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波
語言發(fā)展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如何挖掘文本中語言教學的信息資源,建構(gòu)合理的言語表達實踐序列,提高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呢?筆者結(jié)合低年級教學案例,淺析自己的想法。
學生說話時常存在著用詞不當、語無倫次等諸多問題。小學階段語言成長的第一步就是要學會說好一句話,即初步掌握表達的基本要領(lǐng)與規(guī)則,在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中,正確、規(guī)范地使用語言。
要說好一句話,首先得在腦海中建立句的概念,把句子說完整,把句意說清楚。如教學《我叫“神舟號”》中“一天晚上,一艘飛船在太空散步”這句話時,教師指一名學生讀一讀,說說從中知道了什么,引導概括出時間、地點、人物和事件,了解句子的基本要素。
語言和思維相輔相成,彼此相互依存。在任何一句話中,各個語言要素間都存在一定的先后順序和結(jié)構(gòu)關(guān)聯(lián)。厘清句子內(nèi)部的邏輯關(guān)系,培養(yǎng)思維的嚴密性和表達的條理性,是學習規(guī)范表達的重要內(nèi)容。
如教學《稱象》一課,從“ 曹沖稱象的步驟”著手開展語言訓練,我故意打亂了句子順序,請學生給它們“排排隊”;接著引導學生用“先”“然后”“再”“最后”把“句子長龍”接起來,讀一讀,感受連詞的作用;最后讓學生運用連詞說一說幫助媽媽洗碗或掃地的過程。
對于低年級學生而言,正確運用詞語是準確表達的基礎(chǔ)。理解詞語的意思,尤其是加強對近義詞的鑒別,對于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至關(guān)重要。
在《蝸牛的獎杯》一文中,“唯恐別人不知道它是飛行冠軍”“生怕被別人偷了去”兩件事情相比較,蝸牛最怕的是什么?如果將“唯恐”和“生怕”交換運用,妥當不妥當呢?“獎杯丟失”當然比“別人不知道它是冠軍”嚴重多了,小蝸牛更害怕、擔心。學生洞察了主人公的內(nèi)心世界,體會到了作者用詞的傳神和考究。
在正確、規(guī)范表達的基礎(chǔ)上,提升語言的豐富性、形象性和感染性,使學生樂于表達,自由表達,是低年級教學的美好追求和向往。
低年級學生的語言簡單,想讓他們的表達日趨清晰,需引導他們感悟語言文字的特點,學習言語表達的技巧和方法。
如《鳥島》一文中“每年春天,天氣變暖,湖水解凍,一群一群的鳥兒就陸續(xù)從遠方飛來”的“ 一群一群”和“ 陸續(xù)”是什么意思?直接把句子寫成“鳥兒從遠方飛來”行嗎?為什么?通過細細品味,學生“看”到了鳥兒遷徙的壯觀場景,這些文字因此變得立體、鮮活了。
生動的描寫常使讀者如臨其境。生動的表達離不開一定的語言積累,更離不開豐富多彩的想象。
《美麗的丹頂鶴》一文讓學生感受到了想象的神奇。“它的頭頂就像嵌著一顆紅寶石,鮮紅鮮紅的……”作者把丹頂鶴頭頂上的紅色羽毛想象成了什么?讀著這句話,你的腦海里出現(xiàn)了什么畫面?能像作者一樣展開豐富的想象生動地說一說果園里水果的樣子嗎?
以原文“終點”為“起點”,展開聯(lián)想,創(chuàng)造屬于自己的新故事情節(jié),升華個人的閱讀體驗,是學生喜聞樂見的表達形式。教師應立足語用,用鮮活的事例激發(fā)學生內(nèi)心的表達欲望,促進學生言語體系的自我發(fā)展和完善。
《我應該感到自豪才對》中的小駱駝,在了解了駝峰、腳掌和睫毛的神奇作用后還會感到自卑嗎?一天,他又遇上了“老朋友”小紅馬,會怎樣說,怎樣做?學生爭先恐后地交流自己創(chuàng)編的情節(jié)。
立足語文課堂,挖掘文本語言的范例價值,用智慧啟迪想象,用實踐叩開語用之門,堅實地邁好每一步,才會遇見言語表達的一路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