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術山
21世紀是信息化、大數據爆發(fā)的時代,各種網絡、電子設備、高科技充斥著人們的生活。新媒體時代的發(fā)展影響著人們的生活觀、價值觀,同時也在潛移默化地改變著博物館的展覽方式。國內許多博物館都已建立自己的網站,陸續(xù)豐富網頁內容,建立龐大的文化庫,以便廣大觀眾能夠及時、便捷地了解到文物相關知識,了解每個展覽的整體環(huán)境情況。但是大部分博物館在這方面的建設還比較落后,為了不斷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個性化需求,博物館要加強自身信息化建設,通過網上觀眾的反饋,選擇可取的意見及時進行網站修改,并不斷維護、更新,著力打造智能化博物館,激發(fā)觀眾親自體驗博物館文化的興趣,品味博物館承載的文化內涵。
近年來,由于人們開始慢慢注重精神文化的品質和幾檔關于博物館的節(jié)目的陸續(xù)播放,博物館越來越受到大家的重視,博物館展覽也越來越具有開放性、社會性。依賴于網絡的發(fā)達,觀眾可以從網上搜索到不同博物館的展覽主題和開放日期,也可在網上大概了解每個展覽的概況,參觀展覽不再受時間和地域等因素限制。媒體傳播的發(fā)展拓展了博物館的受眾群體,學者、工人、普通百姓紛紛對于博物館展覽產生極大興趣。博物館文化事業(yè)的發(fā)展標志著我們社會整體的教育范圍越來越廣泛,社會文化程度也在逐漸提高。
大數據顯示,大部分游客去外地游玩的時候,參觀當地博物館是大家的首要選擇。在物質水平提高的基礎上,人們對于精神文化的需求開始有了更高標準。博物館在人們心中一直是一個莊嚴、神圣的文化傳播場所,甚至被貼上“老古董”的標簽印象,將新媒體技術巧妙地運用到博物館展覽設計中,走一條創(chuàng)新設計之路,達到“創(chuàng)新”與“傳統(tǒng)”的結合,會使展覽設計以嶄新的面貌奉獻給廣大觀眾,同時滿足觀眾精神上和視覺上的需求,進一步推進國民文化素質的培養(yǎng)。
傳統(tǒng)博物館展覽的設計形式手法比較單一、乏味,不能滿足觀眾對于展覽環(huán)境的高標準需求。在科技高速發(fā)展、新媒體時代來臨的背景下,各種新科技、新工藝開始運用到展覽設計中來滿足人們個性化的需求。在博物館展覽中,陳列設計在滿足觀眾學習和了解歷史知識的基礎上,還要體現觀眾與文物展品的互動性,鼓勵觀眾去了解文物展品的內在特性,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例如天津博物館承辦的“琉光溢彩——王桐發(fā)先生捐贈玻璃器展”,在展覽設計中,為了讓觀眾更好地了解多姿多彩的玻璃器皿制作過程,博物館工作人員專門去尋找制作玻璃器皿的老師傅,拍攝了一段制作工藝玻璃的視頻,在展廳的特定區(qū)域運用多媒體設備進行循環(huán)播放,靜態(tài)的文物與動態(tài)的視頻效果相互輔助,給觀眾以感官和視覺上的雙重沖擊,讓觀眾真正了解了文物形成的過程,對整個展覽主題有了更好的認識。
文物是一個有著深厚文化內涵、在觀眾眼里卻披著神秘面紗的實物,許多觀眾不能一眼看透文物的文化價值與歷史背景,這就需要文獻記載和一些專家對于展品的解讀來幫助人們更好地了解展品。新媒體技術作為新的媒介,可以更好地將文物信息內容通過立體、三維的方式呈現出來,并輔助文字說明,將文物很好地融入圖片、動畫之中,給予觀眾視覺上的沖擊力。例如天津博物館承辦的“龐貝古城”展覽,在展廳的中間區(qū)域利用全息投影技術復原了一個原汁原味的龐貝古城庭院場景,實物與虛擬景象的結合,使觀眾一走進這個區(qū)域仿佛回歸到了幾千年前的龐貝,設身處地地感覺到在上千年前異國他鄉(xiāng)的城市面貌、生活氣息。大部分展覽設計在結尾的部分都是一帶而過,而此次展覽在結束的部分特別制作了一個讓觀眾流連忘返、意猶未盡的設計。展覽的結尾處是一個半封閉的空間,區(qū)域中心是一件人體雕塑,掙扎的四肢表現出火山來臨時那種渴望求生的本能,墻面四周的投影是經過電腦技術處理剪輯的火山爆發(fā)、海嘯洶涌的景象,加上音效的配合,更加逼真地烘托出火山爆發(fā)時的慘狀,表現人類在自然災害面前的無能為力。結尾處這一點睛之筆可以引發(fā)觀眾的深思,思考我們當下的社會生活,從中汲取教訓。
長久以來,博物館展覽設計方式是本著讓“文物自己說話”的思路,除了簡單的文字說明之外,幾乎不提供過多解讀文物的信息,意在讓觀眾以自身文化積淀為基礎去了解文物、剖析歷史。但是博物館是面向大眾開放的,不同的人知識水平不一樣,為了讓大多數觀眾能夠“看懂”并了解文物,許多博物館開始使用語音導覽系統(tǒng)。在每個展廳門口放置自助裝置,觀眾可以通過指定的APP軟件掃描二維碼,交付押金獲得免費使用權,用完歸還即可。每件文物的說明牌都會編制語音號碼,觀眾可以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文物,在語音解說設備上選擇性聆聽文物的各種信息,極大地提高了觀眾的觀展熱情。
新媒體技術的應用可以涉及展覽的各個方面,屏幕、投影與聲光電的結合營造出符合展覽主題的氣氛,語音導覽、觸屏互動技術調動觀眾的積極性。這些科技的運用都是為了把更好、更全面的文化信息傳遞給公眾,通過立體化、多元素的風格吸引更多的觀眾,達到博物館傳播知識、教化育人的初衷。
在新媒體技術席卷而來的沖擊之下,許多博物館為了吸引更多的觀眾,如囫圇吞棗般地將各種新媒體技術運用到展覽設計之中,其場景效果毋庸置疑,足以讓觀眾眼花繚亂,但是過度地應用各種聲、光、電混合展覽技巧,很容易讓甫一進展廳的觀眾產生暈眩的感覺。說到底博物館展覽還是應保持初衷,我們是一個通過文物歷史知識來教化、培育廣大觀眾文化素質的場所,如一個隨時開放的社會大課堂一般等待著前來尋求知識的人。博物館展覽設計是要通過新媒體技術打扮好這個“社會大課堂”,但是各種技術的運用要適“度”,以免過猶不及。
新媒體技術的運用可以吸引眾多觀眾的眼球,各種炫技的設備也會使人們產生極大的好奇,但是過度的高科技展覽形式運用就會使觀眾忽略了文物本身所表達的文化內涵,這種喧賓奪主的展覽設計方向是與博物館展覽的初衷相違背的,如不及時糾正將失去展覽真正的意義。新媒體技術的運用要與展覽的主題環(huán)境、實際情況相結合,展覽的重點是文物,是向大眾傳播文化,所有的設計造型、科技運用都是為了更好地展現文物,如果展覽設計原則脫離了展覽本身的目的,那么新媒體技術的運用就毫無意義。
在確立展覽主旨的基礎上,新媒體技術的運用一定要保證其穩(wěn)定性和持久性。博物館一般的臨時展覽展期大概是兩至三個月,常設展則要幾年。一些展覽為了趕工期沒有完全調試好設備就直接使用,這會給展覽后期造成諸多麻煩。如果展覽設計中配有新媒體技術,例如全息投影技術、多媒體展示、VR等高新設備,就需要網絡程序、軟件和硬件等同時運作,任務量繁重,并且不容出現絲毫差錯。否則一旦出現疏漏,就可能中斷展示,影響展覽整體效果,從而擾亂了觀眾的參觀進程,產生極壞的影響,因此新媒體技術的穩(wěn)定性和持久性是至關重要的。
新世紀各種科技飛速發(fā)展的情形下,博物館展覽設計方式也應該緊隨時代潮流,用新媒體技術合理地詮釋各民族、各地域古老的文化內涵,以一個嶄新的展覽空間面貌來迎接廣大觀眾。新媒體技術合理運用可以使展覽空間更加具有整體性、關聯性,以動態(tài)、三維、多元化的方式拉近觀眾與文物之間的距離,使觀眾更好地了解展覽所傳達的文化精神內涵。博物館作為一個城市的文化標識,應時刻保持創(chuàng)新精神,合理地、有選擇性地融入新技術,展現自身深厚的文化底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