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禎孝+雷霆
[摘 要] 辦學要提倡百花競放,百學爭鳴,應該統(tǒng)一的主要是辦學立法。根據(jù)學的精神,每個人成長的目標,不是考分,不是考上什么大學,而是一生幸福的好人,不當壞人。不論貧富尊卑貴賤,人格一律平等?!敖逃毙袠I(yè)改回帶“學”字的名,是未來的中國人成長戰(zhàn)略。這一番議論,并不是只限于爭論一點學術詞語,而是要探討中國“教育”積弊的根源,要改變這個行業(yè)的現(xiàn)狀,要千千萬萬的杰出人才自主成長,形成未來的中國人成長規(guī)劃綱要。
[關鍵詞] 學習;教育行業(yè);教學研究;辦學
[中圖分類號] G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8129(2018)01-0105-08
翟晉玉先生在本刊2017年第6期發(fā)表的文章《正確認識教與學的關系——兼與雷禎孝、雷霆、謝小慶先生商榷》與本文的共同基礎是贊成學習的重要性。這可以成為我們進一步商榷的基礎。我們和翟先生的討論題目有很大的差別。他討論的是教與學的關系,這很像一個學術問題。他拿單個的“教”和單個的“育”來代替“教育”。我們討論的是“教育”行業(yè)要改名。“教育”是一個專有概念,核心是強勢強迫弱勢服從。我們之間的爭論,不是學術的爭論,而是思想的爭論,是中國教育弊病根源的爭論,是國家百年戰(zhàn)略的爭論。這關系到未來的中國人的整體狀態(tài)。
中國教育的問題很大。還記得2008年在北京召開了一個討論中國教育弊病的小型學者座談會。當時,朱厚澤、楊東平、儲朝暉、雷禎孝等在場。在會上談教育的弊病亂象,談得大家痛心疾首,欲哭無淚。雷禎孝在會場突然想到,這么多問題,會不會與我們這個行業(yè)的名稱叫“教育”有關系?朱厚澤馬上表示支持,他說:“雷禎孝提出了一個源問題?!敝旌駶稍沃泄仓醒胄麄鞑坎块L。朱厚澤的話激勵雷禎孝雷霆父子散會后去進行考證。雷禎孝當時就給武漢大學前校長劉道玉電話說到這個創(chuàng)意。劉校長很有興趣。近期,劉道玉校長在《決策與信息》撰文說:“有必要重新定義‘教育行業(yè)的名稱,有必要破解自1912年以來束縛我國‘教育一百多年的‘教育緊箍咒,重新確立‘學習的中心地位。”[1]
2009年12月22日在《中國社會科學報》第5版摘要發(fā)表雷禎孝與雷霆父子的文章《考證“教育”不適合做辦學的行業(yè)名稱》2300字,題目改為《從“教育”到“辦學”的轉變》。文中說:“‘辦學體制改革的第一件事就是應改掉‘教育作為行業(yè)名稱?!?017年謝小慶教授發(fā)起用公眾號重新呼吁用學習取代教育,并作為《決策與信息》欄目主持人,組織了劉道玉、謝小慶和我們的3篇文章。胡德平看到文章后對我們說:“收到。教育問題很大。提出你們的建議吧!”我們相信這個討論會不斷擴大,直到“教育部”改名。曾任珠海市某區(qū)教育局長的王韋華先生說,應該說是“正名”,不是改名。今后回頭一看,在中國辦學的歷史長河中,只有100多年被稱為“教育”,此前此后都不叫“教育”。中國大批貢獻整個人類的杰出人才,就會大規(guī)模地冒出來。
古代學業(yè)幾千年不被稱為“教育”行業(yè),這是莊嚴的歷史,不容輕描淡寫,它是歷久彌新的積極向上向善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精神,需要恢復并發(fā)揚光大。
中國古代沒有教育行業(yè)。自孔丘創(chuàng)辦私學直到15世紀王陽明,只有孟子用過一次“教育”這個詞,之后再也沒有人用過。孟子自己也再沒有用過,他的徒子徒孫也沒有用過。而且他在言說“教育”時,是指個人的行為,絕不是指一個行業(yè)。“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老子不說“教育”,孔子不說“教育”,董仲舒不說“教育”,韓愈不說“教育”,胡瑗不說“教育”,朱熹也不說“教育”,到16世紀的顧炎武還是不說“教育”。所有的學者和政府,都不說“教育”。這是一個如泰山大鼎一般莊重的歷史事實,不能輕描淡寫,不能一帶而過。
我們必須勇敢面對這段歷史。這個正是回答錢學森之問的鑰匙。自古以來,大家都不用“教育”這個詞語,更沒有“教育”這個行業(yè)。這一定是有原因的。目前我們正在提倡要把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那些歷久彌新的精神和那些積極向上向善的文化發(fā)揚光大。其中,中國人才成長這個行業(yè)不被叫做“教育”,這也應是歷久彌新的傳統(tǒng)文化精神。
2005年,溫家寶總理在看望錢學森的時候,錢老感慨地說:“這么多年培養(yǎng)的學生,還沒有哪一個的學術成就能夠跟民國時期培養(yǎng)的大師相比?!卞X老于是發(fā)問:“為什么我們的學??偸桥囵B(yǎng)不出杰出的人才?”錢學森認為:“現(xiàn)在中國沒有完全發(fā)展起來,一個重要原因是沒有一所大學能夠按照培養(yǎng)科學技術發(fā)明創(chuàng)造人才的模式去辦學,沒有自己獨特的創(chuàng)新的東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闭堊⒁?,錢學森也是提“辦學”,他沒有說“教育”這兩個字。他說“冒”不出杰出人才。你壓住了,壓得太狠了,他怎么“冒”得出來呢?
《中國青年報》2012年5月21日發(fā)表了筆者推薦的《學生時代應該看的影響人類發(fā)展的57部傳記電影》。這些著名傳記人物當然遠遠超過錢學森所說的杰出人才。如果你看了這些電影,你很可能會產(chǎn)生一個結論,這些杰出人才全都不是“教育”出來的,他們都是“冒”出來的,是推動他們成長的總合力超過了壓制他們的總阻力,后“冒”出來的。他們全都是自己根據(jù)社會需要,知識第三,能力第二,精神第一,強大的個人意志,時代的責任和使命,自我選擇、自我設計、自我實現(xiàn)的。
自從1912年學習行業(yè)或者辦學行業(yè)被改叫成“教育”行業(yè)之后,“教育”已經(jīng)成為一個公認的專有詞匯,再也不能用單個的“教”和單個的“育”來粉飾“教育”的核心含義:教育就是強勢強迫弱勢服從。這個強勢,可以是父母親,可以是學校的校長和教師,更可能是各級官員和上司——用統(tǒng)一的課程要你們讀書,我用統(tǒng)一的語數(shù)外考試來衡量你是否優(yōu)秀,用統(tǒng)一的聽話作為衡量人才的首要標準?!敖逃本褪且獙W生服從、聽從,甚至屈從。如果“教育”不讓學生自己做最關鍵的選擇,那么“教育”就不可能產(chǎn)生具有強大個人意志的杰出人才?!敖逃边€是會成為學校發(fā)生自殺、殺他的悲劇的根源。
古代各政權,差不多都是“殺主留馬”。董卓殺了赤兔馬的主人,把馬賞給了呂布。呂布死后,赤兔馬留給了關羽。項羽的烏騅馬、劉備的的蘆馬,都是千里馬,都是從別人那里得來的。李世民殺了劉武周,把他手下大將尉遲敬德收歸己有。魏征、秦叔寶、程咬金原來都是瓦崗寨李密的部下。李密被王世充打敗后,他們投降了王世充。王世充敗給李世民,他們也是殺主留馬,留給了李世民。李自成滅了明朝,清軍滅了李自成。清軍招降了明朝大臣洪承疇。《桃花扇》里的明朝才子最終做了清朝的官。清朝孝莊皇太后看到明朝舊臣那么多,發(fā)一道號令,只要投降,繼續(xù)當官。舊主人不死,他不能投降,怕說他不忠。這就是中國的儒家文化。樹不倒,猢猻不散。他們還在觀望,什么都不作為。投降了的文臣武將,要想死心塌地為新主立功,都必須是舊主子徹底死了,才會真的開始。endprint
至于謝小慶教授說的“教師”改為“助學”,這是一個必然的趨勢。今后學生可以直接面對學習資源,再也不需要教師來灌輸知識。學生為主體,不能再以教師為主導。雙主,就是無主。教師就是輔導,幫助學生學習。全球學習資源越來越發(fā)達,僅憑教師那一點有限的知識和教育部統(tǒng)一的那么一點課本,是遠遠不能滿足學生的渴求的。有人問,當一個保姆都能點播電影的時候,還要教師干什么?教師這個職業(yè),將要發(fā)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我們的教育估計更加徹底,今后學生需要的是助學,就是學習服務員,就像是圖書館服務員、餐廳服務員一樣。到那時,你還想當“教師為主導”,很可能就保不住飯碗。對此,教師們不要難過,你應該用你的愛,去呵護學生,傾聽學生,陪伴學生,幫助學生學習,你才能被愛,被尊敬。推薦一部傳記電影,音樂天才肖邦的故事《一曲難忘》。肖邦小時候的鋼琴老師,本來是一個教學鋼琴的小時工,他發(fā)現(xiàn)了小肖邦的音樂天才,肖邦父母交不起學費了,他決定免費教肖邦。到后來,他簡直就是肖邦的跟班,一直保護他,為他爭取機會,而且非常樂觀和幽默。他就是肖邦的學習服務員,受到極高的尊敬。
中國古代師道尊嚴,那是因為是學生選擇老師,不遠千里,提著臘肉,穿著草鞋去拜師求學,程門立雪。教師是被選擇的??鬃愚k學三盈三虛。為什么?因為還有一個少正卯,學生們都選擇跑到他那兒聽課去了,說明少正卯更受學生歡迎。所以,孔子懷恨少正卯,只當了幾天官,就把少正卯殺掉了,這是《荀子·宥坐》的記載。他以為殺了少正卯,他就成了獨家。今后再說辦私學的先行者,應該把少正卯、孔丘一起說,并且將少正卯排在前面。
《禮記·曲禮》說:“聞來學,不聞往教?!睂O悟空的師兄們比他先去,卻沒有學會72變,那是為什么呢?因為那些師兄,老師教什么,他就學什么,學成了書呆子,那是“要我學”。孫悟空不愿意學習那些東西,而要學習自己想學的東西,他是“我要學”。如果老師沒有敲他的后腦勺,他會不會還是半夜要去找老師呢?我們猜他一定會找別的借口,一個人悄悄去找老師傳授自己想學的東西。
我們常常困惑,為什么荀子寫《勸學》而不再寫一篇《勸教》?為什么《四書》里有一篇《大學》而沒有一篇《大教》?為什么不把“北京大學”改成“北京大教”?為什么不把“物理學”改成“物理教”?為什么越來越多的人用“佛學”來稱“佛教”?為什么不把“學問”改成“教問”?為什么不把“學?!备拿麨椤敖绦!??為什么整篇《師說》連一個“教”字也沒有?為什么把有大的研究成就的人叫“學者”而不叫“教者”?國家“督學”為什么不叫“督教”?
其實,首先發(fā)起取消“教育”的,并不是我們,而是曾經(jīng)的國家領導人。2004年8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2004年2月26日),在文件名中已經(jīng)淡化了“思想道德教育”,改用“思想道德建設”,這難道不是明確的信號嗎?“教育”,學生是賓語;“建設”,學生是主語??雌饋碇皇且粋€詞語的變化,卻蘊藏著深刻的思想、理論和重大的政策戰(zhàn)略。十多年來,沒見有人就這個用語的改變做過解讀、評論和闡發(fā)。學校系統(tǒng)視而不見地繼續(xù)使用“道德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德育教育”,掛在口頭,千遍萬遍地講。學校系統(tǒng)卻不把這個文件當成一回事。
新華網(wǎng)2009年10月12日發(fā)表溫家寶言論,總題目是《溫家寶:教育不適應社會發(fā)展 應大膽改革辦學體制》。教育不適應社會發(fā)展,那就改革教育體制嗎?不,按照溫家寶的說法,教育是負面詞匯,當改革體制時,他說改革辦學體制,那就是不要教育體制啦!拋棄教育體制,否定教育體制,淘汰教育體制。難道這還看不出他的鮮明主張嗎?
著名學者楊東平《臺灣教改給我們的啟示》一文中寫道:臺灣領導人已經(jīng)提出“要以國民學習權取代國家教育權”。沒有查到是哪一年,是哪一屆臺灣領導人。這說明臺灣也開始注意到這個問題。
教育部規(guī)劃綱要說“學生是主體”。美國學者杜威說“兒童為中心”。現(xiàn)在世界上流行起翻轉課堂的說法。核心思想,就是要把學生翻到教師的上面。而中國的《易經(jīng)》將乾卦和坤卦的位置翻轉,形成了兩個決然不同的卦:泰卦和否卦。卦形,強勢壓住弱勢,乾卦在上坤卦在下,男性在上女性在下,官員在上百姓在下,教師在上學生在下,家長在上孩子在下,這就是否卦。家必有難,國必有亂。翻轉過來,弱勢在上強勢在下,就是泰卦,國泰民安家有福。
早在90多年前的那個時候,魯迅在《兩地書》里就一針見血地對“教育”提出了質疑:“現(xiàn)在的所謂教育,世界上無論那(哪)一國,其實都不過是制造許多適應環(huán)境的機器的方法罷了”。
蔡元培本人的言論也是反對把學生培養(yǎng)成器具的:“舊日教育,在于普遍以一種零星之知識,造成國民為政府應用之器具。”[2] 68-70蔡元培在一次演講中又說:“教育是幫助被教育的人給他能發(fā)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類文化上能盡一分子的責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種特別器具,給抱有他種目的的人去應用的。”[3]
2016年4月26日,習近平在網(wǎng)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上強調:“古人說‘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很多網(wǎng)民稱自己為‘草根,那網(wǎng)絡就是現(xiàn)在的一個“草野”。網(wǎng)民來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網(wǎng),民意也就上了網(wǎng)。群眾在哪兒,我們的領導干部就要到哪兒去,不然怎么聯(lián)系群眾呢?”
我們主張,不僅僅要把“教育”改回“學習”,而且還要連帶兩處改動。
把家長改回父母親。家長是官本位的延伸。在外面當上官長師長的自然在家有權威,就算是在外面受欺壓的人,至少回家可以強迫孩子服從,當個家長。古代家家有個排位,稱為“天地君親師位”,他沒有說是“天地君家長師位”。習近平乃至奧巴馬在和學生說話時,都要孩子轉達對他們爸爸媽媽的問候,絕對不說轉達對你們家長的問候。魯迅說過:“被虐待了的兒媳做了婆婆,仍然虐待兒媳;嫌惡學生的官吏,每是先前痛罵官吏的學生;現(xiàn)在壓迫子女的,有時也就是十年前的家庭革命者?!眅ndprint
把培養(yǎng)改成陪養(yǎng)。土字旁的培養(yǎng),是把孩子當作植物。拔苗助長。龔自珍在《病梅館記》中寫道,被培養(yǎng)者不能說話,只能任由強勢的拿著鋤頭的人擺布。那個陪伴的陪字,為什么是一個耳朵旁?那就是要用耳朵傾聽。傾聽那個弱勢人的心聲、呼聲、叫聲。不能任由家長、師長、官長來訓養(yǎng)。
“教育”行業(yè)改回帶“學”字的名,是未來的中國人成長戰(zhàn)略。
我們發(fā)表這一番議論,并不是只限于爭論一點學術詞語,而是要探討中國“教育”積弊的根源,要改變這個行業(yè)的現(xiàn)狀,要千千萬萬的杰出人才自主成長,形成未來的中國人成長規(guī)劃綱要。
現(xiàn)在十多歲的孩子,再過十多年就要做爸爸媽媽,他們會再影響他們的孩子,影響更下一代中國人的成長。
百年樹人,中國要有一個百年計劃。為此,我們起草了一份《未來中國人成長規(guī)劃綱要草案》,大致如下:
1.辦學精神:用人類文化遺產(chǎn)孕育人類后代。我們對21世紀的小朋友的學習,需要討論一下學的精神,就象孟德斯鳩所寫《法的精神》那樣。學的精神,一切涉及辦學立法,設置政府機構,制定辦學政策、課程設置等等,都要本著這個學的精神。就像制定法律,立法司法,都要遵循法的精神。
我們的下一代到底應該學習什么呢?學的精神是什么呢?會不會應該有一種東西,可以稱之為:人類精神。在外國人看來,有一種中國文明,盡管它們有的在山東、有的在陜西,有的在北京……在外星人看來,有一種地球人類的文明,盡管它們有的在希臘,有的在中國,有的在美國……那么,我們用全人類共有的文明成果來培育全人類共有的后代,可不可以認為是一種學的精神呢?
如果我們把它簡稱為人類精神,那么,我們用人類精神來培育人類后代,可不可以作為學的精神呢?
2.自我設計:學生自己設計自己,做一個幸福的好人。根據(jù)學的精神,每個人成長的目標,不是考分,不是考上什么大學,而是一生幸福的好人,不當壞人。不論貧富尊卑貴賤,人格一律平等。法律不禁即自由。
陶行知說:“人生天地間,各自有稟賦?!鼻f子說:“鳧脛雖短,續(xù)之則憂;鶴脛雖長,斷之則悲?!奔拥录{說:“多元智能。才能各有所長,運氣各有幸運。”中外古今,學習思想是很一致的。有學者統(tǒng)計了中國近代很多大師級人物,例如錢偉長、錢鐘書、朱自清、華羅庚、梁漱溟、季羨林,他們或者偏科或者低學歷。如果我們用語數(shù)外一把尺子量度他們,評價他們,他們都會被埋沒。
3.辦學學派:百花競放,百學爭鳴。大家很習慣盼望著一個很難實現(xiàn)的愿景,那就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仔細一查典故,發(fā)現(xiàn)有些不妥。百花齊放的“齊”字,百家爭鳴的“家”字值得推敲一下。胡德平在2015年的一次思想討論會上提出:百花可以依照時令競相開放,百花競放,不能齊放。學問、學說、學派,百學爭鳴,沒有成家的也可以參加爭鳴嘛。
1988年《長江日報》發(fā)表過一篇文章,題目是《決策咨詢要家野兼聽》,不能只聽“家”的,不聽“野”的。只聽在朝的,不聽在野的。只聽“專家”的、政協(xié)委員的、教授的、院士的,謀士的,不聽還沒出名的學者,或者被劃分為“不家”的。古代有不少君主私訪在野學者的故事。
百家爭鳴,就是只有“家”的、在朝的,才能參加爭鳴。百家講壇,也是只有“家”的、在朝的才能上去講,在野的學者就上不去?,F(xiàn)在中國的智庫跟不上形勢的需要,因為他們都是“家”的,吃皇糧的,看眼色的。
百花齊放,典故出自《鏡花緣》。女皇武則天在寒冬臘月想去皇家花園,但是沒有花。于是提筆擬出一道圣旨:“明朝游上苑,火速報春知?;氝B夜發(fā),莫待曉風吹。”多種花神畏于皇權,紛紛前來違心違時開放。只有牡丹花王不肯前來。武則天大怒,下令消滅牡丹。牡丹仙子不得已還是屈服了,只是姍姍來遲。于是武則天減其罪,罰牡丹遷出長安,貶到洛陽。這一則神話本來也是李汝珍編的,是諷刺皇權的。我們現(xiàn)在把它當作理想,還求之不得,也是對我們自己的諷刺!34年前我在一些大學講學時說過這個考察,建議改換一個提法?,F(xiàn)在不少媒體,改成百花競放,百花依時自放等等。不再說百花齊放了。
辦學也要提倡百花競放,百學爭鳴。不要一說教育改革,就認為是教育部統(tǒng)一下個文件,讓全國千百萬人去執(zhí)行,應該統(tǒng)一的主要是辦學立法,然后各地和各種社會力量,百花競放,百學爭鳴,依法辦學,違法必究。古代的學政官職,是和省長、巡撫平級的三個班子,學政不歸省長管轄。或者可以成立學監(jiān)會,是國家辦學行業(yè)監(jiān)督管理委員會的簡稱。參考香港等地,把辦學經(jīng)費的一個很大比例,分到學生頭上,頒發(fā)上學卷,讓學生把辦學經(jīng)費,依照個人判斷選擇學校,把經(jīng)費帶到自己選擇的學校,避免各級教育局因為掌握巨額經(jīng)費而腐敗。
[參考文獻]
[1]劉道玉.中國教育改革必須從本源抓起[J].決策與信息,2017,(6).
[2]高平叔.蔡元培全集:第四卷[M].北京:中華書局,1984.
[3]蔡元培.蔡元培文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責任編輯:曾 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