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強
本身我國武術學校的生源就不夠強大,在過去很長的一段時間里武術被認為是體育課程的一部分,學生愿意學習武術的并不是很多,主要是看中其健身和運動的作用。其實,我國學校中的武術教學不僅僅是要把傳統(tǒng)武術傳承下去,同時也要普及武術教育和促進其體育化,這對于提高我國學生的綜合身體素質是非常有效的。但是這樣武術本身的核心就被忽略了,也就是武術中對于文化教學的要求。這樣一來對于傳承武術文化的完整性,道德教育,人格培養(yǎng)等方面的教育是非常不利的,所以要在武術文化教育方面加大重視并且積極采取相應的策略方式幫助其重塑。
1.1 西方體育教育思想的侵蝕影響了我國傳統(tǒng)武術的文化教學
在1915年武術被引入到我國國內的學校教育,其主要憑借的是兵式體操的訓練方法,有著非常明顯的軍事化練兵的痕跡。但是隨著我國教育對于體育科目的認識的深入,越來越多的人反對軍事化武術教育和兵操教學。在這一發(fā)展趨勢下,我國武術學校就開始接觸了西方的教學模式,比如在體育中健身,娛樂和競技的思想,也慢慢加入了田徑和西方球類等一些主要以體育為主的教學內容。傳統(tǒng)的武術教學受到了這些影響后,就統(tǒng)一安排加入了這些教學內容和教育模式等一些機械化的教育模式。在我國現存在的武術教學內容上要么是側重于散打,要么側重于套路。套路其實已經失去了傳統(tǒng)武術中的技擊價值,被視為“武術體操”。而散打則是學習了西方的拳擊發(fā)展模式,更加強調的是肢體的碰撞,根本就體現不出中國傳統(tǒng)武術的文化內涵。如果博大精深的傳統(tǒng)武術失去了教學內涵則就只剩下了健身和娛樂了,成為了簡單的體操和粗野的肢體運動。
1.2 由于西方理念的引入異化了傳統(tǒng)武術的文化教育性
武術在我國已經經過了幾千年的發(fā)展了,在老一輩人的不斷完善下,已經成為了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一個優(yōu)秀組成部分,也有其傳承下來的獨特內涵價值。但是,在接觸了西方的體育教學理念之后,武術學校里的基本文化教育都是類似于西方教育指導下的西方體育教育來傳授的。西方的體育是建立在當地運動學和解剖學上面的,因此我國的武術教學也受到了影響,把教學局限在了動作和力量上,失去了傳統(tǒng)武術中的“神”“意”等精神方面的內核以及內外兼修的內涵,我國武術教學嚴重受到西方文化的異化。
在上面簡單的分析之后,我們可以看到由于中西方體育文化教育上的巨大差異,導致了我國傳統(tǒng)武術教學出現了文化認同上的危機。為了我國傳統(tǒng)的武術文化能夠更好的傳承和發(fā)揚下去,有必要采取一定的措施來幫助武術教學重塑文化教育。
2.1 強化傳承傳統(tǒng)武術教學理念
要想重塑傳統(tǒng)武術的教學第一步就是要樹立起傳承傳統(tǒng)武術的理念,把傳統(tǒng)的武術教學理論還給武術教學,同時要開設一些有關于傳統(tǒng)武術歷史的課程以及有關傳統(tǒng)武術文化內涵和傳統(tǒng)武術禮記的課程。讓學生在各種形式的教學環(huán)境下體會到傳統(tǒng)武術的“尊師重道”“習武先習德”等多方便傳統(tǒng)武術的精神內涵,以便把破除學生們的西方文化理念,正確認識傳統(tǒng)武術,提高學生們對于我國傳統(tǒng)武術的文化的認知度,更好的把傳統(tǒng)武術中對于人格的培養(yǎng)和道德的教化實現。
在現代的武術教學之中,對于學生的教育不僅僅要強調學生對具體的動作的掌握,也不僅要強調學生的身體素質的提升,同時更加需要關注到學生的精神的傳承,武術教學要強調精神傳承的重要性,中華武術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校和教師都應該對此有明確的認識,學校應該尊重武術的這一特點,對教師提出明確的要求,而教師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也應該及時的調整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解決好其可能存在的一些問題,針對武術文化傳承進行有針對性的措施調整,通過這樣的方式,幫助學生在學習武術的過程中真正的傳承武術中蘊藏的理念,真正的引導學生學習相關的文化,通過這樣的方法,才能夠讓武術教學真正的發(fā)揮好自身的價值,強化傳承傳統(tǒng)武術的教學理念,需要得到學校和教師的共同認可,只有這樣,學校才能夠拿出更多的資源給教師利用,教師在實際利用資源的時候,也才會將資源分配到傳承方面,教師和學校都是學生的學習的領路人,只有教師和學校在方針政策上進行合適的調整,才能夠真正的保證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有明確科學的方向,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也因為有教師和學校的支持,才能夠得到最好的學習效果,實際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和學校都必須要對具體的方向進行調整和改進,通過改革和創(chuàng)新,真正的去的令人滿意的教學效果。
2.2 把傳統(tǒng)武術作為教學中心
我國傳統(tǒng)武術和別的國家武術不同之處就在于其多樣性。我國傳統(tǒng)武術既具有豐富的武術拳種和各種流派,還可以把這些拳種和流派作為一種文化的載體。但是在我國當下的武術學校中所進行的武術教學基本上都是采用體校的那種教學類型,而教學的內容也以競技為主,這樣以來傳統(tǒng)武術中豐富的資源就得不到利用,失去了其傳統(tǒng)文化含義。為了傳承傳統(tǒng)武術,改變這一缺陷,各武術學校應該結合自身教學情況選擇適合學生和發(fā)展自身的一種拳種作為教學內容,使得傳統(tǒng)武術教學變的多樣化。
2.3 把身體感悟作為教學途徑的重點
在我國傳統(tǒng)武術文化中是極其重視身體感悟能力的。眾所周知,傳統(tǒng)武術的動作是外在和簡單的,但是感悟身體確實很難的,因為身體變化和內心是非常負載的。傳統(tǒng)武術的內在精神培養(yǎng)是極為重要的,武術中的教學很大一部分是要靠身體的感悟。然而當下社會正是一個快節(jié)奏和稍顯浮躁的社會,很多人是沒有那么多耐心去感悟身體來修習武術的。同樣在武術學校中也不是那么的注重身體的感悟,基本上沒有學校愿意用身體感悟的方式來作為習武的途徑。為了找回我國傳統(tǒng)武術的精髓,回歸其本質,就必須注重身體的感悟,在教學中讓學生自己感受動作和他自己的身體的相互影響,這樣才能感受到武術動作的內涵,修習到內在的功力和傳統(tǒng)武術中的禮儀,以達到內外兼修的境界,真正感受到傳統(tǒng)武術的奧義。
傳統(tǒng)武術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在世界上的一張重要的名片,在體現了我國文化久遠的同時,也體現了古代中國人民智慧和文化底蘊。在我國當下改革開放不斷深入的大背景下以及一體化進程的加快的環(huán)境下,傳統(tǒng)武術的傳承也遇到了不小的麻煩。學校作為傳播文化和教授知識的地方,有必要采取一些措施來重塑傳統(tǒng)武術中的文化教育性和讓學生更好的掌握中國傳統(tǒng)武術的內在價值。不僅僅是為了把傳統(tǒng)武術傳承下去,也是讓中國人身份的標志文化得以延續(xù)。
:
[1] 沈建文,惠永強.學校武術教育對中國武術文化傳承作用的研究綜述[J].赤峰學院學報.2012(5):89-90.
[2] 崔長松.我國高校武術教學的現狀分析與對策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14(17):115~118.
[3] 李龍,虞定海.全球化時代中國武術教育發(fā)展的思考[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9,33(4).
[4] 尹碧昌,彭鵬,鄭峰.文化政策視野下中國武術文化發(fā)展研究[J].中國體育科技,2010,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