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知的相融會,當然不是一蹴可就的事,多少人都因為情知的矛盾而無所適從的迷惑著。所以博學、審問、慎思之后,要加上一番明辨的功夫,為學就要明辨為學的層次?!抖Y記》中的《大學》篇就是論說這層次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比酥懒俗约荷畹哪康模ㄖ梗?,就有致力的正鵠(有定)了,有了正鵠,虛靈的心得到著落,才能夠漸漸地“靜”下來,也就是“正心”。這只是理智上的認識要如此,還不十分可靠。待到感情也“安”于如此,才能堅守不移,也就是“誠意”。所以又說,“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教與學的人都應該似這般一步步地走上去。先生的職責是教,學生的本分是學。所教與所學是求真、求善、求關,已經(jīng)“知止”了?!坝卸ā绷藳]有?能“靜”而“安”了沒有?能“慮”而“得”了沒有?教與學的人可以自己去問自己。曉得了自己的造詣,就該“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傅庚生《國文教學識小篇》
傅庚生(1910-1984),遼寧人。教授,唐研究學者。1979年加入中國作家協(xié)會。從事中國古典文學的教學和研究,專于隋唐五代文學。著有專著《中國文學欣賞舉隅》《中國文學批評通論》《杜甫詩論》《國語選》《文學鑒賞論叢》等。
摘編自饒杰騰編著《民國國文教學研究文叢·總論卷》。語文出版社2016年6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