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 潔 畢忠松
(黃山學院建筑工程學院,安徽 黃山 245041)
祁門縣是徽州古戲臺保存較好的地區(qū)[1],由11座明清時期古戲臺組成的“祁門古戲臺群”被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其中和順堂古戲臺就是祁門古戲臺群中極具代表性的一座。
和順堂古戲臺位于黃山市祁門縣新安鄉(xiāng)星林村長灘組,建于清同治年間,坐西南朝東北,原為趙氏祠堂,共三進,三開間,通面闊11 m,通進深32 m,占地面積354 m2,建筑面積640 m2。
“和順堂”始建于清同治年間,在同治《祁門縣志》·輿地志已見載“趙和順祠,在二十二都長灘”。另外根據本村族譜資料顯示,同治年間已有異鄉(xiāng)嫁娶入和順祠的記錄。
由于歷史的原因,和順堂早年曾遭廢圮,20世紀60年代,本村族人在原有基礎上做了一定的翻修改建,并用作村集體公社,后改作倉庫。
2006年5月國務院公布“祁門古戲臺群”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現(xiàn)存的徽州古戲臺以祁門古戲臺為代表,其特征是依附于祠堂而建,為典型的祠內古戲臺。祠內古戲臺有兩種形制,一種是戲臺與祠堂前進合為一體,不唱戲時是祠堂的通道,裝上臺板就是戲臺,這被當?shù)厝朔Q之為“活動戲臺”[3];另一種是戲臺也建在祠堂內卻是固定的,這種形式的戲臺則被人稱為“萬年臺”[4],和順堂古戲臺為徽州祠內戲臺中“活動戲臺”的建筑形制。
和順堂古戲臺整體建筑坐西南朝東北,共三進、三開間,穿斗式木結構,外圍磚墻封護,平面呈“日”字形,整個建筑由古戲臺(門屋)、前天井、享堂、后天井、廡廊、寢堂等組成,前進天井由邊門通向兩邊巷道及民居(見圖1,圖2)。
前進即為戲臺,坐北朝南與主體反向布置,即臺口面向天井與享堂,這一朝向的布置遵循中國封建制度尊卑有序的等級觀念。
戲臺3層結構,底層架空,架空層低矮,三開間,中間沿縱軸設矮墻作為過道,是進入祠堂的主要通道。柱網設短柱,縱橫各向用枋拉結,柱枋用料粗壯,以支撐上部結構。
2層為表演用戲臺,戲臺立面呈干闌式傳統(tǒng)建筑樣式,整個戲臺劃分有臺口、表演區(qū)、文武場(伴奏區(qū))、后臺及兩側梢間的回廊,布局精煉而實用。次間臺口下面用矮墻封閉底層。矮墻上置平板枋,平板枋上設低矮望柱木欄板,欄板素面。中間臺板為活動式,可拆卸,不同于固定式的“萬年臺”。臺口前檐柱6根分5間,采用移柱的方式比金柱明間闊出,這種做法,是為了有利于擴大觀戲視野。戲臺前面明間為表演區(qū),進深兩間。脊柱中間設固定皮門,皮門左右兩邊為上下場門(出將入相門),后臺西次間設有通往3層的樓梯。
3層為屋面梁架層,不設隔間板壁,戲臺梁架結構為穿斗式木結構,硬山擱檁。
屋面為前后雙披水小青瓦頂,青瓦斜立筑脊,前后檐口安裝花沿、滴水瓦飾件。
天井場院相對開闊,是主要的觀戲區(qū),平面呈長方形,天井不設排水明溝,排水只是東西向做泛水形式的排水處理,此舉既彌補了場地空缺,又可以防止觀眾失足踩空,充分體現(xiàn)了安全意識。
天井地面為套方式圖案卵石鋪墁,用白色卵石相間作分隔裝飾,卵石灰泥嵌實,墊層為沙泥和灰夯實,東西山墻各設一券門,墻頂做徽派壓脊。
享堂居于祠堂的中間的重要位置,在古徽州歷來是族人祭祀先祖,議事決策,執(zhí)行族規(guī)等活動的重要場所。享堂地面在前金柱前做了降低處理,形成前低后高兩級,顯然這么做也是為了觀戲的需要,使得觀眾在廳內不易遮擋視線。
享堂三開間,現(xiàn)為2層結構,八檁七步架。享堂明間減柱,進深則為四柱三間,使得廳堂開闊。明次間樓層各有高低,明間高于次間。方木樓板格柵,用料較大。檐步未設樓板,亦未設軒,為徹上明造。次間設雙層樓板,中間為夾層,以保持2層樓板在同一平面上。2層為屋面梁架層,內部不設隔間板壁,樓板前后檐設格柵式木隔斷。
屋面為前后雙披水小青瓦頂,后披與后向廊廡銜接,銜接處做斜合溝。屋面青瓦立脊,前、后檐口安花沿、滴水瓦件。屋面干擺小青瓦,東西兩山墻不出馬頭墻,呈硬山式。
后天井進深較淺,明間為下沉式天井,石板鋪墁,階沿為青石。左右次間為單層廡廊,下各設5級臺階至寢堂。
廡廊梁架前后分別與享堂后檐和寢堂前檐搭牽,二架三檁外帶挑檐。單坡屋頂,屋面小青瓦鋪蓋,檐口安裝瓦飾件。
寢堂面闊3間,進深4間,八檁七步架,2層結構。明間面闊同享堂,次間面闊小于享堂次間,因為通面闊縮減。寢堂明間不減柱,后金柱后為供奉祖宗之神位。次間為木板地面。西次間后部設木樓梯登至2層。前檐步不設樓板,為徹上明造。2層平面特征與1層基本相同,松木樓板地面。
屋面為前后雙披水小青瓦頂,小青瓦砌筑瓦脊,前后檐口安裝花沿、滴水瓦件。東西兩山墻不出馬頭墻,呈硬山式。
和順堂排水系統(tǒng)有室內、室外兩種設置。室外排水以露明排水溝為主,寢堂后檐水溝圍砌在墻體外側,緊靠墻根;東西兩邊由于前低后高,以地表自然排水為主。室內后進以天井排水,前進天井泛水至東西山墻外側(見圖3)。
和順堂始建于清同治年間,雖然規(guī)模不大,但作為古戲臺群中的一座,同樣富含大量的工藝做法、布局等信息,是研究祁門古戲臺的一個重要實物遺存,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
和順堂因地制宜,依山傍水而建,選址科學,內部空間布局緊湊合理,具有較高的科學價值。
現(xiàn)存的是石柱礎、木雕斜撐雕刻精美,體現(xiàn)了徽州傳統(tǒng)公共建筑高超的營造技藝,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古戲臺作為一種演出場所,不僅有娛樂功能,更有宗族教化功能,一方面可以維系宗族的血緣關系,徽州人講究忠孝節(jié)義、尊祖敬上,演戲時打開享堂的隔門,可與祖宗同樂,使人感到宗族的榮耀;另一方面體現(xiàn)出宗族的威嚴。祠堂是執(zhí)法的場所,通過演戲既處罰了違法和觸犯村規(guī)民約的族人,由他們出資請戲班演出,既教育了全村人,又起到警世的作用。
徽州古戲臺延續(xù)至今,其傳統(tǒng)的非物質文化內涵多數(shù)已無法體現(xiàn)。在“讓文物活起來”大背景下的今天,如何讓既包含豐富的文化內涵,又有著豐富的文化外延的徽州古戲臺“活起來”是值得我們深思,并不斷探討、實踐的一個緊迫而長遠的話題。
[1] 陳 琪.藏在宗祠里的徽州古戲臺[J].中國文化遺產,2013(15):42-49.
[2] 畢忠松.徽州古戲臺聚福堂建筑形制分析[J].黃山學院學報,2014,16(5):73-76.
[3] 畢忠松,吳麗麗.徽州敦化堂古戲臺建筑形式探析[J].長江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11(29):15-18.
[4] 章望南.徽州古戲臺及其建筑藝術[J].中華民居,2008(Z1):4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