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晶瑩
摘要 目的:研究、分析不同患者服用消炎藥物引發(fā)消化性潰瘍并出血的危險因素。方法:收治口服非甾體類抗感染藥患者86例,其中用藥后出現(xiàn)消化性潰瘍并出血的患者54例為觀察組,未出現(xiàn)出血癥狀的32例為對照組。對比兩組相關指標。結果:兩組患者中年齡在60歲以上的患者、性別、用藥情況、幽門螺桿菌感染、高血壓病、冠心病、潰瘍病史、風濕病等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多因素分析發(fā)現(xiàn)年齡超過60歲、男性、幽門螺桿菌感染、潰瘍病史、高血壓病、風濕病、聯(lián)用PPI與非甾體類抗炎藥引發(fā)的消化性潰瘍并出血的OR值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患者年齡60歲以上、男性患者、幽門螺桿菌感染、潰瘍病史、高血壓病、風濕病是導致非甾體類炎藥引發(fā)消化性潰瘍并出血的主要獨立危險因素,聯(lián)用PPI為保護因素。
關鍵詞 消化性潰瘍并出血;非甾體類抗炎藥;危險因素
由于非甾體類抗炎藥物具有非常有效的緩解疼痛、解熱、消炎、抗凝的作用,在臨床治療各種炎癥時得到普及,但是此類藥物會給人體的消化道帶來很大的影響,諸如消化性潰瘍、上消化道出血等不良反應,其中致殘率和死亡率突出,屬于重癥疾病的就是消化道出血。本文主要針對非甾體類抗炎藥引起的消化性潰瘍并出血的危險因素進行了分析,在此基礎上指導臨床合理、安全地運用藥物治療。
資料與方法
2014年2月-2015年6月收治口服非甾體類抗炎藥物的患者86例,觀察組用藥中出現(xiàn)消化性潰瘍并伴有出血癥狀患者54例,對照組有消化性潰瘍但無出血癥狀患者32例。觀察組中男33例,女21例,年齡30~85歲,對照組男19例,女13例,年齡25~82歲。觀察組患者的納入標準:首先是病發(fā)后的前10d內使用非甾體抗炎藥物治療;其次經過正規(guī)檢查確診為消化性潰瘍并出血,并在醫(yī)院病理科診斷后排除惡性病變。
方法:對所有患者的年齡、性別、吸煙喝酒情況、以往病史、用藥情況與幽門螺桿菌感染情況全面調查、了解。
統(tǒng)計學方法:運用SPSS20.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采用單因素分析篩選出P<0.05的因素,并進一步地采取多因素非條件Logistic回顧性分析,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以P<0.05表示。
結果
基于單因素層面分析兩組患者在吸煙喝酒情況、糖尿病與腦梗死病癥對比后得出差異不具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觀察組患者中年齡超過60歲、男性患者、幽門螺桿菌感染、既往潰瘍病史、高血壓病、冠心病、風濕病患者比例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對兩組患者的藥物治療史進行對比發(fā)現(xiàn)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采用口服阿司匹林、cox-1抑制劑的患者比例明顯高于對照組,服用cox-2抑制劑及PPI的患者比例低于對照組。
非甾體類抗炎藥物致消化性潰瘍病的獨立危險因素:通過對上文所得結果在多因素非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證實年齡60歲以上、男性患者、幽門螺桿菌感染、既往潰瘍病、高血壓病、風濕病是導致非甾體類抗感染藥引發(fā)消化性潰瘍并出血的主要獨立危險因素,需口服PPI進行保護(P<0.05),見表1。
討論
實際上,非甾體類抗炎藥物導致消化性潰瘍并出血癥狀發(fā)生的因素有多個方面,具體可以與以下幾方面有關系:①由于胃黏膜上皮細胞層遭到損壞,導致黏膜保護功能減弱。②前列腺素在形成過程中受到環(huán)氧化酶的阻礙,導致脂氧合酶代謝功能激活,使得血管收縮,黏膜血流量急劇下降,阻礙了修復功能的發(fā)揮。③由抗血小板出現(xiàn)凝集而引發(fā)的出血現(xiàn)象發(fā)生。④由于能量代謝受到影響而誘導胃腸道細胞凋亡。
本文研究證實,一旦人的年齡到了60歲以上,在治療過程中若長時間地服用非甾體類抗炎藥物就會增加出血的概率,主要是因為:①人的年齡過大,心腦血管疾病的患病率就會增高,血管變得非常脆弱,彈性差會導致循環(huán)血流量減少,繼而出現(xiàn)胃黏膜受到損害。②人體內的血漿白蛋白合成下降導致腎臟排泄藥物的能力減弱,非甾體抗炎藥物就會大量地遺留在體內引起毒性增加。③隨著年齡越來越大,保護性前列腺素的合成就會越來越少,一般男性患者服用該藥物的出血率顯著高于女性,主要與男性生活習慣、工作壓力及精神過度緊張有直接關系。另外患有風濕病、高血壓、潰瘍病史的患者服用該藥物也會使出血風險增加;而患有潰瘍病的患者由于胃黏膜組織愈合有欠缺,如果服用該藥物就會引發(fā)潰瘍出血現(xiàn)象;患有高血壓的患者動脈硬化速度加快、血管彈性變弱、修復能力也越來越弱。風濕病服用該藥物雖然會止痛,但也會增加出血概率。
從本研究結果中可以發(fā)現(xiàn),兩組患者的幽門螺桿菌的感染率存在一定的不同,這都會增加出血的風險系數(shù)。有人通過研究證實了非甾體類抗感染藥物與幽門螺桿菌感染是引發(fā)消化道出血的主要且獨立的危險因素,但還有人研究后認為后者是引發(fā)消化性潰瘍出血的獨立因素,結論與本文的研究結果相同,所以服用非甾體類抗感染藥物需要對幽門螺桿菌做常規(guī)檢測。聯(lián)合PPI治療能有效減少出血概率,所以在服用非甾體類抗炎藥物時需要對患者臨床適應證進行了解后選擇藥物,避免危險因素出現(xiàn),尤其是對高?;颊?,治療中聯(lián)合PPI治療能取得理想結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