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守偉
【摘要】 目的 探討鼻內(nèi)鏡綜合治療對鼻中隔偏曲患者的治療效果和對通氣功能的影響。
方法 180例鼻中隔偏曲患者進行鼻內(nèi)鏡綜合治療, 治療前和治療后3個月進行復查。分析患者治療情況, 并進行鼻阻塞癥狀評估量表(NOSE)評估及鼻反射檢查。結果 術后效果 3個月復查時, 顯效患者169例, 占93.9%;好轉患者11例, 占6.1%, 無效患者0例。180例患者術前NOSE平均評分為(13.67±
7.98)分;術后3個月復查平均評分為(7.45±5.38)分, 術后患者的NOSE平均評分明顯低于術前(P<0.05)。術后3個月患者鼻氣道總阻力(R總)較術前明顯變小,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鼻腔總容積(NV總)較術前明顯變大,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鼻腔最小截面積(MCA)較術前明顯變大,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鼻內(nèi)鏡綜合治療對鼻中隔偏曲有明顯療效, 能夠顯著提高患者的通氣功能, 可在臨床廣泛推廣。
【關鍵詞】 鼻中隔偏曲;鼻內(nèi)鏡綜合治療;通氣功能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8.01.036
人鼻腔通氣功能的正常對人體自身健康至關重要, 鼻中隔偏曲是一種常見的耳鼻喉疾病, 一般是由于外傷、鼻軟骨發(fā)育異常、遺傳、鼻甲肥大或者腫瘤壓迫所致[1], 患有鼻中隔偏曲的患者通常會有一側或者雙側鼻堵的癥狀出現(xiàn), 嚴重影響鼻腔的正常通氣, 同時患者出現(xiàn)頭痛、鼻出血和睡眠不良等情況[2], 對患者正常的生活影響較大。目前針對鼻中隔偏曲主要是通過手術治療, 其中鼻中隔黏膜下切除術和鼻內(nèi)鏡下治療鼻中隔偏曲矯正術比較常用[3]。本文通過對本院2016年1~10月收治的鼻中隔偏曲患者采用鼻內(nèi)鏡綜合治療, 觀察鼻內(nèi)鏡治療的療效以及對通氣功能的影響?,F(xiàn)報
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1~10月本院收治的鼻中隔偏曲患者180例接受鼻內(nèi)鏡綜合治療, 其中男137例, 女43例;年齡17~50歲, 平均年齡(37.0±5.3)歲。表現(xiàn)有鼻塞、鼻出血、頭痛等癥狀。在CT、鼻內(nèi)鏡檢查下鼻中隔偏曲分型為:“C”型偏曲:94例, “S”型偏曲34例, 棘突或嵴突30例, 不規(guī)則型22例。
1. 2 方法 180例患者中采取局部麻醉158例, 采取全身麻醉22例。采用1%地卡因加1∶1000的鹽酸腎上腺素對鼻腔黏膜進行收縮, 有助于分離, 并且防止黏骨膜撕裂和血管收縮[4]。手術方法:鼻內(nèi)鏡綜合治療是根據(jù)患者的狀態(tài)不同, 選擇不同的手術方法和切口選擇, 具有一定的綜合考慮。切口選擇:①在鼻中隔左側, 皮膚和黏膜的交接處作一個弧形切口, 從鼻中隔頂部到底部, 切開同側的黏軟骨膜和上腭骨鼻嵴和鼻腔底部的軟骨膜, 分離軟骨膜和軟骨, 之后用旋轉刀將鼻中隔軟骨切除并推向中線, 骨嵴用骨鑿去除, 切除的軟骨保留以備后期修補用[5]。②鼻內(nèi)鏡三線減張法, 在鼻前庭黏膜交界處進行切口, 向底部延伸, 分離至鼻中隔黏膜的軟骨膜, 向上后方到篩骨垂直板, 向下后方至鼻中隔軟骨、犁骨、上頜骨鼻嵴交界處。前段偏曲者, 在切口的后方切除2~3 cm的軟骨條, 根據(jù)情況進行軟骨劃痕法進行切除。手術完成后, 鼻腔兩側塞吸血海綿[6]。
1. 3 觀察指標及評估標準 觀察患者的治療效果,療效評定標準:顯效:患者鼻塞、鼻出血、流涕等癥狀消失,均無鼻中隔穿孔、鼻梁塌陷等癥狀出現(xiàn);好轉:患者鼻塞、鼻出血、流涕等癥狀明顯改變,鼻中隔穿孔、鼻梁塌陷等癥狀改善;無效:上述癥狀未見變化。術前進行通氣功能評定[4], 術后再次進行通氣功能評定, 評估對通氣功能的影響。①主觀性檢查:應用NOSE在手術前進行評估, 手術后3個月復查評估1次。量表共有5個問題, 分別是有無鼻腔充血、有無鼻腔悶塞感、有無鼻堵塞、是否存在經(jīng)鼻呼吸困難、有無睡眠困難等。分數(shù)為從0~4分情況逐漸加重, 總分20分。最后將分數(shù)×5作為最終統(tǒng)計資料, 得分越高患者的鼻腔堵塞情況越嚴重。②客觀性檢查:應用鼻聲反射儀和鼻鏡對患者進行客觀性檢查, 患者在進行檢查前先靜坐20 min, 取大小合適的鼻腔探頭, 患者屏住呼吸并進行聲波發(fā)射10~12 s, 向患者鼻腔內(nèi)滴入血管收縮劑后15 min, 進行上述測試, 電腦分析R總、NV總、MCA。
1. 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術后效果 3個月復查時, 顯效患者169例, 占93.9%;好轉患者11例, 占6.1%, 無效患者0例。
2. 2 鼻腔通氣改善情況 主觀性檢查:180例患者術前NOSE平均評分為(13.67±7.98)分;術后3個月復平均評分為(7.45±5.38)分, 術后患者的NOSE平均評分明顯低于術前(P<0.05)。
客觀性檢查:術后3個月患者R總較術前明顯變小,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NV總較術前明顯變大,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MCA較術前明顯變大,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通常情況下就診的鼻中隔偏區(qū)的患者均表現(xiàn)出鼻塞、出血、頭疼等癥狀, 鼻腔局部黏膜收到空氣理化以及各種生物因子的影響導致水腫或者瘢痕化, 導致鼻塞, 鼻腔腺體收到刺激分泌物增多, 易發(fā)感染導致鼻涕增多, 鼻竇的通氣和引流都受到限制, 出現(xiàn)負壓性的頭痛和鼻竇炎[7]。嚴重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 給患者和家屬都帶來很大的痛苦。
鼻中隔偏曲首先會引起彎曲一側的鼻塞, 之后容易引起對側的下鼻甲代償性肥大, 從而造成對側鼻塞。由于通氣受到影響, 患者一般會有張口呼吸的習慣, 促使口腔黏膜充血, 濾泡增生和口腔干燥等現(xiàn)象, 造成咽部有異物感, 入睡后會有鼾聲, 長期鼻通氣受阻易引起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 嚴重的可能會出現(xiàn)低氧血癥、高碳酸血癥等情況, 白天嗜睡, 智力減退行為異常都是可能會發(fā)生的并發(fā)癥[8]。endprint
引起鼻中隔偏曲的原因有先天原因、后天創(chuàng)傷或者后天發(fā)育不良等原因。兒童時期出現(xiàn)磕碰沒有及時處理、鼻骨與軟骨之間的骨折不能及時復位、發(fā)育過程中鼻中隔的骨頭和軟骨生長速度不一、發(fā)育不均衡也會導致鼻中隔偏曲, 呈現(xiàn)出“C”型的偏曲一般是單側鼻塞, “S”型偏曲多是雙側鼻塞。
目前鼻中隔偏曲只能用手術治療, 藥物無法治愈。傳統(tǒng)鼻中隔手術視野小, 照明條件較差, 操作比較盲目, 切除組織偏多, 而且容易引起中隔穿孔, 效果相對局限;近年鼻內(nèi)鏡治療創(chuàng)傷小, 術中術后并發(fā)癥少, 痛苦少, 能夠最大限度地保存鼻腔結構和正常功能, 鼻中隔穿孔和腦脊液鼻漏出現(xiàn)相對較少。鼻內(nèi)鏡的亮度高, 相當于無影燈20倍, 可以放大病變組織, 醫(yī)生對于病變位置一覽無, 對黏骨膜和骨質(zhì)分辨清晰, 能夠確保手術位置的正確, 進行最少的組織切除和做到最少的鼻腔傷害[9, 10]。
對本院2016年1~10月接受鼻內(nèi)鏡綜合治療的180例鼻中隔偏曲患者進行分析和研究, 研究結果顯示, 術后效果 3個月復查時, 顯效患者169例, 占93.9%;好轉患者11例, 占6.1%, 無效患者0例。180例患者術前NOSE平均評分為(13.67±7.98)分;術后3個月復查平均評分為(7.45±5.38)分, 術后患者的NOSE平均評分明顯低于術前(P<0.05)。術后
3個月患者鼻氣道總阻力(R總)較術前明顯變小,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鼻腔總容積(NV總)較術前明顯變大,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鼻腔最小截面積(MCA)較術前明顯變大,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 鼻內(nèi)鏡綜合治療對鼻中隔偏曲的治療效果明顯, 患者通氣情況得到顯著改善, 在今后鼻中隔治療當中應當對鼻內(nèi)鏡治療更加關注, 臨床應加大應用。
參考文獻
[1] 程琳. 鼻內(nèi)鏡下鼻中隔偏曲矯正術療效觀察. 河南外科學雜志, 2016, 22(6):125-126.
[2] 夏震, 儲俊才. 鼻內(nèi)鏡手術治療變應性鼻炎合并鼻中隔偏曲
48例的臨床療效. 中國社區(qū)醫(yī)師, 2016, 32(33):80-81.
[3] 章凱, 王建洪. OSAHS患者鼻中隔矯正術后經(jīng)鼻持續(xù)氣道正壓通氣的療效觀察. 中國中西醫(yī)結合耳鼻咽喉科雜志, 2016, 24(5):371-373.
[4] 何碧儀. 鼻聲反射儀聯(lián)合鼻阻力計在鼻中隔偏曲鼻通氣功能客觀評估中的應用. 醫(yī)療裝備, 2017, 30(1):4-5.
[5] 金國君. 鼻中隔偏曲伴下鼻甲肥大的經(jīng)鼻內(nèi)鏡術治療. 飲食保健, 2016, 3(15):45.
[6] 任麗華. 鼻中隔偏曲患者鼻內(nèi)鏡下三線減張法治療療效分析. 當代醫(yī)學, 2016, 22(21):65-66.
[7] 路承, 董保成, 馬有祥, 等. 不同部位鼻中隔偏曲矯正術后鼻腔通氣功能研究. 臨床和實驗醫(yī)學雜志, 2014(14):1200-1203.
[8] 高巖. 鼻內(nèi)鏡下三線減張術與傳統(tǒng)鼻中隔黏膜下切除術在鼻中隔偏曲中治療效果差異. 今日健康, 2016, 15(9):48-49.
[9] 賴琛, 鄭曼麗, 楊國炳. 鼻內(nèi)鏡下治療鼻骨骨折伴外傷性鼻中隔偏曲的效果與安全性分析. 浙江創(chuàng)傷外科, 2017, 22(4):722-723.
[10] 古慶家, 李靜嫻, 樊建剛, 等. 鼻內(nèi)鏡下三線減張法治療鼻中隔偏曲的療效觀察. 中國耳鼻咽喉顱底外科雜志, 2014, 20(2): 173-175.
[收稿日期:2017-09-1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