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瑜
(徐州幼兒師范高等??茖W校,江蘇 徐州 221000)
烏蘭托噶,內蒙古族音樂家,國家一級作曲家。他的作品以情感細膩、感人至深著稱。烏蘭托噶是一位用靈魂書寫歌曲的藝術家,他的作品就是他的生活,童年時代托噶的生活過于艱苦,正是由于過多的對這些苦難命運的品嘗,使得敏感的托噶體察到蒙古音樂的美妙,同時也使他由此遠離了華麗造作和裝腔作勢,從而走進了普通百姓的心間,去體驗現(xiàn)實生活中的歡愉悲涼。代表作品有交響組曲《呼倫貝爾交響詩》;交響曲《騎士》;電影音樂《季風中的馬》;歌曲《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天邊》、《回家吧》等500余首。其中為大多數(shù)人所熟知的就是這首《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
本曲的詞作者為席慕容,蒙古族,代表作《七里香》、《一棵開花的樹》、《無怨的青春》等。
《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旋律的行進特點多為音和音調的重復使用,運行規(guī)律多為重復中有變化,變化中不失重復。這種重復、變化的手法在蒙古族的歌曲當中運用相當普遍,這也是蒙古族音樂區(qū)別于其他民族音樂的顯著特點。
蒙古族音樂的旋律線條多以級進、大跳為主,旋律行進多為波浪式形狀,且節(jié)奏平穩(wěn)、旋律流暢,以抒情類作品為主。這也與蒙古族優(yōu)美的自然環(huán)境和語音音調息息相關?!陡赣H的草原母親的河》就是根據(jù)蒙古民間音樂的基本特征發(fā)展形成的。
《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旋律并沒有運用過多的創(chuàng)作手法,調式調性單一,整首作品沒有出現(xiàn)任何變化音級。在蒙古族音樂中6/8拍這種相對特殊的節(jié)奏型在傳統(tǒng)聲樂作品和現(xiàn)代聲樂作品中都是較為少見的,但這此烏蘭托噶先生就打破了蒙古族音樂中“節(jié)奏性弱,曲調性強”的傳統(tǒng)觀念,采用6/8拍這種相對活潑、訴說性的節(jié)奏性。其實從歌詞中就不難看出,6/8拍的節(jié)奏型對于這首作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父親曾經(jīng)形容草原的清香,讓他在天涯海角也總不能相忘。”那歌詞的第一句舉例,反復讀上幾遍就能明確的感覺到,除了6/8拍這種節(jié)奏型以外,其他的節(jié)奏型都或多或少無法將歌詞表達的那么和諧與自然,6/8拍的節(jié)奏型讓整首作品充滿輕盈、靈性的感覺,且又不缺乏擴展延伸的寬廣氣息。音樂的甜美、恬靜給人一種從頭到腳撲面而來的畫面感。
曲式結構為A+B+C不帶再現(xiàn)的三段曲式,調式調性結構單一,采用蒙古族民歌常用的A羽調式,旋律朗朗上口,輕盈灑脫。
樂段的第一個部分共由13個樂節(jié)組成,音樂主題十分鮮明,前三小節(jié)強調主音和主功能,由主和弦的三個和弦音6、1、3重新排列構成,4-6小節(jié)則是在前三小節(jié)的基礎上利用音程的變化,級進,和聲色彩的變化等方式發(fā)展音樂,生華主題,結束音落在主和弦的五音上,留下發(fā)展的空間,7-9小節(jié)進入到下屬功能方向,10-11小節(jié)持續(xù)這種變化,在第12小節(jié)旋律進行到屬方向,13小節(jié)回歸到主音。
第二樂段從第14小節(jié)開始,樂段由屬和弦強勢起步,然后主和弦與屬和弦交替出現(xiàn),音樂情緒不穩(wěn)定,音樂發(fā)展的內在沖突不斷加強,歌曲的主題在突破與矛盾中被反復鞏固、強調,并且在屬音上持續(xù)12拍,強調屬功能的同時強調了大和弦的色彩,將歌曲的張力無限伸展開,把歌曲的情感宣泄推到最為激烈的地步,為進入歌曲副歌部分做好了充分的準備,連接一、三樂段的柔和與高亢。
第三樂段由16個樂節(jié)構成,這一部分和弦走向基本為:主和弦行進到下屬和弦,再由導和弦回歸到主和弦的這一順序。這種一、四、七級的大跳也使得高潮旋律得到充分的拉伸,將情感宣泄達到極致,與第一段含蓄的情感表達形成鮮明的情緒對比,講歌曲中哀傷、憂愁、喜悅的復雜情感變化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
《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的鋼琴伴奏是由徐威編配的,針對歌曲的特點,編配者采用了幾種不同的伴奏織體寫作,以分解和弦為主,音群、節(jié)奏逐漸密集,讓旋律從開始寧靜、安逸的氛圍中逐步發(fā)展起來。樂段最后又運用長節(jié)拍的琶音織體形式襯托強調結束感,旋律中各種所要表達的思想情感按照不同的伴奏形式也盡情展現(xiàn)出來,且伴奏音樂旋律簡潔,和聲效果明顯,氣氛渲染到位,使整首歌的旋律線條與和聲效果一氣呵成,達到錦上添花的作用。
鋼琴伴奏在前奏的部分較自由灑脫,左手由簡單的琶音與分解和弦組成,右手旋律則以八度、重復形式出現(xiàn),這樣更能營造出寬廣自由、延綿不絕的音樂意境,像是在蒙古廣闊的大草原上放聲歌唱。演奏時注意使用指尖的力量,聲音集中,伴奏的速度、力度以及踏板的清晰度也要掌控好,細膩的處理鋼琴伴奏才能使歌曲的情緒得到充分的渲染升華。
進入主旋律,伴奏織體發(fā)生了變化,左手部分由前面的四分、十六分音符分解和弦變成八分柱式根音彈奏,音樂情緒逐漸冷靜下降,為“我”的娓娓道來營造寧靜的氣氛。右手聲部以八分音符為一拍輕輕補充相對應的和弦音,彰顯6/8拍充滿靈動性的特點,以訴說的口吻給人一種走走停停、欲說還休的微妙感覺。彈奏方面注意拍子強弱和音樂的自然流暢。
第一句演唱完之后,右手伴奏織體又變?yōu)槭忠舴?,音樂又逐漸向上發(fā)展、流動起來,眼前好像真的呈現(xiàn)出了母親描繪的奔騰的大河浩蕩。左手聲部用和聲襯托的方式演奏和聲的長音,又用長拍的和弦琶音感嘆的形式懷念遙遠的家鄉(xiāng)。演奏時注意句與句的連貫與踏板的清晰度。
第二部段開始,主屬和弦交替使用,音樂的發(fā)展風格驟變,伴奏部分首先由右手演奏緊張的十六分雙音下行模進手法和左手相對應的八分分解和弦伴奏音型,這樣的處理既填滿了前兩句的長音哼唱,強烈襯托旋律部分,又使得音樂發(fā)展沖突不斷加強,為下一句的進入代入新鮮感。接下來在旋律的不斷交替中,伴奏織體主要也是選用密集緊湊的十六分音符上行爬進,到30小節(jié)開始整首歌曲的音樂張力被逐漸拉開,音樂發(fā)展沖突持續(xù)加強,伴奏部分右手進入緊張急湊的琶音上行與左手演奏的八度下行音階形成鮮明對比,音樂沖突達到頂峰,整首歌曲的張力被徹底拉開,強烈的音樂情感被硬生生的從第一段的風景畫中撕扯開,音樂情緒被推到進入副歌前的最高點。此段 將第一段柔美舒緩的音樂情緒與第三段高亢激昂的情感宣泄緊密連接在一起,達到極致的音樂效果。
第三部進入全曲高潮,旋律方面多為傳統(tǒng)的蒙古族音樂風格,大跳、八度、音符的重復疊加將之前的含蓄柔情徹底拋開,情感宣泄達到極致。伴奏方面以右手柱式和弦與左手十六分音符完整的急切琶音為主,烘托出旋律中激動、哀愁、多種復雜的情感活動,讓聆聽著忍不住淚水奪眶而出。“雖然已經(jīng)不能用,不能用母語來訴說,請接納我的悲傷我的歡樂,我也是草原的孩子啊,心里留有一首歌……”渾然開闊的旋律框架與歌詞勾勒出一幅和諧的草原畫卷達到了詞與曲的完美統(tǒng)一,同時也需要鋼琴伴奏的清晰詮釋三者共同構建出珠聯(lián)璧合、相得益彰的美妙關系。
歌曲《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的編配者徐威使用的多種鋼琴伴奏織體都較為常見,正是這些簡單的排列組合使得整首歌曲的旋律與鋼琴伴奏達成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也側面體現(xiàn)了編配者超高的創(chuàng)作思維邏輯和對整首作品透徹的情感領悟,從而使得歌曲的藝術性得到完美的體現(xiàn)。
在聲樂歌曲演唱的過程中,鋼琴伴奏已成為必備要素,一首歌曲的完整演繹需要演唱者與伴奏之間默契配合。需要兩者各有特點,又要有內在聯(lián)系,平衡且統(tǒng)一。因此能否成功的演唱一首歌曲取決于兩者之間配合的默契程度。例如在演繹本首作品時,從演唱者的角度:首先要認真朗讀歌詞的內容,體會歌詞字里行間的意義,如“父親”、“草原”、“相忘”、“母親”、“愛”、“大河”、“浩蕩”、“漂泊”等詞語,需要注意語氣、咬字等問題。其次是要關注歌曲旋律的走向,眾所周知,旋律緊張急湊的上行跑動多為表現(xiàn)寬廣、激動的情緒,旋律下行行進與之相反,多為表現(xiàn)安靜、消極的寓意。在本首作品中第二段結尾“母親的河”一句不僅要注意情緒緊張變化,還要表現(xiàn)出由弱到強的力度處理,充分變現(xiàn)內心思念家鄉(xiāng)故土的思想情感。而從伴奏的角度,此時也需發(fā)揮劇烈的推動、渲染效果,營造緊張、激動的氛圍。
一個好的的聲樂藝術指導既要擁有扎實的鋼琴功底,又要配合盡力演唱者完美演繹作品。另外還要正確理解音樂表達的思想情感,深化音樂情緒,合理使用踏板,尊重原曲速度,突出伴奏特點,與此同時又不可喧賓奪主,要注意音量的調節(jié)。有的時候為了保證效果,在演唱者出現(xiàn)節(jié)奏不穩(wěn)、失誤、唱錯時要能及時進行調整,與演唱者的呼吸、換氣對位準確,保存歌曲的完整性,使得整首作品的藝術性得到充分的展現(xiàn)。
在演唱的過程中,演唱者與伴奏之間應建立良好的合作意識,確定情感基調,兩者對于歌曲的想法、建議也應及時交流討論,統(tǒng)一意見。
總之,注意到這些問題,在演繹聲樂作品的同時做到旋律與伴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兩者擰成一股勁,這樣就能達到珠聯(lián)璧合、相得益彰的完美效果。
每部作品都有自己獨特的和聲語言,希望通過分析這部作品的鋼琴伴奏引起更多人們關注和了解這部作品,從而更深入理解作曲家在這部作品中所要表達的深意,以使人們在演奏和演唱這部作品時能更準確把握作品精華所在,并獲得深刻的感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