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延宗
“剛健含婀娜,端莊雜流麗”是趙子昂書法的基本特征。它既有晉書尚韻之婉麗,又有唐楷尚法之雄強,深得各家之營養(yǎng),含文包質(zhì),藏古抱今。趙氏以其深厚的學力與天資,巧妙融合歷代典型書風于筆下,在唐楷之后又為我們立下了一座豐碑——趙楷,與唐代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quán)并稱為楷書四大家。
《膽巴碑》全名為《大元敕賜龍興寺大覺普慈廣照無上帝師之碑》,是趙孟頫楷書的代表作,系元延祐三年(公元1316年)六十三歲時奉敕所做。雖為楷書,卻是楷中帶行,于規(guī)正莊嚴處見瀟灑天真的韻致,可謂筆筆提起,字字挺拔,充分體現(xiàn)了趙體書法的風韻和神采。既做到了結(jié)構(gòu)上的端莊舒展,氣勢上的開張大度,又注意到了筆畫間的靈動飄逸,風韻上的遒美姿致。其入筆、出筆、點畫、轉(zhuǎn)折、牽搭以及字本身的向背、爭讓、頂戴、承托、主次、呼應等,無不匠心獨具,在平和嚴整之間給人以協(xié)調(diào)自然的感覺。深受廣大書法愛好者的喜愛。
臨習《膽巴碑》,應把握以下幾個特點。
這應源自于魏晉之古法 。魏晉時期文字正是由隸書向楷書行書變化的轉(zhuǎn)折時期。我們從鐘繇的《宣示表》《賀捷表》以及王羲之的 小楷《曹娥碑》《樂毅碑》《黃庭經(jīng)》 可以看出趙體楷書體式之依托。這就一反自唐以下字體多取縱勢的流習。故在臨習時應注意筆畫上下結(jié)密,左右開張,字的重心降低。這與唐楷字的重心上移形成比較明顯的差異。如:等。
不要以為趙體字多流美圓潤,其實在流美圓潤中骨力雄強的方筆還是占據(jù)了重要位置。柔中含剛是他的又一個突出特點。尤其是方筆的使用幾乎在每一個字里都間雜其中,特別在筆畫的起筆處多為凌厲的方、頓筆法。如橫畫的起筆、、等。而折筆處也多為外圓而內(nèi)方。如、、等。線條的中鋒用筆,更使得字勢勁健多姿。圓轉(zhuǎn)的筆法常常是在一個字里都有體現(xiàn),正如書譜所云“草不兼真,殆于專謹,真不通草,殊非翰扎。如的三個折筆,的五個折筆都有方有圓。
趙體楷書的一個最大亮點就是楷中帶行,有的甚至有草書的筆意。這就打破了唐楷森森然如“孤峰崛起,四面削成”的呆板局面,給正大凜然的唐楷注入了一股自然的清風,使人倍覺親切。這種楷中帶行的書風我們?nèi)匀豢梢栽谖簳x的楷書中找到答案,如鐘繇的《賀捷表》,這自然是趙孟頫倡導復古的結(jié)果。行筆的流暢,映帶的自然,給楷書的書寫提高了速度。趙孟頫能日書萬字,如果沒有這種流暢的行書筆意想必也是難以達到的。如、、、等。
我們在《膽巴碑》中可以探索到無窮的筆法變化,頓、挫、藏、露、提、按、順、逆無不變化至極。如橫畫的起筆、、等多為頓、切、方起。順鋒起筆如、、;逆鋒起筆如、、,承上起筆如、等。
捺畫的變化更為豐富。無論平捺斜捺,其捺腳均比唐楷延長許多,并且在出鋒時要經(jīng)過調(diào)峰,轉(zhuǎn)鋒后多澀行出鋒,使之氣完神足。如、、、。反捺是行書的主要寫法,在《膽巴碑》中隨處可見。如、、等。
勾的變化主要體現(xiàn)在出鋒的角度和長度上。勾的出鋒要比歐楷的勾略長一些。并且勾的角度小于歐楷。歐楷的勾往往含蓄短促,多呈45度,而趙楷的勾則小于 45 度,如、、、。豎彎鉤的筆法較之歐楷變化較大。趙楷的豎彎鉤在行筆時多有澀行,提按,出勾的方向多呈直角,且較短。如、、等。而歐楷的豎彎鉤出鋒前只有提按,少有澀行筆意,出勾向右上方,具有隸書筆意,勾尾較長。橫折鉤也與歐楷大不相同,尤其是在折筆處,多使用圓轉(zhuǎn)筆法,折處轉(zhuǎn)鋒順勢而下,外圓而內(nèi)方,其勁健之勢較為含蓄。如、、等。而歐楷折筆處多為方折,提、按、頓,幅度較大。
點的處理上更為多變,特別是頂點與相背點的處理上別具特色。頂點如、、、、。逆鋒側(cè)勢入筆后在轉(zhuǎn)筆時扭、挫、提、按、轉(zhuǎn)多種筆法在瞬間轉(zhuǎn)換完成,然后向左帶出與下筆緊緊相連,突顯行書筆意。而在相背點的處理上,左點常用短平撇寫法,如、等。四點底的首點也多向左下平出,其余三點也各具姿態(tài)。如、等。
臨習《膽巴碑》一定要重點把握其結(jié)體,筆法,形勢及其點畫的基本特征,這樣就可以少走彎路。在具體臨寫中如果能與唐楷進行比較,找出兩者之間的差異,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