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設
2500年前,《孫子兵法》的問世,以其無與倫比的價值,贏得了“談兵之祖”的美譽和“兵學圣典”的歷史定位;而誕生于西漢初期的《淮南子》,則以其博采諸子百家學說的集大成特點,被稱為“觀天地之象,通古今之事”的“千古奇書”。《淮南子》中的《兵略訓》,是集中論述兵學理論的專篇,也可以說是一部獨具特色而又自成體系的兵學理論專著。將《孫子兵法》與《淮南子·兵略訓》進行對比研究,可以清晰地發(fā)現(xiàn)中國傳統(tǒng)兵學傳承發(fā)展的脈絡與融會貫通的特性。兩者在各自的兵學理論體系中,表現(xiàn)出許多共同的理論觀點和思維特征,呈現(xiàn)出前后相繼的傳承關系和深化拓展的遞進關系。認真分析探討《孫子兵法》與《淮南子·兵略訓》兵學思想的相融、相通之處,有助于加深對中國傳統(tǒng)兵學理論體系的理解和把握。
開宗明義,《孫子兵法》在首篇首句就直接點明了戰(zhàn)爭的政治屬性?!氨?,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币簿褪钦f,戰(zhàn)爭關系到國家存亡、軍民生死,其本身就是天大的政治,而且是“流血的政治”。這就把戰(zhàn)爭和政治緊緊地聯(lián)系在了一起,為在政治站位上研究戰(zhàn)爭問題框定了方向。孫子把包含著政治元素的“道”作為衡量戰(zhàn)爭勝負的首要條件。他在《計篇》中指出:“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故可以與之死,可以與之生,而不畏危?!痹凇吨\攻篇》中,他又把“上下同欲者勝”作為“知勝”的五個必要條件之一,并強調(diào)“亡國不可以復存,死者不可以復生,故明君慎之,良將警之,此安國全軍之道也”。這一切,意在警示人們,戰(zhàn)爭是關系到國家存亡、人民生死的大事,明君良將要慎之又慎,這是關乎安定國家、保全軍隊的政治原則。在《形篇》中,孫子又強調(diào):“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為勝敗之政?!彼J為,善于用兵打仗的人,必須注重修明政治,確保法制的實行,因為如此才能掌握戰(zhàn)爭勝負的主動權(quán)。這一點,清楚地表明孫子已經(jīng)把政治因素列為奪取戰(zhàn)爭勝利的重要條件。同時,孫子還把民心向背作為衡量政治清明與否的重要標準,更屬難能可貴。
《淮南子·兵略訓》中關于戰(zhàn)爭與政治關系的論述,內(nèi)涵更為豐富,論述更加翔實。書中認為,戰(zhàn)爭的勝敗,最根本的決定因素,在于國家政治狀況的優(yōu)劣。書中指出:“兵之勝敗,本在于政,政勝其民,下附其上,則兵強矣。民勝其政,下畔其上,則兵弱矣?!薄靶拚诰硟?nèi),而遠方慕其德;制勝于未戰(zhàn),而諸侯服其威,內(nèi)政治也?!薄暗貜V人眾,不足以為強;堅甲利兵,不足以為勝;高城深池,不足以為固;嚴令繁刑,不足以為威;為存政者,雖小必存;為亡政者,雖大必亡?!贝送猓侗杂枴愤€列舉了許多例子,尤其是秦朝滅亡的事例,來說明這個問題?!叭灰蝗顺煜聭?,積怨在于民也?!彼?,民眾是政治的載體,民心是檢驗政治的尺度?!侗杂枴钒颜卧厝谌霊?zhàn)爭,包含著豐富的“民本”思想。書中認為,戰(zhàn)爭的根本目的是為民除害、禁暴討亂?!肮沤裼帽摺教煜轮畞y,而除萬民之害也?!敝鲝堄帽耙蛎裰?,乘民之力,而為之去殘除賊也”,要“乘時勢,因民欲,而取天下”。此外,作者還提出了治政的三條原則,即“治國家,理境內(nèi);行仁義,布德惠;立正法,塞邪道”,強調(diào)百姓是國家的根本,治國要以利民為本,表現(xiàn)出敏銳的政治眼光。
《孫子兵法》并無專篇論述戰(zhàn)爭起源問題,但在揭示戰(zhàn)爭本質(zhì)和闡明用兵原則時,明確而深刻地觸及這一命題。它很注重從經(jīng)濟角度思考戰(zhàn)爭問題,認為從歷史發(fā)展的角度和實際的利益來講,戰(zhàn)爭因“利”而起,是不可避免的,鮮明地提出了以“利”驅(qū)動的用兵原則。在《九地篇》中,孫子明確提出要“合于利而動,不合于利而止”。在《火攻篇》中,他再次強調(diào)“非利不動,非得不用,非危不戰(zhàn)”的原則。“利”,成為決定是否動用戰(zhàn)爭手段的最終標準。孫子很善于計算戰(zhàn)爭的經(jīng)濟賬,通過計算國力的支撐能力、百姓的承受能力,分析“利”的得與失,從而得出了“兵貴勝,不貴久”的結(jié)論。由此可見,決定戰(zhàn)爭發(fā)生和進程的,都歸結(jié)為一個“利”字,這是符合樸素唯物主義原理的。
《淮南子·兵略訓》對戰(zhàn)爭起因的分析,最終也歸結(jié)為一個“利”字。書中說:“凡有血氣之蟲,含牙帶角,前爪后距,有角者觸,有齒者噬,有毒者螫,有蹄者駛,喜而相戲,怒而相害,天之性也。人有衣食之情,而物弗能足也,故群居雜處,分不均,求不澹,則爭;爭,則強脅弱而勇侵怯。人無筋骨之強,爪牙之利,故割革而為甲,鑠鐵而為刃?!闭J為導致發(fā)生戰(zhàn)爭的原因,既有人的“衣食之情”的“自利”天性,又有資源稀缺,導致人無止境地追逐利益的社會現(xiàn)實。而二者的背后,有一個共同的原因——利益。所以,說到底,戰(zhàn)爭就是利益之爭,利益驅(qū)動才是戰(zhàn)爭的根源。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中說過:“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倍a(chǎn)生于不同時代的《孫子兵法》和《淮南子》,也都從“利”字上挖到了戰(zhàn)爭的根源。
《孫子兵法》提出了“未戰(zhàn)而廟算”的重要思想,認為戰(zhàn)爭的勝負是可以通過“廟算”預知的。所謂“廟算”,就是國君和將領在戰(zhàn)爭發(fā)起之前,集中于廟堂之上,從戰(zhàn)略層面對戰(zhàn)爭要素進行綜合分析,預測戰(zhàn)爭進程和結(jié)局,為確定戰(zhàn)略決心提供依據(jù)。其基本套路是,“經(jīng)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主要內(nèi)容是對敵我雙方從“五事”“七計”進行比較分析,從道、天、地、將、法五個方面入手全面對比交戰(zhàn)雙方的優(yōu)劣,從“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七個方面進行具體權(quán)衡。孫子對“廟算”充滿著自信,告誡將領道:“吾以此知勝負矣。將聽吾計,用之必勝,留之;將不聽吾計,用之必敗,去之?!睆亩鞒雒鞔_結(jié)論:“夫未戰(zhàn)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zhàn)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于無算乎!吾以此觀之,勝負見矣?!薄秾O子兵法》中的“廟算”和當代的戰(zhàn)略謀劃、戰(zhàn)略運籌有著內(nèi)在的天然聯(lián)系。
《淮南子·兵略訓》也明確主張“凡用兵者,必先自廟戰(zhàn)”。意謂,凡用兵,必須首先在天子廟堂分析研判戰(zhàn)略態(tài)勢,制定有勝算的作戰(zhàn)計劃。作者明確提出:“廟戰(zhàn)者帝。”即通過謀算于廟堂而勝敵,就可以稱帝。作者還指出:“所謂廟戰(zhàn)者,法天道也。”從而把廟算的地位提升到“法天道”的高度。“廟戰(zhàn)”的內(nèi)容有哪些呢?“主孰賢,將孰能,民孰附,國孰治,蓄積孰多,士卒孰精,甲兵孰利,器備孰便”,共列舉了八個方面的內(nèi)容,都屬于戰(zhàn)略層面的因素。把這些內(nèi)容分析透,計算準,就可以“運籌于廟堂之上,而決勝于千里之外”。這一點,作者和《孫子兵法》對“廟算”的作用一樣,充滿了自信。
“全勝”是《孫子兵法》的一個重要戰(zhàn)略思想。孫子對“百戰(zhàn)百勝”的戰(zhàn)爭評價體系和具體標準進行了顛覆性的重構(gòu)。他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百戰(zhàn)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彼J為:“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彼M一步強調(diào),“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zhàn)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毀人之國而非久也。必以全爭于天下,故兵不頓而利可全”。在十三篇中,孫子提到“全”的地方有十余處之多。再比如,“安國全軍之道”“自保而全勝”等,都是意在突出“全勝”這個核心。在孫子看來,戰(zhàn)爭的最高目標和用兵的最高境界是“全勝”?!叭卑N相互聯(lián)系的含義,即:使敵人完全屈服、降服,獲得完全理想的戰(zhàn)果,自己得到完全的保護。孫子最為推崇的“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成為歷代兵家孜孜求索的命題和歷久彌新的名言。
《淮南子·兵略訓》將用兵分為上中下三策?!氨腥g”:其一,“治國家,理境內(nèi);行仁義,布德慧;立正法,塞邪隧;群臣親附,百姓和輯;上下一心,君臣同力;諸侯服其威,而四方懷其德;修政廟堂之上,而折沖千里之外,拱揖指?而天下響應,此用兵之上也”。其二,“地廣民眾,主賢將忠,國富兵強,約束信,號令明,兩軍相當,鼓相望,未至兵交接刃而敵人奔亡,此用兵之次也”。其三,“知土地之宜,習險隘之利,明奇正之變,察行陳解贖之數(shù),維枹綰而鼓之,白刃合,流矢接,涉血屬腸,輿死扶傷,流血千里,暴骸盈場,乃以決勝,此用兵之下也”。由此可見,《兵略訓》鮮明地把“修政廟堂之上,而折沖千里之外”列為用兵上策,把流血千里、尸骨遍野換來的勝利列為用兵下策。它所提倡的,顯然也是“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這與《孫子兵法》倡導的全勝思想是一致的。
中國的軍事傳統(tǒng)是尚智重謀。《孫子兵法》更是尚智重謀的典范,它把“伐謀”與“謀攻”推進到了一個空前的高度,并深刻揭示了謀略的一般規(guī)律,提出了一系列軍事謀略的范疇和原則,構(gòu)成了系統(tǒng)而完整的謀略思想體系,是東方軍事謀略學的奠基之作。十三篇兵法,幾乎始終貫穿著謀略思想,它提出“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的經(jīng)典謀略思想,為兵家確立了以謀制勝的戰(zhàn)爭目標;“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勝兵先勝而后求戰(zhàn),敗兵先戰(zhàn)而后求勝”,為兵家指明了以謀制勝的前提;“以迂為直,以患為利”“以正合,以奇勝”“投之亡地而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為兵家傳授了以謀制勝的辯證機理;“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兵以詐立”“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為兵家闡明了以謀制勝的無窮奧秘;“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故為兵之事,在于順詳敵之意,并敵一向,千里殺將”“避實擊虛”“能以上智為間者,必成大功”,為兵家以謀制勝指點了巧妙招數(shù);“致人而不致于人”,則把兵家以謀制勝引向了至高境界……這些寶貴的思想,雖歷經(jīng)千年,仍歷久彌新,雖萬眾求索,仍精深莫測。
《淮南子·兵略訓》未對謀略作專題論述,但它重視謀略的思想還是隨處可見的。首先,它重視“廟戰(zhàn)”的作用,主張凡用兵,“先自廟戰(zhàn)”,運籌于廟堂之上,而決勝于千里之外。其實,“廟戰(zhàn)”的過程,就是運用謀略謀劃戰(zhàn)爭的過程。其次,它把運用計謀列為戰(zhàn)爭制勝的根本條件之一。書中云:“德義足以懷天下之民,事業(yè)足以當天下之急,選舉足以得賢士之心,謀慮足以知強弱之勢,此必勝之本也?!痹俅危鲝堃M量避免殺戮,沒有刑殺,才是戰(zhàn)爭要達到的最高境界。作者稱:“刑,兵之極也;至于無刑,可謂極之矣?!边@一追求,和《孫子兵法》中“上兵伐謀”的思想是相通的。因為,只有運用謀略,才能達到這一極致境界。最后,它提倡“善用間諜”,認為“隱匿其形,出于不意”,“敵人之兵”才會“無所適備”。由此可見,“尚智重謀”是這兩部兵書的共同特征。
《孫子兵法》十三篇,鮮明地以“將”為題展開的論述出現(xiàn)了四十多次。從為將者的地位作用、選拔任用到素質(zhì)構(gòu)成、性格修養(yǎng)、擔當精神、應變能力、治軍理念以及形象塑造,都有精辟論述。它對將帥的地位、作用有明確定位:“夫?qū)⒄?,國之輔也,輔周則國必強,輔隙則國必弱。”“故知兵之將,民之司命,國家安危之主也?!彼陂_篇所列出的決定戰(zhàn)爭勝負的“五事”“七計”中,“將”被分別列入。在孫子看來,一個深知兵法韜略的將帥,是民眾命運的掌握者,是國家安危的主宰者,是決定戰(zhàn)爭勝負的重要條件?!秾O子兵法》非常重視將帥的素質(zhì),提出了有能之“將”的概念,列出了為將必須具備的五個方面的素質(zhì),即“智、信、仁、勇、嚴”。在《九變篇》中,他還明確指出了將帥容易產(chǎn)生的五種致命缺陷:“將有五危,不可不察也。”“凡此五者,用兵之災也。覆軍殺將,必以五危?!本緦洷仨毤訌娦愿裥摒B(yǎng),并為其指明了路徑——“將軍之事,靜以幽,正以治?!贝送?,他還要求將帥必須具有勇于擔當、不求功名的品格,為“安國全軍”甚至可以“君命有所不受”,認為“進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而利合于主,國之寶也”。孫子還強調(diào),為將者必須具備洞察全局的能力,要“知彼知己”,“知天知地”,“知勝”知敗,知利知害,并且要盡知全知。孫子提出,為將者必須具備文武相兼的治軍理念,對士卒要嚴愛相濟,愛兵但不溺愛,既要“視卒如嬰兒”“視卒如愛子”,又不能愛而無度,陷入“厚而不能使,愛而不能令,亂而不能治”的窘境,要堅持“令之以文,齊之以武”的治軍法則。綜上所述,《孫子兵法》有關將帥的論述全面而深刻、縝密而辯證,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啟迪作用。
《淮南子·兵略訓》對將帥也有許多精辟的論述。書中首先認為,將帥是決定戰(zhàn)爭勝負的重要因素:“凡用兵者,必先自廟戰(zhàn),主孰賢,將孰能……故運籌于廟堂之上,而決勝乎千里之外矣?!睆亩奄t君、能將列為奪取戰(zhàn)爭勝利的兩大核心要素。此外,《兵略訓》還提出了選將的三個具體條件:首先是忠,“主賢將忠”;其次是“能”;再次是與民同心。書中明確要求將帥要關愛士卒,認為“上視下如子,則下視上如父;上視下如弟,則下視上如兄。上視下如子,則必王四海;下視上如父,則必正天下。上視下如弟,則不難為之死;下視上如兄,則不難為之亡”。明確告誡將帥,治軍就要愛兵如子,視下如弟。書中還比喻說:“將卒吏民,動靜如身,乃可以應敵合戰(zhàn)……將以民為體,而民以將為心,心誠則肢體親刃,心疑則肢體撓北。心不專一,則體不節(jié)動;將不誠心,則卒不勇敢?!贝送猓€強調(diào)將帥要修己正身,指出:“古之善將者,必以其身先之。署不張蓋,寒不被裘,所以程寒暑也;險隘不乘,士陵必下,所以各勞佚也;軍食熟然后敢食,軍井通然后敢飲,所以同飲渴也;合戰(zhàn)必立矢射之所及,所以共安危也?!薄吧w聞善用兵者,必先修諸己而后求諸人;先為不可勝,而后求勝。修己于人,求勝于敵?!蓖瑫r,它還指出,將帥要識勢知權(quán),善于掌握戰(zhàn)場主動權(quán),臨機應變,指揮有序,以保證戰(zhàn)爭的勝利。由此,我們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兵略訓》和《孫子兵法》中關于將帥的論述,其思想脈絡是相融相通的。
《孫子兵法》突出強調(diào)“知”在謀勝過程中的極端重要性??梢哉f,“知”是貫穿全書的一條認識主線,圍繞“知”的論述既系統(tǒng)又精彩。作者認為,“知”是制勝之本。他在《謀攻篇》中提出:“知彼知己,百戰(zhàn)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zhàn)必殆?!痹凇兜匦纹分校髡咴俅螐娬{(diào):“知彼知己,勝乃不殆,知天知地,勝乃無窮?!睂O子強調(diào),“知”不僅是雙向的,而且要“盡知”“全知”,“五事七計”要盡索其情,政治、經(jīng)濟、風俗人情都要納入“知”的范圍。關于“知”的原則,作者強調(diào)要“先知”,并且認為“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驗于度,必取于人,知敵之情者也”?!秾O子兵法》關于“知彼知己,百戰(zhàn)不殆”的命題,毛澤東同志曾給予高度評價,認為其“至今仍是科學的真理”。
《淮南子·兵略訓》中亦有關于“知”的論述,雖然內(nèi)容簡約精煉,但對“知”的重要性認識很到位。書中認為,用兵有“二權(quán)”,其一為“知權(quán)”。所謂“知權(quán)”,就是要“善用間諜”,通過使用間諜,獲得情報,了解敵情。這一點,與《孫子兵法》中“用間”“先知”“此兵之要”的思想是相通的。此外,作者還強調(diào),要“隱匿其形,出于不意”,即隱蔽自己的企圖和行動,讓敵人不知我方的意圖,無法防備?!皵橙酥瑹o所適備”,而我備悉敵人情況,則我方就可以達到“攻其無備,出其不意”的效果。寥寥數(shù)語,就把“知”的重要性講得非常透徹。并且,書中關于運籌于廟堂之上的論述,實際上就是“知彼知己”的戰(zhàn)略謀算。其所列舉的八個方面的要素,決定著戰(zhàn)爭的勝負,是在戰(zhàn)略層面上一次“知彼知己”的綜合運籌。
靈活多變是貫穿《孫子兵法》的一個很重要的思想,書中有關“變”的論述比比皆是?!毒抛兤肥且浴白儭睘橹黝}的篇章。在本篇中,作者指出:“故將通于九變之利者,知用兵矣;將不通九變之利,雖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治兵不知九變之術,雖知五利,不能得人之用矣?!边@里的“九”,是極言其多的意思。孫子還認為,為了達到隨機應變的目的,應“途有所不由,軍有所不擊,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爭,君命有所不受”。從這五個“有所不”,足以看出孫子對靈活多變的重視程度。在《勢篇》中,作者又十分形象地指出:“聲不過五,五聲之變,不可勝聽也;色不過五,五色之變,不可勝觀也;味不過五,五味之變,不可勝嘗也。戰(zhàn)勢不過奇正,奇正之變,不可勝窮也?!痹凇短搶嵠分校瑢O子強調(diào)說:“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敵而制勝。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彼?,在孫子的思維中,“變”是永恒的,無窮的;但是,“變”不是單調(diào)的,而是多彩的。因為,只有因時因地因敵而變,才能牢牢地把握戰(zhàn)爭的主動權(quán)。
《淮南子·兵略訓》也十分強調(diào)“變”。作者認為,具有神妙變化的人可以稱王,即“神化者王”。所謂“神化”,是指取法四季的變化是大自然的規(guī)律:“神化者,法四時也?!弊髡咭蔡岢隽恕捌嬲鄳薄氨軐嵕吞摗钡乃枷?,強調(diào)戰(zhàn)場上要因敵、因情而變,以變應變,保持主動?!捌嬲鄳?,若水火金木之代為雌雄也。善用兵者,持五殺以應,故能全其勝;拙者處五死以貪,故動而為人擒。兵貴謀之不測也,形之隱匿也,出于不意,不可以設備也。”就是說,用兵作戰(zhàn)要虛虛實實,用變化來迷惑敵人。作者認為:“先勝者,守不可攻,戰(zhàn)不可勝,攻不可守,虛實是也。上下有隙,將吏不相得,所持不直,卒心積不服,所謂虛也。主明將良,上下同心,氣意俱起,所謂實也。若以水投火,所當者陷,所薄者移,牢柔不相通。而勝相奇者,虛實之謂也。故善戰(zhàn)者不在少,能守者不在小,勝在得威,敗在失氣。夫?qū)崉t斗,虛則走,盛則強,衰則北?!辈浑y看出,靈活多變,因變而勝,是戰(zhàn)爭的普遍規(guī)律,在兩書中都占有重要位置。
《孫子兵法》首先提出了“勢”的概念,并在《勢篇》中作了專題論述。所謂“勢”,就是利用有利的戰(zhàn)場情況而進行機動。孫子說:“善戰(zhàn)者,求之于勢,不責于人,故能擇人而任勢?!噬茟?zhàn)人之勢,如轉(zhuǎn)圓石于千仞之山者,勢也?!庇终f:“勢者,因利而制權(quán)也?!睂O子指出:“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勢也;鷙鳥之疾,至于毀折者,節(jié)也。故善戰(zhàn)者,其勢險,其節(jié)短。勢如擴弩,節(jié)如發(fā)機?!彼€強調(diào)說:“凡戰(zhàn)者,以正合,以奇勝?!薄皯?zhàn)勢不過奇正,奇正之變不可勝窮也。……奇正相生,如循環(huán)之無端,孰能窮之。”不難看出,孫子對“勢”的論述可謂精彩至極。
《淮南子·兵略訓》對“勢”也有經(jīng)典的論述。書中說:“兵有三勢?!薄坝袣鈩荩械貏?,有因勢。將充勇而輕敵,卒果敢而樂戰(zhàn),三軍之眾,百萬之師,志厲青云,氣如飄風,聲如雷霆,誠積逾而威加敵人,此謂氣勢。硤路津關,大山名塞,龍蛇幡,卻笠居,羊腸道,發(fā)笱門,一人守隘,而千人弗敢過也,此謂地勢。因其勞倦怠亂,饑渴凍暍,推其摿摿,擠其揭揭,此謂因勢?!庇终f:“神莫貴于天,勢莫便于地,動莫急于時,用莫利于人,凡此四者,兵之干植也?!边€說:“善用兵者,勢如決積水于千仞之堤,若轉(zhuǎn)圓石于萬丈之溪。”“乘時勢,因民欲,而取天下?!睆膶Α皠荨钡闹匾暢潭群蛯Α皠荨钡木收撌?,完全可以看出《兵略訓》和《孫子兵法》之間的傳承關系。
《孫子兵法》對戰(zhàn)爭、軍隊與法治的關系進行了開創(chuàng)性的探索和論述。在《計篇》中,它把“法”列入決定戰(zhàn)爭勝負的“五事”之一(“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將“法令孰行”“賞罰孰明”作為決定勝負的“七計”中的兩“計”,指出“修道而保法,故能為勝敗之政”,強調(diào)了以法治軍的極端重要性。那么,如何才能做到以法治軍呢?對此,作者在《行軍篇》中提出了“令之以文,齊之以武”這一文武相濟的治軍方略,并以之作為以法治軍理念的核心內(nèi)容。望文釋義,這一理念可以理解為治軍當秉承文德與刑威并重、寬仁與嚴戒并舉的原則,即要用懷柔寬仁和軍紀軍法相結(jié)合的手段教育管理部隊。這一理念與對士卒要嚴愛相濟的帶兵理念等構(gòu)成了治軍之道的基本內(nèi)涵,深刻揭示了治軍的一般規(guī)律。直到今天,在經(jīng)常性的治軍實踐中,仍可以感受到它躍動的生機和活力。
《淮南子·兵略訓》認為,真正強大的軍隊,必須是兼具“正義”與“威信”的軍隊。作者指出:“兵之所以強者,民也;民之所以必死者,義也;義之所以能得者,威也。是故合之以文,齊之以武,是謂必??;威義并行,是謂必強?!倍巴x”并行的軍隊,要依靠文德的聚合教化,軍法的約束統(tǒng)一,二者是不可分割的整體,即所謂文武兼用而不可偏廢。這就是古今治軍的原則?!昂现晕模R之以武”這一經(jīng)典表述,與《孫子兵法·行軍篇》中的表述不僅完全一致,更是一脈相通。
通過對《孫子兵法》和《淮南子·兵略訓》中部分兵學理論觀點的對比分析,可以看出,二者之間存在著明顯的對應關系及眾多的關聯(lián)之處。它們之間既有許多共同之處,也有一定的相異之點??傮w看來,《孫子兵法》更具有整體性、全面性、系統(tǒng)性、創(chuàng)新性的特征,是我國傳統(tǒng)兵學理論的元典之作;而《兵略訓》在許多方面則既繼承、豐富了《孫子兵法》的兵學思想,體現(xiàn)出深度的融合,又在一些方面為中國傳統(tǒng)兵學理論體系賦予了新的內(nèi)涵,在戰(zhàn)爭起源、戰(zhàn)爭性質(zhì)、戰(zhàn)爭與政治的關系等諸方面都有精辟論述和獨到見解。二者在兵學理論方面存在的這種既相同又相異的特性,為它們在我國傳統(tǒng)兵學理論體系中各自占有重要位置奠定了基礎,并使自身分別成為傳統(tǒng)兵學理論寶庫中的傳世瑰寶。它們之間呈現(xiàn)的這種前后相繼、遞進發(fā)展的軌跡,體現(xiàn)了我國傳統(tǒng)兵學理論產(chǎn)生、形成、傳承和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