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光宣之交清廷內(nèi)部派大使政爭史實考辨

2018-01-24 00:01李永勝
安徽史學 2018年4期
關(guān)鍵詞:公使張之洞電報

李永勝

(南開大學 歷史學院,天津 300350)

1908年11月14、15日,光緒皇帝、慈禧太后相繼離世。年幼的溥儀即皇帝位,其父載灃攝政。時隔不久,1909年1月2日,袁世凱被攝政王載灃罷免回籍。載灃罷袁根源于載灃與袁世凱的歷史仇恨和現(xiàn)實權(quán)力矛盾。載灃對戊戌政變中袁世凱出賣其兄長光緒皇帝的行為向來不滿。載灃攝政,袁世凱仍然手握重權(quán),對載灃的集權(quán)形成障礙。袁世凱被罷勢在必然。但是,如果不是一系列偶然因素的作用,罷袁事件當不至于發(fā)生于兩宮百日大喪期間。袁世凱被罷前一、兩天,載灃、張之洞、載澤因派大使問題和財政問題與袁世凱發(fā)生激烈沖突。罷袁諭旨發(fā)布前幾天,載灃曾召見了上奏彈劾袁世凱的江春霖。罷袁當天,趙炳麟、陳田分別上奏彈劾袁世凱;支持袁世凱的奕劻請假,朝堂上少了一個罷袁的反對者。這一系列因素的疊加終于引發(fā)了罷袁事件的發(fā)生。筆者《攝政王載灃罷免袁世凱事件新論》一文對此做了全面論述。袁世凱私自策劃中外互派大使,引起載灃和張之洞強烈不滿。這是袁世凱下臺的主要導火線之一,是該文所論述的主要問題之一。*參見李永勝:《攝政王載灃罷免袁世凱事件新論》,《歷史研究》2013年第2期。該文發(fā)表后,筆者又在業(yè)經(jīng)刊布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研究史所檔案館藏《梁敦彥檔案》中發(fā)現(xiàn)兩份有關(guān)中外互派大使問題的文件。其中一份文件標題為《說帖》*《說帖》,虞和平主編:《近代史所藏清代名人稿本抄本(第一輯)》第133冊,大象出版社2011年版,第441—446頁。,另一份文件標題為《謹將各國名儒學說摘譯錄呈鈞鑒》(后文簡稱《各國名儒學說》)。*《謹將各國名儒學說摘譯錄呈鈞鑒》,見《近代史所藏清代名人稿本抄本(第一輯)》第133冊,第447—450頁。這兩份文件可與《容庵弟子記》一書收錄的袁世凱主張派大使的《節(jié)略》相互印證,為搞清清廷內(nèi)部圍繞派大使問題發(fā)生爭論的具體情形提供了可靠的文獻證據(jù),頗有值得研討之價值。本文將參照有關(guān)文獻資料,詳細考證、辨析《梁敦彥檔案》中該兩份文件與袁世凱主張派大使的《節(jié)略》之內(nèi)容、產(chǎn)生的背景和時間,對光宣之交清廷內(nèi)部這場政爭的來龍去脈、前因后果做出更為清晰、明確的揭示。

一、《說帖》和《各國名儒學說》與《節(jié)略》為袁世凱擬定的同一批文件

《梁敦彥檔案》中上述兩份文件沒有標注文件產(chǎn)生日期,也沒有關(guān)于文件用途的信息。如果將其內(nèi)容與《容庵弟子記》所記袁世凱主張派大使的《節(jié)略》做一對比,不難發(fā)現(xiàn)兩者有著內(nèi)在的聯(lián)系。《容庵弟子記》書中稱該《節(jié)略》“由公親定”,“公”即指袁世凱。該書引述了《節(jié)略》的具體內(nèi)容。*《節(jié)略》,沈祖憲、吳闿生編纂:《容庵弟子記》卷4,1913年鉛印本,第29—30頁。

《容庵弟子記》初版于1913年2月,即袁世凱擔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tǒng)的第二年。該書作者沈祖憲和吳闿生時任袁世凱秘書,并非袁世凱“弟子”。該書當為袁世凱口述,由二人撰寫并經(jīng)袁世凱審定。該書可視作袁世凱借用“弟子記”這種文體為自己歌功頌德的自傳。該書的內(nèi)容和觀點反映了袁世凱的歷史觀,值得重視和研討。

《梁敦彥檔案》中所存《說帖》與《容庵弟子記》所記袁世凱《節(jié)略》兩者主旨論點完全相同,只是論述的詳略、側(cè)重點稍有不同而已。兩者都主張與美國及其他各國互相派駐大使并論述其重要性和可行性?!豆?jié)略》從國家主權(quán)地位提高及國家關(guān)系對等方面論證派大使的必要性,并從權(quán)限、禮節(jié)、使才、經(jīng)費四個方面論證了派大使的可行性。而《說帖》除了著重論證《節(jié)略》所謂的大使“權(quán)限”問題,還列舉了派大使的四個方面的利處和不派大使的四個方面的害處,以此論證派大使的必要性。提高國家主權(quán)地位和便利交涉是其強調(diào)的重點。

《各國名儒學說》列舉了美國福士達、吳爾璽、惠頓、荷蘭發(fā)爾特、法國喀爾富、俄國馬丁、英國羅倫、(未注明國籍者)勞寧等八位國際法學家的學說(其中福士達的論說被引述兩次)。該文件旨在以國際法學家的經(jīng)典論述證明,大使沒有與君主交涉、隨時謁見君主之特權(quán),故派大使是可行的。這同時也是《節(jié)略》和《說帖》的中心論點。

《節(jié)略》最后一句說:“謹將中外敕書文詞揀錄四件,各國大使、公使權(quán)限、禮節(jié)異同暨遣大使說帖,各國公法家學說繕具清單呈覽”。*《容庵弟子記》卷4,第30、29頁。由此可知,《節(jié)略》與《中外敕書文詞四件》《說帖》《公法家學說》四個文件是同時上呈的。《節(jié)略》是總綱性文件,而其他三項文件是作為附件上呈的。從內(nèi)容的關(guān)聯(lián)性來看,《梁敦彥檔案》中的《說帖》前一段論述大使、公使權(quán)限、禮節(jié)異同,后一段論述派遣大使的必要性。《說帖》就應當是《節(jié)略》所說的《各國大使、公使權(quán)限、禮節(jié)異同暨遣大使說帖》。《各國名儒學說》中列舉的“名儒”都是“公法(即國際法)學家”,《各國名儒學說》就應當是《節(jié)略》所說的《各國公法家學說》?!豆?jié)略》《說帖》《各國名儒學說》三個文件互為表里,從不同層面論證派大使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節(jié)略》中提到的《中外敕書文詞四件》,在《梁敦彥檔案》中沒有發(fā)現(xiàn),尚有待學界繼續(xù)查尋?!峨窌分竾以兹蚊v外大使和公使的國書。袁世凱在《節(jié)略》中說:“各國近世通例,大使、公使權(quán)限無殊,所頒敕書均有請旨遵行并商承外部辦理等語,即特派專辦一事之全權(quán)大使,亦均有請旨批準字樣,從無專擅之例?!?《容庵弟子記》卷4,第30、29頁。由這句話可以推斷,袁世凱抄錄四份任命大使或公使的國書上呈朝廷,意圖以這些國書的內(nèi)容來證明大使和公使權(quán)限無差別。

袁世凱的《節(jié)略》及三附件是呈送給誰看的呢?對于中外互派大使問題,袁世凱個人無權(quán)做出決定。當時宣統(tǒng)皇帝年幼,載灃攝政。朝廷大政往往由載灃召集軍機大臣會議決定。當時的軍機大臣有奕劻、世續(xù)、張之洞、鹿傳霖和袁世凱五人。袁世凱主張派大使的《節(jié)略》及附屬文件只能是上呈給載灃和其他四位軍機大臣閱看,后文中引用的檔案、報刊、私人著述等史料也印證了這一點。

那么袁世凱上給朝廷的文件怎么出現(xiàn)在梁敦彥的文件中呢?梁敦彥時任外務部侍郎,是袁世凱同僚。袁世凱作為外務部會辦大臣兼外務部尚書,地位在梁之上。袁世凱被罷免后,梁接替袁世凱擔任外務部尚書。袁世凱主張中外互派大使是職務行為并非個人私事。作為外務部負責官員之一的梁敦彥參與袁世凱中外互派大使的謀劃事屬自然。據(jù)后文王真和黃濬的記述,袁世凱確曾和同僚討論過派大使問題,并且讓外務部官員起草過派大使的“條陳”、“疏”、“折”等文件。因此,梁敦彥個人收藏檔案中出現(xiàn)《說帖》和《各國名儒學說》兩份文件合乎情理,不足為怪。

二、美國“擬遣大使駐華”之由來及其真相

從袁世凱主張派大使的《節(jié)略》和《說帖》可知,美國政府“擬遣大使駐華”,是袁世凱向朝廷提交四項文件的前提和背景。袁世凱說“美總統(tǒng)復招我專使告以擬遣大使駐華”*《容庵弟子記》卷4,第29頁。,其根據(jù)是赴美專使唐紹儀1908年12月10日從華盛頓發(fā)回國內(nèi)的一封電報。1908年7月20日,清廷發(fā)布諭旨,任命唐紹儀為赴美致謝退還庚子賠款專使和考察各國財政大臣。唐10月離滬赴日,次年7月回京復命。唐紹儀此次出訪擔負多項公開和秘密的使命,其中與各國討論中外互派大使問題,是唐紹儀此次出使的秘密任務之一。唐紹儀11月30日到達華盛頓。1908年12月10日他發(fā)電報給外務部說:

頃晤新總統(tǒng)塔赴,據(jù)云:“此次專使來美致謝,具見盛情,且另有一番美意。我美全國因此更為感動。所可喜者,中美邦交自此益臻親密。且現(xiàn)任總統(tǒng)對待中國與余同一宗旨。所盼中國極力辦事,數(shù)十年后必可成全球極強之國。此后美國自當盡力協(xié)助。設(shè)各國有不利于中國之舉動,亦當設(shè)法攔阻,以助中國發(fā)達。余明年三月接任,政策注重外交,所派駐華使臣視各國尤為緊要。余意彼此改派大使,未審貴國政府意見如何。現(xiàn)余雖未接任,可以代表全國人民以后對待中國極好之感情。余將來在任一日,必能盡力幫助中國一日,望轉(zhuǎn)達貴政府”等語,請代奏。紹怡篠。*《收專使唐大臣致外務部請代奏電,十一月十八日》,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清代軍機處電報檔匯編》第24冊,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232—233頁。“怡”是唐紹儀為避剛剛即位的宣統(tǒng)皇帝溥儀名字之諱而改。電報末尾的“篠”是韻目代日,代指“十七日”。該電報是十七日發(fā),十八日是收電時間。因為北京與華盛頓存在一個時間差,北京時間比華盛頓時間早13個小時,再加上收電、譯電等公文處理程序尚需一定時間。唐紹儀發(fā)電是在十一月十七日,而清政府收電是在十一月十八日?!度葩值茏佑洝穾缀跞囊隽诉@封電報,僅僅少了“現(xiàn)余雖未接任”以后的文字?!度葩值茏佑洝愤€記有唐紹儀在美國發(fā)電報的準確日期,即十一月十七日(12月10日)(《容庵弟子記》卷4,第30頁)。電報中的“塔赴”即當時新當選尚未就職的美國總統(tǒng)“塔夫脫”。

《容庵弟子記》記述袁世凱策劃中美互派大使事宜的情形道:

公因美之商派大使,遇我獨厚,密建聯(lián)美之策。先與慶王商定,后乘間獨對,暢陳中國宜派大使理由,孝欽后甚韙其議,旋遭大故。*《容庵弟子記》卷4,第29頁。文中的“公”指袁世凱。

按《容庵弟子記》此處的語序,“美之商派大使”后,袁世凱先和奕劻討論派大使問題,又向太后“暢陳中國宜派大使理由”。但是,根據(jù)筆者所查閱過的中外檔案材料,可以肯定地說,在唐紹儀上述電報之前,中美政府之間沒有討論過互派大使的問題。清政府收到唐紹儀上述電報是在1908年12月11日(十一月十八日),而慈禧太后早已在11月15日(十月二十二日)去世。因此,袁世凱不可能在美國“商派大使”后,才向慈禧獨對“中國宜派大使”的理由。《容庵弟子記》的記述顯然是把事情發(fā)生的前后順序搞錯亂顛倒了。正確的順序應當是,袁世凱曾向慶親王奕劻和慈禧太后建議中外派遣大使,此后美國才“商派大使”。而且美方“商派大使”應出于清方的請求?!靶獯蠊省钡摹靶弊值囊馑际恰安痪谩?,袁世凱與慶親王奕劻“商定”派大使事宜以及慈禧太后“韙其議”的時間,在慈禧太后去世前不久。唐被任命出使在1908年7月,大約于1908年9月底離京赴滬。袁世凱與奕劻和太后討論此事,并與唐紹儀商定由唐出使期間與各國商派大使,都應發(fā)生在1908年7月到9月底之間。

上述唐紹儀電報和《容庵弟子記》的記述,都說中美互派大使是美國政府首先提議的。事實果真如此嗎?事實上,唐紹儀赴美路經(jīng)日本時,即向日本政府提出過中日互派大使的問題。

1908年10月11日(光緒三十四年九月十七日),唐紹儀抵達東京。11月5日(十月十二日),唐紹儀由橫濱乘船赴美。在此期間,唐紹儀與日本外務大臣小村壽太郎談到了中日互派大使的問題。唐紹儀說,為了密切日清兩國關(guān)系,希望日清兩國能夠互派全權(quán)大使,他奉命詢問日本政府的意見如何。小村回答說,如果日清兩國互派大使,中日兩國駐使與其他國家不同,會引起其他國家的妒忌。這對中日兩國不一定是好事。因此,如果其他國家贊成與中國互派大使,日本政府也不會反對。唐紹儀表示理解這一點,他說,他此次出訪各國僅受命了解日本一國對于互派大使的意向,他想請求清朝政府授權(quán)自己征詢到訪各國政府對于互派大使的意見。*《小村外務大臣致在清伊集院公使、在歐美各大使代理大使,1908年11月4日》,日本外務省編纂:《日本外交文書》第41卷第1冊,日本國際聯(lián)合協(xié)會1960年,第696頁。清政府通知美國政府將互派大使問題作罷后,1909年1月10日,美國駐日大使歐柏恩(O’ Brien)報告國務院稱,日本外務大臣小村壽太郎告訴他說,唐紹儀在日本訪問期間談判過中日互派大使問題。日本政府表示,只有所有國家全部同意與中國互派大使的情況下,日本才同意中日互派大使。但是,小村壽太郎認為中國和外國互派大使目前條件尚不成熟,是不明智的。*“O’ Brien to Secretary of State,January 10,1909”,Numerical and Minor Files of the Department of State,1906-1910.M 862,Roll 171,1518/222.

袁世凱曾向慶親王奕劻和慈禧太后報告過與各國互派大使事,而唐紹儀又先后與日、美兩國政府都談判過派大使事,而且他對日本外務大臣小村壽太郎說他受命談判中日派大使問題。清政府派唐紹儀出使的諭旨中并沒有令唐紹儀談判這個問題,唐紹儀只能是從袁世凱個人那里受命。因此,真實情形應當是,唐紹儀受袁世凱之命了解各國對互派大使的態(tài)度,他對日本外交大臣小村所說僅受命了解日本一國意向并非實情,應是出于保密的緣故。由此判斷,一定是唐紹儀向美國當選總統(tǒng)塔夫脫提出了互派大使的問題,塔夫脫表示贊同。作為一個新當選的、尚未就職的總統(tǒng)似不必急于和清政府談判并非緊要的互派大使問題。1908年12月24日,美國《紐約時報》記者發(fā)自北京的報道說,美國政府對中國提升兩國關(guān)系從公使級到大使級的提議表示贊同。*“For a Chinese Embassy—Proposed to Raise the Rank of the Envoy to this Country”,The New York Times,Dec.25,1908.這則報道明確地說是由中國提議互派大使的,應屬可信。

既然是唐紹儀向塔夫脫首先提議中美互派大使,那唐紹儀為什么在電報中卻說,是美國當選總統(tǒng)塔夫脫首先提議此事呢?這是因為朝廷并未諭令唐紹儀與各國討論互派大使事,奕劻和袁世凱之外的其他軍機大臣不知道此事。如果唐紹儀在電報中說是他自己提議中美互派大使,會受到擅權(quán)的指責。他更不可能在電報中透露,袁世凱曾令他與各國秘密交涉互派大使事宜。唐紹儀說美國提議互派大使的做法應當是唐紹儀離京前與袁世凱商定的一種迂回的策略。唐紹儀赴各國提議互派大使,如得到某國贊成,就以某國提議互派大使為理由向朝廷建議中外互派大使。這比袁世凱自己向朝廷提議與外國互派大使更為有力。袁世凱顧慮清政府的禮制和傳統(tǒng),深知互派大使一事很難為朝廷所接受。所以,他不敢公開在軍機處提議,而是先與奕劻、慈禧太后秘密商議,取得兩人首肯。當時清政府在列強各國有常駐公使,袁世凱不便公開命令駐外公使與駐在國政府交涉互派大使事宜,只能讓親信唐紹儀與各國秘密交涉。

綜合以上的史料和分析,我們可以對袁世凱所謂的美國“擬遣大使駐華”的背景和經(jīng)過有一個清晰的描述。在唐紹儀出訪各國之前,袁世凱先與奕劻討論過中外互派大使問題,又和慈禧面談此事,得到他們的認可。唐紹儀離京出國前,袁世凱與唐紹儀商定,由唐赴各國訪問時向各國提議互派大使的問題,了解各國對此態(tài)度。當唐紹儀到日本訪問時,向日本政府提出中日互派大使的問題,日本政府不愿互派大使,以此事必須各國一致同意為借口婉拒唐紹儀的提議。唐紹儀到美國后,向美國當選總統(tǒng)塔夫脫提議互派大使。塔夫脫對此很熱心,希望中美兩國立即討論互派大使問題。故唐紹儀于12月10日發(fā)電回國向清政府報告此事。唐紹儀在電報中說美國當選總統(tǒng)塔夫脫首先提議中美互派大使是一種迂回策略,并非事實真相。

三、袁世凱上呈《節(jié)略》及其附件的確切日期和背景

唐紹儀12月10日的電報引發(fā)了朝廷關(guān)于派大使問題的激烈爭論。唐紹儀的電報是發(fā)給外務部的。袁世凱是外務部會辦大臣兼尚書,他會首先看到電報。電報內(nèi)容是美國當選總統(tǒng)建議中美“改派大使”,這正是袁世凱極力主張的。袁自然會將此電報報告清廷。然而,12月25日,外務部總理大臣奕劻電令唐紹儀將中美互派大使一事“緩辦”;12月31日清廷再發(fā)電報諭旨,令唐紹儀通知美國政府將互派大使一事“作罷”。*關(guān)于派大使事被“緩辦”和“作罷”,詳見筆者《攝政王載灃罷免袁世凱事件新論》一文對此所作考證。在此補充一則佐證清政府令唐紹儀“緩辦”派大使事的史料。宣統(tǒng)元年正月初四日《時報》“要聞”欄報道:“袁之失歡原因甚多,議認某國公使為大使一事,由袁一人主持,攝政王不喜。故當十二月初三日,唐紹儀曾有電致樞府請作罷論。樞府即電復準奏,而不令袁知?!贝藙t報道所稱清廷與唐紹儀十二月初三日電報討論派大使一事確為實情。但此則新聞有明顯的細節(jié)錯誤。真實情形是,十二月初三日奕劻電令唐紹儀“緩辦”中美互派大使事,而不是唐紹儀電請軍機處將派大使一事“作罷”被軍機處核準。派大使事被“緩辦”,說明朝廷內(nèi)部發(fā)生了爭論,袁世凱的主張受到反對;派大使事被“作罷”說明,袁世凱的主張被清廷否定。

《容庵弟子記》沒有記述袁世凱上呈派大使的《節(jié)略》的確切日期。從《節(jié)略》內(nèi)容可知,袁世凱的《節(jié)略》及三項附件上呈于美國“擬遣大使駐華”后,而清政府收到唐紹儀關(guān)于美國“擬遣大使”的電報是在1908年12月11日(十一月十八日)。由此可知,《節(jié)略》及附件上于12月11日后?!豆?jié)略》中還有一句話“上月日美互換照會仍多方援助”。這里的“日美互換照會”,指11月30日(十一月初七日)美國國務卿羅脫和日本駐美大使高平簽字的換文,即所謂的《羅脫高平協(xié)定》。當時使用農(nóng)歷,《節(jié)略》擬定的“上月”是農(nóng)歷十一月,那么《節(jié)略》擬定的當月是農(nóng)歷十二月。1909年1月25日(宣統(tǒng)元年正月初四日)《時報》“要聞”載:

初五日袁尚呈說帖,力言大使之便,攝政王一笑置之。袁大為懊喪,此亦其開缺之近因也。

據(jù)此報道,袁上《節(jié)略》等文件的確切日期是1908年12月27日(十二月初五日)?!稌r報》說袁世凱《說帖》為初五日所上,當有其消息來源。*在當時關(guān)于中外派大使的諸多中外媒體的報道中,獨有《時報》報道最接近事實真相。這與《時報》的政治背景密切相關(guān)?!稌r報》為康有為、梁啟超黨人所掌控,是康梁一派在國內(nèi)的重要宣傳喉舌。當時,康有為、梁啟超一派與袁世凱勢同水火。袁世凱被罷,他們感到異常興奮,希望載灃進一步將袁處以死罪。康梁在京黨人與許多朝廷權(quán)貴有密切聯(lián)系,能夠打探到許多朝廷內(nèi)幕消息。這個日期相當切合當時的歷史情景,是可信的?!稌r報》此處所說的《說帖》,應當指袁世凱的《節(jié)略》及其三附件。

此外,王真和黃濬的著述也提到,大使事被“緩辦”后,袁世凱曾向載灃、張之洞上過主張派遣大使的《節(jié)略》。這進一步可證,“初五日”這個日期可信。

王真編《侯官陳石遺先生年譜》記:

時袁長外交部,語其屬曰:“歐美各國使臣皆派大使,我國宜從同。若然,則美國非我莫任?!币蜃宰珬l陳上之。為張相國所知,密電駐美公使梁誠,告以中國財力不足,乞緩派大使。復電事寢。而袁疏適上,攝政王笑曰,吾電商緩派大使,復電已允矣。*王真編:《侯官陳石遺先生年譜》卷5,北京圖書館編:《北京圖書館藏珍本年譜叢刊》第184冊,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9年版,第724—725頁。陳石遺即陳衍。陳衍,號石遺室。對于王真的此段記述,徐凌霄、徐一士1931年曾提出質(zhì)疑說:“袁疏未上,大使之議尚無端倪,何張之洞遽電屬[囑]使臣乞緩,而載灃對袁且以復電已允為說,一若此事兩國已有成議乎?!?徐凌霄、徐一士著:《凌霄一士隨筆》第2冊,山西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521頁)。通過本文的考證,我們知道,十二月初三日,奕劻電令唐紹儀緩辦大使事。十二月初五日,袁世凱又上了論述互派大使理由的《節(jié)略》(此《節(jié)略》就是王真所說“袁疏”)。王真不清楚在初三日令“緩辦”前,唐紹儀有電報給清廷報告美國當選總統(tǒng)提議中美互派大使,清廷已就此發(fā)生爭論,袁世凱意見受到反對,才有了令“緩辦”之事。王真的記述無頭有尾,難怪徐凌霄、徐一士看不明白。

黃濬《花隨人圣庵摭憶》的記述與王真的記述相近:

[袁世凱]宴外部侍郎左右丞,酒次微語,謂:“諸君勿疑太后逝而予眷瀕衰,宮中固有相倚畀也。顧予任事久,甚思易地。我國儼然一等國,與世界各國,曾無代表國家之大使往來,殊病簡陋。予將以此名義往新大陸,請共擬奏折措詞”云云。其夕,南皮已聞之,亟電梁誠,使先向美政府剖析欲升高使節(jié)而財力不逮之故,得美政府諒解。袁數(shù)日后,袖折商攝政,載灃示以梁電,袁嗒然無語。*黃濬:《花隨人圣庵摭憶》中冊,中華書局2008年版,第543頁?!澳掀ぁ敝笍堉?,張之洞是直隸南皮縣人。

王真編《侯官陳石遺先生年譜》主要依據(jù)材料是陳衍日記和文集,還有陳衍對弟子們的口述材料。罷袁事件發(fā)生時,陳衍在北京學部任主事,張之洞是管學大臣,兩人在一起工作。而陳衍在湖北時曾任職張之洞幕府,故兩人關(guān)系甚密切。*當陳衍從湖北調(diào)任北京學部時,初為候補主事。張之洞得知此事,限令三日內(nèi)將陳衍從候補改為實缺,陳衍因此得任學部主事。在學部的一次宴會上,張之洞把自己同席的一位年輕官員趕到另一席,空出的座位讓給原被安排在另一席的陳衍來坐。由此可見兩人關(guān)系之密切。事見《侯官陳石遺先生年譜》,《北京圖書館藏珍本年譜叢刊》第184冊,第720—721頁。陳衍可以從張之洞那里可以聽到一些內(nèi)幕消息。王真和黃濬二人都是陳衍的得意弟子。筆者判斷,兩人的記述的消息來源相同,都來自于陳衍。陳衍的消息又來自于派大使事的重要當事人之一張之洞。因此,盡管王真和黃濬記述存在諸多錯記,但他們的記述卻是極具史料價值的。*兩人的記述雖有許多細節(jié)錯誤,但其所記,袁世凱主張派大使并為此上過“條陳”(或“疏”、“折”),張之洞反對派大使以及袁世凱因主張中美互派大使而被罷等內(nèi)容,都是十分難得的、符合歷史事實的記述。但陳衍畢竟不是直接當事人,對全盤情況不了解。事情再經(jīng)王真和黃濬轉(zhuǎn)述,結(jié)果出現(xiàn)了很多錯誤之處?,F(xiàn)在我們可以將其記述與檔案材料進行互證,去偽存真,還原出歷史的真相。黃濬和王真說張之洞電令“緩辦”,不對。根據(jù)唐紹儀的電報,是奕劻電令唐紹儀緩辦此事。當然,他們的記述也并非完全空穴來風,“緩辦”之電雖由奕劻發(fā)給唐紹儀,但“緩辦”應是張之洞的主張。王真和黃濬說“緩辦”的電報發(fā)給駐美公使梁誠,是錯誤的,當時清政府駐美公使是伍廷芳而不是梁誠,而且令“緩辦”的電報是發(fā)給唐紹儀的。初三日奕劻令唐紹儀通知美國政府緩辦派大使事的“江電”,袁世凱應該是知情的,王真、黃濬說袁世凱對此事不知情是不可能的。該電報署奕劻名,奕劻為外務部總理大臣,袁世凱是外務部尚書,不可能不知道此事。兩人記述中都說,袁世凱自告奮勇出任駐美大使,這也不太可能。

王真說袁世凱擬“自撰條陳上之”和“袁疏適上”;黃濬說袁世凱“袖折上攝政”。所謂“條陳”、“疏”、“折”,與宣統(tǒng)元年正月初四日《時報》所說的“說帖”互相印證,都指同一批文件,即袁世凱主張派大使的《節(jié)略》及其三附件。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知悉袁世凱上呈《節(jié)略》及其三附件的具體時間和背景。十二月初三日袁世凱派大使的主張受到反對,奕劻被迫發(fā)電給唐紹儀,令其“緩辦”中美互派大使一事。袁世凱仍不愿輕易放棄自己的主張,他又擬定了《節(jié)略》及其三附件呈交載灃和軍機大臣閱看,試圖說服載灃、張之洞等人接受其主張。12月27日(初五日),袁世凱將《節(jié)略》等四項文件上呈載灃等人。

四、《節(jié)略》及其附件反映出清廷內(nèi)部爭議情形

《容庵弟子記》談到袁世凱派大使的主張被否決的原因說:“樞廷同列以不獲預聞其事為恨。有議公之輕舉者。于是橫生阻力,事敗垂成。其機會為至可惜也?!?《容庵弟子記》卷4,第29頁。這說明,袁的主張被否有兩項因素,一是其他軍機大臣“不獲預聞”派大使事;一是其他軍機大臣認為派大使事是“輕舉”。袁世凱當初策劃互派大事時,載灃尚為軍機大臣之一,他與時為軍機大臣的世續(xù)、張之洞、鹿傳霖等都不知道此事。從有關(guān)史料看,反對派大使一方主要人物是載灃和張之洞。世續(xù)和鹿傳霖對清政府內(nèi)政外交影響不大,從史料中看不到他們在這場政爭的聲音。奕劻是支持袁世凱的一方。這場爭論以載灃和張之洞為一方,奕劻、袁世凱為另一方。載、張一方因“不獲預聞”而反對派大使反映出他們與袁世凱一方的權(quán)力矛盾;載、張認為派大使是“輕舉”則反映了他們與袁世凱一方的政見分歧。

當袁世凱策劃派大使事時,沒有與時為軍機大臣的載灃和張之洞等人討論過這個問題。而唐紹儀發(fā)回電報后,袁世凱在朝堂上才提出這個問題,不能不使載灃和張之洞一方認為袁世凱擅權(quán)?!度葩值茏佑洝匪涥P(guān)于派大使受阻原因可看作袁世凱自己的觀點,不僅來源可靠、符合情理,尚有其他史料佐證。有報紙報道說:

袁之開缺卻不為此[筆者注:“此”指中美聯(lián)盟一事,當時流傳袁因主張中美聯(lián)盟受到反對而下臺的說法],乃私允某國改駐京公使為大使一事。攝政王初未之知,聞之乃大驚,召袁問之。袁曰:“此乃太皇太后遺旨”。王曰:“有何憑據(jù)”。袁曰:“慶邸亦聞之”。王曰:“此等大事于國體之關(guān)系不輕,豈得以耳聞一語為斷,而竟不告我知”。*光緒三十四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時報》,“要聞”欄?!度葩值茏佑洝酚浭隽嗽蜣葎梁痛褥笥懻撨^派大使一事,此則新聞報道可與《容庵弟子記》所記互相印證。

互派大使事被載灃、張之洞等人反對的另一原因是,其被認為是“輕舉”。初三日派大大使事被令“緩辦”,表明此前朝廷內(nèi)部已就派大使問題進行過激烈的爭論。袁世凱《節(jié)略》及其附件,是雙方經(jīng)過第一輪的意見沖突后,袁世凱再陳其說,其中竭力陳說的權(quán)限、禮節(jié)、使才、經(jīng)費四問題,應該就是雙方爭論的主要問題,即載灃、張之洞一派認為派大使是“輕舉”的四個方面的理由。袁世凱所陳述的派大使的有利方面,載灃、張之洞當不至于反對。

大使權(quán)限問題是袁世凱《節(jié)略》及附件所論述的最主要的問題。袁世凱上呈的四個文件都涉及權(quán)限問題,歸結(jié)起來,主要從三個方面論證大使與公使權(quán)限相等。一是否認大使有與君主直接交涉之權(quán)。二是否認大使有隨時謁見君主之權(quán)。三是否認大使可以不請示君主和本國政府命令擅自決定重要事項。袁世凱竭力論證大使與公使權(quán)限上無差別,正是因為載灃、張之洞一派對此存在疑慮。這個問題是載灃、張之洞一方和奕劻、袁世凱一方爭論的焦點問題。大使全稱“特命全權(quán)大使”,公使全稱“特命全權(quán)公使”。在現(xiàn)當代國際關(guān)系中,外交使節(jié)等級仍分大使、公使、代辦三級,除了等級和位次的差別外,其職權(quán)并無差別。但在大使制度初創(chuàng)時期,大使與公使權(quán)力上有兩點重要區(qū)別:一是大使與駐在國元首直接交涉之權(quán);二是大使隨時謁見駐在國元首之權(quán)。而公使沒有這兩項權(quán)力。到了袁世凱所處的時代,正如《說帖》所述,大使的這兩項特權(quán)受到某些國際法學家的批判。但由于歷史的影響,從國際法理論和國際關(guān)系的實踐中,大使的此種特權(quán)尚不可能徹底被清除。*甚至1955年版的經(jīng)典國際法著作《奧本海國際法》仍然一定程度上認可大使的兩項特權(quán)。清政府歷史上曾因外國公使駐京問題、外國來華使節(jié)覲見皇帝禮節(jié)問題等,與外國列強發(fā)生過多次嚴重的沖突。在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期間,由于公使駐京、親遞國書問題導致戰(zhàn)爭規(guī)模不斷擴大,就是典型的例子。要給各國駐北京的使節(jié)與中國皇帝交涉并隨時可以要求面見皇帝的權(quán)力,在當時清廷是絕對不能接受的。載灃、張之洞一方對此存有顧慮是可以理解的。除此之外,載灃、張之洞擔心外派大使擅權(quán),也應當是其反對派大使理由之一。以下兩則史料可以佐證,因大使所享權(quán)限,派大使一事被載灃、張之洞認為是“輕舉”。

早在唐紹儀到達日本之前,法國駐華使館即通知法國駐日大使,說唐紹儀攜有擔任駐英國和美國大使的國書,清政府正謀劃將駐倫敦和華盛頓的公使館升格為大使館。法國駐日大使將此秘密通告了英國駐日大使竇納樂(Claud MacDonald)。唐紹儀在日本訪問期間,竇納樂詢問唐紹儀此事是否屬實。唐紹儀對此沒有絕對否認,只是說,中國的朝廷禮制構(gòu)成了中外互派大使幾乎不可逾越的障礙,因為外國大使理所當然地會要求與中國皇帝直接交涉的特權(quán),而當時的清政府是不能做此種安排的。*“Sir C.MacDonald to Sir Edward Grey,November 6,1908”.Confidential British Foreign Office Political Correspondence,China,Series 1,1906-1909,part 1:1906-1908.Bethesda,M.D.:University Publications of America,1995.Reel 103,p.250.

當時任職陸軍部的丁士源說:

未幾,上年派赴美國修好之唐紹儀來電,欲與美國定約,升中、美兩國公使館為大使館。袁在京主持頗力,監(jiān)國攝政王疑之。遂命外、陸兩部簽注大使與公使之別。陸軍部奉旨后,簽注謂:大使如與所在國外相不能接洽圓滿時,得要求親與駐在國元首談判。中國尚未實行責任內(nèi)閣制,此點切須注意。*丁士源:《梅楞章京筆記》,榮孟源、章伯鋒主編:《近代稗?!返?輯,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49頁。立憲政體下的責任內(nèi)閣制,要求所有外交事務必須經(jīng)過外交部長才能決定。沒有實行責任內(nèi)閣制,則君主可直接辦理外交?!爸袊形磳嵭胸熑蝺?nèi)閣制”,意味著外國大使可與中國皇帝直接交涉,這對清廷來說,非同小可。陸軍部是否有此簽注,有待發(fā)現(xiàn)實物印證。外務部的簽注如果確實存在,即應是袁世凱所上《節(jié)略》及其附件。參照丁士源說法,袁世凱《節(jié)略》等四項文件也可能是應載灃要求而上呈的。

關(guān)于經(jīng)費問題,袁世凱在《說帖》中“熟權(quán)利害,似不能省有限之小費而誤國家之大謀也”*⑤⑦《近代史所藏清代名人稿本抄本(第一輯)》第133冊,第446、433、433頁。一語透露出清廷內(nèi)部關(guān)于經(jīng)費問題的爭論。載灃、張之洞一派因經(jīng)費原因反對派大使。尚有多種史料可以佐證這一點。前引王真記述有派大使“財力不足”的說法,黃濬記述也有“欲升高使節(jié)而財力不逮”的說法。此外,劉體智也說,度支部尚書載澤對載灃進讒言:“歲費益巨萬,僅得大使之虛名,豈計之上者?!痹绖P因此“乃被逐于外而遠交之策不行”。*劉體智:《異辭錄》,中華書局1988年版,第219頁。清政府財政收入有限,袁世凱《節(jié)略》中所說每年三十萬金的經(jīng)費加上修建使館的費用,不是個小的數(shù)目。

大使禮節(jié)問題,也應當是雙方爭論問題之一。在國際關(guān)系的實踐中,大使禮節(jié)與公使禮節(jié)有所不同。誠如袁世凱在《說帖》中說,大使“禮式之尊崇、待遇之優(yōu)異則當與公使示以區(qū)別?!雹菰绖P所抄錄的公法家學說,也承認大使較公使禮節(jié)尊崇。袁世凱《節(jié)略》中說“大使遞國書,應以頭等宮車迎之。中國已以黃絆轎接待公使矣。大使得請宴國君,而允赴與否仍由國君自定,國君須派員答拜大使。此等禮節(jié)似于國體無傷?!?《容庵弟子記》卷4,第29頁。袁世凱在《說帖》中又說,大使禮節(jié)“然不能強行之處往往徒存其名。如古有國王郊迎及答拜大使之說。至今日亦久無此事實矣?!雹咴谠绖P看來,接待大使的禮節(jié)并不構(gòu)成互派大使的障礙。然而,載灃、張之洞一方并不認可袁的看法。特別是袁世凱說帖中提到外國大使可以請宴國君、國君派員答拜大使一類的事情,在當時的中國是絕對無法接受的。

使才問題,袁世凱僅在《節(jié)略》中提到,其附件中未提到。袁世凱提到這個問題,似乎可以說明,載灃、張之洞一方認為當時中國缺乏適合擔任大使職務的人才。當時的檔案、報紙、個人著述中都沒有提到雙方關(guān)于使才問題的爭議??磥?,使才問題也有可能是雙方爭論問題之一,但不是爭論的焦點。

袁世凱主要從提高國家地位與列強達到平等和便利交涉兩方面論述派大使的必要性。袁世凱認為,大使與公使雖然權(quán)限無別,但是等級和位次是有差別的。中外關(guān)系如果從公使級別變了大使級別,有諸多好處和便利。袁在《節(jié)略》中指出,美國政府擬派大使到中國,是宣示各國認中國為大國,有完全主權(quán)。中國如不接受,是“自居于非大國”,“自認無完全自主之權(quán)”?!豆?jié)略》還明確提出中美首先互派大使,將來再向“英法德日俄五國陸續(xù)擢遣”?!墩f帖》中,袁世凱提出,應乘美國提出派大使駐中國的契機,逐步將與各國的關(guān)系都改為大使級關(guān)系,這樣中國與列強各國地位平等,“似與交涉實有裨益?!痹凇墩f帖》中,袁世凱從四個方面論述了派大使的“利處”和不派大使的“害處”。首先,中國駐外公使因等級低于大使,很難見到外交大臣,往往只能見到副大臣,貽誤交涉;如改升大使,則容易與外交大臣晤談。其次,大使、公使權(quán)限相同,但大使地位尊崇。中國駐使以公使身份進行交涉,不易得力;如改升大使,能得到駐在國的信任和重視,對交涉有益。再次,中國駐外公使在朝賀、宴會外交場合,席次低于大使,對于國家地位不利;如改升大使,中國地位提高,不致被各國看不起。最后,美國提出派大使,中國如不答應,自失平等地位,傷美國之感情;如首先派大使到美,然后派到各國,“于國體之尊、邦交之固皆有關(guān)切?!睂τ谠绖P所列舉的這些派大使的有利方面,載灃、張之洞一方當不至于反對其觀點。但是權(quán)衡利弊,載灃、張之洞一方認為派大使是“輕舉”,拒絕接受袁世凱的主張。12月31日,清廷電旨令唐紹儀與美國政府終止大使的談判。美國方面接受清政府的意見,決定終止派大使的工作。1909年1月12日,駐美公使伍廷芳發(fā)電報向清政府報告說:“上議院近議駐京美使升大使薪俸,現(xiàn)作罷論。廷馬”。*《收駐美伍大臣致外務部電,十二月二十二日》,《清代軍機處電報檔匯編》第32冊,第374頁。該電尾“廷”指伍廷芳;“馬”指“二十一日”,是伍廷芳在美國發(fā)電時間。電報前署“十二月二十二日”(1909年1月13日)是外務部收電時間。而就在派大使被“作罷”的第二天,1909年1月1日(十二月初十),首席軍機大臣、外務部總理大臣奕劻請假。此次政爭失敗,對他打擊不小,當是他請假的動機。*光緒三十四年十二月初十日至十五日所發(fā)上諭,“奕劻”署名下都有“假”字。見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光緒朝上諭檔》第34冊,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第323—341頁。

結(jié)語

關(guān)于載灃罷袁事件前夕朝廷內(nèi)部關(guān)于派大使問題的爭論情形,當時的報紙有過零星報道,時人筆記著述中也有所記述。但這些新聞報道和記述很多屬于捕風捉影、道聽途說,難免失實;也有的新聞和記述有較可靠的來源,往往也是真假參半。要搞清這場政爭的內(nèi)幕,找到確切可靠的史料是關(guān)鍵。然而,出于保密的原因,清政府軍機處《電報檔》甚至缺失命令唐紹儀“緩辦”和“作罷”派大使事的電報;軍機處《隨手登記檔》中對初九日發(fā)給唐紹儀令“作罷”的電旨也不作登記。無法得見兩電報原文,我們只能從唐紹儀發(fā)回國內(nèi)電報對兩份電報的間接引述中得知其內(nèi)容要點?!度葩值茏佑洝芬粫珍浀脑绖P派大使的《節(jié)略》是清廷派大使政爭的十分重要的原始資料,但是學界對此并未給以足夠的關(guān)注。如果說孤證不立,《節(jié)略》的可靠性尚須質(zhì)疑的話,梁敦彥檔案中所存《說帖》、《各國名儒學說》與《容庵弟子記》中所錄《節(jié)略》互相印證,足以證明《節(jié)略》內(nèi)容可靠?!豆?jié)略》、《說帖》、《各國名儒學說》三個文件,是當時袁世凱上給攝政王和軍機大臣閱看的重要文件,為搞清清廷內(nèi)部這場政爭的具體情形提供了非??煽康氖妨弦罁?jù)。

《容庵弟子記》一書所記派大使事謀劃經(jīng)過,甚為接近事實,但沒有說出全部真話,隱瞞了袁世凱令唐紹儀與各國秘密商議派大使這一重要環(huán)節(jié),而刻意渲染美國“商派大使”。事實上,袁世凱與唐紹儀秘密商定,由唐紹儀利用出使美國致謝庚款退還事和考察各國財政的機會與各國交涉互派大使問題。唐紹儀曾與日本政府交涉派大使事,未獲贊同。到美國后,唐紹儀向美國當選總統(tǒng)塔夫脫提議將中美兩國外交關(guān)系升格為大使級,塔夫脫表示贊成。為了減少朝廷內(nèi)部的阻力,唐將此情況電告清廷時采取了一種較為機智和策略的說法。他沒提自己的作用,僅強調(diào)塔夫脫總統(tǒng)提議中美互派大使,征詢清政府的意見。袁世凱將唐紹儀的電報提交攝政王載灃、軍機大臣討論,并力主中美互派大使并將來陸續(xù)與列強其他國家互派大使。然而,袁世凱的主張受到載灃、張之洞反對。12月25日(初三日),外務部總理大臣奕劻被迫命令唐紹儀“緩辦”中美互派大使一事。12月27日(初五日),袁世凱又向載灃和軍機大臣上呈《節(jié)略》、《說帖》、《各國公法家學說》(即《各國名儒學說》)、《中外敕書文詞四件》等文件,力陳派大使的重要性和可行性。朝堂上再度發(fā)生激烈爭論。攝政王載灃具有最后決定權(quán),袁世凱的主張被否決。12月31日(初九日),清廷給唐紹儀發(fā)去電報諭旨,令其將中美互派大使一事“作罷”。

政見分歧是載灃、張之洞反對袁世凱派大使主張的一個重要原因。大使權(quán)限、禮節(jié)和經(jīng)費問題是清朝廷內(nèi)部雙方爭論的焦點。由于大使曾被認為具有與君主直接交涉并可隨時謁見君主的特權(quán),載灃、張之洞認為,外國大使要與清朝皇帝直接交涉或隨時謁見皇帝,是絕對不可容許的。他們無法接受朝廷與外國大使往來的禮節(jié),他們也不愿意為了派駐大使支出數(shù)額不小的經(jīng)費。袁世凱私自策劃派大使一事,載灃、張之洞“不獲預聞”,這是他們反對袁世凱派大使主張的又一動因,同時也使載灃感受到袁世凱擅權(quán)的現(xiàn)實威脅,促使他下決心罷袁回籍。《容庵弟子記》說袁世凱被罷“實由于派大使一事也”。此說雖然不夠全面,但派大使問題確實是導致袁下臺的重要導火線之一。

猜你喜歡
公使張之洞電報
電報方程的正雙周期解:存在性、唯一性、多重性和漸近性
張之洞的“三不爭”
再論晉撫張之洞之口外七廳改制
毛澤東的絕密電報與湖南和平解放
中國駐美公使梁誠與日俄戰(zhàn)爭
大清為何強撐也要萬國來朝
傳“電報”
張之洞被“教育”
外國公使為何苦苦相逼
張之洞軍事思想論略
綦江县| 昌江| 岳池县| 山东| 仁寿县| 海宁市| 察哈| 东平县| 堆龙德庆县| 都兰县| 晋中市| 大冶市| 深州市| 长汀县| 阜平县| 于都县| 泗水县| 肇庆市| 资中县| 泸定县| 灵川县| 嵩明县| 夹江县| 肇庆市| 泌阳县| 东海县| 莎车县| 四川省| 乌审旗| 武定县| 太湖县| 邮箱| 永顺县| 布尔津县| 铜鼓县| 绿春县| 娱乐| 大兴区| 拉孜县| 历史| 安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