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欣
(長春市第一五一中學)
啟發(fā)式教學法融合了各種教學理念,是一種比較科學的教學手段,它主張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fā),針對學生的不同情況給予不同的幫助。應用啟發(fā)式教學法可以建立民主平等的課堂氛圍,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再配合教師的適時點撥,為其進行科學的引導,這樣學生就能在掌握科學知識的同時,提高自身的綜合學習能力。
1.學生自主性原則。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都是知識灌輸法,完全沒有考慮學生是否能夠接受,嚴重挫傷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因此,在應用啟發(fā)式教學法的過程中,要注重對學生的引導,讓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和思考,利用教材中的有趣知識引導學生全身心投入學習,對表現良好的學生給予適當鼓勵,以此激發(fā)出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此外,教師必須學會在教學內容上進行拓展,將教學內容與生活實際結合起來,以提升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促進課堂效率的提高和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2.學生為主體的原則。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都是教師充當課堂主體,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導致課堂氣氛沉悶無趣。因此,應用啟發(fā)式教學法時,要充分體現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例如,在講授“嫁接”這個知識點的時候,教師應該將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自由討論嫁接之后為什么會變異。這樣學生就能在討論時交換想法,完善自身的知識缺陷,拓展思維深度。在得到教師的認可后,學生便會增強自信心,從而產生更多的學習動力,真正成為課堂主體。
1.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是打造高效課堂的重要基礎,所以教師應與學生和諧相處,將自己放在和學生平等的位置,不斷吸取新的教學理念,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角。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應注重聯系實際和學生的認知特點進行教學,擷取生活中常見的現象,見微知著,然后引導學生思考其中蘊含的生物知識。例如,在學習現代植物生理學第三章中的《植物的光合作用》時,教師將“人類需要攝取食物維持身體運作”引入生物教學內容中,讓學生思考植物時如何攝取生長所需的營養(yǎng)物質的。此外,由于高中生物以生命活動規(guī)律為研究主題,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借助實驗室或者多媒體展開教學,向學生展示形象直觀的生物運動軌跡,以此幫助學生增進對課程內容的理解,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實現啟發(fā)式教學法的作用,讓學生自愿進行自主學習。
2.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設計的問題是否科學合理,是決定教學質量高低的重要因素,所以提前設計問題是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的關鍵所在。教師在預設問題時應注意兩個問題:其一是注意結合學生的興趣點和教材特點設計問題;其二是以學生的認知基礎為依據,要確保學生所學的知識能夠解決這些問題。只有結合這兩個要點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才能實現內在啟發(fā)與外在啟發(fā)的完美結合,讓學生準確住把握生物知識的本質。在生物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生活情景巧妙引入知識點。例如,在講解“酶”這個知識點時,教師可以這樣引入:為什么臨近中午就會感覺到餓呢,食物是怎么被消化的?等學生回答后,教師就公布正確的答案,其實是胰蛋白酶和膽鹽綜合作用促進消化的。然后繼續(xù)追問:為什么饅頭越嚼越甜?等學生回答后,引入酶的介紹,這是因為人體唾液中有淀粉酶,隨著饅頭在口腔中的時間越長,淀粉酶的效力就會越強,淀粉酶分解成低分子糖的數量也會增多,所以會越來越甜。當學生對酶有一定了解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操作實驗去證實酶能夠促進消化。
3.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思維。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是提高課堂效果的重要途徑,而發(fā)散思維需要得到教師的幫助。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生物教材增加實踐操作活動。例如,在講授“內環(huán)境穩(wěn)態(tài)”的內容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按照教材進行操作,也可讓其與同學積極探討實驗操作細節(jié),結束后讓學生提出實驗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詢問他們最后是怎么解決的,幫助學生通過自主操作實驗達到提高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目的。此外,教師還可以通過連續(xù)提出問題啟發(fā)學生思考。比如,在講授“多倍體育種”時,教師可以拋出這樣幾個問題引導學生思考:秋水仙素為什么能夠讓染色體加倍?無籽西瓜是通過哪幾種植株的父本和母本形成的?然后學生就會針對這些問題進行思考和討論,在無形中就會提高學生的思考能力與探究學習能力,學生也能變被動為主動,通過自主思考和探究后得出正確的結論,而探索出的結果又可以激發(fā)他們繼續(xù)學習的動力,從而幫助學生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