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欒繼生
蘇軾《次子由論書》詩曰:“吾雖不善書,曉書莫如我,茍能通其意,常謂不學可。”可見,學書當曉書,明其理,通其意,書乃得善。學書必臨帖,臨帖須用筆。臨帖和用筆,是掌握書寫技巧的關(guān)鍵。方法需得當,理念要明確。否則,極易勞而少功,甚或誤入歧途。
一
臨帖必須取法乎上,選用佳本。名作真跡、原拓今固難得,可選擇精印的名作墨本和拓本,不應僅用加工翻制的選字本。選字本每字孤立,失去原作氣韻,不利于學習者建立正確的第一印象,并且先入為主,會使學習者的書法審美標準受到不良影響。如同學習語言,每個詞匯只有置于語句、篇章之中,才能真正體現(xiàn)其含義。若脫離語境,單獨記憶詞匯,終難準確理解和靈活運用。因此,即使以選字本作為入門教程,也要有全本與之配合。好比學習文章,讀名著選篇僅可作為起步,只有通讀全本,才能學得深透。學書法,若眼界有限,看不到精本、全本法帖,就難以提高。
不必顧慮學生理解不了法帖原本,只要教師給予必要的講解和引導,學生就能逐漸體會,在優(yōu)秀作品的熏陶下,形成高雅的審美標準。劉勰《文心雕龍·體性》指出:“才由天資,學慎始習。斫梓染絲,功在初化。器成采定,難可翻移。故童子雕琢,必先雅制?!边€如語言學習,豈能擔心學生理解不了雅言,而先教他們學習土話?
隨著出版事業(yè)的發(fā)展和印刷技術(shù)的進步,當下精印書法名作已十分易得。遺憾的是,還有許多書法學習者仍僅使用選字教程。甚者,只模仿教師范字。謬種流傳,貽誤后學。不學優(yōu)秀法帖,無由入書法藝術(shù)之門。
選帖以隋以前作品為上。此時書法諸體俱全,法度完備而不僵化。學之,既可得法度,又能有靈活。康有為《廣藝舟雙楫》指出: “魏碑無不佳者,雖窮鄉(xiāng)兒女造像,而骨血峻宕,拙厚中皆有異態(tài),構(gòu)字亦緊密非常,豈與晉世皆當書之會邪?何其工也!譬江、漢游女之風詩,漢、魏兒童之謠諺,自能蘊蓄古雅,有后世學士所不能為者,故能擇魏世造像記學之,已自能書矣?!庇秩?,隋《龍藏寺碑》具魏碑之雄健而不粗糙,有唐楷之端嚴而不拘謹,文質(zhì)彬彬、集大成者也。唐宋以下,雖各具時代風貌,但均源于前規(guī),故當追本溯源。黃庭堅說:“凡作字須熟觀魏、晉人書,會之于心,自得古人筆法也?!泵总勒f:“草書若不入晉人格,輒徒成下品?!鄙踔烈詾?,“歐、虞、褚、柳、顏,皆一筆書也。安排費工,豈能垂世?”“柳與歐為丑怪惡札之祖?!薄邦侓敼凶挚山?,真便入俗品?!崩钊鹎甯鲝?,神游三代,求篆于金,求隸于石。書法如此,文章亦然,故韓愈 “非三代兩漢之書不敢觀”,“口不絕吟于六藝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編?!?/p>
臨拓本必須理解并還原其筆墨書寫的神采,最有效的途徑就是將時代相同或相近的拓本和墨跡相互參照,以體會應有的書寫意趣,透過刀鋒見筆鋒。如,臨漢碑,可參照漢簡、帛書。學鐘繇,可參照吳簡、晉牘。臨魏碑,可參照魏晉殘紙、寫經(jīng)、高昌磚。習《雁塔圣教序》,可參照《陰符經(jīng)》《倪寬贊》。米芾認為,“石刻不可學,但自書使人刻之,已非己書也,故必須真跡觀之,乃得趣?!焙∈壬栋虾谓B基臨史晨碑》嘆道:“前賢學書,惟恃搨本,池水盡墨,僅乃得之。今日地不愛寶,五十年中,居延、敦煌木簡出土相望。漢人真跡,宛如對面。使蝯叟生今世,得見諸奇,不知其神化更何似也?!眱H看拓本,很難悟到書寫質(zhì)感。若見拓本斑駁蒼茫,率爾以筆墨簡單仿效,故作粗糙以求古樸,更失于膚淺矣。此外,書寫時,因筆軟、紙柔、墨潤,故筆畫難以純方或純圓,過于計較方筆、圓筆,無疑是膠柱鼓瑟。
臨帖要由形求法,不可依樣葫蘆。古人寫字,旨在達意,而非炫技。揮寫時并不措意于起收轉(zhuǎn)折,更沒有裝腔作勢。試看漢晉簡牘、殘紙墨跡,名家詩文手稿,皆是信手寫來,一任天然,絕無造作之處。如黃庭堅所說:“同是一筆法,心不知手,手不知心法耳?!币虼耍R帖時絕不能用描畫制作的方式去復制自然書寫的法書,必須體悟其本真揮運之意。若刻意模仿,則等而下之矣。黃庭堅《論書》:“學書時時臨摹,可得形似。大要多取古書細看,令入神,乃到妙處?!睔W陽修自述:“余雖因 (李)邕書得筆法,然為字絕不相類,豈得其意而忘其形者邪?”
學習書法,應理解自然書寫的道理,筆畫須用最自然、最簡潔的動作直接完成,不可描頭畫尾,復雜其事。米芾強調(diào),作字 “都無刻意做作乃佳?!彼^藏頭護尾,按《九勢》的說法,就是 “圓筆屬紙、勢盡力收?!焙喲灾?,即自然落下,結(jié)尾停穩(wěn)。臨帖不能僅仿其形,而要循其形而悟其理。形狀不必毫厘不爽,但神理卻要內(nèi)化于心。黃庭堅說:“草書妙處,須學者自得,然學久乃當知之?!睆V之,諸體皆然。察之愈精,擬之愈似,日積月累,自可形神兼?zhèn)洹TS多大師臨古帖,外形常不盡合原帖,正是因為其著眼點在于提煉法帖的方法和規(guī)律,體悟其神韻風貌,而不在復制原狀。試想,即使法帖原作者重書此帖,也不會一模一樣。王羲之重書《蘭亭序》,終不及前作,恰說明書法之無法且無須完全重復。學書若不解其意,徒繪其形,書奴耳。蘇軾詩曰:“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賦詩必此詩,定知非詩人?!眹L有人議論黃庭堅書,“唯有韻耳,至于右軍波戈點畫,一筆無也。”黃庭堅聞之,笑曰:“優(yōu)孟扺掌談?wù)f,乃是孫叔敖邪?”另作詩曰:“隨人作計終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贝艘嗳缤痴b古詩文,重在解意,應用時可不必盡同于原文。否則,機械記憶,唯可用于考試填空。雖多,亦奚以為?
趙壹說:“凡人各殊氣血,異筋骨,心有疏密,手有巧拙?!睂W習者天性各異,稟賦不同,理解和表現(xiàn)字帖必有差別,不可能千人一面。這正是其本真的流露,是常態(tài),亦是好事。臨摹不是簡單復制,實是一種再創(chuàng)造,必然見仁見智。臨摹字帖,只有一致的原則和基本要領(lǐng),而沒有僵化的規(guī)矩和固定的模式,不能以整齊劃一、機械復制為目標。名家臨古,風格各異,就是明證。傳世《蘭亭》,虞世南、褚遂良、馮承素臨摹本各具特色。后習之者,亦復如是。同臨金石,趙之謙、李瑞清、曾熙、吳昌碩個性鮮明,也是此理。然而,今日許多寫字教學,將靈活生動的法帖,凝固成若干教條,不惜造作描畫以求酷似,實則貌合神離,南轅北轍。黃庭堅說:“《蘭亭》雖真行書之宗,然不必一筆一畫為準。譬如周公、孔子不能無小過,過而不害其聰明睿圣,所以為圣人。不善學者,即圣人之過處而學之,故蔽于一曲。今世學《蘭亭》者,多此也?!庇终f:“今人學書,肥瘦皆病。又常偏得其人丑惡處,如今人作顏體,乃其可慨然者?!笨磥?,誤解誤學,無代無之。臨帖又好比景仰賢能,可接受其思想觀念,學習其舉止言談,但不必將自己整容,變成所仰賢能面貌。
王僧虔《筆意贊》說:“書之妙道,神采為上,形質(zhì)次之,兼之者方可紹于古人。”書法之妙處恰在于不可重復,同一筆畫,每次書寫,都不會雷同。強立模式,計較形似,實是作繭自縛,緣木求魚。自古禮樂制度皆因乎自然人情,文字書寫豈能自找麻煩?
人每樂道《蘭亭》若干 “之”字各不相同,仿佛作者刻意求變。其實,相同的字寫得形態(tài)各異是很自然的事。即使寫得相似,也并無不可。弘一法師書,相同的字大多寫得相似,并無損其藝術(shù)境界。書法以神采為上,不在外形。此源于心,非出于手。
子曰:“射不主皮,為力不同科?!苯陶邞鹬貍€性,因勢利導,不能以一己之見強求一律。只要姿勢端正、中鋒用筆,浸染日久,必能漸進。如此,便會既合規(guī)范,又有個性。切不可急功近利,揠苗助長。蔡邕說:“若迫于事,雖中山兔毫不能佳也?!倍鸥υ娫唬骸澳苁虏皇芟啻倨?,王宰始肯留真跡?!笨芍?,從容不迫,書方能佳。
二
書法本是實用與藝術(shù)的結(jié)合體,藝術(shù)性與實用性如同硬幣的兩面,共存相成,缺一不可。實用是本源,藝術(shù)是增華,此可謂書法藝術(shù)之基因。書法名作多因?qū)嵱枚a(chǎn)生,鼎銘、碑志、文稿、書信,無不如此。既為實用,務(wù)求簡捷。求簡的內(nèi)在動力促成了字體的每一次演變,書法藝術(shù)亦隨之精彩紛呈。
書寫技巧,用筆為首。黃庭堅說:“古人工書無他異,但能用筆耳?!壁w孟頫說:“結(jié)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庇霉P之法,一言以蔽之,曰中鋒、提按。筆畫形態(tài)千變?nèi)f化,中鋒、提按,萬變不離之宗也。
中鋒,即蔡邕《九勢》所說:“令筆心常在點畫中行?!本褪亲尮P尖始終以聚攏狀態(tài)運行于筆畫的中心位置。中鋒是用筆的根本要領(lǐng),笪重光《書筏》說:“能運中鋒,雖敗筆亦圓。不會中鋒,即佳穎亦劣。優(yōu)劣之根,斷在于此。”
劉熙載說:“書重用筆,用之存乎其人,故善書者用筆,不善書者為筆所用?!币龅街袖h,需將筆桿立直?!稌ぁ分赋觯骸芭P腕側(cè)管,有礙中鋒?!币驗楣P毫部分是一個有彈性的圓錐體,所以,只要筆桿立直,無論往任何方向運行,筆鋒都能居于筆畫中心。一筆寫完,收筆之時,筆毫會自動彈回正直狀態(tài),隨即可以書寫下一筆,如此連貫運行,毫無阻礙,不必特意捻動筆管來調(diào)正筆鋒。毛筆也叫做毛錐,真是生動準確。
要做到中鋒,需控制好提按。書寫時,要提按結(jié)合,按中有提,提中有按,以提為主,以按為輔。提住筆,維持著已按下筆毫向前運行,就能最大程度地發(fā)揮出筆毫的彈力,筆鋒就會聚攏在一起,保持尖銳狀態(tài)運行在筆畫中心。這樣,筆鋒似刀尖,破空殺紙,筆畫如同刻進紙里,就會產(chǎn)生力透紙背的質(zhì)感。其至美者,如劉熙載所說:“畫之中心有一縷濃墨正當其中,至于屈折處亦當中,無有偏側(cè)處?!睆埿褚卜Q:“此功成之極矣。……點畫凈媚,則其道至矣。如此則其跡可久?!比珏F畫沙、如印印泥,鋒藏筆中,斯之謂也。
力量質(zhì)感,是筆畫的生命,是書法的基礎(chǔ)。衛(wèi)夫人《筆陣圖》一語道盡:“善筆力者多骨,不善筆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謂之筋書,多肉微骨者謂之墨豬。多力豐筋者圣,無力無筋者病?!碧岬米」P,筆畫才能有力。林蘊《撥鐙序》說:“用筆之力,不在于力。用于力,筆死矣?!笨桃獍垂P加力,甚至把筆毫像刷子一樣鋪開平涂,誤以為這是全身力到,萬豪齊力,寫出的筆畫必肥滯軟弱,毫無生氣。
要做到中鋒,需姿勢正確。張旭說:“妙在執(zhí)筆,令其圓暢?!碧K軾說:“把筆無定法,要使虛而寬?!睂懽肿藙荩先梭w結(jié)構(gòu),舒適本然。執(zhí)筆時,右手拇指、食指、中指指尖觸及筆管,本能反射,便把筆捏住,無名指第一個關(guān)節(jié)已在側(cè)面抵住筆桿,小拇指也貼附在無名指下。不用擺布,五字執(zhí)筆法自然實現(xiàn)矣。然后,立直筆桿,手掌自豎,腕隨之而平,肘亦隨之而起,小臂自與桌面基本平行。端坐凳,頭乃正,足乃安。左手按紙,右手執(zhí)筆,兩臂自舒,肘腕俱懸,身自直而微前傾。梁巘《評書帖》描繪道:“懸腕懸肘力方全,用力如抱嬰兒圓?!比褙炞鴮?,手指已不知不覺拿緊筆桿,雖密從后掣其筆亦不能得。蘇軾說,這是因為 “用意精至,猝然掩之,而意未始不在筆?!?姿勢端正,運筆就能靈活。蘇軾《論書》:“方其運也,左右前后,卻不免欹側(cè)。及其定也,上下如引繩。此之謂筆正?!?/p>
中鋒是準則,提按是方法,以靈活的提按操控中鋒運筆,寫出的筆畫才會生動有力。練習時,中鋒用筆是要始終追求的目標。書寫中,由于筆毫的彈力與提按力道的影響,筆畫也會偶然出現(xiàn)并非純粹中鋒的狀態(tài),但那是無意而成的,不意味著需要特意練習側(cè)鋒用筆。換言之,側(cè)鋒猶如西子捧心,客觀上增添了變化之美,然可遇而不能求,切勿效顰。要努力做到中鋒,仿佛金不能足赤,但仍要不斷提純。
蔡邕《九勢》說:“唯筆軟剛奇怪生焉。”充分發(fā)揮筆鋒的彈性是用筆的關(guān)鍵。筆鋒之藏露順逆皆在自然揮寫中完成,垂露懸針,不是固定的模式,不須故意為之。欲右先左,欲下先上,無往不收,無垂不縮,是對筆畫起收連貫之勢的描述,不是規(guī)定動作。以楷書橫畫為例,橫畫始于左而向右行,起筆時,必然先向左送筆,再落下,此為欲右先左。至終點,停住,下一筆的起點多在左邊,因而自然會向左收筆,意在去寫下一筆,看似回收,實是連貫,此為無往不收。同樣,寫豎畫,必先將筆鋒向上方送去,落紙下行,這就是欲下先上。豎畫寫完,停住,下一筆畫的起點多在其上方,向上去寫下一筆,此處收筆動作自然是縮回,這就是無垂不縮。因筆毫是圓錐狀,縮回之時,豎畫收筆處自成圓形,似露珠垂掛,故名之曰垂露。古人行文,多自上而下,如果豎畫是上一字的最后一筆,筆勢必直奔下一字而去,筆鋒從豎畫中心提起,形成尖狀,像鋼針懸立,故稱之為懸針??梢姡孤稇裔槍嵸|(zhì)上是自然揮寫的結(jié)果。此外,楷書的鉤畫也是在連貫下一筆畫時自然帶出的,不是刻意制作出來的。正常書寫,每一筆畫都會有細微差異,所以才成一片天機,自然生動,不可能也沒必要完全相同。若刻板僵化,必成算子。
《論六家要旨》稱道家之善,“無成勢,無常形,故能究萬物之情?!薄稘h書·藝文志》強調(diào),道家 “知秉要執(zhí)本?!睂W書,執(zhí)中鋒提按之本要,不囿于固化程式,書寫才能漸得于心而應于手也。
法無定法,并非無法。遵循規(guī)則,不應拘泥。自然放松,非同草率。心浮氣躁、功底薄弱者,未能形似,侈談意臨,肆意涂抹,冒稱率真。明眼人自能鑒之。
三
子曰:“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睍鵀榱囍?,藝須以道德文章為根基,德成而上,藝成而下。學書法,不是簡單的技巧練習。黃庭堅曾強調(diào):“學書須要胸中有道義,又廣之以圣哲之學,書乃可貴。若其靈府無程,政使筆墨不減元常、遺少,只是俗人耳。余嘗言,士大夫處世可以百為,唯不可俗,俗便不可醫(yī)也?!边@是書法學習的根本道理。
趙壹《非草書》明確指出:“夫杜、崔、張子,皆有超俗絕世之才,博學余暇,游手于斯,后世慕焉?!笨墒怯腥藚s舍本逐末,“慕張生之草書過于希孔、顏焉”,并且 “專用為務(wù),鉆堅仰高,忘其疲勞。夕惕不息,仄不暇食。十日一筆,月數(shù)丸墨。領(lǐng)袖如皂,唇齒常黑?!逼鋵崬?“背經(jīng)而趨俗,此非所以弘道興世也。”所以,他們即使百般用功,仍不能入書藝之流,反現(xiàn)其丑:“雖處眾座,不遑談戲,展指劃地,以草劌壁。臂穿皮刮,指爪摧折,見?出血,猶不休輟。然其為字,無益于工拙,亦如效顰者之增丑,學步者之失節(jié)也?!笨梢?,“博學余暇,游手于斯”,是書法藝術(shù)的傳統(tǒng)。非品高學富,最多徒有其表。蘇軾《論書》強調(diào): “人貌有好丑,而君子小人之態(tài),不可掩也。言有辯訥,而君子小人之氣,不可欺也。書有工拙,而君子小人之心,不可亂也?!?/p>
劉熙載《藝概》說:“書也者,心學也?!薄肮P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為本。是則理性情者,書之首務(wù)也。”韓愈《送高閑上人序》:“往時張旭善草書,……有動于心,必于草書焉發(fā)之。”書為心畫,作書源于表情達意,而非為制作形式。情動于中而形于言,又以書寫表達之。其詩文言之有物,情感充沛。其書法生機盎然,意蘊深長?!短m亭序》《祭侄稿》《寒食帖》各具其美,皆緣于抒發(fā)胸臆,隨手賦形,形式簡凈,而韻味無窮。經(jīng)典無不如此。相反,單純?yōu)閯?chuàng)作而書寫,設(shè)計形式感,百般矯揉造作,未免本末倒置。乍觀或可奪目,細玩索然無味。又常因不解文意,致使形式與內(nèi)容失調(diào),錯字病句頻出,更現(xiàn)空疏,貽笑大方??梢?,意不在書而神妙,心全在字反味薄。高下之別,存乎一心。
陸游說:“汝果欲學詩,工夫在詩外。”書法藝術(shù)奇葩,必須植根于文化沃土,若孤立置于花瓶,則必將枯萎。蘇軾說:“退筆如山未足珍,讀書萬卷始通神?!眲⑽踺d《藝概》說:“凡論書氣,以士氣為上。若婦氣、兵氣、村氣、市氣、匠氣、腐氣、傖氣、俳氣、江湖氣、門客氣、酒肉氣、蔬筍氣,皆士之棄也?!焙谓B基說:“從來書畫貴士氣,經(jīng)史內(nèi)蘊外乃滋。若非拄腹有萬卷,求脫匠氣焉能辭?!贝私灾晾砻裕莱鰰ㄕ嬷B,發(fā)人深省,不可違也。
書法之道,微妙深奧,絕非單純筆墨技巧。趙構(gòu)《翰墨志》高度概括:“甚哉!字法之微妙。功均造化,跡出窈冥,未易以點畫工,便為至極。蒼、史始意演幽,發(fā)為圣跡,勢合卦象,德該神明,開闔形制,化成天下。至秦、漢而下諸人,悉胸次萬象,布置模范。想見神游八表,道冠一時?;虻圩由駥O,廊廟才器,稽古入妙,用智不分,經(jīng)明行修,操尚高潔,故能發(fā)為文字,照映編簡。至若虎視狼顧,龍駭獸奔,或草圣草賢,或絕倫絕世,宜合天矩,觸涂造極。非夫通儒上士,詎可語此?豈小智自私、不學無識者可言也?”錄為結(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