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陶,初一男生,11歲。個子在全班男生中最矮,很瘦小,經(jīng)常被班上的同學喊“小朋友”。他表面不在乎,但內(nèi)心非常難受,懷疑自己是侏儒癥導致發(fā)育不良。小陶學習成績較好,但上課時從不舉手回答問題。他毽球踢得不錯,但不跟同學一起運動。他常常獨來獨往,認為同學們“總是在看著我,笑我矮小”。
小陶一歲時父母就離婚了,他從小跟爸爸、奶奶在村里生活,爸爸喜歡賭博幾乎沒怎么管他,小陶從小就自己洗衣做飯,比同齡孩子懂事。媽媽會經(jīng)常來看他,他也喜歡媽媽。父母的離異讓小陶變得自卑,認為同學都在笑話自己,逃避與同學交往。
“假想觀眾”是青少年特有的心理現(xiàn)象,他們認為自己的一舉一動都會引起別人的關(guān)注?!凹傧胗^眾”心理使得青少年保持警覺以避免做出任何可能導致尷尬、嘲笑或拒絕的行為,小陶的“假想觀眾”心理使他不敢表現(xiàn)自己,不敢與同學交往,自卑。為什么會出現(xiàn)“觀眾”呢?
1.認知偏差。小陶缺乏青春期的生理知識和心理知識,個頭小是因為還沒發(fā)育,他卻認為自己得了侏儒癥,認知出現(xiàn)偏差,加上有同學叫他小朋友,心里就產(chǎn)生了焦慮和自卑,認為同學整天都在笑話他矮小。
2.需要的缺失。小陶從小都是自己做飯,還要照顧奶奶,在生活上得不到良好的照顧,生理需要未獲得滿足。親子交往的缺失,讓他認為自己是被父母遺棄、不受重視的人。小陶的安全需要、愛與歸屬的需要等都未得到滿足,缺乏安全感,自我價值感較低,害怕被拒絕,所以跟同學交往出現(xiàn)被動、退縮的情況,很容易認為別人看不起自己、嘲笑自己。
3.自我意識的發(fā)展。青少年處于我意識第二次飛躍的時期,此階段的任務是要形成自我同一性,即要弄清楚自己是怎樣的人、將來能成為怎樣的人。為了尋找答案,青少年傾向于從外界的評價中獲取信息,對他人的評價非常敏感,同時關(guān)注自我的發(fā)展和變化。
我首先感謝小陶的信任和肯定他想要進步的行為,我們很快建立了良好的咨訪關(guān)系。小陶從最開始的拘束、害羞變得放松,我初步了解了他的家庭生活狀況、認知困擾、個性品質(zhì)、興趣愛好等。
咨詢發(fā)現(xiàn):小陶表達能力強,頭腦靈活,但“假想觀眾”心理較嚴重,覺得別人時刻在關(guān)注自己的身材,嘲笑自己,導致不敢發(fā)言、不敢表現(xiàn),自卑;怕同學知道他的父母離異,有心事不敢找人傾訴,又渴望得到理解和愛。
這次咨詢主要是改變認知,進行“假想觀眾”心理和青春期生理知識的指導。我向小陶詳細講述了“假想觀眾”的表現(xiàn)是青少年成長中常見的心理現(xiàn)象,讓他明白是別人沒有時間關(guān)注他的,因為每個人都在關(guān)注自己而無暇顧及他人,他只是自己的觀眾罷了。小陶父母都是個子較高的人,初步排除了遺傳缺陷的可能性。我告訴小陶男生青春期會出現(xiàn)哪些生理變化,讓他知道自己可能是因沒發(fā)育所以身材矮小,而不是得了侏儒癥,改變其錯誤的認知,并建議他去咨詢醫(yī)生。
咨詢發(fā)現(xiàn):小陶聽完分析后如釋重負,流露出釋懷的微笑,情緒由低落開始變得振奮。
這次咨詢主要是樹立自信,指導人際交往。我和小陶一起分析他沒有朋友的原因,一起尋找他的優(yōu)點,鼓勵小陶對自己要有信心,克服“假想觀眾”心理帶來的交往束縛。同時,我給予小陶人際交往技巧指導,如:見到同學要打招呼、面帶微笑,鼓勵他主動與別人交往,通過幫助別人贏得尊重,等等。
咨詢發(fā)現(xiàn):這個過程幫助小陶悅納自我、重組自信。小陶很配合,對我的指導表示愿意去嘗試,感覺他越來越有力量。
在第2次和第3次咨詢后,我分別找了小陶的父母、任課教師和同學,希望通過各方面合力促使小陶轉(zhuǎn)變。我建議小陶的媽媽每星期打電話給他,周末抽時間陪他;建議小陶的爸爸多關(guān)愛他。我與任課教師商量,在課堂上多關(guān)注他,不著痕跡地表揚他、肯定他,平時多創(chuàng)造機會讓他展示自己。建議學生主動與他交朋友,幫助其獲得歸屬感。
一學年過去了,小陶與同學的交往多了,笑容多了,不再認為同學在笑話他,能主動關(guān)心班級事務。小陶的順利轉(zhuǎn)變,很大程度歸功于良好的咨訪關(guān)系,同時還得益于學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正是他們的愛讓小陶走出了“假想觀眾”心理帶來的束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