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旭東+常戎
【摘要】 目的 探討慢性鼻竇炎伴中耳炎患者鼻內窺鏡手術治療的效果。方法 58例慢性鼻竇炎伴中耳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 每組29例。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的傳統(tǒng)手術進行治療, 觀察組采取鼻內窺鏡手術進行治療, 觀察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及復發(fā)情況, 并比較治療后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結果 治療后, 觀察組顯效15例、有效13例、無效1例, 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96.6%;對照組顯效12例、有效11例、無效6例, 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79.3%;觀察組患者臨床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062, P<0.05)。觀察組患者復發(fā)率為7.1%(2/28), 對照組患者復發(fā)率為30.4%(7/23), 觀察組患者復發(fā)率明顯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714, P<0.05)。觀察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為(80.58±10.96)分, 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1.35±8.87)分,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于慢性鼻竇炎伴中耳炎患者, 采取鼻內窺鏡手術進行治療, 不但可以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 還可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 減少復發(fā), 從而促進預后康復效果。
【關鍵詞】 慢性鼻竇炎;中耳炎;鼻內窺鏡手術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8.02.034
慢性鼻竇炎是現(xiàn)在臨床上比較多見的一種疾病, 一旦發(fā)病后, 會對患者的生活質量帶來極大地不良影響 [1]。該病主要是指發(fā)生在鼻竇黏膜的一種炎性疾病, 并且伴有鼻息肉的出現(xiàn)。該病的主要表現(xiàn)有頭暈、鼻塞、頭疼, 記憶力下降
等[2]。而鼻竇炎通常情況下還會伴有中耳炎或聽力下降等, 中耳炎是其中最多見的一種, 患者會隨之而出現(xiàn)聽力降低或者是耳鳴。以往臨床上主要是采取藥物治療, 雖然也可以幫助患者緩解癥狀, 但是療效并不是特別讓人滿意, 而傳統(tǒng)的手術治療也會給患者帶來較大的創(chuàng)傷, 且手術后患者會出現(xiàn)一系列的并發(fā)癥, 影響患者的預后[3]。為此, 本次試驗選擇本院患者58例進行研究討論, 對其采取鼻內窺鏡手術進行治療, 取得了很不錯的效果, 具體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擇2015年1月~2017年1月本院58例慢性鼻竇炎伴中耳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本次選擇的患者均符合慢性鼻竇炎伴中耳炎患者的診斷。將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 每組29例。對照組男20例, 女9例;年齡18~75歲, 平均年齡(35.3±13.9)歲。觀察組男21例, 女
8例;年齡19~76歲, 平均年齡(36.1±12.8)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可以進行比較。
1. 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均取得所有患者的知情同意, 并且是自愿參與此次研究;所選擇的患者均有中耳炎的表現(xiàn)。排除標準 :排除不能進行正常溝通和交流的患者;排除有其他嚴重內科疾病的患者。
1. 3 治療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的傳統(tǒng)手術進行治療, 觀察組采取鼻內窺鏡手術對其進行治療, 主要方法如下。首先對患者進行局部麻醉(局麻), 幫助患者取仰臥位, 進行消毒鋪巾, 兩側用生理鹽水和腎上腺素進行麻醉, 共3次, 每次中間隔5 min, 在鼻內窺鏡下用鉤突刀把鉤突切開, 息肉使用鼻刨削器刨削, 并對篩頂進行處理, 再將篩房的病變部位進行切除, 用吸引器探查額竇的開口處, 其中的正常黏膜保留下來, 把中鼻甲基板打開, 切除病變部位, 用吸引器探查上頜竇開口處, 開放擴大上頜竇自然開口, 清除竇腔內分泌物及病變組織, 術腔利用鼻刨削器進行處理, 手術過程中把息肉進行切除, 中鼻道以及術腔等用膨脹海綿進行填塞處理。把患者的頭部偏向鍵側, 消毒外耳道, 鋪巾, 在外耳道放入鼻內窺鏡進行觀察, 以便于確定鼓膜的情況, 如鼓室內有積液, 將其清除, 放入陶瓷通氣管進行固定處理, 半年后拔出置管。
1. 4 觀察指標及療效判定標準 觀察兩組臨床治療效果、復發(fā)情況及生活質量顯效:治療后患者的癥狀得到明顯的改善, 聽氣導閥指數(shù)下降>20 dB, 且沒有出現(xiàn)膿性分泌物;有效:治療后癥狀有所改善, 聽氣導閥指數(shù)下降10~20 dB, 膿性分泌物較少;無效:治療后患者的癥狀沒有得到明顯的改善或者是病情加重。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shù)×100%。觀察兩組中治療顯效、有效患者的復發(fā)情況。生活質量評分采用自制量表, 分數(shù)越高, 生活質量越高。
1. 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及復發(fā)情況比較 治療后, 觀察組顯效15例、有效13例、無效1例, 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96.6%;對照組顯效12例、有效11例、無效6例, 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79.3%;觀察組患者臨床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062, P<0.05)。觀察組患者復發(fā)率為7.1%(2/28), 對照組患者復發(fā)率為30.4%(7/23), 觀察組患者復發(fā)率明顯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714, P<0.05)。
2. 2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觀察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為(80.58±10.96)分, 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1.35±8.87)分,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有相關研究結果顯示, 導致患者出現(xiàn)慢性鼻竇炎的主要因素有變態(tài)反應和細菌性病毒感染[4-9]。一旦患者的鼻腔分泌物出現(xiàn)異常, 則有可能會導致靜脈炎或者淋巴回流障礙等異常癥狀。慢性鼻竇炎伴有中耳炎主要則是指患者因為鼻竇炎而引起了耳部感染, 最后病原菌通過咽鼓管使得中耳受到損傷, 最后出現(xiàn)炎癥, 從而影響患者的聽力下降。endprint
以往臨床上主要是采取傳統(tǒng)的手術治療, 但是會給患者帶來較大的創(chuàng)傷, 使得出血量增多, 嚴重的還有可能會出現(xiàn)感染;該手術還會使得手術后患者的美觀受到較大的影響, 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質量。而鼻內窺鏡手術的可視性較強, 可以清晰地觀察到患者的鼻竇腔結構, 即使有異常情況出現(xiàn)的時候, 也可以及時對其進行處理。而且, 在手術的過程中, 可以對患者的鼻腔黏膜進行保護, 從而減少瘢痕的出現(xiàn), 使得患者的面部更加美觀好看, 對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有積極的促進作用[10]。本次實驗結果表明, 治療后, 觀察組顯效15例、有效13例、無效1例, 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96.6%;對照組顯效12例、有效11例、無效6例, 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79.3%;觀察組患者臨床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062, P<0.05)。觀察組患者復發(fā)率為7.1%(2/28), 對照組患者復發(fā)率為30.4%(7/23), 觀察組患者復發(fā)率明顯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714, P<0.05)。觀察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為(80.58±10.96)分, 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1.35±8.87)分,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 對于慢性鼻竇炎伴中耳炎患者, 采取鼻內窺鏡手術進行治療, 不但可以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 還可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 減少復發(fā), 從而促進預后康復效果, 可以在今后的治療過程中應用。
參考文獻
[1] 劉徽. 鼻內窺鏡手術治療慢性鼻竇炎伴中耳炎的效果評估. 中國實用醫(yī)藥, 2016, 11(35):22-24.
[2] 谷英. 鼻內窺鏡手術治療慢性鼻竇炎伴中耳炎45例的療效觀察. 中國基層醫(yī)藥, 2013, 20(14):2195-2196.
[3] 楊先超. 鼻內窺鏡手術治療慢性鼻竇炎伴中耳炎的療效觀察. 中國保健營養(yǎng), 2016, 26(15):143.
[4] 朱慧濤. 胸腺基質淋巴細胞生成素和調節(jié)性T細胞在慢性鼻—鼻竇炎中的表達及其臨床意義. 山東大學, 2015.
[5] 魏林江, 李群真, 劉讓. 難治性鼻竇炎中西醫(yī)治療研究進展. 中國中西醫(yī)結合耳鼻咽喉科雜志, 2013(6):476-478.
[6] 代紅磊. 慢性鼻竇炎患者中變應性因素的臨床研究. 天津醫(yī)科大學, 2015.
[7] 王實, 侍海霞, 劉軍榮, 等. 對影響慢性鼻-鼻竇炎患者手術預后因素的分析. 當代醫(yī)藥論叢, 2015(20):238-239.
[8] 丁云峰. 影響慢性鼻-鼻竇炎手術預后的相關因素分析. 泰山醫(yī)學院學報, 2015(4):440-441.
[9] 林淑萍, 代紅磊, 房宏偉, 等. 慢性鼻竇炎患者中變應性因素的臨床研究. 天津醫(yī)科大學學報, 2017, 23(3):259-262.
[10] 張武寧, 唐安洲, 徐志文, 等. 鼻竇內窺鏡手術后分泌性中耳炎的臨床分析. 山東大學耳鼻喉眼學報, 2005, 19(6):354-356.
[收稿日期:2017-10-1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