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了適應學校發(fā)展的需要,根據(jù)我校實際情況,我們開展了一系列的實踐活動,帶學生走進大自然,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本文通過如何利用雷州半島特色生態(tài)資源來探討校本課程開發(fā)的研究策略,對于創(chuàng)設具有學校特色的校本課程開發(fā)有可實施性的意義。
關鍵詞: 雷州半島;本土特色;生態(tài)資源;校本課程;研究策略
中圖分類號:X-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72X(2018)01-0248-01
DOI:10.16647/j.cnki.cn15-1369/X.2018.01.143
Research strategy of school - 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of characteristic ecological resources in Leizhou
Liu Caiyu
(Zhanjiang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twenty-first high school, Zhanjiang Guangdong 524000,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meet the needs of school development,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our school, we have carried out a series of practical activities, which bring students into nature and help students improve their bioscience literacy and cultivate students innovative spirit and practical ability. This paper discusses how to use the characteristic ecological resources of Leizhou Peninsula to develop the research strategy of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which has the significance of implementing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with school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 Leizhou peninsula; local characteristics; Ecological resources; School-based curriculum;Research strategy
傳統(tǒng)生物課程中,教師傳授知識大多局限于教學大綱內容,而往往忽略了相關背景知識對提高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獨特作用。目前,國內外很多學校在生物校本課程開發(fā)過程中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他們所積累的很多經(jīng)驗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廣州、深圳和湛江等地也有學校進行開展觀鳥活動和野外實踐研究,但由于區(qū)域差異,適用于本省本市的很少,利用雷州半島特色生態(tài)資源進行全面研究的校本課程開發(fā)研究的就更少了[1]。因此,本文闡述的是依靠本地生態(tài)資源,創(chuàng)設具有學校特色的校本課程的開發(fā)與應用。廣東粵西地區(qū)的雷州半島(即湛江),地處三面環(huán)海得天獨厚的地理環(huán)境,有著典型的熱帶海洋季風氣候,蘊含豐富的海洋、陸地、濕地等生態(tài)資源,物種多樣性特點突出,具有獨特的科研價值,為我們開展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素材。我們研究的內容主要是:雷州半島的紅樹林濕地與鳥類海洋魚類貝類、南亞熱帶常見植物以及廉江紅江橙生產(chǎn)基地、菠蘿的海等人工特色生態(tài)系統(tǒng)。
1 研究方法
依據(jù)研究的內容,確定研究方案。研究的方法主要采用文獻研究法和行動研究法。建立校本課程開發(fā)研究小組,通過各種途徑收集相關文獻資料,分類整理,進行理論學習,為開展研究提供科學的理論指導和經(jīng)驗借鑒。帶動學生在自然、真實的環(huán)境中研究學習,引導學生對雷州半島的特色生態(tài)資源進行調查,加深對開發(fā)資源的認識,培養(yǎng)學生愛校愛家鄉(xiāng)愛祖國的情感。寫好研究案例,積累活動的圖文資料,總結經(jīng)驗,形成成果。師生合作共同完成校本課程調查和整理,編制出校本課程的綱要和教材文本,并將之引入到課堂教學和實踐活動中。
2 結果與討論
2.1 深入廉江高橋紅樹林,探究神奇的紅樹林生態(tài)
為了提高學生參與科學探究的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保護紅樹林濕地的意識,保護紅樹林資源和生物的多樣性①,我們帶領研究小組的學生們一起走進觀海長廊、東海島、特呈島、廉江高橋等紅樹林保護區(qū),實地考察紅樹林生態(tài)。通過親身實踐,同學們了解到湛江沿海灘涂上分布著較大面積的紅樹林植被,其中分布最廣、數(shù)量最多的為白骨壤、桐花樹、紅海欖、秋茄和木欖等樹種。我們的重點考察對象是廉江高橋紅樹林保護區(qū),這是我國連片面積最大的紅樹林帶,是廣東湛江紅樹林自然保護區(qū)的核心區(qū)[2]。據(jù)保護區(qū)專家介紹,這片紅樹林區(qū)面積高達13000多畝。保護區(qū)內土壤肥沃,鹽分大,潮溝縱橫交錯,構成了復雜的生態(tài)環(huán)境,為紅樹林及其他海生動植物的生長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區(qū)內有26種紅樹林植物。通過調研活動,學生們深刻認識到紅樹林在控制海岸侵蝕、保持水土和保護生物多樣性等生態(tài)價值方面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一旦紅樹林遭到破壞,將會導致嚴重的后果。
2.2 海闊天空任鳥飛——觀鳥愛鳥護鳥自然體驗
雷州半島素有“候鳥驛站”的美譽,是候鳥遷徙的必經(jīng)之地和越冬地,是鳥類的重要國際通道。這里鳥類資源豐富,擁有數(shù)量和種類眾多的鶴類、鸛類、鷺類等水禽及其他濕地動物。據(jù)初步統(tǒng)計,鳥類約有82種,其中留鳥38種、候鳥44種。②鳥類作為大自然家族重要一員,在維持生態(tài)系統(tǒng)穩(wěn)定性、保持生態(tài)平衡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③。但是社會上存在的捕鳥、賣鳥、吃鳥現(xiàn)象比較嚴重,開展觀鳥愛鳥護鳥等活動就顯得尤為重要。我們開展了一系列的觀鳥愛鳥護鳥知識講座、圖片展覽及競賽活動,帶領學生到寸金公園、森林公園、中澳友誼花園、湖光巖、南亞熱帶植物園等地指導大家進行觀鳥認鳥,觀察記錄鳥類的外形姿態(tài)、數(shù)量、取食方式、食物構成、繁殖行為、遷徙特點和棲息環(huán)境等,并鑒別鳥的種類,舉行觀鳥技能大賽。這些活動使學生們輕松、愉悅地接觸大自然,開闊視野;同時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珍惜生命、保護生態(tài)的意識。
2.3 參觀水生生物博物館——認識海洋魚類貝類
廣東海洋大學水生生物博物館內設有鯨類、爬行和兩棲類、魚類、蝦蟹類、貝類、棘皮和腔腸動物,以及紅樹、海藻類等陳列室。館內陳列的水生生物標本約3000種,其中有貝類1000多種,魚類900余種, 甲殼類約400種,藻類近400種以及其他淡水和海洋水生生物數(shù)百種。④我們帶領學生到海洋大學博物館進行參觀學習,在博物館專家教授的講解指導下,學生們認識到生物多樣性對整個生態(tài)系統(tǒng)穩(wěn)定的重要性,
認識到保護海洋、防止污染的意義。我們還組織學生們進行海洋動物和魚類標本制作等活動,增進了對海洋生物的認識。
2.4 走進南亞熱帶植物園和清平生態(tài)果園——認識常見熱帶植物和經(jīng)濟果樹
湛江熱帶亞熱帶作物資源極其豐富。南亞熱帶植物園是我國南亞熱帶作物重要的綜合性科研基地,長期從事熱帶植物的引種和開發(fā)利用工作,是湛江市乃至廣東省重要的科普教育基地[3]。其收集和培育的熱帶植物達1000多個品種,其中熱帶觀賞植物共109個科879種。
師生們到植物園、廉江紅江橙生態(tài)果園等地,進行現(xiàn)場調研、知識競賽、生態(tài)游戲等活動,認識多種多樣的熱帶植物、果樹、經(jīng)濟作物以及古樹群。在荔枝、橙子等人工果園的參觀學習中,同學們了解了果樹的種類及其間種、嫁接等技術,也由此了解了廉江紅江橙、紅楊桃等的經(jīng)濟價值。在古樹村,探究到古樹具有凈化空氣、消除噪聲污染、藥用、欣賞、經(jīng)濟等方面的價值。在競賽和游戲中讓同學們感受到大自然的奧秘。
2.5 走進徐聞“菠蘿的海”——體驗勞動帶來的樂趣和美好生活
徐聞“菠蘿的?!笔且粋€頗具特色的人工生態(tài)系統(tǒng),位于徐聞東部曲界鎮(zhèn),得名于這里連片20多萬畝的菠蘿種植。為了美觀,勤勞智慧的徐聞人采用各種不同的間種方法,不同生長時期的菠蘿呈現(xiàn)出色彩斑斕的景象,與旁邊的風車、火山口、茶園、湖泊和村莊共同構成了一幅迷人壯美的熱帶農(nóng)業(yè)畫卷。在征得果農(nóng)的同意下,我們還體會了親自下田摘菠蘿的樂趣,果農(nóng)朋友特意給我們講解了挑選菠蘿的方法。師生們還聯(lián)系課本上學過的光合作用知識進行了討論學習[4]。通過這次調查,同學們嘗到了菠蘿的美味,體會到美好生活的來之不易,對菠蘿的種類和生活習性也有了更多的認識。
3 結論
通過一系列的實踐研究活動,同學們親身感受到人類行為對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影響,意識到人類對生物圈所應承擔的責任,增強了環(huán)保意識。同時也激發(fā)了同學們的學習興趣,促使同學們養(yǎng)成主動探究、勤于思考的習慣,提高生物科學素養(yǎng),對我們的課堂教學也有很大的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1]我國國家紅樹林自然保護區(qū)[J].廣西林業(yè),2005,(4):13.
[2]劉絳娜,蔡芙亞.一館三廳藏珍寶 千姿百態(tài)話水族——記湛江海洋大學水生生物博物館[J].中國水產(chǎn),2000,(10):64-65.
[3]俞曉東.校本課程開發(fā)案例與反思[J].教育探索,2005,(04):22-24.
[4]徐湘荷.生態(tài)教育思想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7.
注釋
①林秀英,梁曾飛等.湛江紅樹林濕地保護管理能力建設探討, 59-62.
②我國國家紅樹林自然保護區(qū),2005-05.
③我國國家紅樹林自然保護區(qū),2005-05.
④劉絳娜,蔡芙亞.一館三廳藏珍寶 千姿百態(tài)話水族——記湛江海洋大學水生生物博物館[J].中國水產(chǎn),2000,(10):64-65.
收稿日期:2017-11-28
作者簡介:劉彩玉(1966-),女,大專,中學生物高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