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維納
(沈陽師范大學,遼寧 沈陽 110034)
中國音樂哲學史是中華民族音樂的認識史,是以抽象思維記錄了中華民族的音樂思想發(fā)展的歷程,是中華民族音樂思想智慧的集中體現(xiàn)。
在遠古時期,中國音樂哲學思想是先民對自然、對社會、對勞動、對生活、對原始崇拜所萌發(fā)的感受與認識。在音樂起源的祭祀說、巫術(shù)說、勞動說中,都包含著我國音樂哲學的思想,都成為后世音樂思想的萌芽和胚胎。
儒家為代表的是孔子、孟子與荀子,他們共同認為音樂對建立國家的秩序,改造社會風氣有積極的影響,這也強調(diào)了音樂的社會作用。
孔子在音樂上主張以“樂”和“禮”,以禮節(jié)樂,認為“樂”的作用在于調(diào)節(jié)禮,禮樂的作用在于調(diào)節(jié)社會矛盾。強調(diào)“樂”的社會政治功用,突出禮樂的倫理道德價值;音樂哲學上主張“樂而不淫,哀而不傷”。他的樂教思想是仁與禮的和諧統(tǒng)一的。首先,表現(xiàn)為以文質(zhì)中和為君子風范孔子認為文與質(zhì)的偏差,都無法造就完美的人格從自然的本質(zhì)出發(fā),再通過對于自然本性的升華達到文質(zhì)的和諧狀態(tài),是孔子對于人的基本要求。其次,以樂教成就完美人格,在樂中得以綜合實現(xiàn),最終完成。
孟子他依照“性善論”認為人們有著同樣的美感基礎(chǔ),對于一般人來說,一樣的帶有感染的作用。由于音樂帶有以情動人審美教育一種作用,那么以仁義為本的音樂就可以在一定程度起到教化作用。當接受教育的人把外在倫理道德內(nèi)化為人么自己內(nèi)心最為真實的情感,繼而再去用相應(yīng)的音樂體驗,達到一種善美的境界時,從而“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他所理解感性的音樂比抽象的語言具有更強的教育性,因為理性的道德與藝術(shù)形式的裝表現(xiàn)可以間接轉(zhuǎn)變?yōu)槿祟惖男睦硭枰?。許多的事和物只有在人們自己內(nèi)心有感情的需求時候,才能夠被人們自愿的主動積極的去接受。用強制性的說教或許是在形式上能起一些規(guī)范作用,但在容易在內(nèi)心深處形成排斥感,從而使道德教育沒有辦法去實現(xiàn)其應(yīng)有的價值。孟子的這種思想重點去解釋了教育方式的優(yōu)質(zhì)化,因為教育的方式也是人們接受的方式。不能被人們主動積極去接納的知識只能是荒謬的。
荀子認為音樂是人們快樂感情的一種自然流露,人不能沒有快樂,因此人也不能缺少音樂,音樂不僅能表達人們的感情,而且具有強大的社會感染力量。因此音樂能使天下大齊,使百姓和睦,是治理社會的重要工具。荀子認為音樂帶給人感情上的快樂,每個人都需要感情,所以人們就不能缺少音樂。
儒家學派主要以墨子為代表,反對鋪張浪費、繁文縟節(jié),進而反對奢靡消遣之樂。
“非樂”墨子極其反對音樂,有一次出行時,聽說車是在向朝歌方向走,立馬掉頭。他認為即便音樂動聽,可是會影響農(nóng)民的耕種,婦女去紡織,大臣來處理政務(wù),上不合辦事的原則,下不合勞動人民的利益,所以反對音樂。而且其認為要欣賞音樂要去制造樂器,有了樂器就會讓青年男女去演奏,以至于浪費勞力。有了音樂,大官們坐而獨聽,既不快樂又浪費時間。不勞而獲,卻能享受驕奢淫逸的生活。墨子站在底層人民的立場上,為勞動人民的利益有著顧慮,有著其正確的一面,但另一方面,他以一種狹隘的功利主義思想徹底的否認了音樂的社會功用。
道家學派為代表的人物是老子與莊子,老子與莊子共同覺得最美好的音樂應(yīng)該是讓每個人都內(nèi)心和諧心中平靜,與此同時這種平靜又能夠使人在不知不覺中得到一定程度的陶冶與升華。
老子是古代哲學家,他認為大自然中所有事物的矛盾和變化都是由“道”的自然規(guī)律所控制的。老子處世的態(tài)度相對來說是比較消極的。在他音樂思想中,他認為美是因為相互比較,存在著對立和互補的聲音。“天上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莊子是從非常高尚并且自然的思想出發(fā),認為音樂美的本質(zhì)表現(xiàn)為人所帶有的自然情性。音樂美的準則應(yīng)該是自然的而且不造作,具有最為淳樸的美感。音樂也擺脫了禮節(jié)的束縛,是適合自然適合人類的本性的。
法家學派認為禮樂可以治國,嚴刑峻法、中央集權(quán)。管仲他認為他的音樂和儀式是密不可分的,儀式制度可以鞏固社會秩序,他更喜歡音樂在治國中的作用。和諧的音樂有助于讓社會變得秩序分明,以此來保證社會的穩(wěn)定。管仲對音樂的認識,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傾向治國的因素,禮樂思想與管仲的音樂思想有著不可割舍的關(guān)系。因為他所認為的音樂是可以通達人的感情,并運用這一點,審合其聲,以律人情。這種以樂來治民的方法體現(xiàn)了他的民本主義思想。
春秋時期,各階層的音樂思潮出現(xiàn),促進了一百種思想流派的爭鳴,中國民間音樂的歷史發(fā)展,中國傳統(tǒng)音樂思想的整體觀的形成?!?/p>
[參考文獻]
[1]王耀華,喬建中.音樂學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
[2]靳學東.中國音樂導(dǎo)覽[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1,4.
[3]陳四海.中國古代音樂史[M].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