰”以及“造成嚴重后果”,均應發(fā)生在該修正案施行之日——2015年11月1日之后,此前發(fā)生的涉訪擾亂國家機關工作秩序行為不能作為定罪的根據(jù),但這些行為能夠反映出上訪人的主觀惡性和人身危險性,可以作為量刑情節(jié)酌情考慮。

(二)妨害公務罪侵害的是“依法正在執(zhí)行的公務”

妨害公務罪的侵害對象是國家各級立法機關、行政機關、司法機關中從事公務的人員m包括在依照法律、法規(guī)規(guī)定行使國家行政管理職權的組織、受國家機關委托代表國家機關行使職權的組織或者雖未列入國家機關人員編制但在國家機關中從事公務的人員。,被被妨礙的應當是“依法正在執(zhí)行的公務”,需要注意兩點:一是發(fā)生在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已經(jīng)著手執(zhí)行職務、尚未結(jié)束之前;二是依法進行的、而不是超越職權范圍或者濫用職權侵犯國家和群眾利益的活動。執(zhí)行職務應當在公務人員的職權范圍內(nèi),且符合法律上的重要條件、方式與程序。判斷的標準應當以執(zhí)行職務行為時的具體狀況為基準,由人民法院通過對法律、法規(guī)進行解釋,作出客觀判斷。而不能以從事公務的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是否確信自己的行為合法進行判斷,也不能在事后進行純客觀的判斷。

(三)尋釁滋事罪主客觀要件的把握

1.主觀方面。尋釁滋事犯罪只能由故意構成,“兩高”司法解釋n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尋釁滋事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明確要求行為人在主觀上應當具有“尋求刺激、發(fā)泄情緒、逞強耍橫等”流氓動機。實踐中,涉訪尋釁滋事人往往公然藐視國家法律法規(guī)和社會公德,肆意實施違法信訪行為,發(fā)泄不滿情緒,制造擴大影響,引起社會關注,以鬧求解決,獲取非法利益,符合尋釁滋事罪主觀方面的要件。

2.客觀方面。實踐中,涉訪尋釁滋事人往往是訴求無理,或者已經(jīng)依法終結(jié),或者已獲得司法救助、簽訂息訴罷訪協(xié)議,或者雖然訴求有理、部分有理,但拒不接受合法合理解決方式,肆意實施違法上訪行為,符合“兩高”司法解釋關于“無事生非”的要求。同時,還要具備《刑法》第293條第1款規(guī)定的四種尋釁滋事行為,并注意以下問題:

一是準確理解“隨意毆打”。實踐中常用是否“事出有因”來判斷是否隨意,即如果事出有因,就不是隨意;如果事出無因,就是隨意。當然,也不能絕對化。任何故意犯罪行為都不可能是無緣無故的,都有其產(chǎn)生的原因或動機,關鍵是毆打的理由、對象、方式等是否明顯異常,比如他人提出良好建議卻遭到行為人毆打;數(shù)人中只有一人作出對行為人不利的舉動,而行為人卻毆打了在場的數(shù)人;行為人僅僅因為他人諷刺了一句,卻毆打他人七八次,上述行為均可以認定為“隨意毆打”。需要注意的是,因接訪人強行制止上訪人一些行為而發(fā)生肢體沖突,包括較輕的撕扯、打斗,不能輕易認定上訪人為“隨意毆打”他人。

二是準確理解“強拿硬要”。即違背他人意志強行取得他人財物的行為,既可以表現(xiàn)為奪取財物,也可以表現(xiàn)為迫使他人交付財物。但實踐中接訪人為息訴罷訪或者勸返進省赴京的上訪人,主動或者自愿給付上訪人財物、為上訪人墊付相關費用,不能認定為上訪人強拿硬要財物。

三是準確理解“起哄鬧事”。即用語言、舉動等方式擾亂公共場所秩序,使公共場所的活動不能進行,或者說,妨礙不特定或多數(shù)人在公共場所的有序活動。起哄鬧事行為應當具有煽動性、蔓延性、擴展性,而不是單純影響公共場所局部活動的行為。對是否造成公共場所秩序嚴重混亂的判斷,應當結(jié)合公共場所的性質(zhì)、公共場所活動的重要程度、進入公共場所的人數(shù)、起哄鬧事的時間、公共場所受影響的范圍與程度等情況綜合判斷。實踐中不能簡單地把上訪人在有關單位門口打橫幅、穿狀衣靜坐、示威,或者喊口號、高聲叫罵或者圍堵大門等行為認定為尋釁滋事罪所要求的“起哄鬧事”,重點是看是否具有煽動性、蔓延性、擴展性,以及對公共場所秩序的影響程度。

(四)黨政機關不宜作為敲詐勒索罪的侵害對象

敲詐勒索罪是指行為人以非法占有的目的,對他人實施威脅,被害人因此產(chǎn)生恐懼心理而做出處分財產(chǎn)決定,導致行為人取得財產(chǎn)、被害人遭受財產(chǎn)損失的犯罪行為。黨委政府、政法機關能否作為敲詐勒索罪的侵害對象,實踐中爭議很大。對不滿足自己的訴求就以進省赴京上訪為要挾、進而取得黨政機關財物的上訪人,也有以敲詐勒索罪定罪處罰的判例。但筆者認為不妥,理由如下:

一是信訪行為不是敲詐勒索罪中的脅迫行為。黨委政府、政法機關把公民信訪行使監(jiān)督權的行為看作是對自己的強制是錯誤的。即使對政府形成了某種程度的強制,這也是法律賦予該項權利應有的強制,并且這種強制帶來的不利或威脅,是法治政府本身應該主動接納或承受的法定義務。

二是缺乏法律根據(jù)的“花錢買平安”是不合法行為。迫于信訪維穩(wěn)壓力,一些黨委政府、政法機關因擔心信訪影響對自身政績的評價,突破法律底線滿足信訪人不合理的財物要求,并要求其息訴罷訪,這本身就是一種不合法的行為,或者存在濫用職權嫌疑。黨政機關實施不合法或者濫用職權行為,卻讓信訪人承擔敲詐勒索罪的刑事責任,顯然是不合理、不公正的。

三是黨政機關給付財物不具有“迫不得已”性。黨委領導下的人民政府及政法機關,是國家機器的重要組成部分,擁有足以制止信訪人違法犯罪的國家強制力,可以依法制止、制裁違法犯罪行為,對違法信訪不可能產(chǎn)生恐懼心理,其“恐懼”的實質(zhì)上是安保維穩(wěn)的政治壓力,故黨政機關給付信訪人財物不具有“迫不得已”性。

四是以敲詐勒索罪定罪處罰易引發(fā)“釣魚執(zhí)法”。以信訪人可能發(fā)生或已發(fā)生的違法信訪作為黨委政府、政法機關被敲詐的理由追究信訪人的刑事責任,黨委政府、政法機關難逃“釣魚執(zhí)法”嫌疑。尤其是信訪人在其訴爭事項的范圍內(nèi)合理主張權利、沒有勒索財物故意情況下,一些黨政工作人員“誘導”信訪人提出不合理的財物訴求,即“犯意引誘”,不僅違背了《刑事訴訟法》第2條關于“保障無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的法定任務和目的,也違背了該法第151條“不得誘使他人犯罪”的規(guī)定,將會為地方黨政機關利用司法權力打擊報復信訪群眾打開大門,不僅嚴重侵犯公民基本人權,而且會剝奪信訪群眾反映問題、對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進行批評、控告與檢舉的權利,在實踐中危害極大。

當然,黨委政府、政法機關工作人員個人受到脅迫,自行給付錢財?shù)?,可以考慮以敲詐勒索罪追究信訪人的刑事責任。但如果該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便利安排有關部門、單位或者他人解決資金問題,可能會涉嫌貪污或者受賄犯罪。

(五)重視解決網(wǎng)絡誹謗、尋釁滋事犯罪查證難題

前兩年一些信訪人員甚至記者通過官網(wǎng)、微博等公開實名舉報黨政官員“違法犯罪”盛行一時,給相關黨政官員造成很大困擾。雖然此前“兩高一部”出臺了利用信息網(wǎng)絡實施誹謗、尋釁滋事等刑事案件的司法解釋o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利用信息網(wǎng)絡實施誹謗等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法釋(2013 〔21〕號)、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檢察院 公安部《關于嚴格依法辦理利用信息網(wǎng)絡實施誹謗等違法犯罪案件的意見(二)》(公通字〔2014〕8號)。,但能夠依法查處并追究刑事責任的卻很少p比如宋城集團以舞臺劇形式并通過官網(wǎng)公開高調(diào)舉報浙江高院原院長齊奇“失職瀆職、干擾司法公正”,齊奇院長也以宋城集團涉嫌實施誣陷、誹謗向最高法院上書陳情要求查處,最后于2015年12月30日以宋城集團執(zhí)行總裁黃鴻鳴登門道歉草草了事;記者劉虎通過微博實名舉報國家工商總局副局長(原任重慶市常務副市長)馬正其、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院長(原任貴州省公安廳原廳長)崔亞東、陜西省副省長(原任陜西省公安廳廳長)杜航偉、華潤集團董事長宋林等人,被公安機關以涉嫌誹謗罪、尋釁滋事罪、敲詐勒索罪逮捕,在被關押346天后,2015年09月10日北京市東城區(qū)人民檢察院以劉虎涉嫌的犯罪事實和證據(jù)不符合提起公訴條件為由,對其作出不起訴處理。。為保障公民的知情權、監(jiān)督權,需要對官員的隱私權、名譽權保護有所限制,但這并非意味著官員的隱私、名譽權可以隨意踐踏。實踐中這些違法犯罪之所以難以追究,主要是認定行為人構成誹謗罪、尋釁滋事罪在證據(jù)收集方面有三大難題:

一要及時收集權威機構結(jié)論性意見。司法解釋要求認定網(wǎng)絡誹謗、尋釁滋事等犯罪成立,須有證據(jù)證實行為人在網(wǎng)絡發(fā)布的信息為誹謗信息、虛假信息,這就需要根據(jù)政府機構或者其他權威機構發(fā)布的結(jié)論性意見來認定,在查辦此類案件時,應當積極協(xié)調(diào)相關政府機構或者權威機構及時進行調(diào)查、核實,得出結(jié)論性意見。

二要全面收集證明主觀明知的證據(jù)。司法解釋要求認定網(wǎng)絡誹謗、尋釁滋事等犯罪成立,須有證據(jù)證實行為人明知其散布的信息為誹謗、虛假信息。明知包括“知道”和“應當知道”兩種情形。“知道”是指有證據(jù)證明行為人知道其在信息網(wǎng)絡上散布的信息是誹謗、虛假信息;“應當知道”是指基于相關證據(jù)能夠推定行為人知道其在信息網(wǎng)絡上散布的信息是誹謗、虛假信息,比如行為人獲悉主管部門公告或者被主管部門告知相關信息為誹謗、虛假信息后仍實施散布行為,或者依照相關規(guī)定負有核實義務但不進行核實而散布誹謗、虛假事實,或者被害人有證據(jù)足以證明相關信息為誹謗、虛假事實,行為人獲悉后仍實施散布行為的,可以認定為“應當知道”。針對特定的人散布的誹謗、虛假信息,行為人雖然沒有直接提及被害人姓名,但從誹謗、虛假信息中足以推知被害人明確身份的,仍可以作出認定。

三要重視認定網(wǎng)絡身份與現(xiàn)實身份同一的證據(jù)。要認定行為人確系網(wǎng)絡誹謗、虛假信息的散布者,必須收集、核查相關IP地址、網(wǎng)上活動記錄、上網(wǎng)終端歸屬、相關證人證言,并結(jié)合其供述和辯解等證據(jù)綜合判斷,排除合理懷疑。

猜你喜歡
國家機關行為人違法
自殺案件如何定罪
一起多個違法主體和多種違法行為案件引發(fā)的思考
拷問 涂改號牌扣12分,重嗎? 它可能是違章、違法的前提!
論過失犯中注意義務的判斷標準
在中央和國家機關黨的建設工作會議上的講話(2019年7月9日)
這份土地承包合同是否違法?
敲詐勒索罪
如何有效查處“瞬間交通違法”
中央國家機關公務員招考就業(yè)歧視的十年觀察
偷車牌屬于什么罪
芦溪县| 黄浦区| 华容县| 枝江市| 石狮市| 南郑县| 烟台市| 景泰县| 怀集县| 海淀区| 登封市| 晴隆县| 和顺县| 陆丰市| 白银市| 永清县| 安新县| 巴林左旗| 砀山县| 镇江市| 淳安县| 沈阳市| 江华| 佛冈县| 阿城市| 历史| 兖州市| 舟山市| 富蕴县| 理塘县| 梅州市| 星座| 洪湖市| 天津市| 海林市| 招远市| 宣汉县| 南开区| 辽阳县| 丰原市| 四川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