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培玉 大連遼漁醫(yī)院 (遼寧 大連 116000)
本院對2016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69例急性膽囊炎患者實施B超導引下經皮經肝膽囊穿刺造瘺術治療,經治療后患者的高熱、寒戰(zhàn)、腹膜刺激、腹痛等癥狀均得到有效改善,后期治療采用腹腔鏡與膽囊切除術治療后,69例急性膽囊炎患者均已痊愈,現將研究過程與結果匯報如下。
選取本院于2016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69例急性膽囊炎患者作為本次研究對象,其中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44例,最小年齡為22歲,最大年齡為89歲,平均(52.2±3.5)歲,存在既往史者51例,經B超檢查均顯示,膽囊腫大、膽囊囊壁增厚、膽囊積液、膽囊內膽汁淤積,所有患者均經B超檢查結果確診為急性膽囊炎;69例患者的臨床表現癥狀有墨菲征陽性者19例,后背脹痛者24例,右上腹痛者15例,發(fā)熱者11例。
69例急性膽囊炎患者入院確診后,均在在B超導引下經皮經肝膽囊穿刺造瘺術進行治療;所有患者均先進行膽囊穿刺造瘺,穿刺入路選擇經皮經肝臟,在B超引導下將管道與指導絲置入,然后將豬尾導管置入,在超聲檢查中可見豬尾管位于膽囊腔內即標志著置管成功[1]。穿刺成功后抽取膽汁進行細菌培養(yǎng),然后進行膽囊造瘺術。手術結束后,在皮膚上妥善固定引流管,避免引流管發(fā)生脫落現象。行穿刺造瘺患者術后要禁食,禁食時間為6~12h,對患者術后出血、膽漏、腹膜炎等術后并發(fā)癥進行觀察記錄,術后應用第3代頭孢菌素進行抗感染治療,膽汁培養(yǎng)與藥敏報告得出后,對敏感抗生素進行針對性調整[2]。
69例急性膽囊炎患者均成功實施經皮經肝膽囊穿刺造瘺術,術后無出血、膽漏、腹膜炎等術后并發(fā)癥,所有患者術后12h即可應用低脂流食,后續(xù)治療過程中57例患者應用腹腔鏡膽囊切除術進行后續(xù)治療,12例患者因手術過程中的解剖結構不清晰,在手術過程中轉為開腹膽囊切除術治療,69例患者均治愈,治療痊愈率100%,患者行B超導引下經皮經肝膽囊穿刺造瘺術治療有效率為82.61%。
急性膽囊炎是一種常見的臨床疾病,病因較為復雜,多數患者是由于結石而引發(fā)急性膽囊炎,同時機械性梗阻、細菌性炎癥等因素都可引發(fā)急性膽囊炎[3]。膽總管末端括約肌隨著年齡的增大會出現彈性降低,導致膽道發(fā)生擬行性感染,進而引發(fā)急性膽囊炎,若急性膽囊炎患者救治不及時,也會出現化膿、穿孔等并發(fā)癥,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
在臨床上急性膽囊炎的常規(guī)治療方法為手術切除治療,最主要的治療措施為膽囊切除,但是在行膽囊開腹切除術不僅創(chuàng)傷面積大,而且對于患者的術后愈合康復也會產生較大的負面影響,特別是部分老年患者由于自身身體機能大幅度降低,行開放式手術的難度較大,老年患者術后恢復時間較長,不利于創(chuàng)口的恢復,在術后恢復期間也易發(fā)生感染等不良事件,影響患者的預后康復[4]。而隨著我國微創(chuàng)技術的發(fā)展,腹腔鏡技術的日漸完善,在膽囊切除術中應用腹腔鏡技術,不僅可使患者的創(chuàng)傷面積有效減少,也可有效降低患者的感染發(fā)生率,是現今急性膽囊炎臨床治療的首選治療方式,但是,在臨床實踐過程中發(fā)現急性膽囊炎患者的病死率依舊較高,特別是老年患者對于手術不耐受性高,手術治療難度較大,因此,如何降低急性膽囊患者的病死率,提高治療效果成為現今研究的重要課題。
本院在B超導引下實施經皮經肝膽囊穿刺造瘺術治療,手術過程中無需對膽囊進行剝離,使手術時間有效縮短,患者也無需進行插管,對患者的創(chuàng)傷性較小,適合無法進行膽囊切除術的患者與體弱多病患者。本次實驗應用B超導引下經皮經肝膽囊穿刺造瘺術治療有效率為82.61%,治療效果較為理想。在臨床治療過程中對于造瘺術治療失敗的患者均已通過膽囊切除術治療,治療成功率為100%。通過本次實驗結果可知,應用B超引導下經皮經肝膽囊穿刺造瘺術治療效果較為理想,治療有效率較高。
綜上所述,B超導引下經皮經肝膽囊穿刺造瘺術治療急性膽囊炎患者臨床療效顯著,具有較高的安全性,適用人群較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