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輝
近年來,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在中國教育界特別是語文教學領域受到了廣泛而持久的關注,批判性思維對語文課程的重要意義也正在為越來越多的人所認同。盡管任何語言運用方式(聽、說、讀、寫)都需要批判性思維能力作為內(nèi)在支撐,但由于當前語文課程的特性,語文教學對批判性思維的培養(yǎng)首先出現(xiàn)在閱讀教學和寫作教學中,尤以在閱讀教學方面的成果最為突出。
本文所說的“批判性閱讀”即指在批判性思維指導下進行的閱讀行為。批判性閱讀理論主張,讀者在閱讀文本時應當準確地把握作者的原意或意旨意義(即發(fā)話人意圖傳遞的意義)。不過,相關著作并未就如何把握原意提供具體且可操作的指導。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可能有很多,其中比較重要的一點是,批判性思維的研究者大多來自哲學界和邏輯學界,主要關心論證的要素如何影響論證的品質,而對自然語言運用的研究成果關注較少。實際上,語言交際中把握發(fā)話人原意的過程并不簡單,同樣需要做出大量的理性活動,背后的能力也與批判性思維頗多相通。
因此,筆者在本文中介紹了一些語用學研究成果,并據(jù)此對經(jīng)典散文《背影》的部分意義做出分析,期望借此為批判性閱讀及其教學提供一些更為基礎的工具。
一、關聯(lián)理論概覽
關聯(lián)理論(Relevance Theo-ry)是基于認知科學的語用學理論,由斯珀波和威爾遜于20世紀80年代正式創(chuàng)立,代表作為《關聯(lián):交際與認知》。這一理論的核心觀點可以大致概括如下:語言交際是一種“明示一推理”交際,交際中的語句意義對于意旨意義來說具有欠明性,受話人需要通過推理復原發(fā)話人的意旨意義,這一復原過程是在關聯(lián)原則的指引下完成的。關聯(lián)理論內(nèi)容非常豐富,限于篇幅,本文只能稍作展開。
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可以用于對人們意圖傳遞的意義進行一定的編碼。但是,交際中的語句實際上并不會對意旨意義進行完全忠實的編碼。比如小學生向老師告狀說“他推我”,這個語句描述的是說話前已發(fā)生的情況,而其中沒有任何語言符號是用于編碼事件發(fā)生的時間的。同時,也不是所有的意旨意義都會在交際中得到編碼,比如所謂的“言外之意”就是如此。當一位女性穿著新買的衣服問自己的男友是否漂亮時,她的男友回答:“今天這天氣是真好?。 边@個答句意在傳遞“你穿這衣服不漂亮”這個意義,然而答句本身對這個意義完全未作編碼。據(jù)此,關聯(lián)理論將交際中的意義分為三類:
a.編碼意義(encoded mean-ing),由語言符號本身負載的意義,如“他推我”;
b.顯義(explieature),由編碼意義進一步擴充得到的意義,如“他(剛才)推我”;
c.寓義(implieature),由顯義結合語境中的其他信息推出的意義,如“你穿這衣服不漂亮”。
語句本身的欠明性決定了語句不是發(fā)話人意圖的直接表征,而只能是指向發(fā)話人意圖的證據(jù)。受話人要根據(jù)語句來推斷、復原發(fā)話人的意旨意義,在推斷方向上就需要一定的指引。關聯(lián)理論認為,交際的一般目的是獲得關聯(lián)。這里的“關聯(lián)”是專用術語,有其固定內(nèi)涵:一個語句或現(xiàn)象對個人是有關聯(lián)的,即該語句或現(xiàn)象在個人當時可以構建的語境中具有正面認知效果。
這里所說的“正面認知效果”包含下面三種情況:
a.語境蘊涵,語句信息和語境信息一起通過演繹推理得到新的信息;
b.獲得增力,新的信息使得原有的語境信息真實度提高,更為可信;
c.矛盾和代替,新的信息與原有語境信息矛盾,且新信息更為可信,最終信息接受者接受了新信息,同時在記憶中消除原有的語境信息。
關聯(lián)原則的具體內(nèi)容如下:
a.認知關聯(lián)原則:人的認知傾向于追求最大關聯(lián)(用盡量少的加工努力獲得盡量多的正面認知效果)。
b.交際關聯(lián)原則:每個明示交際行為都傳遞了關于自身的優(yōu)化關聯(lián)推定。
優(yōu)化關聯(lián)推定的含義如下:
a.明示的信號具有足夠關聯(lián),值得受訊者(如受話人)付出加工努力;
b.明示的信號是與訊遞者(如發(fā)話人)的能力和偏好相匹配的最為關聯(lián)的信號。
簡單地說,語言交際就是發(fā)話人通過發(fā)出話語鼓勵受話人追求正面認知效果的行為。由于語言交際的基本形式是當面交際,發(fā)話人不會期盼受話人漫無邊際地追求關聯(lián),而受話人也需要盡快對發(fā)話人的交際行為作出反饋,因此,受話人不會也不需要無休止地去尋找可供加工的語境信息,再無休止地推出內(nèi)容各異的語境蘊涵。恰恰相反,基于優(yōu)化關聯(lián)推定,受話人會選擇那些可能最易為交際雙方所想到的語境信息幫助加工語句,一旦得到具有關聯(lián)的解釋,就會停止加工,把得到的解釋當作發(fā)話人的意旨意義。
關聯(lián)理論對語言交際中的歧義消除、語義調整、寓義推導等語用現(xiàn)象具有很強的解釋力,下面各舉一例。
先看歧義消除?,F(xiàn)在很多公共場所都立有“小心地滑”的牌子。從表義上看,這個牌子是有歧義的:它既可以表示“請對地面的光滑加以小心”,又可以表示“請小心地滑行”。實際上,有些用機器翻譯的英文提示語就是“Carefullv Slide”。而我們之所以不會首先選擇“請小心地滑行”這個意義,恰恰在于對關聯(lián)的考慮:我們知道了地面光滑,就會推出可能滑倒以及應該采取何種對策以避免滑倒(語境蘊涵),但我們無法從“在地面上小心滑行”得出任何正面認知效果。(比如如果我們在地面上小心滑行,會怎么樣呢?)既然只有第一種釋義具有關聯(lián),那么這就是立牌者意圖傳遞的意義。
再看語義調整的例子。上海的公交車上有一條提示語:“請給需要幫助的乘客讓個座!”如果我們嚴格按照“需要幫助的乘客”的編碼意義來理解這句話,就會做出如下推理:
(1)a.請給需要幫助的乘客讓個座!
b.需要兌換零錢買票的乘客是需要幫助的乘客。
c.所以,請給需要兌換零錢買票的乘客讓個座!
但是很明顯,沒人會認為(1c)包含在這條提示語的釋義當中。究其原因,仍然是關聯(lián)的考慮在起作用:給某位乘客讓座是為他提供幫助,只有能解決問題的行為才算是幫助,所以讓座要能夠解決該乘客面臨的問題;由此可知,該乘客面臨的問題是需要座位(語境蘊涵),而兌換零錢的乘客所需并非座位,故而可以排除。因此,提示語中“需要幫助的乘客”其實并不指任意的需要幫助的乘客,而是“在座位方面需要幫助的乘客”。
最后來看一個寓義推導的例子。假設甲和乙正在餐廳共進午餐,乙的朋友丙恰好經(jīng)過,與他們聊了一陣后先行離開。丙離開后,甲和乙之間發(fā)生了如下對話:
(2)甲:這小伙子(指丙)真能說!
乙:北京人都這樣。
很顯然,甲會認為乙的意旨意義是“丙是北京人”(省略式直言三段論)。再假定甲、乙共享如下語境信息:
(3)a.北京人都愛吃炸醬面。
b.北京人都好面子。
c.甲希望找個北京人當助理。
d.乙希望找個北京男人當女婿。
這時,甲當然可以進一步推出“丙愛吃炸醬面”“丙好面子”“丙可能給自己當助理”“丙可能給乙當女婿”這些語境蘊涵,但他一般不會認為這些都是乙的意旨意義。這是因為乙的語句只具有“北京人都這么能說”的顯義,表明乙的意圖是讓甲在“丙真能說”和“北京人都這么能說”兩個命題間達成關聯(lián)。乙的話并未同時表明乙有意讓甲調?。?)中的信息。
在上述情境、共享語境信息不變的情況下,假設甲、乙的對話是如下內(nèi)容:
(4)甲:這小伙子(指丙)真能說!
乙:你不是說你想找個北京人當助理嗎?
這時,甲可以得到兩個寓義——“丙是北京人”和“丙可能給自己當助理”。(2)和(4)之所以有不同的寓義,是因為乙的語句提供了關于不同意圖的證據(jù)。
(4)中乙的語句表明,他意圖讓甲調?。?c)這個語境信息。
如果甲、乙間的對話實際如下:
(5)甲:這小伙子(指丙)真能說!
乙:北京人都這樣。(看著甲)北京人!
在這種情況下,甲除了得到“丙是北京人”這個寓義外,當然還可以通過調?。?)中的信息得到更多的語境蘊涵。但這些語境蘊涵是否是乙的意旨意義則難以斷定,因為乙重復“北京人”,僅僅表明其意圖是讓甲圍繞“北京人”這個概念搜尋相關信息,但并未對具體的搜尋方向提供任何證據(jù)。這時,乙的意旨意義是朦朧的,甲要為自己最終的理解承擔相應的責任。
(2)~(5)表明,發(fā)話人意圖在交際中可以是從強(明確)到弱(模糊)漸變的,與之相應的寓義也是從強到弱的連續(xù)統(tǒng)一,而非絕對的有、無之別。
在關聯(lián)理論看來,文學實質上也是“明示一推理”交際,因此文學文本的理解機制與日常語言交際并無本質不同,二者的區(qū)別主要在于可供使用的資源:相比日常語言交際,文學交際中的讀者不必對文學文本作出即時反應,因此有更多的時間和智力資源可供使用,可以盡量擴大語境,更好地評估解讀過程,追求最大關聯(lián)。下面,我們以《背影》的解讀為例,看看關聯(lián)理論指導下的文本解讀能為我們帶來哪些啟示。
二、《背影》的解讀問題
作為中國現(xiàn)代散文的名篇,《背影》歷來受到解讀者的青睞。本節(jié)要討論的解讀主要與作者的兩句反語有關:
行李太多了,得向腳夫行些小費才可過去。他便又忙著和他們講價錢。我那時真是聰明過分,總覺他說話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終于講定了價錢……他囑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涼。又囑托茶房好好照應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們只認得錢,托他們只是白托!而且我這樣大年紀的人,難道還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現(xiàn)在想想,那時真是太聰明了!
從我們掌握的材料看,目前對這兩次反語的理解大致有兩種。一種是籠統(tǒng)的說法,如兩次反語反映了作者當時自作聰明、后來對父愛深沉的理解和愧悔、自責的心情,但往往并未說明朱自清緣何意識到自己是自作聰明、反語又如何能夠表現(xiàn)父愛深沉。還有一種觀點認為,兩次反語的意思是作者后來認為自己當時太愚蠢,“愚蠢就愚蠢在把自己的事當成別人的事,竟然站在一邊旁觀,而且無關痛癢地評價父親為自己所做的一切”。在筆者看來,這部分內(nèi)容的解讀仍值得思考。
首先考慮第一句反語。這里遇到的第一個問題是:“總覺得他說話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究竟是什么意思?下面兩種釋義(顯義)都有人支持:
(6)a.朱自清認為父親講價顯得吝嗇,插嘴是阻止父親繼續(xù)講價。
b.朱自清認為父親講價錢的話語不夠有效,自己插嘴是要親自講價。
不少教師都選擇了(6a)。但是這個解釋有一個問題:前文作者清楚地交代了當時家境的慘淡,如果明知家境慘淡仍要在小費上大方,我們就會得出朱自清當時比較好面子的結論,這一結論無關聰明與否,而是體現(xiàn)了懂事與否。
我們認為,(6b)才是符合優(yōu)化關聯(lián)推定的釋義。由這個釋義可以推出三個信息:一是朱自清認可父親的節(jié)??;二是朱自清有意愿自己照顧自己;三是朱自清對自己的能力有信心。這三個信息都可以在文本內(nèi)部達成關聯(lián):朱自清當時知道家境慘淡,就更可能盡量節(jié)??;此句前一段有“我反復勸他不必去”,只有愿意自己照顧自己才會有此行為;此句前后分別有“北京已來往過兩三次,是沒有什么要緊的了”“而且我這樣大年紀的人,難道還不能料理自己么”,表明他當時對自己的能力頗有信心。由于《背影》是紀實散文,因此理解文本的語境信息可以也需要擴大到當時作者的生活背景。朱家的家境在此前已經(jīng)開始敗落,因此,朱自清不僅提前一年從北大預科考入本科,還在奔喪時對弟弟表示要再提早一年畢業(yè)。這一信息與上述三個推斷是吻合的,為之提供了增力,而與(6a)則相互抵牾。
確定(6b)為恰當?shù)尼屃x后,我們才能更好地解讀其后的轉折所帶來的意義。根據(jù)黃衛(wèi)星對轉折句的語義分析,“總覺他說話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終于講定了價錢”的顯義大致如下:
(7)a.“我”(即朱自清)認為父親講價不夠有效,自己親自講價。
b.如果“我”親自講價,那么很可能不是由父親講定價錢。
c.最終是由父親講定價錢。
結合上一段提到的三個信息,可以認定:朱自清當時本來認為自己的能力比父親強,但事實卻與他預期的結果不符。換言之,讓朱自清寫出“我那時真是聰明過分”的真正原因是:朱自清后來承認自己在當時不如父親有能力。這也正是第一次說反語的意旨意義。
第二句反語直接指向的是“暗笑他的迂”。“暗笑他的迂”直接反映了當時朱自清的想法:
(8)a.火車上的茶房不值得信任。
b.“我”(即朱自清)足以照顧好自己。
c.父親信任火車上的茶房。
朱自清后來何以對此反語相加呢?按照一般理解,這是因為他后來明白了父親的關愛。但這樣解釋會帶來一個問題:朱自清的父親真的信任火車上的茶房嗎?換句話說:朱自清的父親,一個人到中年的卸任官員,其社會經(jīng)驗真的還不如自己上大學的兒子嗎?從文本提供的信息看,恐怕并非如此。
既然朱自清是事后愧悔的,我們不妨先從“暗笑”之后尋找線索。車站送別,朱父說的最后一句話是“進去吧,里邊沒人”。這句話要在當時達成關聯(lián),不能僅按照編碼意義理解為“里面空無一人”,而是應該理解為“進去吧,里邊沒人看管行李物品”(擴充后的顯義)。也就是說,朱父看到朱自清站在車廂外時,就要他回去照看行李物品。而這個舉動與(8c)存在沖突:如果朱父確實信任火車上的茶房,那么他不會擔心沒人看管行李物品;現(xiàn)在他擔心沒人看管,說明他并不信任火車上的茶房。
此外,文中還有兩處信息可以推出相同的結論。一是朱父本來請旅館中熟識的茶房去送朱自清,但最終作罷,理由是“他們?nèi)ゲ缓谩薄ψ约骸霸偃龂诟馈薄吧跏亲屑殹钡娜?,朱父尚且覺得“不妥帖”,又怎么會輕易信任完全不熟識的火車上的茶房呢?二是作者在最后一段提及,父親“少年出外謀生,獨立支持,做了許多大事”。這樣的人理應是社會經(jīng)驗豐富、能力出眾的,怎么會不如一個20歲的大學生呢?這兩個信息也都與(8c)不符。而它們又都被朱自清寫入文中,使我們有理由相信,作者是在事后想到了這些情況(包括父親最后那句“進去吧,里邊沒人”),從而重新評估了自己當時的信念,最終得出了“太聰明”的結論。因此,第二句反語同樣傳遞了如下寓義:朱自清當時高估了自己的能力,低估了父親的能力。
我們目前將兩次反語的意旨意義均定位于能力的問題,似乎與情感無關。事實并非如此。對第二句反語的寓義再作加工,可以獲得更多的關聯(lián):只有深切關心朱自清才會在明知囑托無效的情況下努力去做,因此朱父囑托茶房恰恰表現(xiàn)了他對兒子的深切關愛。而第一句反語和第二句反語及其他細節(jié)所表現(xiàn)出的能力評估偏差,都指向寫作時朱自清對父親能力的肯定,對自己當年的某種否定,“愧悔”之意由此而生。同時,兒子對父親能力的肯定是塑造“好父親”形象的重要因素,其作用在父親丟了工作、家境慘淡的情況下尤為明顯。
以上就是我們通過追索兩句反語的關聯(lián)而作出的解讀,解讀結果也就是我們推斷出的意旨意義。由于對意圖的推斷是或然性推理,我們不能保證這些解讀結果必然是朱自清意圖傳遞的意義。但可以確定的是,通過追索更多關聯(lián)和慎重地選擇證據(jù),我們的結果相比前面提到的常見解讀更為合理、一致和全面。
三、結語
關聯(lián)理論語用學表明,語言交際,無論是日常交際還是文學交際,都充滿了推理和評估等理性因素。同時,關聯(lián)理論為包括文學交際在內(nèi)的語言運用過程所涉及的能力要素提供了較為清晰的描寫框架,有較強的可操作性,對批判性閱讀的教學和測試均有重要的參考意義。比如本文示例的解讀,不僅在結論上驗證了“含蓄”“深刻而綿長”的按語,而且能夠在推導過程中揭示“含蓄”“深刻而綿長”的成因。唯有如此,才能讓學生真切體會到這些按語的實質意義,有助于學生進一步提高自己的理解和表達能力,以避免這些按語淪為應試的“標簽”。而這恰恰也是思辨語文所追求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