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梅燕 史文靜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醫(yī)療水平不斷提高,醫(yī)學教育體制完善、醫(yī)療設備先進、病源充足、病種多樣以及留學費低廉等原因,吸引越來越多的外國學生來華學醫(yī)[1-2]。我校從2010年開始招收臨床醫(yī)學留學生,經過5年醫(yī)學基礎知識的學習,第6年進入我院進行臨床實習。臨床實習作為醫(yī)學教育的關鍵環(huán)節(jié),作為醫(yī)學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的階段,是醫(yī)學生向臨床醫(yī)生過度的唯一途徑[3],其教學效果將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培養(yǎng)質量。留學生由于語言障礙、患者認可度低、教師帶教能力有限等原因,使留學生獲得醫(yī)學信息和動手操作機會比國內臨床醫(yī)學學生少,嚴重影響了留學生的實習效果?;趯σ陨蠁栴}的思考,婦產科教研室對留學生臨床實習教學方法進行不斷研究和實踐,探索適合留學生特點的教學模式,以求提高教學質量,培養(yǎng)出合格的醫(yī)學畢業(yè)生。
我校的留學生多數(shù)來自印度,印度的教育體系一直沿用英國的教育模式,學生長期受開放式教學的影響,思維活躍,不拘一格,但紀律較為散漫,自我管理能力欠佳。部分學生來到婦產科實習會出現(xiàn)遲到、早退、甚至曠工現(xiàn)象,嚴重影響實習效果[4-8]。
依據(jù)教研室對留學生進行問卷調查了解到,他們絕大部分是第一次來中國,之前在本國學習都是使用英文,90%之前沒有接觸過漢語,對漢語的學習都是在入學后開始;到實習階段,只有15%學生能夠聽懂簡單公共漢語表達,說小部分漢語詞組,極少學生能夠用漢語交流;而臨床科室的大部分醫(yī)生、護士、患者都是講漢語的,留學生和他們沒辦法溝通,因而學生想獲得任何臨床資料和知識技能,都必須由帶教老師全程陪同翻譯,這種學習效率是非常低的。試想學生無法有效地從詢問病史及查體中獲取第一手臨床資料,就更談不上從臨床實踐中學習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了。所以,語言成為留學生實習過程中最大的障礙。
婦產科的技能操作包括病史詢問、婦科檢查及產科檢查,這些實踐性很強的操作光靠讀教科書來很好的掌握是不可能的;且婦產科患者全是女性,檢查部位涉及其隱私,由于地域和文化背景存在差異,留學生很難得到患者的認同進行采集病史或者專科檢查。病史詢問還好一些,??茩z查時患者對留學生是非常抵觸的,所以在這種環(huán)境下,留學生很難熟練的掌握??茩z查。
針對留學生實習面臨的困難,婦產科教研室在留學生實習教學中不斷研究探索,摸索出適合留學生婦產科學實習的臨床教學模式,與傳統(tǒng)帶教模式比較,取得比較好的效果。
針對留學生自我管理能力比較薄弱的問題,教研室安排兼職班主任專人負責留學生實習工作。在實習生入科時進行教育,強調工作紀律。班主任不定時檢查,督促學生按時聽交班、跟查房、上手術等,還協(xié)助教師管理留學生,將其考勤直接與鑒定成績掛鉤。這樣能提高出勤率,保證學生實習時間。專人管理也會讓留學生感到科室對他們實習的重視,使他們有歸屬感。
考慮到留學生語言方面的突出困難,教研室安排擔任過留學生理論授課的教師專門帶教留學生。這些教師在帶教前都會參加學校開辦的醫(yī)用英語學習班。帶教期間教師盡量不休息和外出學習,留學生和教師一起夜班。這樣做一方面提高了教師的責任感,會更加盡心的教育學生;另一方面使得學生與教師能夠比較好的交流,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接受程度高,教師帶教時可以直接糾正反饋學生的不足,這些都對留學生的實習效果起到一個很好的推進作用。而教師通過教學可以使自身英語水平不斷提高,也可以從留學生與本國學生不同的思維方式中豐富自己的帶教經驗,提高自身教學水平。這是一個良性循環(huán),所以在問卷調查中留學生對固定教師的帶教效果滿意度為90%。
留學生存在語言溝通差、醫(yī)學基礎理論不如本國學生牢固、文化背景不同和患者認可度低等問題,其實習帶教照搬現(xiàn)有本國學生教學模式已經不合適。所以,婦產科教研室在留學生實習教學中采用“1+1”的模式,留學生與同期實習的臨床醫(yī)學本科第五年本國學生進行“1+1”配對,在查房、病史采集、操作和手術等工作均結對進行。他們年紀相仿,醫(yī)學背景相近,所面對的實習考核任務相同,大家自然會互相幫助,勁往一處使。留學生有了本國學生語言上的幫助,基本能聽懂教師與患者交流以及教師對疾病的討論和講解,他們對臨床醫(yī)療信息的接收和理解都有了質的飛躍,這樣他們就覺得完全融入了實習的環(huán)境之中,使得實習起來更積極;本國學生雖然會在翻譯上花掉自己部分時間,但是對自身英語口語水平的提高,特別是對醫(yī)學專業(yè)英語單詞的掌握無疑是非常有幫助的,所以這是雙贏的搭配,雙方學生都會獲益,這樣就充分調動了他們的積極性,使這個搭配能夠持續(xù)下去。
留學生進行臨床工作時和本國學生一起,與患者溝通沒有明顯障礙,也增加了患者的認同感,使留學生動手操作機會相應增多,這就充分發(fā)揮了留學生實習的積極性,再加上語言方面得到的幫助,使得留學生能更好的從臨床工作中理解教科書對疾病的理論知識,做到實踐與理論相結合。因此,留學生對這種帶教模式是比較滿意的。
針對留學生婦產科操作中患者認同度低,動手機會少的問題,教研室在學生入科后會集中安排他們在醫(yī)院的臨床技能中心進行模擬培訓,利用婦檢和產檢模型,把整個操作的要領、步驟和注意事項先給學生演練一遍,然后讓學生在模型上練習,教師在旁邊回答疑問及糾正學生操作中的錯誤。讓學生在真實患者上操作之前就比較熟練的掌握該操作,這樣就增加了學生操作的自信心,也能讓他們更好地在患者上完成操作。
綜上所述,婦產科教研室在近幾年對留學生臨床實習教學方法進行不斷研究和實踐,有效解決了學生實習中的困難,增加了學生實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他們在實習過程中投入更大的精力和熱情,實習效果明顯提高。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責任感更強,教學經驗更豐富。希望在以后留學生實習教學中不斷進行研究和完善,以求提高教學質量,培養(yǎng)出合格的醫(yī)學畢業(yè)生。
[1] 唐翔,史文靜. Seminar與PBL結合模式在留學生婦產科見習教學中的應用[J]. 中國繼續(xù)醫(yī)學教育,2016,8(24):12-13.
[2] 洪宇,謝梅青,李揚志,等. 留學生在婦產科實習的帶教體會[J].西北醫(yī)學教育,2013,21(1):145-147.
[3] 諸海燕,陳香娟,吳雪清. "1+1+1"的教學模式在婦科留學生臨床實習帶教中的應用[J]. 實用婦科內分泌電子雜志,2016,3(19):141,143.
[4] 蔣興偉,胡麗娜,董曉靜,等. 留學生婦產科實習帶教中存在問題及對策 [J]. 現(xiàn)代醫(yī)藥衛(wèi)生,2016,32(20):3245-3247.
[5] 吳雪清,周強勇,李海鷹,等. 留學生婦產科實習教學方法的探索 [J]. 醫(yī)學理論與實踐,2014,27(5):696-698.
[6] 黃正. 提高來華留學生醫(yī)學教育質量的思考[J]. 中國高等醫(yī)學教育,2014(2):22-24.
[7] 王麗娟,盧淮武,林仲秋,等. “一對一”帶教結合以問題為基礎學習教學方法在留學生婦產科學實習中的應用[J]. 中華醫(yī)學教育雜志,2012,32(6):853-855.
[8] 許張曄,趙峰,包影,等. 注重心靈的溝通--婦產科學留學生臨床實習教學體會[J]. 繼續(xù)醫(yī)學教育,2013,27(1):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