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大學 歷史學院, 北京 100872)
昭馀祁(或?qū)懽髡延嗥?是山西省中部太原盆地的一處古湖泊,[1]262-267該湖今已不存,目前學界對昭馀祁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它的變遷過程及其原因。一般認為昭馀祁逐漸分裂為多個水域,最后消亡。[2]33-41,[3]273-282,[4]96-97王尚義先生經(jīng)技術(shù)勘測,認為昭馀祁在漢代時“已被淤割成若干小湖”,到了元代以后“成了面積較小的昭余池,大部分湮為蘆葦叢生之地”,昭馀祁消亡的時序是“由北向南,北部早南部晚”。[1]262-267孟萬忠在其博士論文《歷史時期汾河中游河湖變遷研究》的第二章《汾河中游湖泊變遷》中以昭余祁為個案進行研究,結(jié)合文獻記載與地貌形態(tài)分析昭余祁東部先萎縮,勾勒出“先秦時期方圓百里的昭余祁,到秦漢時期的九澤……北魏時期被分割為鄔澤、祁藪、汾陂和淳湖等幾個較大的湖泊”這樣一個變遷脈絡(luò)。[5]16-17至于昭馀祁消亡的原因,學界歸納為人類影響與自然變遷兩個方面:人類影響主要包括毀林開荒、墾湖為田、[6]35-39,[7]29-32戰(zhàn)爭[8]43-60等;自然變遷具體闡釋為氣候變干、地勢降低等。[6]35-39,[9]121-123
目前學界對昭馀祁的研究主要局限于歷史自然地理,研究方式也以地理勘測為主,對文獻記載的關(guān)注相對較少。有關(guān)昭馀祁的史料雖然不多,但仍有分析利用的空間。筆者通過爬梳史料,對昭馀祁這一名稱的含義以及變遷過程有了新的認識,并試圖剖析“昭馀祁”這一水域名與祁縣縣名之間的關(guān)系。
祁縣地處山西省中部,隸屬于今晉中市。此地最早為春秋時期祁奚的封地,昭公二十八年(前514),祁奚之孫祁盈被殺,其封地被分為七縣,其中一縣即為祁縣。戰(zhàn)國時期,祁縣屬于趙國。自秦至清,均屬太原管轄。
在先秦史籍中,不乏對昭馀祁的記載,《爾雅》稱:
燕有昭余祁。[10]213
《周禮·職方》載:
正北曰并州,其山曰恒山,其澤藪曰昭馀祁。[11]3229
《呂氏春秋·有始覽》云:
何謂九藪?吳之具區(qū),楚之云夢,秦之陽華,晉之大陸,梁之圃田,宋之孟諸,齊之海隅,趙之鉅鹿,燕之大昭。[12]279-280
成書于西漢的《淮南子·地形》中亦有對昭馀祁的記載:
何謂九藪?曰越之具區(qū),楚之云夢,秦之陽行,晉之大陸,鄭之圃田,宋之孟諸,齊之海隅,趙之鉅鹿,燕之昭馀。[13]417
在上述史料中均將昭馀祁稱為“藪”?!墩f文解字》對“藪”的釋義為“藪,大澤也”[14]41,所以,昭馀祁應(yīng)取大澤之意,是指今山西中部地區(qū)的一片廣闊湖泊,是并州水域的代表。
“昭馀祁”作為水域名稱,其含義為何?《說文解字》載:“昭,日明也。引申為凡明之稱?!盵14]303因光明而易顯,故昭又可引申出明顯、顯示之意?!稜栄拧吩疲骸熬兾?、烈、顯、昭、晧、炯,光也”,[10]29“顯、昭、覲、釗、覿,見也。顯、昭,明見也?!盵10]41《左傳·定公四年》有言:“以昭周公之明德?!盵15]1545這里的“昭”就是明顯、顯示的意思。馀,是多的意思,《說文解字》載:“馀,饒也?!盵14]221《爾雅》:“烈、枿,馀也。釋曰:謂遺馀也?!盵10]59《孟子·告子下》:“有馀師?!盵16]816《呂氏春秋·辯土》:“亦無使有馀?!盵12]694祁,《說文解字》載:“祁:太原縣。毛傳于《吉日》云:祁,大也。于《采蘩》、《大田》云:祁祁,舒遲也。祁祁,徐皃也。于《七月》云:祁祁,眾多也。皆與本義不相關(guān)?!盵14]289《玉篇·邑部》:“祁,多也”。[17]40《廣韻·脂韻》:“祁,盛也。”[18]34由此可知,“祁”和“馀”一樣都表示“多”的意思。通過上述對“昭馀祁”三個字的語義分析可知,昭馀祁作為水域的名稱,“昭”作“明顯”講,“馀”與“祁”均作“多”講,“昭馀祁”三字應(yīng)為水域遼闊之意。
關(guān)于昭馀祁的變遷問題,有史籍可考。通過分析昭馀祁名稱演變可推知其水域的分割、萎縮和消亡情況。
《漢書·地理志》載:
鄔,九澤在北,是為昭馀祁,并州藪。[19]
在漢代,昭馀祁已經(jīng)分裂為多個獨立水域,分布在鄔縣以北。清人王先謙在《漢書補注》中“陂澤連接,其藪有九,故謂之九澤,總名之曰昭馀祁”[20]2241的論斷亦可作為輔證。關(guān)于九澤的記載還見于西晉郭璞為《爾雅》所作注中:“燕有昭馀祁今太原鄔陵縣北九澤是也。”[10]213說明在西晉時九澤猶存。自晉以降,九澤逐漸分裂、消亡,到北魏時,昭馀祁又分裂出鄔城泊、祁藪等較小的湖泊。
《水經(jīng)注》載:
《地理志》曰:九澤在北,并州藪也?!秴问洗呵铩分^之大陸。又名之曰漚洟之澤,俗謂之鄔城泊。
侯甲水又西北歷宜歲郊,徑太谷,謂之太谷水。出谷西北流,徑祁縣故城南,自縣連延,西接鄔澤,是為祁藪,即《爾雅》所謂昭馀祁矣,賈辛邑也。[21]158-159
自《水經(jīng)注》始,史籍中出現(xiàn)了鄔城泊、鄔澤和祁藪等名稱,而且酈道元將鄔城泊與祁藪區(qū)別開來,分指兩處水域,同時指出,兩者均為《爾雅》所記昭馀祁之余跡。由于祁藪始現(xiàn)于《水經(jīng)注》中,所以至晚在北魏時期,祁縣附近已形成了獨立的水域。聯(lián)系前引《漢書·地理志》可推知,漢代以降,九澤進一步分裂,水量減少,但西晉猶存,到北魏時水域面積大幅度減少,在鄔縣與祁縣附近形成了獨立的湖泊,靠近鄔縣的湖泊被稱為鄔城泊或鄔澤,而靠近祁縣的則被稱為祁藪。唐代顏師古為《漢書》作注時直接說明昭馀祁在鄔縣而未提及九澤,“正北曰并州,其山曰恒山,藪曰昭馀祁。師古曰:在太原鄔縣”[19]1542,說明九澤在唐代已再度分裂縮小,而昭馀祁之遺跡主要分布在鄔縣。
宋元以后的史料中已鮮有昭馀祁的記載,而關(guān)于祁藪與鄔澤的記載則較多。
《元豐九域志》載:
次畿,祁,府南一百一十里。五鄉(xiāng)。團柏一鎮(zhèn)。有幘山、太谷水、祁藪。[22]162
《元一統(tǒng)志》載:
昭馀祁藪在祁縣東七里。舊已涸鹵。至元二十一年浚鑿為九池,得細水,歲溉民田頃畝間,及浸隍下樹木。今其側(cè)立成湯祠……今池廟俱各不存。[23]115
元世祖和元惠宗均曾以至元為年號,元世祖使用三十一年,元惠宗共使用六年,之后改元至正,故至元二十一年只可能是元世祖在位時。明代成化、萬歷兩版《山西通志》又均記為“至元十一年”[24-25]。康熙《山西通志》的底本是萬歷刻本,將至元改為至正,時間記為“至正十一年”,[26]筆者懷疑至正是至元的訛誤,所以昭馀祁在元代復(fù)浚的時間應(yīng)該是元世祖至元年間。由此可知,祁藪在宋元豐年間尚有留存,但不久干涸了,到元世祖至元年間才復(fù)浚。
乾隆《太原府志》載:
昭馀池在縣東南七里祁城村,《周禮》昭馀祁即此。久涸。元至元十一年,浚水為昭馀池,即其地立成湯祠。后池復(fù)涸。順治九年復(fù)盈。[27]
據(jù)方志記載,元代鄉(xiāng)民們在今天祁縣的祁城村掘出水源,祁藪復(fù)浚,稱為昭馀池。有明一代,昭馀池又水干池涸,到了清順治九年(1652)水再盈池。所以,祁藪在明朝時已經(jīng)基本消亡,到清代又掘出較少的水源。
有關(guān)鄔澤的記載遠少于祁藪?!睹魇贰さ乩碇尽份d:
文水,府西南。西南有隱泉山。東有文水,南入汾。又東北有猷水,或以為即鄔澤也。[28]959
介休,府東南。有介山,亦曰綿山。西有汾水,東有石洞水,西流入焉。東北有鄔城泊,與平遙、文水二縣界,即昭馀祁藪之馀浸也,或亦謂之蒿澤。[28]965
《明史》所載可說明,鄔澤自北魏以后一直存在,宋元時期其范圍大幅度縮小,到明代基本消失殆盡。
時至今日,昭馀祁已經(jīng)完全消失了蹤跡,昔日的煙波浩渺經(jīng)過千百年的變遷,不斷分裂為多個水域,本文主要分析了鄔澤與祁藪,據(jù)前引諸史料可知,祁藪又有昭馀池、昭馀祁藪等名稱。
在歷史時期,昭馀祁不斷分裂,且不同水域各有其名,但“昭馀祁”這一名稱卻并未隨著湖泊的干涸而消失,反而沿用至今,筆者認為其原因在于:其一,早期的昭馀祁煙波浩渺,著稱于世,同時它又作為并州諸水的代表,先秦史籍多有記載,影響較大;其二,祁縣自立縣以來縣名幾乎未有變更(僅在新莽時期曾改為祈縣),而昭馀祁原名中既有祁字,因而往往將祁縣附近的水域亦稱作昭馀祁,使其流傳下來。雖然昭馀祁名稱未變,但其指代的實際水域范圍卻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因此可以說,昭馀祁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昭馀祁是指未分割前的古湖泊,狹義的昭馀祁則指祁縣附近的水域。不管是廣義的還是狹義的昭馀祁都與祁縣這一地名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
在祁縣當?shù)?,流傳著祁縣得名于祁奚的傳說:晉國大夫祁奚內(nèi)舉不避親,外舉不避仇,深得百姓愛戴,為了紀念祁奚,所以將這片土地命名為“祁”。這一傳說在方志中亦有記載,成化《山西通志》中載:
祁縣,本春秋晉大夫祁奚叔向之邑,因以祁名。[24]
明人郭子章在《郡縣釋名》中亦持相同看法:
祁縣,本春秋晉大夫祁奚食邑,因以祁名,即《周禮》所載并州澤藪,昭馀祁之地也。[29]
康熙《山西通志》卷三《建置沿革》記載:
祁縣,春秋祁奚之邑,因以祁名。[26]
以上史料均表明祁縣之名源自祁奚,但同樣是在方志中,另有一批材料與上文相悖,認為祁奚是因地為氏,而非祁縣得名于祁奚。
萬歷《山西通志·人物》記載:
(祁奚)晉公族獻侯后,食邑于祁,遂以為氏。[25]
乾隆《太原府志·氏族》記載:
祁,徵音。黃帝之子,食采于祁。又堯姓伊,祁氏與祁通,亦作耆。祁姓,隰叔之后,與土氏同族望,出太原。又姬姓,晉獻公四世孫奚食邑于祁,遂以為氏。其地即太原祁縣是也。[27]
筆者認為,祁奚因地為氏的觀點更為合理。首先,我們應(yīng)當區(qū)別姓與氏。鄭樵《通志·氏族略》載:“三代之前,姓氏分而為二……氏所以別貴賤,貴者有氏,賤者有名無氏……姓所以別婚姻,故有同姓、異姓、庶姓之別……三代之后,姓氏合而為一,皆所以別婚姻,而以地望明貴賤?!盵30]1-2由此可知,姓和氏經(jīng)歷了一個從分離到合并的過程,至晚在漢代時已實現(xiàn)姓氏合一。[31]例如太史公作《史記》,稱秦始皇姓趙氏,漢高祖姓劉氏:
秦始皇帝者,秦莊襄王子也。莊襄王為秦質(zhì)子于趙,見呂不韋姬,悅而取之,生始皇。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于邯鄲。及生,名為政,姓趙氏。[32]223
高祖,沛豐邑中陽里人,姓劉氏,字季。父曰太公,母曰劉媼。[32]341
其次,氏一般來源于封地,[33]11-15也就是說只有貴族才能有氏。祁奚是晉獻公的四世孫,本姬姓,名奚,字黃羊,封地在祁。祁奚因地為氏,姓氏合一后,稱為祁奚。第三,有關(guān)祁地最早的記載出于《左傳·昭公二十八年》:
秋,晉韓宣子卒,魏獻子為政,分祁氏之田以為七縣,七縣,鄔、祁、平陵、梗陽、涂水、馬首、盂也。分羊舌氏之田以為三縣,銅鞮、平陽、楊氏。司馬彌牟為鄔大夫,太原鄔縣。賈辛為祁大夫,太原祁縣。[15]1493-1494
《左傳》雖然提到了“祁氏之田”,但并未說明該田已經(jīng)被稱為“祁”,直到西晉時杜預(yù)為《左傳》作注才第一次明確記載祁為地名:“祁大夫,祁奚也。食邑于祁,因以為氏。祁縣今屬太原?!盵15]973杜預(yù)注中提出:祁奚因自己的封地在祁,所以以祁為氏,稱為祁奚。
顯而易見,“祁”最早是晉國大夫祁奚的封地,魏獻子當政,祁氏遭到打擊,其封地亦被瓜分為七,各地設(shè)縣,祁縣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祁縣之“祁”應(yīng)當源自祁地。所以,祁縣這一地名源于“祁奚”之“祁”的說法顯然是錯誤的,顛倒了因果關(guān)系。
綜上可知,“祁”作為地名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指春秋時期晉國祁奚大夫的封地;二指祁奚封地被分割為七個縣后,其中的一個縣即祁縣。既然祁奚是因地為氏,那么祁地之“祁”又源自何處呢?
筆者認為,“祁”地得名源于古湖泊名“昭馀祁”?!罢砚牌睢迸c“祁”均出現(xiàn)于先秦史籍中,似乎無法斷定二者孰先孰后,但通過推理祁奚受封情況亦可有所推進。春秋時期祁奚獲封土地,在分封時若此地并無名稱,祁奚極有可能在獲得封地之后因此地有澤藪“昭馀祁”而將其命名為“祁”,這樣才能因地為氏;若在分封時此地已經(jīng)被稱為祁地,祁地便有可能早于昭馀祁出現(xiàn),這樣,祁地反而成為昭馀祁名稱的來源。清人顧棟高在《春秋大事表》中言:“縣東七里有祁藪,即《爾雅》所謂昭馀祁矣,祁縣以藪得名?!盵34]820由于從文獻上無法解決“昭馀祁”與“祁”出現(xiàn)的先后問題,故暫從顧說。
從祁地分裂出的七縣中只有祁縣保留了“祁”的名稱。筆者認為,其原因在于此地為祁地的核心。可能祁奚將他的治所設(shè)在了今天的祁縣,這樣祁縣就成為祁地的政治中心,再加上祁奚在當?shù)厥苋藧鄞?,人們也樂于保留“祁”這個名稱以寄哀思。縣作為最基層的政區(qū)與文化區(qū)的吻合度遠大于地級、省級的政區(qū),而文化的趨同性又使得縣級區(qū)域相對穩(wěn)定,這也就成為“祁”這一名稱能夠歷經(jīng)千年沿用至今的重要原因。正是由于“祁”這一地名的沿用,也使得“昭馀祁”這一名稱得以借助地名而保留下來,用以專門指代祁縣附近的水域,如《元一統(tǒng)志》中記載的“昭馀祁藪”、乾隆《太原府志》中記載的“昭馀池”等。所以,未分裂前的昭馀祁是祁地稱之為祁的原因,而分裂后的昭馀祁之所以保留這一稱呼來指代祁縣附近的水域,實乃因為此地稱為祁縣。
昭馀祁作為今山西中部地區(qū)的古湖泊名稱,是水域遼闊之意。昭馀祁最晚在漢代時已分裂為多個水域,位于鄔縣以北,史書中記為“九澤”,這些分裂后的湖泊不斷再分裂、縮小。到北魏時期,鄔縣和祁縣附近的水域尚存,分別被稱為“鄔澤”與“祁藪”。鄔澤在明代時消失殆盡;祁藪在宋元豐以后也趨于干涸,元世祖至元年間和清順治年間兩次復(fù)浚,今兩湖均已不存。
就昭馀祁與祁縣縣名關(guān)系而言,采清人顧棟高之說可以得出結(jié)論:由于一個名為昭馀祁的澤藪,使得該澤藪之畔的土地被命名為祁,起初的祁地不僅僅是指今祁縣而且包括了今天晉中市的大部分、太原市和呂梁市的一部分地區(qū)。春秋時期,姬姓奚封地于此,由于這片土地為祁地,他便將祁作為自己的氏。春秋戰(zhàn)國之交,祁氏之田一分為七,由于祁縣為祁地的治所,再加上祁奚的個人影響,便保留了“祁”的名稱,并沿用至今,所以,祁縣之名歸根到底源自昭馀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