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艷蘭
“信息技術對教育發(fā)展具有革命性影響,必須予以高度重視?!盵1]當前教育的主渠道仍是課堂教學,隨著基礎教育軟硬件設施的不斷改善,為打破傳統(tǒng)教育教學模式,中小學不斷加快教育信息化改革與創(chuàng)新。通過對中國知網1997年至2016年近20年的期刊論文、博碩士論文的分析發(fā)現,課堂教學中信息技術應用研究的學術關注度逐年提升。通過對文獻內容進行分析發(fā)現,有關概念內涵、意義、政策解讀、現狀、存在的問題、影響因素、模式和策略探討、發(fā)展趨勢等研究內容占據80%以上,但缺乏對信息技術與中小學課堂教學融合的微觀分析?;A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問題需要從課堂教學實踐的角度對教師的教學行為和學生的學習行為進行深入的微觀研究。本文從微觀層面對信息技術融合教學中的師生教與學行為進行質性分析,剖析小學數學課堂信息技術支持的教與學行為的特征,探究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融合的層次。
信息技術與教學融合是通過信息技術系統(tǒng)與教學系統(tǒng)雙向互動,重構教學結構和變革教學方法的過程。一方面,信息技術成為教學系統(tǒng)的基本要素之一,課堂教學結構和方法將面臨變革;另一方面,信息技術因為蘊含教學價值而改造為教學技術[2]。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融合是指教師和學生在課堂中為提高教學效果、效率和效益,在恰當的時機以適當的方式使用各種信息技術手段進行教與學,注重課堂結構的變化,強調信息技術與教、學的雙向互動。這種融合既注重了現代教育技術的本質,也考慮了技術在教學中所扮演的角色,同時符合學生學習思維方式和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等特點。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在“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方面對基礎教育提出新要求:“注重學思結合”,要求課堂教學激發(fā)學生的主體性,促進學生自主學習;“注重因材施教”,要求關注學生差異性,實現學生差異發(fā)展。當前各地中小學都在進行以實現學生自主學習與差異發(fā)展為目標的課堂教學改革,但課堂教學結構變革不能簡化為教學模式的改變,需要課堂教學整體的結構性變革[3]。教育信息化若不緊緊抓住改變傳統(tǒng)教學建構新型課堂教學結構這個中心,是不會有成效的,這是在教育信息化領域發(fā)現的一條重要規(guī)律。變革傳統(tǒng)課堂教學結構就是將教師主宰課堂的、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tǒng)教學結構,改變?yōu)榧瘸浞职l(fā)揮教師主導作用,又能突出體現學生主體地位的主導—主體相結合的教學結構[4]。課堂教學結構的變革表現為教師的教學觀和學生的學習觀的變化以及師生課堂信息技術支持的教與學行為的轉變。
本文采用了課堂觀察法并輔以訪談法,對5所小學20節(jié)課例進行研究,并將信息化環(huán)境劃分為普通多媒體教室、交互式電子白板、移動學習終端這3種,得出了如下主要結論。
(1)當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使用信息技術已成為普遍現象
信息技術應用時長占整個課堂教學時長的比例基本都在30%以上,有的甚至達到80%以上。不同信息化環(huán)境下,教師與學生的信息技術支持的教與學的行為有所差異,即信息化環(huán)境條件直接影響教師教學行為和小學生學習行為的方式,需要引起重視。
(2)融合趨勢下,教與學行為已有所轉變,促進了課堂教學結構的變革
多數課例中雖仍以教師信息化教的行為為主,但學生比例也有所增加,而在移動學習終端環(huán)境下教師和學生比例幾乎持平,甚至學生更多。即使教師主導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學生參與的時長增加,教師占用的時長減少,課堂教學中多數教師已經有意識地給予學生更多的機會展示學習成果,但小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還有待提高,應學會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
(3)不同信息化環(huán)境下應用目的和應用方式存在差異
在普通多媒體教室教師主要采用演示型方式進行輔助講解,其他環(huán)節(jié)和類型使用較少。交互式電子白板環(huán)境下主要采用互動型方式進行輔助講解和創(chuàng)設情境。而在移動學習終端環(huán)境下,各種應用方式和應用目的幾乎平均使用。但無論何種信息化環(huán)境下,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圖像”和“動畫”這兩種多媒體是常用類型,而練習型方式中“文本”使用最多,“音頻”幾乎沒有使用。
(1)基本具備信息化教學觀
95%的小學數學教師對信息技術應用于日常教學持積極態(tài)度。多數教師都具備查找和搜集與教學相關信息的意識,不再唯課本獨尊,信息技術應用于課堂教學已經常態(tài)化,不再只是公開課的專利。而且隨著信息化硬件環(huán)境的不斷改善,交互式電子白板、移動學習終端等更加個性化、人性化的多媒體環(huán)境為課堂教學結構的變革提供了基礎。
(2)信息素養(yǎng)有待提高
大部分教師能夠獨立制作課件,雖然當前使用最多的仍然是PPT,但很多數學教師已經熟練使用幾何畫板、Tracebook等數學教學軟件,教學中使用的資源有自己制作、下載后修改或別人幫助制作等不同途徑獲取。很多學校配備了交互式電子白板等教學設備,但很多教師出于各種原因(如學校缺少培訓教師不會使用、對教學設計要求較高、習慣于傳統(tǒng)PPT演示等)不愿意使用,可見部分教師信息素養(yǎng)不足已成為信息技術與教學融合的潛在阻礙。
(3)資源共享意識初步形成
教師已經具備積累、共享資源的意識,在教學過程中注重整理和歸納,將優(yōu)質資源與他人共享。但學校資源建設仍需加強,在信息技術與教學融合的背景下,應進一步加強信息資源硬件資源改善,以滿足教師在日常課堂教學中使用網絡、多媒體播放器、手持技術等要求。應以學段或學科為單位,建立信息技術資源包,并搭建資源共享的平臺。
(1)100%的小學生對信息化學習方式是持肯定態(tài)度的,尤其是數學課的學習,90%以上的小學生經常用網絡多媒體輔助學習,但仍有近10%的小學生很少或幾乎不使用信息技術,主要是不會使用技術和怕?lián)p傷眼睛家長不讓使用這兩個原因。
(2)初步具備信息化學習觀。從意愿上來看,小學生很傾向于數學教師在課堂上使用信息技術,認為能直觀地展現內容,尤其在學習新課時有助于形象理解。小學生也很樂意通過各種媒體分享自己的觀點和成果,而且60%以上的小學生在復習和預習時經常使用網絡多媒體技術幫助自己解決學習上的困難。
(3)部分五六年級的小學生經常上網收集教學視頻,借助這些課堂視頻進行預習,然后帶著一定的問題在課堂上跟教師學習,有明確的目標??梢哉f“翻轉學習”模式已經在小學教學中初現端倪。但就目前整體情況而言,這種“翻轉式”只是某幾節(jié)課如《軸對稱圖形》《周長》《組合圖形的面積》等網絡上資源比較豐富的教學內容才會采取,而多數課程由于信息化資源不足并不適用。
通過課堂觀察和訪談分析得出上述教師和學生信息技術支持的教與學行為的特征,我們可以發(fā)現,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響,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融合的層次不同。依據信息技術的應用目的、所占時長比例以及對課堂教學結構的影響這3個指標,本文從淺層融合、中層融合和深層融合3個層次進行分析。
本文將課堂教學中信息技術只作為輔助講解工具的,信息技術使用時長比例低于40%的稱為淺層融合,在觀察的課例中有20%的課堂教學處于淺層融合。
淺層融合下主要特征表現為:仍是傳統(tǒng)課堂教學結構,即集體講授,教師角色是知識的施予者,學生角色是知識被灌輸者,教學評價以紙筆測試和口頭問答的方式進行,多媒體技術的作用僅作為輔助教師講解,學生在課堂中幾乎不涉及使用信息技術輔助學習。
本文將課堂教學中信息技術作為輔助講解工具之外,同時作為交流工具、個別輔導工具以及合作工具的,信息技術使用時長比例高于40%低于80%的稱為中層融合,在觀察的課例中有60%的課堂教學處于中層融合。
中層融合下主要特征表現為:課堂教學結構比較多樣化,即集體講授、個別化輔導、任務驅動教學、合作探究學習以及研究性學習等綜合應用。教師角色是知識的施予者、幫助者、活動組織者以及指導者,學生角色不僅是知識接受者,也是學習主動參與者、主動探索、發(fā)現和建構者。教學評價方式多元化,包括紙筆測試、口頭問答、電子檔案袋作品等多種方式進行。多媒體技術的作用不僅作為演示工具,也是資源查詢收集工具、表達思想觀點和交互的工具。
本文將課堂教學中信息技術不只作為輔助工具,而且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到教學組織結構都有所改革的,信息技術使用時長比例高于80%的稱為深層融合,在觀察的課例中有20%的課堂教學處于深層融合。
深層融合下主要特征表現為:通過為師生創(chuàng)設每人一端的數字化桌桌通環(huán)境,達到教學網絡化、學習個性化、評價常態(tài)化,從而實現學生自主、互助、探究學習的高效課堂模式,增強他們運用信息技術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其創(chuàng)新精神。通過移動終端,幫助教師實現立體化空間教學,更加有效地引導課堂學習。系統(tǒng)可將學生分組討論學習,組內成員可互相切換演示組內討論過程。教師課堂測驗試卷可下發(fā)至學生端,提交試卷后系統(tǒng)自動測評并顯示試卷及答案,學生作品展示后其他學生和教師終端都可進行相應評價并反饋。通過信息技術創(chuàng)造個性化、分層次和智能化的教學環(huán)境,鼓勵學生利用信息技術手段自主探究學習,從而幫助學生掌握終身學習的技能。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3種融合的層次只是依據信息技術的應用目的、所占時長比例以及對課堂教學結構的影響這3個指標而劃分的,并不能說明深層融合就一定優(yōu)于淺層融合,因為信息技術只有在具體的學科教學環(huán)節(jié)中發(fā)揮有效作用,解決教與學中存在的問題,才能真正體現技術的功能與作用。在教學中,教師擁有用或不用技術、用的方式方法、用的時機、順序等變通的權利,力爭做到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用得適宜、適時、適當,我們的最終目標是實現信息技術融合于教學的合理化和常態(tài)化。本文主要針對小學數學“圖形與幾何”的課堂教學中信息化教與學行為進行了微觀探討。信息技術與中小學課堂教學融合有共性也有差異,需對中小學更多科目進行課堂觀察,思考、探索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課堂信息化教學行為的轉變。
“互聯(lián)網+”時代,大數據、云計算和移動互聯(lián)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對教學產生了深刻影響,在課堂教學實踐中,從早期的輔助教學手段到與學科教學的深度融合,信息技術促使傳統(tǒng)課堂向數字化、智能化、泛在化方向發(fā)展,開展“電子書包”“智慧教室”“一對一數字化學習”“智能學習終端”等教學將會更加常態(tài)化?!敖逃块T可以從企業(yè)部門學習的經驗是,如果想要看到教育生產力的顯著提高,就需要進行由技術支持的教育系統(tǒng)重大結構性變革,而不是漸進式的修修補補”[5]。課程改革無論是觀念更新還是角色轉變,關鍵在于師生課堂教與學行為的落實。信息技術融合下的課堂教學行為研究為我們促進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提供了支持,對信息技術與教學的融合提供了參考,為教育信息化發(fā)展方向的確定提供依據。教育發(fā)展是一個復雜的系統(tǒng)化過程,而作為信息時代教育發(fā)展的一個重要方面,信息技術在教育中的應用同樣也是一個系統(tǒng)化的過程[6]。這一特征要求必須將教育技術研究的各個方面和層次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強調協(xié)同合作,以求達到最大的整體效益。
[1]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發(fā)展規(guī)劃(2011-2020)[DB/OL].http://www.moe.edu.cn/public fi les/business/html fi les/moe/s3342/201203/xxgk_133322.html.
[2]余劍波.信息技術與教學融合的價值沖突與處理[J].中國電化教育,2012(8):103.
[3]李怡明.論課堂教學結構異質化變革義[J].課程教材教法,2014(6):16.
[4]何克抗.智慧教室+課堂教學結構變革:實現教育信息化宏偉目標的根本途徑[J].教育研究,2015(11):76-81.
[5]美國《國家教育技術計劃2010:變革美國教育:技術推動學習》(National Education Technology Plan)[EB/OL].http://www.docin.com/p-708045333.html.
[6]熊才平.教育技術:研究熱點及其思考[J].教育研究,2015(8):98-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