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高校應借助公益在大學生群體中的“悅納性”,抓住社會實踐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借助“四微三度”工作模式,改善實踐育人的“動力源”,凝練育人合力,發(fā)揮實踐育人的“持久力、戰(zhàn)斗力、影響力、指揮力”,搭建符合高校大學生社會實踐的立體化、常態(tài)化的可行性體系。
【關鍵詞】 品牌公益;大學生;實踐育人;作用;途徑
一、當下大學生實踐育人面臨的困境
2004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針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下發(fā)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指出:“社會實踐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對于促進大學生了解社會、了解國情、增長才干、奉獻社會、鍛煉毅力、培養(yǎng)品格、增強社會責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贝髮W生社會實踐主要是指對在校大學生進行有組織、有計劃、有目的的深入實際、深入社會、服務社會、完善學生知識結構和提高應用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實現(xiàn)理論學習和實踐有機結合的教育實踐活動。[1]國內(nèi)外各類高校越來越重視社會實踐,尤其是寒暑假社會實踐對大學生培養(yǎng)的作用,開展了形式廣泛的社會實踐活動,并逐步形成了相對有效的社會實踐長效機制。[2]然而,在發(fā)揮社會實踐育人功能的同時,國內(nèi)高校的大學生實踐育人工作仍暴露出一些問題:師資力量缺乏、指導性有待提高,學生參與面窄、積極性不高,管理機制不健全、激勵手段有限。[3]如何發(fā)揮社會實踐的育人作用,將其具備的功效潛能進行挖掘,值得我們進一步討論與深思。
二、品牌公益在大學生實踐育人中的現(xiàn)實意義
筆者結合自身在大學生社會實踐工作中的多年實際經(jīng)驗,發(fā)現(xiàn):(1)公益因其在大學生群體中的“悅納性”,可以很好地吸引更多大學生自發(fā)自覺地投入其中;(2)通過公益品牌的凝聚力與影響力,可以讓大學生們直觀感受到:自己的一個微小舉動,經(jīng)過長期積累,能夠引起社會共鳴,給周邊的群體帶來深入影響,甚至可以帶來可觀的經(jīng)濟效益;(3)品牌公益的打造過程中,可以讓大學生通過實體參與、親自體會、長期實踐,清晰看到堅持的重要,明白改變的迫切。因而,我們相信借力“品牌公益”在大學生實踐育人中的特殊魅力,可以幫助我們找到貼合國內(nèi)高校校園文化特點、適合國內(nèi)高校現(xiàn)行體制下可操作的實踐育人常態(tài)化體系,更好地推動中國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育人機制的開展,切實可行地推進國內(nèi)高校實踐育人理念的實施。
三、實施品牌公益的方法與途徑
公益,對于各類社會群體尤其是大學生群體而言有天然的“悅納性”,能夠吸引高校大學生的關注,進而可以引導他們參與其中、開展實踐。品牌的公益,尤其可以其自身的魅力來吸引求知欲望強烈、好奇心充沛的高校大學生。
品牌公益的具體實施,需要立足高校大學生社會實踐工作的實際,緊扣“兩學一做”精神,認真學習“習總書記系列講話精神”,重視青年大學生的思想引領,層層推進、環(huán)環(huán)相扣,改善實踐育人的“動力源”,讓大學生發(fā)生“要我做”到“我要做”的認知改變,才讓實踐育人成為高校大學生走向社會、適應社會、服務社會有力抓手。
1、以多面結合謀求可行方案,用“四微三度”樹立長效機制
(1)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設計與自主相結合”、“體驗與調(diào)查相結合”、“尋訪與總結相結合”、“教育與自我教育相結合”的方式,關注大學生社會實踐“前期鋪墊、中期蓄力、后期實施、末期宣講”的各個階段,細化研究過程,做到“多點結合、多線聯(lián)動、多面嫁接、多維續(xù)力”,逐一解決問題、分步找尋方法,引導大學生學會自我總結、自我提升,從而總結經(jīng)驗,逐步打造出高校大學生社會實踐可行性公益品牌。
(2)堅持“微宣傳、微接力、微結合、微深入”的高校實踐育人工作態(tài)度,開展“有態(tài)度、有深度、有溫度”的高校實踐育人工作模式。借助互聯(lián)網(wǎng)+的平臺模式,用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將實踐內(nèi)容宣傳進入他們的日常生活,讓他們近距離接觸、實實在在感受;鼓勵公益項目開展接力實踐,以便捷快速的方式傳承公益精神、傳遞公益夢想,鞏固實踐效果;結合大學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將觸角深入大學生思政工作的各個角落。我們應該堅持思政人“奉獻愛生”的態(tài)度,打造有思想深度的公益實踐品牌,讓學生切實感受公益實踐的溫度;通過與高校的制度建設和課程改革形成合力,鞏固和加強高校大學生社會實踐的成果,進而摸索出適合國內(nèi)高校大學生實踐育人的可操作體系。
(3)堅持開展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為目的導向的實踐活動,推廣“教學相長”式實踐課堂,定期開展交流活動、互通有無,打通品牌公益項目,架起合作交流,達到“資源共享、優(yōu)勢共用、品牌共生”的效果,實現(xiàn)“個性化與多元化并存、精品化與系列化并生”的目標,從而更加有力地保障高校大學生品牌公益項目的開展,樹立高校大學生社會實踐的立體化、常態(tài)化的可行性長效機制。
2、以層層遞進推動品牌項目,用環(huán)環(huán)相扣凝練育人合力
(1)從常規(guī)活動堅持長期公益。我們應主要依托與大學生密不可分的相關學生團隊和組織(如:黨團支部、學生組織、社團等)、選取貼近大學生實際生活的契機與節(jié)點(如:黨日團日活動、學生組織活動、社團活動等),提倡“一團一品”,牢固公益實踐的根基。堅持公益活動長期化,根據(jù)所托付團隊或組織的實際情況,選擇適合周期(如:一周一次、雙周一次、每月一次等)定期開展活動,持續(xù)發(fā)揮優(yōu)秀公益的魅力,形成實踐育人的“持久力”。
(2)從長期公益打造特色品牌。在黨團支部、學生組織、社團等公益平臺形成長效公益項目后,借助其品牌項目的既定印象,結合學校暑期實踐、公益創(chuàng)業(yè)賽、互聯(lián)網(wǎng)+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賽等契機 ,孵化公益項目、提升知名度,經(jīng)過有效積累,成型特色品牌。重視媒介宣傳、參與各類競賽、獲取外部支持,從而提升公益實踐的自身社會價值,用成績導向鞏固品牌效應,形成實踐育人的“戰(zhàn)斗力”。
(3)從品牌效應激發(fā)自我認知。當公益實踐品牌化后,借助各類日常重要活動節(jié)點進行宣講(如:學院大會、新生入學教育、暑期實踐交流會等),拓展品牌知名度,吸引更多大學生、尤其是新生關注,誘發(fā)其自身需求,讓其結合自身所長主動加入、長期參與,進而通過自己影響別人,吸引更多熱心大學生加入其中,充分發(fā)揮實踐育人的“影響力”。
(4) 從自我認知推進實踐育人。從“要我做”到“我要做”的自我認知改變,直接決定實踐成效的威力。只有改善了實踐育人的“動力源”,才能更好地開展實踐育人的工作;推動學生從自身需求出發(fā),按需獲取適合自己的實踐項目,在實踐中提升自我認知,用自我實踐帶動他人實踐,用自身實踐的所得激勵更多高校青年參與其中,才能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實踐育人的每個環(huán)節(jié),才能讓實踐育人成為大學生走向社會、適應社會、服務社會有力抓手,才能真正發(fā)揮實踐育人的強大“指揮力”。
【參考文獻】
[1] 鮑紅玉,邱化民.大學生社會實踐育人功能實現(xiàn)的研究[J].北京教育,2015.2.52-54.
[2] 張緒忠.美國大學生社會實踐社會支持體系的構建及啟示[J].現(xiàn)代教育管理,2015.12.118-123.
[3] 黃郁健.高校大學生社會實踐常態(tài)化機制構建探索[J].中國校外教育,2016.11.67-68.
【作者簡介】
黃郁?。?984-),講師,主要研究方向:思政管理、實踐育人、校園文化.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