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彬,劉芳
(1.內蒙古包鋼醫(yī)院 神經內科,內蒙古 包頭 014010; 2.首都醫(yī)科大學宣武醫(yī)院 神經內科,北京 100000)
神經重癥患者大量應用高滲性脫水、高粘度性、高營養(yǎng)等藥物,對其外周血管刺激性較強。而經外周靜脈置入中心靜脈導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可以避免反復多次靜脈穿刺,降低患者的痛苦,還可以有效保護其外周血管。PICC具有操作簡單、穿刺成功率高、置管時間長、不使用麻醉劑等特點,但神經重癥患者的血流緩慢、靜脈壁損傷和血液處于高凝狀態(tài),在PICC置入后,極易引起導管局部靜脈血栓的形成,一旦栓子脫落會導致肺動脈栓塞而危及生命[1]。因此,有效的預防和護理干預是PICC置管后研究的重點。本文對神經重癥患者PICC置管引起局部靜脈血栓的研究進展進行綜述,旨在為臨床護理人員提供參考依據(jù)。
1.1 導管因素 神經重癥患者多為老年患者,血管彈性差、脆性增加,不同材質的導管置管時對血管內皮都有不同程度的損傷。有報道[2]顯示,聚氯乙烯、聚乙烯材料的導管比聚氨酯、硅膠管發(fā)生血栓的危險性高;使用聚氯乙烯導管引起靜脈血栓的發(fā)生率高達70%,而硅膠管引起靜脈血栓發(fā)生率達20%。硅膠管置入后對人體不會引起異物排斥反應,與血管組織相容性好,導管透明度高。Grove等[3]研究顯示,導管為3 Fr、4 Fr、5 Fr、6 Fr 規(guī)格的PICC靜脈血栓發(fā)生率分別為 0%、1.1%、6.6%、9.8%,與Evans等[4]研究結果一致??梢妼Ч苤睆皆酱?,血栓發(fā)生率越高。導管/靜脈直徑比(catheter /vein diameter ratio,C/V)的最佳臨界值不同,發(fā)生血栓的風險也不同。Sharp等[5]認為45%為C/V的最佳臨界值,C/V>45%患者發(fā)生血栓的風險是C/V<45%的13 倍;胡婷婷等[6]認為,C/V>45%患者發(fā)生血栓的風險是C/V<45%的9倍。而宋燕伶等[7]研究顯示,C/V的最佳臨界值為34%,PICC 靜脈血栓的發(fā)生與C/V大小有關,C/V越大血栓發(fā)生率越高,C/V>34%患者發(fā)生血栓的風險是C/V<34%的8.8倍。因此,根據(jù)靜脈直徑大小選擇適當型號的PICC導管,可降低患者靜脈血栓的發(fā)生率。
1.2 疾病危險因素 神經重癥患者多伴有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疾病存在,血管內血液呈高凝狀態(tài),易形成靜脈血栓[8]。在神經重癥患者中,糖尿病與應急性高血糖發(fā)生率較高。糖尿病是靜脈血栓形成的獨立危險因素[9],患者發(fā)生血栓的風險較高,其發(fā)生機制可能與損傷血管內膜和固有的凝血酶原狀態(tài)有關。既往有血栓病史也是發(fā)生靜脈血栓的危險因素,而且下肢靜脈血栓與PICC置管上肢靜脈血栓發(fā)生相關[10]。Chopra等[11]研究發(fā)現(xiàn),有靜脈栓塞史的PICC置管患者更易形成靜脈血栓,考慮與靜脈血栓史的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凝血功能障礙,置管時引起血管內皮損傷有關。因此,在PICC維護過程中,應注意有靜脈血栓史患者需定期評估,并給予準確的預防和護理干預以防止血栓發(fā)生。
1.3 藥物因素 神經重癥患者常使用高滲性、刺激性或高粘度性藥物,其與血管壁接觸時間延長,易損傷血管內皮。有研究[12]顯示,輸注血制品、高滲性藥物是引起PICC 相關性血栓的危險因素。Chemaly等[13]研究發(fā)現(xiàn),輸注兩性霉素B是PICC導管留置后局部靜脈血栓形成的危險因素。兩性霉素B溶于5%葡萄糖形成膠體凝集,使PH值降低,從而刺激靜脈。
1.4 置管時間 楊方英等[14]認為,置管時間不足2個月,血栓形成的發(fā)生率是5.33%,留置時間大于2個月血栓的發(fā)生率是 0.81%;隨著留置導管時間的延長,血栓形成的發(fā)生率將逐漸降低。艾文佳等[15]認為,置管后第1周內血栓的發(fā)生率較高。成芳等[16]研究也認為,13.33%的患者血栓發(fā)生在PICC置管1周內,血栓發(fā)生時間主要集中在置管后1~3個月。Ong等[17]研究顯示,血栓的平均發(fā)生時間為PICC置管后15 d。由此可見,置管后靜脈血栓形成大多發(fā)生在15 d前后之內,在此期間護理人員應密切觀察患者的穿刺側肢體情況,發(fā)現(xiàn)異常及時處理。
2.1 置管前干預
2.1.1 ??谱o理團隊置管 選擇具有相關資質護理人員進行置管,提高穿刺成功率,以降低靜脈血栓的發(fā)生率。操作時應嚴格遵守無菌操作技術,在超聲引導下實施PICC穿刺,可最大限度地降低對血管內皮組織的損傷, 避開靜脈瓣、靜脈分支較多以及血管內的其他不良因素[18]。李冬梅[19]、呂萍等[20]研究表明,通過專業(yè)護理人員選擇合適的血管和導管,并采取有效的預防措施保證導管通暢,可降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送管時動作應輕柔,以勻速、緩慢為宜。
2.1.2 置管前評估 評估并篩查可能發(fā)生血栓的高危人群非常重要。有研究[11]顯示,危重癥患者靜脈血栓的發(fā)生率最高,為13.91%。李全磊[21]編制的“PICC 置管術前評估表”僅能在置管前篩查,在置管后不能持續(xù)評估,缺乏連續(xù)性。 陳璐等[22]研制的評估表,較為全面地涵蓋了PICC置管后靜脈血栓形成的危險因素,能動態(tài)、全程地評估PICC靜脈血栓的發(fā)生風險,該量表可用于風險篩查。通過血栓風險篩查,盡早發(fā)現(xiàn)高危血栓患者,早期采取必要的預防措施,以減少靜脈血栓的發(fā)生。
2.1.3 合理選擇穿刺部位 貴要靜脈血管較粗,靜脈瓣較少,適合PICC穿刺,因此首選貴要靜脈;其次是肘正中靜脈,不宜選頭靜脈。頭靜脈靜脈瓣較多,分支多,易造成送管困難,損傷血管內皮,置管后容易引起靜脈血栓的發(fā)生。孫文彥等[23]研究顯示,經貴要靜脈、肘正中靜脈、頭靜脈穿刺的置管成功率分別為96.4%、93.7%、91.7%。但是Allen等[24]研究發(fā)現(xiàn),在PlCC靜脈血栓發(fā)生率中,頭靜脈占57%,貴要靜脈占14%,肘正中靜脈占10%。
2.2 置管后維護 由于神經重癥患者長期臥床, 肢體活動障礙,肌張力增高,甚至關節(jié)攣縮變形,容易造成血液流速緩慢或血液淤滯,進而增加了靜脈血栓的發(fā)生。將患肢抬高20°~30°,局部熱敷,注意患肢保暖,病情允許情況下,增加水分攝入,稀釋血液,以降低血液粘稠度,增加血容量。避免長時間壓迫肢體導致血液速度減慢,如發(fā)現(xiàn)患者置管側肩部、頸部、肢體出現(xiàn)腫脹、疼痛應及時處理。在對PICC置管及維護期間實施綜合護理,能夠提高患者治療的依從性,降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有利于促進患者早日康復[25]。
2.2.1 正確沖封管 正確熟練的掌握沖管、封管技術防止堵管,預充式導管沖洗器在PICC導管維護中明顯減少了注射器相關性回血,提高導管維護效果[26]。選取≥10 ml的注射器,采用一推一停脈沖式方式進行生理鹽水沖管,不可重力滴注或靜推,但在輸入靜脈高營養(yǎng)藥物、高粘滯性藥物、甘露醇等高滲性脫水劑后用20 ml生理鹽水沖管,剩余0.5 ml邊推邊撤并正壓封管,以避免PICC導管堵塞,形成靜脈血栓。
2.2.2 肢體進行功能鍛煉 置管后早期功能鍛煉是預防血栓的重要手段,一般在置管后24 h即可進行功能鍛煉。每日進行握力圈抓握訓練,10~15 min/次,每個動作重復24次,可加快上肢靜脈血液和淋巴回流,降低靜脈血栓的發(fā)生,防止肌肉萎縮[27]。PICC置管術后手握彈力球可以有效降低肢體腫脹[28],增加血液循環(huán),減少靜脈管腔內的壓力,避免血栓形成,還可以促進肢體局部營養(yǎng)代謝。
2.2.3 抗凝與治療 抗凝是治療和預防靜脈血栓形成的主要措施。目前國際上公認的藥物是低分子肝素和華法林,但低分子肝素抗凝作用較強,在使用過程中往往容易引起出血、血栓性血小板減少等并發(fā)癥[29],需要監(jiān)測凝血指標。陳燕等[30]指出,患者同步抗凝治療使用低分子肝素鈣皮下注射,1次/d,連續(xù)使用7天,可顯著減少靜脈血栓的發(fā)生。王寶娜等[31]研究表明,口服阿司匹林腸溶片可有效地預防腫瘤患者PICC置管后靜脈血栓的形成。王旭梅等[32]研究表明,阿司匹林可以減少PICC置管后靜脈血栓的風險,但是其不良反應需要密切監(jiān)測,以免增加出血的風險。阿司匹林具有口服方便,不良反應小,價格便宜,容易被患者接受,在置管后給予患者口服阿司匹林,以預防 PICC相關性血栓的形成。置管后局部靜脈血栓一旦形成,首先要實施溶栓治療,而非盲目拔管[33],避免血栓脫落造成肺栓塞。在應用抗凝和溶栓過程中應密切觀察有無出血傾向和栓子脫落征象[34]。
神經重癥患者多為老年人,其血管條件差、基礎疾病多、血液循環(huán)障礙,加之置管時間、應用藥物等多種因素,易造成其PICC置管后局部靜脈血栓形成。因此,置管后需要給予規(guī)范操作,做好集束化管理、置管的維護及健康宣教,以降低PICC置管后局部靜脈血栓的發(fā)生率,使更多的患者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