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虹
一直以來,相關管理部門和圖書館界對解決農民看書少痼疾的閱讀建設和服務效果感到困惑,許多項目轟轟烈烈開始,悄無聲息終結,且認為根源在于農村閱讀設施落后、閱讀資源匱乏和圖書館服務缺位,是始終沒能滿足農民的閱讀熱望所致。但必須面對的現(xiàn)實則是,雖然經(jīng)過長期反復建設投入和服務,耗費大量社會資源,農村看書的人少和農民看的書少的頑癥卻是一直未能解決的難題。問題究竟出在哪里?轉換思考角度就會發(fā)現(xiàn),人們多側重關注的是農村閱讀問題的外部因素,卻忽視了農村生存環(huán)境和居民自身內在因素的能動作用,在農民看書少的原因辨析,以及為實現(xiàn)社會資源分配公平而無差別地進行農村閱讀建設和服務的策略上存在明顯的社會認知偏差。這種社會認知是服務農村閱讀主體中常見的社會心理體現(xiàn)。
筆者與課題組成員在農村閱讀調研時作為閱讀服務主體也曾有過這種認識偏差。為了充分了解農村閱讀的實際問題和圖書館農村服務的具體情況,探究農村閱讀痼疾的深層根源,2013年6月至2016年初,我們深入東北三省和內蒙古71個村開展農村閱讀的田野調查,始料未及的是,初始就對閱讀調查中的感覺障礙發(fā)生社會認知偏誤,對農村和農民的態(tài)度和行為方式產生不少困頓和疑惑,這些認知曾沖擊和干擾調研人員的情緒與行動,也影響了對農村閱讀及其建設和服務情況的準確了解和把握。其實,閱讀、圖書館和閱讀調查同為一個文化譜系,閱讀調查障礙的癥結與農民看書少及圖書館服務農村存在的問題密切相連。農村和農民對閱讀調查的態(tài)度和方式是他們對閱讀、圖書館的認識和情感的真實反映。所以,剖解農村閱讀田野調查社會認知偏差的成因,可以洞悉和發(fā)現(xiàn)農村閱讀建設與圖書館服務中的缺欠和不足,能對農民看書少頑癥的實質感悟和理解得更深刻,把農村閱讀建設、服務和研究中的偏頗與局限把握得更清晰、準確。
本文以探析農村閱讀田野調查主體的社會認知偏差為切入點,對調查主體思維和行為方式進行剖解,探究當前農村閱讀建設和服務應有的策略選擇,以期為農村閱讀問題研究拓展更廣闊的思考和探討空間,為圖書館服務農村閱讀提供社會心理學依據(jù)。
田野調查通常指人類學工作者深入某一地域,通過觀察、訪談、參與等方式來獲得原始資料的研究過程,它不受城鄉(xiāng)任何地點的限制。如果說這是一種廣義的田野調查,本文所述則是就其狹義而言,指在農村進行的閱讀調查,而且沒有形式、途徑和方式的限定。筆者探討的社會認知偏差就是閱讀調查主體在農村問卷調查、考察和訪談等活動過程中的誤解和誤讀。本次調查初期感到困惑和迷思主要有四個表現(xiàn)。
(1)進村頗費周折。調研人員不能直接進村調查,必須經(jīng)由上級主管機構審批。而有關機構不僅要認真核對調研者的身份,而且要知道“對本區(qū)域的好處”,但也常常婉拒:“農民文化水平比較低,有的也說不明白,我們可以提供情況”。
(2)采訪村長很難。獲準進村調查后,有時預約幾次也見不到人;或見了面后,有的說:“我們做得不好,沒啥說的”,轉身就要走;有的村長(支書)則讓找會計了解各種數(shù)據(jù),有時就得另擇時間。調查中我們沒有遇到過一位在崗的圖書管理員,“農家書屋”多是由村干部掌管鑰匙,且大都說不清具體情況。
(3)訪談村民不易,并非想了解什么就會知道什么。比如,家訪中,有村長(支書)在場效果會較好,村民陪同時有時則不很順利;而調研者自行走訪時,一些村民就很冷淡,如“我沒工夫”“沒文化”。即使一再說明不用動筆時,一些人也堅持說:“我不懂”。
(4)獲得的情況時常不準,還需另行補充或修正:①鄉(xiāng)村有關機構推薦的材料內容不全,大都突出的是對文化工作的認識和領導的重視,多強調農民的強烈閱讀需求和對閱讀援助的熱切期待;②各村閱讀設施多有名無實。我們調研的對象最認可的突出工作業(yè)績,就是村村創(chuàng)建了農家書屋,家家都有1000多冊圖書和30多種報刊,可是在現(xiàn)場考察中卻發(fā)現(xiàn),藏書大都沒有被翻閱過的痕跡;③提供的有關閱讀數(shù)據(jù)常含混不清。村干部和村民介紹的情況多有兩種極端,一則成績多問題少;二則愛“哭窮”。
我們曾對農村和農民的漠然態(tài)度與生活方式困惑不解,也曾以為是居民禮儀素質上的差距,但隨著下鄉(xiāng)活動與農村和農民生活的貼近以及閱讀調研的深入,才幡然醒悟地認識到是個體社會認知偏差,現(xiàn)實生活中的許多客觀事物都有其合理的成分和存在的依據(jù)。
人的認知是指在認識外界事物過程中對其意義、價值的理解與判斷。在現(xiàn)代心理學理論中,人類對各種自然信息和社會信息的認識分別稱為自然認知和社會認知。“社會認知是個人對他人的心理狀態(tài)、行為動機和意向作出推測與判斷的過程。社會認知的過程,是依據(jù)認知者的過去經(jīng)驗及對有關線索的分析而進行的”[1]。在社會認知過程中,認知者和被認知者總是處在相互影響和相互作用的狀態(tài),因此在認知他人、形成有關他人的印象的過程中,由于認知主體與認知客體及環(huán)境因素的作用,社會認知往往會發(fā)生這樣或那樣的偏離。換言之,根據(jù)一些表象或不盡真實的信息而作出預測和推斷,就會出現(xiàn)失誤或判斷本身與判斷對象的真實情況不相符合的社會認知偏差。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看,這些偏差無非是由于某些特殊的社會心理規(guī)律的作用而產生的對這種社會刺激物的特殊反映。
人類的社會認知結論、行為決策和行為習慣主要取決于主體所使用社會經(jīng)驗的屬性和類別,農村閱讀建設、服務及其研究也是如此。在相關管理部門和圖書館界的社會認知結構中,既包含業(yè)界和學界的管理、服務和科研的工作經(jīng)驗,也包含著個體的社會經(jīng)驗,單憑自己以往經(jīng)驗的社會認知,是關注農村閱讀問題的主體中常見的社會認知偏差。閱讀與圖書館主要是在城市中誕生和發(fā)展起來的,相關管理者和圖書館人等主體都有著較成熟的城市閱讀建設、服務及其研究經(jīng)驗。根深蒂固的社會經(jīng)驗和城市閱讀活動中,主體對閱讀發(fā)展作出的主觀預測與判斷,無疑會直接影響著農村閱讀建設、服務和研究的社會認知和行為決策,導致對農村閱讀建設和服務的謀劃與決策以及研究產生偏頗和失誤。其中,內隱于主體社會認知結構中的社會認知偏差,即主體在城市閱讀事業(yè)建設和發(fā)展中早已鑄就的社會認知,亦即在閱讀建設和服務策略上固化的模式和偏見,具體地說,就是為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閱讀需要,必須普及閱讀設施建設和提供豐富的閱讀資源的基本理解和認識,對于主體對農村閱讀問題社會認知的準確性的影響尤為強烈突出,難免使主體在理解和解釋農村閱讀問題時發(fā)生認知偏誤,由此成為農村閱讀建設、服務和研究偏頗的主要社會心理根源。
關于服務農村閱讀主體的社會認知偏差,以及這種社會認知偏差在農村閱讀建設、服務問題中的意義和作用,可從兩方面進行認識和理解。
③-3層黏土(Q3al+pl):黃色~黃棕色;硬塑,有光澤,高干強度,高韌性,中等偏低壓縮性,下部含砂質成分;場區(qū)普遍分布。
(1)從社會認知過程看,主體確認農村閱讀問題性質、對農村閱讀建設、服務布局設計、選擇實施行動和行為方式、著手解決農民實際問題等活動,是主體社會認知過程的直接產物,大都無法脫離主體的經(jīng)驗性思維與行為決策過程和偏差性的社會認知定勢的束縛。
(2)從社會認知內容看,主體社會認知結構中存儲的社會認知偏差,通常是主體開展農村閱讀活動的社會心理與行為活動的參照系,亦是主體社會動機、社會思維、社會態(tài)度和社會行為的建構基礎。如果主體僅僅依據(jù)城市閱讀活動等社會認知經(jīng)驗圖式,對農村閱讀問題及其解決對策作出符合城市閱讀價值標準或者自我易于認可接受的主觀臆想,并由此形成決策動機和行動,就會產生社會認知偏差。因此,對服務農村閱讀主體社會認知偏差的解讀,應從一個新的視角更真實有效地探尋農村閱讀建設、服務和研究問題形成的社會心理本源和社會心理機制。
社會認知偏差是由多種社會心理要素融合構成的社會心理現(xiàn)象,主要存在于兩個過程之中:一是主體對客體的認知過程(主要指知覺偏差,如首因效應、近因效應、光環(huán)作用等);二是個體的判斷與決策過程(主要指歸因偏差,如觀察者與行為者偏差、防御性歸因等)[2]。有專家還強調應重視主體的心情、情緒、目標、動機對認知的影響[3]。顯然,諸多因素都影響著社會認知的準確性,社會認知具有相對性、范疇性和角度性等特點,主體對客體的認知和判斷也反映出自身的狀態(tài)和境界。如果僅從主客體的關系上看,筆者以為,農村閱讀調查主體社會認知偏差的主要表現(xiàn)及原因是在“知彼”與“知己”兩個方面都有失偏頗。
基本歸因差誤是指對他人的知覺常常根據(jù)行為而非依據(jù)行為發(fā)生的環(huán)境的前后關系而產生脫離邏輯的傾向,這是主體在“知彼”中的常見心理現(xiàn)象。農村閱讀調查主體發(fā)生認知偏差,主要由兩個因素所致。
(1)未認識到農村傳統(tǒng)文化模式的作用而誤讀。人的思想意識和行動受到作為人的生活方式的文化的影響和制約,這種文化模式的方式是歷史地凝成的生存樣法,其重要功能和價值在于:“是內在于人的活動之中,并左右和影響著人的行為方式的深層的、機理性的東西”[4]。城市的文化模式近于理性化、現(xiàn)代化,農村則是傳統(tǒng)農業(yè)文明的經(jīng)驗性、封閉性的文化模式,仍處于自在的“靠天吃飯”和自給自足的小農經(jīng)濟的環(huán)境里,因而,城鄉(xiāng)居民之間有不同生存文化模式?jīng)Q定的不同的閱讀心理文化與行為文化的差異。城鄉(xiāng)的閱讀文化追求與發(fā)展方向也同樣規(guī)約和引導著人們對閱讀調查以及對閱讀與圖書館有不同的態(tài)度和方式。其中一個突出問題是,農村生存文化環(huán)境決定了農民中“能閱讀型”的人較少,多是“不能讀型”“無條件讀型”“讀不懂型”“無能力讀型”“不想讀型”和“不喜歡讀型”,以及各種閱讀障礙交織在一起的“復合型”不閱讀的人[5],他們對閱讀及其調查的情感和方式與城市居民有很大差別。因此,調研者在對農村生存環(huán)境和閱讀文化狀態(tài)的認識并不十分清晰的時候,仍囿于城市閱讀的觀念文化與自己的思維和行為方式,不能正確評估農民對閱讀活動的理解層次,在閱讀調查時難免陷入城鄉(xiāng)文化沖突的困惑與糾纏中,而作為有明確目的性和系統(tǒng)性的閱讀調查則必然面臨方向性的迷惑。閱讀調查路向迷失的負作用就是使調研者失去應有的文化敏感,并產生焦慮和煩躁,以至出現(xiàn)誤判和作出非正確的決策。
(2)對農村社會生存環(huán)境的了解甚微而誤解。目前影響農民對待閱讀調查態(tài)度和行為方式的主要因素有:①農村接待調研的心理壓力較重。行政村是我國最基層的基層單位,上級領導機構縱向上的五個層次和橫向上的九大系統(tǒng),管理著十多項行政工作,各領導層次抓工作落實的下鄉(xiāng)調研形成了“千條線”穿行政村“一根針”的壓力,而且常常是虎頭蛇尾,所以村干部和村民對閱讀調研躲躲閃閃是一種無奈心理的表達方式。②面子文化在農村行為習慣中仍有很大的生命力?,F(xiàn)實中的“調研”也往往有檢查工作的性質,因而,有的怕說不好丟面子而盡力回避,躲不開的就竭力“評功擺好”地爭面子。有關機構和人員還擔心上級的“微服私訪”和新聞媒體等的“暗查摸底”。為此,很多地區(qū)都有不成文的規(guī)定:基層接待“上面”(包括不熟悉的人)來訪,須經(jīng)上級同意:一為圓滿接待;二為防御家鄉(xiāng)形象受損。③保障農民生活的安全。近些年,常有不法商家打著“支農”“服務”幌子到農村推銷假冒偽劣的商品和農用物資,甚至實施坑蒙拐騙行為,村民小心謹慎在于安全防范以免受到傷害[6]。而且,我們采訪的71個村長(支書)沒去過圖書館的達93.0%。受訪的2136名村民中,36.5%不知道圖書館,98.1%沒聽說圖書館下鄉(xiāng)服務,也都從來沒接待過閱讀調研。所以,調研者若對農村這些現(xiàn)實問題不能充分地了解和理解,其社會認知就很容易發(fā)生偏離。
自我歸因偏差,這種心理在主體“知己”上比較多見,指的是當人們在某項工作中獲得成功的時候,多傾向于將成功歸因于自己個人的一些特質,而一旦工作遭受失敗,卻往往將失敗歸因于偶然或者外部因素。調研者在農村閱讀調查中有認知偏差,就是僅看到了被調研者的問題和缺點,卻未注意自身存在的不足。
(1)準備不充分而導致曲解。調研者事前沒有深入探研并制定詳細實施預案,在思維和行為方式中就會有很多盲目性和紊亂性,比如工作安排得太緊張和繁忙,當遇到故障和問題而沒有足夠的時間解決,調查計劃被打亂后,心情就會煩躁而怨天尤人;再就是調研太匆忙倉促,攜帶的工作和生活物品等有疏漏,或者食宿安排不周,不僅影響調查實施,而且會產生煩惱遷怪于外因;另外是對調查存在的困難和問題心理準備不足,致使耽誤調查進度和質量影響心緒,也會作出主觀性判斷。
(3)受到調研管理機制的束縛而歸因失偏。這種偏頗源于調研者單位課題管理條框的制約,從而對農村和農民的態(tài)度和行為方式產生認知偏差:①經(jīng)費不足,使得一些調查力不從心。譬如,閱讀調查的質量主要取決于所選“點”的時間和數(shù)量,點越多時間越長,掌握的情況和數(shù)據(jù)就越全,但吃住行的費用也就越多。為了節(jié)省支出,調研人員搶時間和趕進度,對一些很平?;蚱胀ǖ氖潞蛦栴}就會產生偏見。②課題經(jīng)費使用的管理過細過死,常讓閱讀調查多跑路多花錢,也給調研者帶來不少煩惱。比如,現(xiàn)行財務制度規(guī)定,沒有住宿票據(jù)的不享受誤餐補助。而村里的住宿則沒有正規(guī)票據(jù),如果入住縣城,就要增加很多費用。人在思想情緒不佳時會連帶判斷失準。
各種問題交織在一起,形成一種對農村閱讀調查順利實施的心理障礙,身心疲憊的調研者更容易產生各種困惑和社會認知偏差。所以,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忽視城鄉(xiāng)居民閱讀性質和類型的差異,不能充分和準確地既“知彼”又“知己”,沒有正確的思維和行為方式,就很難如愿地開展農村閱讀活動。
社會認知偏差影響著閱讀田野調查的效果,也同樣對圖書館服務農村閱讀的成效產生深刻影響。服務農村主體在“知彼”與“知己”上的社會認知偏差研究給我們留下的重要啟示是,必須對以往農村閱讀建設、服務和研究的思維、行動方式進行深入反思,不僅要準確了解和把握農村閱讀問題表象背后的實質,而且必須積極彌補圖書館自身的不足和缺憾,潛心探查和矯正路向與策略上的偏頗和失誤。
投射效應(Projection Effect)之所以會產生社會認知失常,在于主體在人際認知過程中一般會假設他人與自己具有相同的屬性、愛好和傾向,以為自己想的和能做到的,別人也理所當然如此。目前關于農村閱讀建設,無論是相關管理部門還是圖書館界都比較普遍地認為“農民看書少”痼疾的癥結在于“農村書少”,根源是“城鄉(xiāng)資源分配不合理”,并將其提到維護農民合法權益和社會公平公正的高度,一再強調必須加大對農村閱讀的建設投入,全面實現(xiàn)均等化服務[7]。這種“知彼”的認知偏差,就是以城市標準等外部條件衡量和規(guī)劃農村閱讀建設與發(fā)展,忽略了農村缺乏內在閱讀動因,尤其漠視了農民閱讀需求少的內因及其對閱讀建設的制約,也必然遭遇頑強的文化阻礙。
農村閱讀建設的實踐已經(jīng)證明,只注重農民看書問題外因的投射效應所追求的均等化布局大都事與愿違,因為農村并非有了閱讀設施和閱讀資源,農民就會如饑似渴地閱讀。例如建國后,相關管理部門和各地區(qū)為縮小城鄉(xiāng)差距就大力著手農村閱讀建設,長期以來,從普及鄉(xiāng)鎮(zhèn)圖書館到村屯圖書室一再掀起高潮,但最后大都不了了之。最有代表性的是農家書屋工程,旨在構建遍及鄉(xiāng)村的圖書網(wǎng)絡,集賣書和借書于一體,全方位地解決廣大農民群眾的“買書難、借書難和看書難”的問題。該工程聲勢浩大,于2012年底在全國64萬個行政村實現(xiàn)了全覆蓋。然而,我們調查的農家書屋在全覆蓋后以來,不但沒賣出一本書(部分農家書屋通過賣書去維持農家書屋的發(fā)展),而且借閱的人也很少。即使把調研的2000多村民中進過農家書屋找人和辦其他事的都算上,總共也只占22.5%,平均每個農家書屋只進去過6~7個人,其中看過書和借過書的,即使重復計算,也僅占17.2%。也就是說,平均每年利用過每個農家書屋藏書的村民不到1個人,如今一些農家書屋已癱瘓。顯然,農村閱讀資源的多少與農民的權益和公平公正與否沒有必然的聯(lián)系,也與農民看書的數(shù)量不是正相關。農村閱讀設施和資源改善了而農民看書的人還是那么少的現(xiàn)實,說明當前農村緊缺的并非閱讀資源,而是人們的閱讀需求。農村閱讀建設和發(fā)展的狀況,主要取決于農民內在的閱讀需求狀態(tài),沒有閱讀需求,就沒有對閱讀設施和閱讀資源的需要,也就不會有實施閱讀的行動。人們閱讀需求的內在貧困是目前農村看書的人少和農民看的書少痼疾的根本原因,是農村閱讀建設和發(fā)展中的主要梗阻。所以,農村閱讀建設,既要充分認識農村和農民閱讀需求貧困等內在因素的性質和特點,也要正視和總結以往農村閱讀建設中的經(jīng)驗與教訓。致使農村和農民閱讀需求內在貧困問題更加復雜的是,閱讀構成和閱讀實施過程都有嚴格的限度,對于農民又有很大的難度。閱讀需求由閱讀認知、偏好和動機三個有機要素構成,缺少任何一個條件,都難以實施閱讀與有效利用閱讀服務。而農民中既有雖對閱讀有認知但沒偏好沒動機的,也有對閱讀有認知有偏好而沒動機的,還有對閱讀沒認知沒偏好也沒動機的,由此產生諸多沒有閱讀愿望、意識的“假需求”“偽需求”,以至形成各種閱讀需求陷阱[8]。還要看到的是,導致農民閱讀需求貧困的,除了傳統(tǒng)農業(yè)文明的封閉性文化模式的影響和牽制,使得農民對閱讀、圖書館以及閱讀調查的漠然意識和觀念固化外,還有各種制約和束縛人們實施閱讀的現(xiàn)實生活因素:一是農村年輕力壯的勞動力多外出打工,繁重的農活和家務都落在留守的老人和婦女身上,很多人沒精力看書;二是農民的生活越來越好,大都有很強的幸福知足感,也便缺失通過閱讀改變命運的強烈動力;三是隨著文化建設的大發(fā)展、大繁榮,農村文化生活愈加豐富多彩,各類電視節(jié)目和文化娛樂活動豐富多彩,較少時間去看書;四是農村看書多與少都不會影響生活水平,也使大多數(shù)人想不起來看書。在這樣的生活情境中,農民對于圖書不可能有饑餓的人對于面包的情感,看書的人和看的書的數(shù)量自然會少之又少,而且這些問題又不是農村閱讀活動的主客體短期內所能解決的。因此,無視城鄉(xiāng)居民閱讀需求的內在差異,主體就會發(fā)生社會認知偏差,致使農村閱讀建設和投入陷入閱讀需求陷阱,其規(guī)模越大浪費也就越多,這就是為什么農村閱讀設施在“年年建年年黃”中惡性循環(huán)的要害所在。只有消除了農民閱讀需求的內在貧困,農村閱讀建設和發(fā)展才會有堅實的基礎。
要重視和努力克服投射效應,就不能囿于城市閱讀建設模式,機械地為實現(xiàn)農村閱讀普及建設和發(fā)展戰(zhàn)略而盲目擴張,而應充分認識與辨識農村閱讀需求的貧困性等問題,消解農村閱讀建設中的基本歸因偏差。當前的迫切任務是要全面了解和掌握農村現(xiàn)實生活因素的影響作用,針對各區(qū)域各民族各種閱讀困難問題,有的放矢地減少和消除農民閱讀需求的內在貧困。深入研究和探索現(xiàn)有閱讀設施和資源要有效地被利用,既要滿足農民已有的真實需求,也要善于發(fā)現(xiàn)和激勵他們的新需求,還要引導他們調整假需求,激發(fā)和培養(yǎng)那些對閱讀沒意愿、沒有閱讀能力的人們有需求。農村閱讀建設的思維與行為方式應緊緊圍繞農村和農民實際,重視農民的閱讀需求貧困等對農村閱讀發(fā)展的掣肘,充分把握和切實解決導致閱讀需求內在貧困的各種問題,是農村閱讀建設以至農村閱讀事業(yè)持續(xù)發(fā)展的重要途徑。
暈輪效應(The Halo Effect)是指一種強烈知覺的品質或特點像光環(huán)一樣向周圍彌漫、擴散,從而掩蓋其他品質或特點,也稱之為光環(huán)效應。暈輪效應的最大弊端在于社會認知的方法和角度以偏概全,這種社會認知偏差現(xiàn)象在圖書館農村閱讀服務中也屢見不鮮。目前突出的問題是圖書館常以促進發(fā)展農村經(jīng)濟、幫助農民脫貧致富為指導思想地開展農村閱讀服務。這種思維邏輯是:圖書館是知識的殿堂,而“知識改變命運”,所以能使人擁有知識的圖書館也能讓農村和農民生活奔小康。知識對于改變人的命運的作用可以稱之為圖書館的一種應然價值,為吸引和激勵更多讀者利用圖書館,宣傳鼓動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在農村閱讀服務實踐中則必須清楚圖書館實然作用的有限性[9]。其應然價值并不等于也不能代表其實然作用,它們有質的區(qū)別,即現(xiàn)實中的圖書館對于改善農村經(jīng)濟和農民生活的實際效能微乎其微。這里凸顯出一個問題是,圖書館在農村的實然作用需要我們對以往思維和行為進行反思,在“知己”中充分認識圖書館服務范圍及其作用的局限性,以杜絕社會認知偏差。
圖書館在農村作用微弱的第一個原因有兩個因素:首先與具體圖書館的實際效能有關。目前不僅理論上的與實踐中的圖書館的作用有顯著差別,而且同一類型圖書館也有很多效能差異,也就是說,并非所有圖書館都能滿足所有服務對象的需求;其次是圖書館為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水平的服務心有余力不足。大多圖書館有限的閱讀資源和能力根本滿足不了農村改變落后面貌和改善農民生活的需要,況且,縣級圖書館普遍存在人手短缺、下鄉(xiāng)經(jīng)費不足和購書費較少的問題,有的幾年都沒購過新書,而且多有幾年沒下鄉(xiāng)的。即使能下鄉(xiāng)服務的,一年最多也就幾次,且是部分鄉(xiāng)鎮(zhèn)的部分村屯,提供的又僅僅是書刊借閱,地市級以上圖書館則鞭長莫及,因而圖書館在閱讀文化精神傳播和擴散上也相當薄弱,使得農村和農民大都對閱讀和圖書館無動于衷。圖書館作用不明顯的第二個原因是個很關鍵的問題,但一直被相關管理部門和業(yè)界、學界所忽視,即受到圖書館作用發(fā)揮的前提嚴格限定。直言之,利用圖書館是有硬性條件的,不是任何人想用就能用,也不是讓誰有所成效誰就能如愿以償?shù)摹F涞览砗芎唵?,沒有一定的識讀、理解和接受能力等閱讀素養(yǎng),就很難利用圖書館服務,也難能讀有所獲。但是,在圖書館服務農村實踐中,人們只注意了“閱讀改變命運”的命題,卻忽略了農民缺少必要閱讀條件的實際而形成很多社會認知偏差。我們調研的農村的現(xiàn)狀是:村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4年,其中達到高中以上學歷的僅占11.8%,初中學歷的則占43.5%,其余接受教育程度較低,甚至是沒上過學的。農民缺乏應有的理解和吸收能力等閱讀素養(yǎng),連實施閱讀的基本條件都沒有,又如何靠閱讀發(fā)家致富和改變命運呢。而且,通過閱讀改變命運還需有一定的應用能力和適宜的社會機遇。所以,大多農民都有閱讀障礙因而對閱讀和圖書館敬而遠之,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
誠然,農村閱讀服務需要規(guī)避暈輪效應,準確認識和把握圖書館在農村的應然價值與實然作用的差異,可有效消除對圖書館服務效能的自我歸因偏差現(xiàn)象。我們要看到圖書館服務農村的理想與實踐的嚴重脫節(jié),以及農民實施閱讀與利用圖書館有各種難處的現(xiàn)實問題,應適時調整服務思路和策略,揚長避短地開展農村圖書館服務。為此,筆者認為,當前必須把農村服務重點轉移到解決閱讀困難群體問題上來。閱讀困難群體,即遭遇某種障礙而得不到有益閱讀提供和不能自我提供閱讀,以及無法實施和無能力實施閱讀獲益的人群。農村閱讀困難群體的問題是城鄉(xiāng)差別與差距的突出表征和體現(xiàn),農村閱讀困難群體受到農村生存環(huán)境的影響和制約最多,遭遇的不同范疇和層次的各種閱讀障礙,也是農村閱讀服務以至農村閱讀事業(yè)發(fā)展中的最頑固和嚴重的阻滯力。目前農村閱讀中的最大問題就是閱讀困難群體規(guī)模大、數(shù)量多、類型復雜。不解決農村閱讀困難群體的問題,就不會實現(xiàn)農村全面閱讀以至國家的全民閱讀,而且,農村閱讀困難群體也恰恰最需要圖書館的幫助。潤物細無聲是圖書館服務活動的風格,也是圖書館服務精神的境界。圖書館是為解決社會公眾閱讀困難而誕生的,也只能在為閱讀困難群體服務中充分發(fā)揮作用和得到進一步發(fā)展。所以,圖書館農村閱讀服務無論方案設計,還是具體活動實施都不能好高騖遠、貪大求多,而應注意做好以下幾點:一要幫助閱讀困難群體解決具體實際問題。尤應掌握不會讀、不能讀和想不到讀、不想讀,以及不喜歡讀甚至對閱讀反感人群的詳細原因,改變千篇一律的服務思維和行為方式,以吸引能讀但想不到讀的人群為突破口而逐步擴展延伸服務,有針對性地采取措施一個個進行破解;二要量力而行,根據(jù)本館的能力、條件提供農村閱讀服務,不能奢望和追求通過圖書館服務去改變一個村屯的落后面貌,要著重圍繞為閱讀困難群體都能走進閱讀和享受閱讀的樂趣做些實實在在的工作;三要著力研究如何做好閱讀文化傳播工作。農村閱讀困難群體問題中的最深層次因素是閱讀文化精神匱乏,缺失應有的閱讀文化精神,即缺乏對閱讀及圖書館等價值、意義的必要認識和理解,缺少實施閱讀和利用圖書館的素養(yǎng),必然會對閱讀、圖書館等以至閱讀調研迷茫、疏離,從而不能激勵和促進農民自我提升個人素質。農民的閱讀能力以及對圖書館的理念、感情和興趣、意志等閱讀素養(yǎng)有限,也說明農村閱讀文化以至圖書館文化傳播存在嚴重不足和較多缺陷。無需諱言,城市圖書館不能僅熱衷于在馬路旁和社區(qū)內搞圖板、圖片展覽和信息發(fā)布等有聲勢沒效果的形式化宣傳,以及習慣于舉辦泛泛的報告會、講座和知識競賽、演講等而沒有針對性的讀書活動,也不能滿足于在館內和院內組織讀書活動動員與啟動工作,也不應陶醉于自己策劃自己組織自我評估和為自己叫好的掌聲中。把閱讀和圖書館的理論價值拔得越高,越脫離閱讀和圖書館在農村的實際作用和效果,就越會把閱讀和圖書館束之高閣。因此,應重視圖書館服務的思維和行為的深度挖掘,在農村進行扎扎實實的閱讀文化傳播,針對每村、每戶,以至每個人的差異做好輔導和服務,諸如如何提高閱讀樂趣、實施閱讀較好的途徑和提高閱讀能力等素養(yǎng)的方式、怎樣利用圖書館、閱讀對兒童有多少好處,以及如何指導孩子閱讀和怎么陪讀等。只有讓廣大農民群眾切實了解閱讀、喜歡閱讀、有能力有素養(yǎng)閱讀,有效地利用圖書館服務,才可能充分提高圖書館在農村的地位和作用。
正確對待圖書館在農村閱讀服務活動中的社會認知偏差,從而選擇正確的策略,矯正和克服思維及行為方式的失誤,是一種深刻的文化自覺,也是農村閱讀建設、服務和研究不可或缺的內容。此外,還必須注意的是:第一,圖書館解決社會認知問題和明確服務路徑,僅為有效開展農村閱讀活動提供了前提條件,還需有切實可行的途徑和具體方法;第二,要從根本上減少和避免農村閱讀服務活動中的社會認知偏差,必須立足于長遠和未來,針對城鄉(xiāng)生存環(huán)境與居民閱讀素養(yǎng)的差異和差距擬定相應的長期戰(zhàn)略措施,因而也必須進行深入、全面的自省和反思。在落實“開展全民閱讀活動”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精神、促進農民素質的全面提升以及推動新農村建設和實現(xiàn)小康社會目標的進程中,尤其是面對農村閱讀反復建設投入和服務仍不理想的現(xiàn)實,怎樣提高圖書館服務農村的質量和水平,如何傳播閱讀及圖書館文化精神,采取讓廣大農民群眾走進閱讀和習慣閱讀的措施,已經(jīng)成為緊迫的任務。在這種背景下,自覺地開展深刻的文化自省和反思,深入研究和把握圖書館農村閱讀活動主體的社會認知偏差,糾正有失偏頗的思維與行為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