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儀式化教育活動作為學習教育與文化價值的傳播形式,是高校建設發(fā)展的重要手段。儀式化活動不僅具有良好的德育價值,而且具有非常重要的心理價值。儀式化活動不僅使參與其中的每個人都具有固定的角色和行為模式,而且使教學活動作為一個整體發(fā)揮著深刻的心理教育功能。深入理解儀式化教育活動的心理價值是認識教學活動的基礎,也是促進儀式參與者學習進步的有效形式。
【關鍵詞】高校 儀式化活動 心理價值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51-0006-02
儀式是社會生活中普遍的一種社會現(xiàn)象,其通過儀式感營造莊嚴神圣的活動氛圍,影響人的心理進而給人以啟迪。高校儀式化教育已成為成長期心理社會倫理傳承的重要內容,其常見形式主要有常規(guī)性儀式、成長性儀式、典禮性儀式以及校本特色儀式。本文主要通過對高校儀式化教育活動的主要特性和其基本功能的闡述,分析其心理價值,最后初步探尋了增強高校儀式教育活動心理價值的基本途徑。
一、高校儀式化教育活動的主要特征
1.象征性。
高校儀式化教育活動的象征性主要是其具有象征符號、象征意義和象征方式等要素。以升國旗儀式為例:國歌聲中升起的國旗、耀眼的五星、鮮艷的紅色、迎著朝陽、整齊劃一的隊伍、統(tǒng)一的服飾、莊嚴的氣氛、嘹亮的國歌、注目禮等讓升旗儀式莊重嚴肅。參與者通過對國旗的注視,獲得了一種象征性身份,能夠感覺到祖國日益昌盛強大的自豪感和榮譽感,體驗到了神圣的責任感和來之不易的幸福感。從而通過心理誘導和心理暗示起到“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效果,使參與者保持健康心理,更加積極地投入新的學習和生活。
2.集中性。
儀式活動不是單個人之間的活動,它較多地表現(xiàn)為群聚色彩,具有集中性。儀式活動通常是全校、全班進行的。這對于以“獨學”、“獨處”為特點的現(xiàn)代學生來說具有特別的心理價值,它能使學生意識到自己是某個集體中的一員,產生一種歸屬感、力量感和安全感。同時在中國教育的語境中,一起崇尚的是集體主義教育和集體觀念和集體意識的形成。學校的各種儀式活動的集中化處理正是順應了一種觀念,創(chuàng)造出學生和班級的集體認同感。
3.虛擬性。
虛擬性主要是儀式行為方式的虛擬性、儀式表演手法的虛擬性、儀式場景布置的虛擬性和儀式行為者心理時空的虛擬性。在這些虛擬的特性中,最為關鍵的是儀式參與者心理時空的虛擬性。借助想象進入的儀式世界,對于學生而言是一種別樣的新鮮體驗。
二、高校儀式化教育活動的基本功能
1.喚醒潛在情感,激發(fā)集體意識,引導價值取向,有利于實現(xiàn)儀式育人功能。
儀式以其特有的形式創(chuàng)設出具有一定情緒的場景,或莊嚴或活潑,參與者通過特定儀式程序喚醒內心深藏的情感。這種感性的認識在參與者中迅速擴散發(fā)酵,身臨其境的現(xiàn)場參與感激發(fā)群體的集體情感,強化潛在情緒,形成具有明顯價值導向的集體行動,最終實現(xiàn)儀式育人的德育功效。譬如,運動會開幕儀式就是一種能夠迅速喚醒學生潛在情感,能夠使學生心靈受到觸動,激發(fā)其隱藏于內心的榮譽感和團結拼搏的意志力,并使之升華,進而在賽場上賽出風格、賽出水平,實現(xiàn)儀式育人的功效。
2.儀式能夠增強身份認同,提高凝聚力與身心力,有利于培育校園文化。
對于高等學校而言,儀式是以濃縮的方式將一所大學的核心價值觀、大學的精神和文化投射給參與者,使之潛移默化地習得并強化。在莊重嚴肅的儀式氛圍中,平時不易調動、掩藏于內心的榮譽感和認同感油然而生,集體潛意識被喚醒,參與者對儀式的接受產生了對辦學目標、校園文化、價值觀念、道德規(guī)范的認同感,形成了強大的身心力和凝聚力。通過舉行儀式活動,學習可以周期性地更新其自身與統(tǒng)一體的情感,大學特殊的文化意義得以維系和強化。儀式成為連接大學文化的鏈條、橋梁和紐帶,也成為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傳播的載體。比如校園文化藝術節(jié)能激發(fā)學習對美的追求和愛好,讓學生受到極好的藝術熏陶,展現(xiàn)特長,提高文化素養(yǎng)。
3.儀式能夠重塑個人行為,強化規(guī)則意識,有利于構建日常行為規(guī)范體系。
校園儀式活動對學生的心理和行為產生隱性的約束與外在強化作用,并產生強大的感召力和約束力,是學校的一種隱性、非強制性的軟規(guī)范,無形中制約學生的思維和行為,使他們自發(fā)主動地遵守學校規(guī)章制度,在潛移默化中形成規(guī)則意識,逐步形成自我約束力量和意識。例如,軍訓開訓儀式現(xiàn)場熱烈莊重的氣氛、震撼人心的場景、教官慷慨激昂的講話,都能夠讓學生思想得到啟迪,情感得到熏陶。軍訓過程中,學生相互感染,相互鼓勵,榮譽感、自豪感、責任感、使命感在心中油然而生。軍訓過程中通過對軍隊儀式的體驗,還能夠加強學生對軍人職業(yè)的認同感,從而向往軍營,熱愛國防,最后與軍人結下深厚情感,心理方面能夠主動接受訓練,進一步提升軍訓質量和效益。
三、增強高校儀式化教育活動心理價值的基本途徑
1.以人為本,在體驗式儀式教育中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高校儀式教育必須堅持實戰(zhàn)性原則,以人為本,理論聯(lián)系實際,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儀式教育活動之中,規(guī)避儀式教育的形式化問題。強化儀式性教育的開展要以隱性形式巧妙地規(guī)范價值認同,才能充分發(fā)揮其教育功能。例如開學典禮和畢業(yè)典禮上用膾炙人口、激蕩人心的演講可以在潛移默化中將高校精神文化根植于師生內心,提升儀式教育的文化品味,豐富儀式教育的活動形式,是實現(xiàn)儀式教育價值規(guī)范功能回歸的重要途徑。
2.關注個體,在合作式儀式教育中構建有機團結的共同體。
高校儀式教育應以有機團結為最終目的,告別機械團結的校園文化氛圍。高校儀式活動不能單單強調集體的榮譽利益,也要關注個體的個性與發(fā)展。單純以功利化競爭性為目的將適得其反,甚至阻礙參與者的身心健康發(fā)展。儀式教育不僅使“我們”替代“我”的存在,還要在“我們”中感知“我”的存在,這樣的團隊集體意志才是堅不可摧的,真正的共同體才能得以形成并鞏固,學生也才會樂于接受儀式教育的洗禮與感化。
3.標準立異,在創(chuàng)新型儀式教育中彰顯榜樣力量。
高校儀式教育要規(guī)避重復化和單一化,舉行儀式活動要以人為本,重在培養(yǎng)人的道德判斷力和道德選擇力,用師生喜聞樂見易于接受的形式開展儀式教育,將師生吸引融入到儀式活動中,感受儀式教育最真實的內涵 。儀式教育還要貼近師生生活,不虛假不空泛,為師生提供最切實可行的行動指導與榜樣示范;以魅力凝聚師生,讓師生在行動中感知儀式教育的意義與價值,從而積極參與到儀式教育活動中,形成良性循環(huán)。通過儀式化教育活動宣傳典型、樹立榜樣,不僅是對榜樣本人的一種肯定和鼓勵,而且可以通過榜樣的力量鞭策其他人樹立看齊意識,進一步強化榮譽意識,為創(chuàng)辦一流高校打下堅實基礎。
參與文獻:
[1]王海英.構建象征的意義世界——學校儀式活動的社會學分析[J].當代教育科學,2007-7-15.
[2]段慧丹.論儀式教育在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運用[J].青年學報,2015-5-15.
作者簡介:
周烈榮(1988.11-),男,漢族,陜西漢中人,研究方向:軍隊政治工作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