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梅娟
(遼寧省北票市中心醫(yī)院 血庫,遼寧 北票 122100)
貧血在全世界范圍內都具有較高的發(fā)病率,具體所指的是人體外周血紅細胞減少直至低于正常血紅細胞下限,對人類的健康構成較大的威脅[1]。盡早診斷以及接受治療制改善病情的關鍵,血液指標檢驗是最為有效和方便的方法。臨床中貧血的類型有很多,根據發(fā)病機制的不同分為缺鐵性貧血、再生障礙性貧血、溶血性貧血以及巨幼細胞貧血等多種類型[2]。不同類型的貧血選擇的治療方式也有很大的區(qū)別,因此在治療前對患者的評選類型進行診斷和鑒別是改善預后的關鍵。本文就血液紅細胞臨床檢驗在貧血患者中的應用價值進行探討,現將方法與結果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研究對象選取本院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80例缺鐵性貧血患者、80例地中海貧血貧血患者以及健康體檢正常的100例健康人作為研究對象。缺鐵性貧血患者中男性36例、女性44例;年齡最小的為17歲、最大的為65歲,平均為(43.62±7.47)歲。80例地中海貧血患者中男性35例、女性45例;年齡最小的為18歲、最大的為66歲,平均為(42.95±7.72)歲。100例健康人中,男性47例、女性53例;年齡最小的為16歲、最大的為69歲,平均為(44.30±7.59)歲。將三組受檢對象的性別、年齡等基線資料錄入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處理,對比組間差異較小,結果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所有受檢對象均接受血常規(guī)檢查,采取空腹采血的方式,抽取患者靜脈血3 mL,使用全自動血液分析儀對血液成分進行檢查,應用配套的試劑和儀器,嚴格執(zhí)行操作規(guī)程。
1.3 評價指標:對比三組受檢對象的紅細胞計數(RBC)、血紅蛋白水平(Hb)、紅細胞體積(MCV)、紅細胞體積分布寬度(RDW)以及紅細胞平均血紅蛋白量(MCH)指標差異結果進行對比。
1.4 統(tǒng)計學處理:相關數據均錄入SPSS15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統(tǒng)計學分析時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卡方檢驗;計量資料使用均數±標準差表示,比較以t值檢驗。P<0.05代表差異結果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缺鐵性貧血80例患者的RBC水平為(3.21±0.41)×109/L,Hb指標為(84.36±10.64)g/L,MCH指標為(20.13±2.14)pg,MCV為(77.36±4.68)fL,RDW水平為(23.16±3.05)%;地中海貧血患者的RBC水平為(5.83±0.46)×109/L,Hb指標為(102.74±11.58)g/L,MCH指標為(24.18±2.55)pg,MCV為(69.74±5.88)fL,RDW水平為(15.95±2.75)%;另外100例健康人的RBC水平為(4.39±0.52)×109/L,Hb指標為(129.64±12.95)g/L,MCH指標為(35.94±2.73)pg,MCV為(95.84±5.37)fL,RDW水平為(13.95±1.95)%。結果提示缺鐵性貧血患者的RDW指標相對地中海貧血患者于健康人更高,差異結果顯著(P<0.05);健康人的MCV與MCH指標相對其貧血患者更高,差異結果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并且通常是由于鐵元素缺乏、機體造血功能障礙、出血或者溶血而產生的血液系統(tǒng)疾病,其中最為常見的類型為缺鐵性貧血、再生障礙性貧血以及地中海貧血等。隨著病情的進展,不及時接受治療很可能威脅到患者的生命安全[3]。加上發(fā)病機制存在的差異較多,不同類型的貧血需要接受針對性的治療。因此,對貧血患者給予科學的臨床檢查,確定貧血的類型才能夠采取有效的治療手段。隨著醫(yī)療技術水平的提高,關于貧血的診斷方法也越來越多,尤其是基因工程的進步,通過經檢測方法診斷貧血具有極高的準確性[4-5]。但是該手段作為一種先進的基礎,在大多數基層醫(yī)院都沒有得到普及,中小型醫(yī)院也難以引進和采用[6]。對于我國目前的醫(yī)院而言,選擇更為簡單、快速、低成本的方法更為重要。常規(guī)血液檢驗技術具有獨特的優(yōu)勢,除了方法簡潔、成本低廉之外,對于不同類型的貧血疾病的診斷率也相對較高,是目前臨床中應用最為廣泛的貧血診斷方法之一[7-8]。本文中,選擇缺鐵性貧血、地中海貧血以及健康人作為研究對象,結果發(fā)現貧血患者與健康人,不同類型貧血患者的血壓檢驗指標均存在較大的差異。最終結果發(fā)現,缺鐵性貧血患者和地中海貧血患者的共同點在于Hb與MCH、MCH較健康人明顯更低(P<0.05),缺鐵性貧血患者RDW相對于其他兩組更高(P<0.05),地中海貧血患者與健康人患者之間的差異不明顯;缺鐵性貧血患者的Hb、MCH與RBC對比其他兩組更低(P<0.05)。提示血液紅細胞臨床檢驗在貧血患者的診斷和鑒別中具有較高的價值,值得進一步研究和推廣。
[1]唐仁強,李彬,李輝,等.平均紅細胞含量、平均紅細胞體積及紅細胞體積分布寬度在缺鐵性貧血與地中海貧血鑒別診斷中的意義[J].中國臨床醫(yī)生雜志,2016,44(8):60-62.
[2]汪彥嶼,付書南,史實,等.紅細胞系統(tǒng)參數對三種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的診斷價值[J].遵義醫(yī)學院學報,2012,35(5):414-415.
[3]黃金桃,李燕,梁淑連,等.不同類型貧血和肝硬化患者網織紅細胞多參數的檢測及臨床意義[J].廣東醫(yī)學院學報,2010,28(2):141-142.
[4]李園,趙馨,周康,等.先天性紅細胞生成異常性貧血Ⅱ型一例報告并文獻復習[J].中華血液學雜志,2012,33(4):270-273.
[5]楊卓,韓冰,甘勇,等.2012-2015年北京協和醫(yī)院中間型、重型及復合型珠蛋白生成障礙性貧血病例基因分析[J].中華檢驗醫(yī)學雜志,2016,39(7):491-495.
[6]王化泉,何廣勝,仇紅霞,等.中華醫(yī)學會血液學分會第十四屆全國紅細胞疾病(貧血)學組學術會議紀要[J].中華血液學雜志,2014,35(1):86.
[7]李津嬰,顧?;?鄭素娟,等.溶血病因系統(tǒng)分析在遺傳性溶血性貧血診斷和鑒別診斷中的應用[J].中華血液學雜志,2016,37(6):512-516.
[8]任慶旗,鞠衛(wèi)強,王東平,等.肝移植后人細小病毒B19感染導致單純紅細胞再生障礙性貧血一例[J].中華器官移植雜志,2016,37(3):144-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