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紅旗
(南開大學 外國語學院,天津 300071)
喬納森·弗蘭岑(Jonathan Franzen,1959-)可謂當代美國最具影響力的作家之一。他雖稱不上多產作家,但其每一部作品都因其深切的社會關懷而深受讀者的歡迎。2001年出版的長篇小說《糾正》(The Corrections)不僅為弗蘭岑贏得了當年美國的“國家圖書獎”,也確立了他在美國當代文壇的牢固地位;2010年出版的長篇小說《自由》(Freedom)的巨大影響更是令其躋身“偉大的美國作家”①的行列。近幾年來,有不少中外學者對《自由》這部作品進行研究分析。國內有關《自由》的研究包括對“自由”的闡釋、對作品商業(yè)成功的分析,以及在現(xiàn)實主義視角下對弗蘭岑作品的剖析②等。國外的《自由》研究成果也不多。最具代表性的一篇深度分析《自由》的文章是瑪格麗特·亨特格拉姆(HuntGram,2014:295-316)的題為“自由的界限:喬納森·弗蘭岑,現(xiàn)實主義小說和發(fā)展問題”③。
然而,熟知弗蘭岑的讀者都知道,與上述已有的研究成果相比,其作品所涉及到的要紛繁復雜得多。事實上,弗蘭岑一貫擅長通過作品來揭露美國乃至人類所共同面對的重大社會問題,如經濟危機、反恐戰(zhàn)爭、氣候惡化、能源枯竭等。而地球生態(tài)問題則一直是弗蘭岑主要關注的一個重大問題。弗蘭岑曾在《紐約客》、《國家地理雜志》等刊物上陸續(xù)發(fā)表過有關生態(tài)問題的文章?!秶业乩黼s志》2013年 7月刊發(fā)的一篇題為“候鳥的絕唱”(Last Song for Migrating Birds)的文章是其具有代表性的一篇。弗蘭岑的生態(tài)關注在這篇文章中得到非常充分的展示④。而在生態(tài)問題這一主題上,小說《自由》更是有著深入透徹的展開。隨著小說情節(jié)的不斷展開,深層生態(tài)學的相關思想理論在作品中得到了充分體現(xiàn)。
首先由阿倫·奈斯(Arne Naess)提出,后經德韋爾(Bill Devall)、塞欣斯(George Sessions),??怂梗╓arwick Fox)等人不斷完善的深層生態(tài)學(deep ecology)倡導一種生態(tài)中心主義(eco-centrism)平等觀和自我實現(xiàn)(self-realization)觀(Sessions,1995:225-239)⑤,主張控制人類人口增長;物質上夠用就好,絕不浪費;只使用恰當?shù)募夹g,而非讓科學主宰一切;追求使用簡單的手段實現(xiàn)豐富的目標。深層生態(tài)學認為地球上的人類和非人類生命都有其自身的價值,生命形式的多樣性有助于這些價值的實現(xiàn)。人類生命和文化的繁榮與人口的減少不矛盾,非人類生命的繁榮則要求人口的減少,當代人過分干涉非人類世界,因此必須改變經濟、技術和意識形態(tài)的基本結構,對“數(shù)量上的大”與“質量上的大”應該有著深刻的意識等(ibid.:70)。與淺層生態(tài)學(Shallow Ecology)更多地關注污染,資源短缺等問題相比,深層生態(tài)學質疑人類共有的終極價值觀,建議對我們的哲學世界觀、文化和生活方式進行徹底的改造(ibid.:162)。即人類有享受優(yōu)先權利的自由;但是這樣的自由必須有明確的限度。
據此,本文將從小說所涉及的導致生態(tài)問題的人口爆炸、自由市場資本主義經濟的無節(jié)制發(fā)展以及盲目崇拜技術的消費主義這三個方面對文本展開分析,以揭示弗蘭岑在作品中對深層生態(tài)學思想的演繹,及其對“自由的維度”所做的界定。
弗蘭岑在《自由》中塑造的主人公沃爾特·伯格倫德是一位在鄰居眼中“比綠色和平組織還要綠上三分”的激進環(huán)保人士。沃爾特堅持認為:“每個物種都擁有不可被剝奪的持續(xù)存在的權力?!保╬.274)伯格倫德的這種生態(tài)意識其實就是深層生態(tài)學所倡導的生態(tài)中心主義平等觀,即倡導生命物種平等,致力于維護生命的豐富性和多樣性。作為一位對鳥類近乎癡迷的環(huán)保人士,沃爾特為了踐行其信仰,憑著他對大自然純粹的熱愛,毅然離開了所供職的明尼蘇達礦務及制造業(yè)公司,放棄優(yōu)厚的待遇,轉而投身自然保護協(xié)會,做了一名業(yè)務發(fā)展員,花費大量精力籌劃創(chuàng)設“蔚藍山基金”,以建立保護區(qū)來保護瀕臨滅絕的蔚藍鶯。正是在這一過程中,伯格倫德更進一步認識到造成人類不斷侵占鳥類以及其他非人類物種棲息地的根本原因是因為人口的爆炸式增長。
過多人口的生存需求打破了地球上的生態(tài)平衡。人口問題成為了導致生態(tài)危機的根本原因之一。正如挪威哲學家、深層生態(tài)學思想的提出者阿倫·奈斯在“淺層生態(tài)運動和深層、長遠的生態(tài)運動概要”(1973)一文中所指出的那樣:地球生命所承受的巨大壓力源于人口爆炸(Sessions,1995:141)。深層生態(tài)學思想家施耐德更進一步指出,“現(xiàn)在是人類數(shù)量過大,這個問題還在迅速惡化。不僅對于人類整體,而且對于絕大多數(shù)其他生命形式,這個問題都將是災難性的”(ibid.:142)。小說中,主人公沃爾特·伯格倫德還多次提到了斯坦福大學教授、社會學家保羅·埃利西(Paul Erhlich)和羅馬俱樂部(Club of Rome)(奧里雷奧,1984:49)⑥。埃利西與妻子合作的《人口爆炸》(Ehrlich & Ehrlich,1968)一書以及“羅馬俱樂部”發(fā)表于1972年的年度調查報告《增長的極限》(Meadows et al.,1972)的主要內容也在小說中成為主人公推行“生態(tài)中心主義平等觀”的依據。
正如小說中所描述的那樣,人口的急速增長不可避免地帶來了諸如耕地面積減少,森林衰退,過度捕撈,水資源短缺,空氣及水污染等一系列問題,而且對生物圈內的其他生物也會造成難以估算的毀害。根據聯(lián)合國人口司2007年發(fā)行的一份報告,在未來的43年內,地球將新增25億人口;這些人口將大多數(shù)出生在欠發(fā)達的國家和地區(qū)。1800年的倫敦是世界上唯一一個人口超過100萬的城市,現(xiàn)如今這樣的城市已超過300個。截止2016年,世界城市人口報告的數(shù)據顯示,全球超過1 000萬人口的超大城市有 36⑦個。人口的增長呈現(xiàn)的是指數(shù)增長,而生產資料僅僅以算術比率增長?!霸谝话倌甑臅r間段里,得出的數(shù)字會是極為可怕的;屆時世界人口將達到一百八十億,能源消耗將十倍于今天。如果再往后推一百年,而增長率保持不變的話,那么,得出的數(shù)字將慘不忍睹?!保╬.151-152)人口的急劇增長使得這個“世界又熱又平又擁擠”(Friedman,2009)。人口的增加加大了對化石能源的消耗,全球氣候變暖加劇,環(huán)境惡化;另一方面人口的指數(shù)增長不僅使人與生存環(huán)境之間的關系變得緊張,也使得其他生物的生存空間大規(guī)??s小,物種滅絕速度之快令人瞠目結舌。
解決的方法當然是對人口增長實施控制。其實主人公沃爾特·伯格倫德在大學時期關注最多的問題就是人口過剩,他還是人口零增長組織初級學員。“零增長”源自于羅馬俱樂部的研究報告《增長的極限》。該報告指出,由于地球資源是有限的,人類必須自覺抑制增長,此即所謂“零增長”理論。面對俞益惡化的人口問題,伯格倫德感嘆,“我們需要像羅馬俱樂部這樣的組織,就是因為必須有人在常規(guī)的政治進程之外,理性地探討和看待增長……總得有人來關注這個問題,來影響決策層。因為如果不這樣做的話,我們就將毀掉這個星球。我們會被我們自己的無限繁殖活活憋死”(p.152)。伯格倫德指出,“羅馬俱樂部正在探索一些更為理性和人道的方式來限制增長,而不是放任地球被毀,所有人不是餓死,就是相互殘殺”(p.151)。沃爾特·伯格倫德曾經試圖游說某位州議員以獲得支持。遺憾的是,最后,沃爾特只看到了自己的天真和單純。
主人公沃爾特·伯格倫德對于人口控制的呼吁呼應了奈斯和塞欣斯有關人口和繁榮關系的深層生態(tài)學思想。深層生態(tài)學認為,人類生命和文化的繁榮與人口的不斷減少不矛盾;而非人類生命的繁榮則要求人口減少;所以,改變人口過剩這一現(xiàn)狀對于人類和非人類來說都是件有益的事(Sessions,1995:68)。然而這種理性的訴求在強大的經濟利益和政治利益面前變得孱弱無比而一文不值,甚至遭到惡意的誹謗和攻擊:“人口控制在政治上變得聲名狼藉,中國的獨生子女政策,英迪拉·甘地推行的強制絕育以及美國的人口零增長政策都被扣上了本土主義和種族主義的帽子?!保╬.276)所以,正如沃爾特·伯格倫德所言,如今的人口問題已經成了生長在體內卻又得不到正視的毒瘤(p.152)。
由此我們不難看出,弗蘭岑在《自由》中直面人口爆炸這一當今世界所面臨的嚴重的社會問題。指出人口爆炸是人本中心思想不斷膨脹的必然結果。在膨脹的人本中心思想的影響下,人們有時甚至無視人類只是地球生命體系中的一環(huán)這一事實。更有甚者,還有人將人本中心思想當做一根政治大棒到處揮舞。正是這一些列人類的不理智行為和別有用心的無度行為導致了人口爆炸及其危機的愈演愈烈,從而使得人口問題成為了一顆已經開始威脅到自身安全的不斷惡化的腫瘤。當然,弗蘭岑也通過沃爾特·伯格倫德告訴人們,人口問題也并非無解。如果我們能夠不執(zhí)念于人本中心思想,轉而實踐深層生態(tài)學所倡導的生態(tài)中心主義平等觀,將人口問題置于整個大生態(tài)框架內來考量,那么我們所面臨的某些問題還是可以得到緩解,甚至得到解決的。
小說主人公沃爾特·伯格倫德的朋友理查德·卡茨曾經提到,人口當然是這個社會的問題,但是真正的問題則在于自由市場資本主義。在自由市場意識形態(tài)中,增長是其精華所在;在自由市場經濟理論中,必須將諸如環(huán)境這樣的因素排除在外。因此,討論人口過剩也就沒有任何意義。雖然卡茨的結論有失武斷,但是揭示出了導致生態(tài)危機的另一毒瘤:對“增長”貪得無厭的自由市場經濟。
深層生態(tài)學認為不加區(qū)別的經濟增長貽害無窮。地球上的資源屬于整個生物圈,耗盡了有限的資源以及靠產生大量污染而促成的經濟增長不能持續(xù),減少污染應優(yōu)先于經濟“增長”(雷毅,2001:32)。而實際的情況卻是唯發(fā)展主義(developmentalism)一統(tǒng)江湖。繁榮掩蓋了一切其他的社會問題,成了包治百病的良方妙藥。自由市場成為走向繁榮的必由之路。對此弗蘭岑在作品中給予了毫不留情的批判,指出過分強調經濟增長,夸大自由市場的作用必然會帶來很多危害。因為,正如深層生態(tài)學研究所指出的那樣,經濟增長必然要以環(huán)境資源的消耗為代價;不可再生資源的使用除了在量上逐漸減少,從而危害到人類可持續(xù)發(fā)展外,正在大肆消費的人群也已經受到了一定的懲罰。人們已經體會到環(huán)境的惡化,水源和空氣污染對人們的健康所造成的巨大的影響。就像小說所描述的那樣:
每次經過城鄉(xiāng)交界的時候,我的臉就像被潑了酸液一樣難受。不光是農業(yè)產業(yè)化的問題,還有毫無計劃的城市擴建,擴建,再擴建。低密度開發(fā)最為惡劣。到處都是SUV,到處都是雪地車,到處都是水上摩托艇,到處都是全地形車,到處都是占地兩英畝的草坪。那些該死的干巴巴的綠色的灌滿了化學農藥的草坪。(p.272)
為了個人利益和政治前途,政客們都會不厭其煩地承諾選民們去兌現(xiàn)經濟大發(fā)展,甚至包括那些清楚認識到環(huán)境保護重要性的所謂“有識之士”們:“如果想在選舉中勝出,你甚至連放慢增長都不敢提,更不必說去否定增長了。這種看法完全是政治毒藥。”(p.152)弗蘭岑通過沃爾特·伯格倫德之口,毫不隱晦其對于美國政府對環(huán)境保護不力的失望,并且提出了犀利的批評:“克林頓在環(huán)保方面毫無建樹。完全就是他媽的負成就……‘不要停止為明天著想’?臭狗屎!不為明天著想恰恰就是他在環(huán)境方面所做的事。戈爾也就是只軟腳蟹,根本就不敢高舉他的環(huán)保綠旗?!保╬.272)當然,克林頓政府并不是僅有的特例。里根政府為推進美國汽車工業(yè)和石油工業(yè)的發(fā)展,認為政府不應對自由市場干涉太多,因而反對執(zhí)行由尼克松簽署的美國歷史上第一部涉及空氣污染,水污染和有毒廢料排放等問題的環(huán)保法案,并且還減低了能耗標準政策。其結果是汽車產業(yè)的大肆發(fā)展,SUV不斷被生產,底特律為了不遵守高油耗標準而說服政府將SUV定義為輕型卡車,大量SUV的上市獲得了消費者的追捧,自由市場的供需關系則要求生產更多這樣的車型(Friedman,2009)。通過沃爾特·伯格倫德敘述,弗蘭岑尖銳地指出,在經濟大發(fā)展的形勢下,狀態(tài)不斷惡化的自然環(huán)境成為了人類欲望的替罪羊。甚至在出現(xiàn)了一系列環(huán)境問題,人們開始反思經濟發(fā)展與自然環(huán)境之間的關系的時候,人們還是沒有把環(huán)境保護當作首要的任務去加以應有的重視。
當然弗蘭岑并沒有把所有的責任都推給政府。停滯甚至放緩經濟增長之所以會成為政治毒藥是因為民眾對于物質欲求的不斷膨脹。手中握著選票的選民多數(shù)也只是關注自己的眼前利益,滿足已有的物質享受?!皩λ麄兊挠芯€電視,XBOX和寬帶已經滿意得不得了了”的時候(p.266),還有多少人會真正去關心環(huán)境呢?難怪沃爾特·伯格倫德會哀嘆自己仿佛是美國唯一的一位關心我們居住的星球是否會遭到毀滅的人(p.395)。因為環(huán)境保護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經濟增長,這樣必然會對美國民眾享受物質利益的權利有所限制。而在一個所謂的崇尚自由的國家,這是不允許發(fā)生的。因此,在自由市場面前,人人都是既得利益者。經濟增長以能源消耗為代價,然而美國對國外的能源具有很強的依賴性,這就必然會導致因能源問題而造成的沖突和戰(zhàn)爭。弗蘭岑毫不留情地揭露了美國發(fā)動伊拉克戰(zhàn)爭的本質,指出那“是一場以政治和利益為目的的戰(zhàn)爭”(p.506),而美國國內的能源集團則是直接的利益既得者。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一個人的努力會顯得特別地荒謬可笑。沃爾特·伯格倫德最后也無奈地承認,他個人以及他為之不惜奔波勞苦的“蔚藍山基金組織”其實成了財團和政府之間為了各自利益最大化而相互勾結,加以利用的棋子。
“自由”是一個美好的東西。然而,在資本主義的社會體制下,自由與市場經濟的結合卻生出了諸多的丑惡。弗蘭岑通過《自由》這部作品表達出了對于美國自由市場資本主義經濟泛濫式發(fā)展的種種憂慮;譴責了美國政府一味迎合市場需求而在環(huán)境保護方面的毫無作為。對于民眾打著“自由”的旗號一味追求物質享受的錯誤觀念,弗蘭岑的批判也是一針見血,指出了他們在環(huán)境保護和生態(tài)和諧發(fā)展方面的麻木和無知。
與自由市場資本主義連體共生的是消費主義的蔓延。消費主義對享樂主義的推波助瀾不遺余力。享樂主義必然會導致對資源的無節(jié)制利用和對現(xiàn)代科技成果的嚴重依賴。小說中多處出現(xiàn)討論與享樂主義密切相關的對現(xiàn)代科學技術的依賴和濫用等的細節(jié)?,F(xiàn)代科學技術對人類工業(yè)發(fā)展和民生改進的貢獻毋庸置疑。人們對它能夠提供巨大物質財富和精神幸福的力量更是深信不疑。
然而,早在1962年,美國自然小說作家蕾切爾·卡遜(Rachel Carson)在《寂靜的春天》(Silent Spring,1962)中揭露了化學農藥DDT對生物圈的致命傷害,讓人們開始注意到濫用現(xiàn)代科技的弊端。弗蘭岑的《自由》則將人們關注點引向當下核能的開發(fā)與利用。核能的開發(fā)源自于人們想依靠科技來取得經濟成本小而收獲多的能源,想一本萬利,減少對石油的依賴。但是這樣的一種新能源目前看來并不是一把可以解決所有難題的萬能鑰匙。而且人們對核泄漏的擔憂與恐懼由來已久。發(fā)生在切爾諾貝利核電站恐怖事件告訴人們核泄漏并非危言聳聽,它是真實存在的。其對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危害也是致命的、永久的。
全球變暖是個巨大的威脅,但是它還不及放射性廢棄物的危害大。事實上,物種適應環(huán)境的速度要比我們過去認為的快得多。如果氣候變化分布在一百年當中,脆弱的生態(tài)系統(tǒng)依舊有一線生機。但如果反應堆爆炸,所有的東西都會毀于一旦,而且在未來五千年內都沒有恢復的可能?!藶碾y不過是一夜之間的事。而生態(tài)系統(tǒng)從一夜之間的災難中復原的幾率為零。(p.406)
《自由》中的如此成述并無夸大其詞。發(fā)生在俄羅斯和日本的核泄漏事故已經充分證明了這一點。此外,弗蘭岑在《自由》中還犀利地批評了美國多次發(fā)動的高度依賴尖端科技成果的現(xiàn)代戰(zhàn)爭,如伊拉克戰(zhàn)爭。指出其在掠奪資源、涂炭生靈的同時,發(fā)動這種高科技支持下的現(xiàn)代戰(zhàn)爭對地球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破壞也是永久的、無法挽回的⑧。
人類的過度消費導致了資源枯竭與生態(tài)危機。科技的快速發(fā)展為過度消費推波助瀾。與此同時,科技產品的更新周期不斷加快,極大地加劇了資源消耗——大量廢舊物品、電子產品的淘汰和有毒有害物質的亂排亂放給自然環(huán)境,給生物圈內包括人在內的生物物種造成了極大的威脅。弗蘭岑在接受《東方早報》的記者采訪時說:“消費主義制造孤立的個體,充斥著消費主義和科技的世界旨在制造孤立的個體,他們所享有的‘自由’意味著可以購買一切想要的東西,做一切想做的事。但我不認為這種自由能帶來幸福?!保ㄊ瘎︿h,2012)⑨
不難看出,弗蘭岑是在以他自己的方式宣傳深層生態(tài)學思想所倡導的極簡主義的生活方式。深層生態(tài)學主張“手段簡單,目的豐富”(Simple in Means,Rich in Ends)。主張以簡樸的手段來豐富生活,反對過度消費,指出“物質生活標準應該急劇降低,而生活質量,在滿足人的深層的精神方面,應該保持或增加”(Sessions,1995:27)。衡量人類文明的尺度不在于物質的占有量上,而在于物質的充分利用和精神生活的完善上。奈斯在“深層生態(tài)學與生活方式”一文中旗幟鮮明地主張,“(要)利用簡單的手段。避免利用不必要的復雜手段去實現(xiàn)目標。反對消費主義;個人財產最小化”(ibid.:259-260)。
然而,在消費主義思想籠罩下的資本主義社會,這種極簡主義的生活方式的施行和推廣顯然會舉步維艱。尤其是在現(xiàn)代科學技術發(fā)展突飛猛進、成果更迭日新月異的今天,人們的消費欲望不斷受到刺激而膨脹,“手段簡單”的提法只會遭到無視,甚至嘲笑。在受到自由市場支持和鼓勵的消費社會中,人們追求的不單是商品的質量與價值,而是商品所能帶來的身份標識。也就是說,購買代表了某種身份的符號以達到實現(xiàn)欲望的滿足感。在當下這個社會,有相當多的一部分人甚至將這種過度的消費視作一種個體的自由加以標榜。你批評他過度消費,他就指責你侵犯他的自由。完全不考慮這樣的生活習慣會產生什么樣的嚴重后果;會給人類整體的生存自由帶來多么巨大的威脅。弗蘭岑在作品中對這樣的所謂“自由”的實質給予了毫不留情的揭露和批判。并且借主人公沃爾特·伯格倫德之口指出美國政府在環(huán)境保護方面的無能表現(xiàn)的根源完全是因為這種對個體自由的放縱。“而歐洲的自由市場受到社會主義的抑制的原因在于他們不太羈絆于這種個性的自由?!保╬.454)
當然弗蘭岑對過分依賴科技、濫用科技成果以及由此造成的生態(tài)問題的揭露和批判并不是為了否定科技的進步和發(fā)展,而是要促使人們充分考慮到過分使用科技成果可能會對生態(tài)環(huán)境產生的副作用和破壞力。弗蘭岑在接受《世界郵報》(The World Post)的一次采訪時坦言:“我不得不說我并不反技術?!ǖ牵┯嘘P技術的哪些方面是我們要擁護的,哪些方面是我們應該摒棄的,對此我們應該進行公開的對話討論?!保℅ardels,2014)與深層生態(tài)學的立場一樣,弗蘭岑批判的是操縱和掠奪自然的科學以及科學技術背后人類中心主義思想根深蒂固的影響??萍嫉倪M步給人們帶來極大的便利,但若片面地追求舒適快捷的生活方式,放縱過度膨脹的消費欲望,必將會對我們所處生態(tài)環(huán)境和生物圈造成越來越深重的災難。所以,深層生態(tài)學所倡導的“手段簡單,目的豐富”是有利于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有利于人類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的一種極簡主義生活理念,是我們都應該去身體力行的一種生活方式。
絕對的自由必然會導致絕對的混亂。受到代表事物正確發(fā)展規(guī)律的原則規(guī)范約束的自由才能夠充分發(fā)揮其積極的作用,將人類帶入永久和平、幸福、安詳?shù)陌l(fā)展狀態(tài)之中。反之則會給人類帶來混亂,甚至會威脅到人類自身的安全。弗蘭岑的這部鴻篇巨制《自由》其實是對無度的自由和濫用自由的批判。作者在對這種無度的自由和濫用自由進行梳理批判的過程中,也較為充分地演繹和呈現(xiàn)了深層生態(tài)學的基本思想及其生態(tài)中心主義的價值觀。人類和非人類都是地球生物圈中的重要組成成分。生態(tài)平衡應該是地球生物圈中人類和非人類共同發(fā)展的平衡。人類發(fā)展的自由不能凌駕于地球生態(tài)平衡發(fā)展的規(guī)律之上。因此,《自由》在引導人們反思傳統(tǒng)的人文主義思想,倡導生態(tài)中心主義的同時,通過一系列反面的殘酷現(xiàn)實,突出強調了劃定自由的維度的重要性——讓自由置于合理的維度之中,讓人類和所有其他生物物種以及自然存在都能夠享有平等的自由空間,惟其如此,才能夠未來可期!
注釋:
① 2010年8月,憑借《自由》的轟動影響,弗蘭岑榮登《時代周刊》封面。雜志為其封面人物配上了“偉大的美國小說家”(Great American Novelist)的說明。弗蘭岑是數(shù)十年來唯一獲此殊榮的作家。
② 目前可以查閱到的在各類學術雜志上發(fā)表的論文不足10篇。其中以史巖林的《自由的幻象——評美國喬納森·弗蘭岑新作〈自由〉》(《藝術評論》2014年第2期),陳廣興的“文學的推銷——解讀喬納森·弗蘭岑《自由》的商業(yè)性”(《當代外國文學》2013年第1期)和“現(xiàn)實主義的皇皇巨著——解讀喬納森·弗蘭岑的小說《自由》”(《外國文學》2012年第6期)頗具代表性。
③ Jon Baskin(2012)認為,包括《自由》在內的弗蘭岑的作品無論是其語氣或是愿望,都表達一種本質上的反社會(anti-social)的傾向。
④ 弗蘭岑(2013)在文章中表達了對馬爾薩這一地中海地區(qū)鳥類被大規(guī)模捕獵,棲息地被大肆破壞的深切憂慮。
⑤ 深層生態(tài)學認為,人真正的自我應該是“大自我”,即“生態(tài)的自我”(ecological self)。人的自我利益和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利益完全相同,自我與整個大自然密不可分。
⑥ 羅馬俱樂部(Club of Rome)是致力于未來學研究的國際性民間學術團體,成立于1968年4月,總部設在意大利羅馬。俱樂部總裁奧里雷奧·佩切依(A.Peccei)在談到導致人類衰退的十大因素時,把人口爆炸作為第一大因素。人口過多使目前存在的一切問題變得更為嚴重,同時也是增加大量新問題的原因所在。
⑦ 參見Demographia World Urban Areas,2017.
⑧ 根據深層生態(tài)學的研究成果,戰(zhàn)爭在地球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惡化過程中的作用達10~30%(Sessions,1995)。
⑨ 可以說弗蘭岑本人就是一位踐行手段簡單、目的豐富的生活方式的榜樣,他用黑莓手機只做最簡單的信息回復,一直居住在甚至沒有互聯(lián)網的舊式居所,在一臺老打字機上寫作等。
[1]Baskin, J. 2012. Coming to Terms: Franzen, Wallace and the Question of Realism[J].The Point, (5).
[2]Ehrlich, P. & A. Ehrlich. 1968.The Population Bomb[M]. New York: Ballantine.
[3]Franzen, J. 2011.Freedom[M].London: Fourth Estate.
[4]Franzen, J. 2013. Last Song for Migrating Birds[J].National Geographic Magazine, (7).
[5]Friedman, T. 2009.Hot, Flat, and Crowded: Why the World Needs a Green Revolution—and How We Can Renew Our Global Future[M]. London: Penguin Books.
[6]Gardels, N. 2014. How to Be Alone in Our Techno-consumer Culture: A Conversation with Jonathan Franzen[N].The World Post, 1-30.
[7]HuntGram, M. 2014. Freedom’s Limit: Jonathan Franzen, the Realist Novel, and the Problem of Growth[J].American Literary History, (2): 295-316.
[8]Meadows, D. et al. 1972.The Limits to Growth: A Report for the Club of Rome’s Project on the Predicament of Mankind[M]. New York: Universe Books.
[9]Sessions, G. 1995.Deep Ecology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M]. Boston: Shambhala Publications.
[10]奧里雷奧·佩切依. 1984. 未來的一百頁[M]. 北京: 中國展望出版社.
[11]雷毅. 2001. 深層生態(tài)學思想研究[M]. 北京: 清華大學出版社.
[12]石劍鋒. 2012. 某些自由不一定能帶來幸福[N]. 東方早報, 5-28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