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勇,劉 婧 雨
(西南大學 歷史文化學院 重慶市400715)
《苦干——中國不可戰(zhàn)勝的秘密》是由美籍華裔女藝術家李靈愛(Li Ling-Ai Gladys Li)策劃并籌資,美國青年記者雷伊·斯科特(Rey Scott)于1939-1940年在中國西部拍攝的彩色紀錄片。該片是第一部由美國人拍攝制作的反映中國抗戰(zhàn)歷史的彩色電影紀錄片、第一部由海外華人策劃籌資拍攝的電影紀錄片、第一部影響美國援華政策的電影作品,也是唯一一部全景反映中國大后方抗戰(zhàn)的歷史畫卷。1941年1月1日,美國總統(tǒng)富蘭克林·羅斯福觀看了這部影片。6月23日,該片在紐約首映并引起巨大轟動。1942年美國電影藝術和科學學會授予《苦干》奧斯卡獎紀錄片特別獎,使之成為唯一一部獲得奧斯卡獎的反映中國抗戰(zhàn)歷史的紀錄片。
令人匪夷所思的是,這部廣受好評的影片在獲奧斯卡獎之后卻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從未在中國上映;二戰(zhàn)結束后神秘失蹤——奧斯卡電影資料館居然沒有收藏,是唯一一部“遺失”的奧斯卡獲獎影片;除此之外,主創(chuàng)人員李靈愛和斯科特也沒有繼續(xù)拍攝和制作任何電影,關于他們的報道此后也幾乎為零。直到2009年,美國華裔女電影制片人羅賓龍尋找到它唯一保存在世的拷貝并將其修復成85分鐘的數(shù)字版本,并經(jīng)過羅賓龍拍攝的電影紀錄片《尋找〈苦干〉》而重回美國觀眾的視野。
從1939年起在中國拍攝,到1941年在美國公映,再到2014年之前,中國觀眾、歷史學家、電影學家對《苦干》幾乎全然不知,更沒有關于《苦干》的報道和學術論著。直到2014年,中國抗戰(zhàn)大后方研究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與羅賓龍合作,促成了《苦干》在中國的第一次放映,2015年4月中國抗戰(zhàn)大后方研究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獲得該片在中國大陸和港澳臺的使用權,至此《苦干》回歸中國,重見天日,并成為2015年紀念中國抗戰(zhàn)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70周年的一個新聞事件。
迄今為止,中國媒體對于《苦干》的新聞報道鋪天蓋地,但關于《苦干》的學術論文卻屈指可數(shù)[注]用“苦干影片”作為標題正文關鍵詞在搜索引擎上共搜得1.26萬個結果;用“苦干”作為關鍵詞在“知網(wǎng)”上一共搜得學術論文兩篇:周勇、周昌文:《記錄中國抗戰(zhàn)大后方艱難歲月的史詩畫卷》,《電影藝術》2015年第5期;周勇:《軟實力:中國不可戰(zhàn)勝的秘密——對美國奧斯卡獲獎紀錄片〈苦干〉的解析》,《文化軟實力》2016年第3期。。本文以美國主流社會對《苦干》的評論、主流媒體對《苦干》的報道為依據(jù),從影像史學的視角,試圖重建《苦干》在美國上映時的盛況,揭示美國主流輿論對《苦干》的關注程度,展示《苦干》給美國主流社會帶來的對中國及其抗日戰(zhàn)爭的新認識,推動中國學界對《苦干》的研究,進而深化對中國抗戰(zhàn),特別是抗戰(zhàn)大后方歷史、海外華人華僑運用輿論宣傳援華歷史的研究。
所謂主流社會,即代表一個國家總體利益、反映國家精神面貌和價值判斷的社會群體。觀察主流社會的方式是多樣的,而新聞媒體是觀察主流社會價值判斷的主要視角。因此本文主要從新聞媒體的視角考察美國主流社會對《苦干》的觀察。
電影的編導與攝影師雷伊·斯科特是一位美國青年記者,此前并不曾拍過電影或紀錄片,在偶然的機緣下,李靈愛鼓勵在《檀香山廣告人報》工作的斯科特前往中國戰(zhàn)爭前線拍攝紀錄片,并獨自籌集了所有旅費及拍攝設備,協(xié)助了整個拍攝過程,是本片的實際制片人及總策劃;著名作家林語堂為影片取名“苦干”,意指“堅持,埋首干活”[1],并為影片書寫了開場序言,在序言中再次提到“苦干”“就是對這一堅強精神的真實寫照。它記錄了中國人一步一個腳印建立新中國的不屈歷程”[2]144。
《苦干》一經(jīng)誕生,就受到前所未有的特別關注。在1939年底時,斯科特將已拍攝部分剪輯成非完整內(nèi)容的影片,命名為《中國之奮擊》(China’s Comeback),曾于1940年1月和3月先后在芝加哥“Orchestra Hall”(管弦樂大廳)和紐約哥倫比亞大學放映過[3],廣受好評。林語堂的夫人廖翠鳳評論說,這是:“出自中國的最優(yōu)美影像,首次公諸于世”[注]《中國之奮擊》海報,由雷伊·斯科特于1940年初電影試映會前制作,登載了部分《苦干》照片和社會知名人士對《苦干》的評論摘要等。。1940年底,時任中國駐美大使的胡適在美國觀看了影片;在影片公映半年前,李靈愛與斯科特前往白宮,為羅斯??偨y(tǒng)和他的妻子在白宮的一間私人放映廳放映了《苦干》。影片放映前,“總統(tǒng)提醒說,他在20分鐘后有媒體會議。但是一旦放映開始,羅斯福就被迷住了,他取消了媒體見面會,一直看到最后”[4]。
1941年6月23日,《苦干》在紐約世界劇場上映,立即引起好評與驚嘆,觀眾反應強烈,社會各界評價積極?!犊喔伞返姆庞侈Z動了整個美國!
美國著名記者埃德加·斯諾(Edgar Snow)評論說:“斯科特對捕捉重大事件的第六感成功造就了其電影敘事的緊湊性。這是一個在痛苦與戰(zhàn)爭環(huán)境下從舊社會重生之國家的故事。它不僅是一部電影,更是極富戲劇性的重要歷史意義的檔案?!盵注]雷伊·斯科特編:《苦干——中國不可戰(zhàn)勝之秘密》紐約首映會手冊,由《苦干》的制作公司Adventure Film制作于1941年電影上映前,手冊中詳細介紹了《苦干》拍攝團隊、社會各界人士的評論、寄語、影片亮點解讀與精彩圖片,由劉婧雨翻譯(未刊稿)。
在中國長期生活過的美國著名作家賽珍珠(Pearl Buck)評論此片為“一部關于在戰(zhàn)爭中的中國人以及他們的勇氣、忍耐力以及斗志的宏偉篇章。這部電影我最欣賞的是他拍攝的對象都是普通的中國民眾,這些普通的中國男人女人才是中國的力量所在。這部影片展現(xiàn)的是一個真正的中國。”[注]雷伊·斯科特編:《苦干——中國不可戰(zhàn)勝之秘密》紐約首映會手冊,由《苦干》的制作公司Adventure Film制作于1941年電影上映前,手冊中詳細介紹了《苦干》拍攝團隊、社會各界人士的評論、寄語、影片亮點解讀與精彩圖片,由劉婧雨翻譯(未刊稿)。
美國著名小說家Fannie Hurst是20世紀最著名的女性作家之一,也是積極的女權捍衛(wèi)者和反戰(zhàn)人士,她對影片表示贊嘆的同時,也積極呼吁美國社會對中國的積極援助:“(影片是)一部生動且極好的紀錄片,同時也印證了我們需要救助這個耀眼東方文明國度。”*雷伊·斯科特編:《苦干——中國不可戰(zhàn)勝之秘密》紐約首映會手冊,由《苦干》的制作公司Adventure Film制作于1941年電影上映前,手冊中詳細介紹了《苦干》拍攝團隊、社會各界人士的評論、寄語、影片亮點解讀與精彩圖片,由劉婧雨翻譯(未刊稿)。
創(chuàng)辦了《時代周刊》《財富》與《生活》三大雜志,被稱為“時代之父”的美國新聞業(yè)巨頭亨利·盧斯(Henry Luce)對此片推崇備至,甚至為他的員工開了一個私人電影招待會專門放映這部影片,他認為此片所記錄的一些事件“史無前例,《苦干》展現(xiàn)的是令人振奮與鼓舞的經(jīng)歷?!?;他的夫人克萊爾·布斯(Claire Boothe)對影片做了以下評價:“《苦干》是有史以來最精彩的一部紀錄片。(影片)展現(xiàn)了中國人民是美國在爭取自由的道路上可以值得擁有的盟友。”*雷伊·斯科特編:《苦干——中國不可戰(zhàn)勝之秘密》紐約首映會手冊,由《苦干》的制作公司Adventure Film制作于1941年電影上映前,手冊中詳細介紹了《苦干》拍攝團隊、社會各界人士的評論、寄語、影片亮點解讀與精彩圖片,由劉婧雨翻譯(未刊稿)。
環(huán)游世界尋找奇趣故事的美國著名節(jié)目制作人雷普利(Robert Lipley)在紐約世界劇場首映式也來到現(xiàn)場并評論:“我去過中國四次,有關中國人民的影片中,《苦干》是我所看過的最真實并且最真誠的?!?雷伊·斯科特編:《苦干——中國不可戰(zhàn)勝之秘密》紐約首映會手冊,由《苦干》的制作公司Adventure Film制作于1941年電影上映前,手冊中詳細介紹了《苦干》拍攝團隊、社會各界人士的評論、寄語、影片亮點解讀與精彩圖片,由劉婧雨翻譯(未刊稿)。
時任美國國會民主黨參議員的Frank Buck也不遺余力地推薦:“(《苦干》是)一部最精彩的影片,在很考究的條件下的拍攝也獨具匠心。”時任美國戰(zhàn)爭情報辦公室主任的Elmer Davis看過影片表示:“關于中國之偉大,從未看過或讀過如此讓人信服的電影或書籍,這部電影做到了!”*雷伊·斯科特編:《苦干——中國不可戰(zhàn)勝之秘密》紐約首映會手冊,由《苦干》的制作公司Adventure Film制作于1941年電影上映前,手冊中詳細介紹了《苦干》拍攝團隊、社會各界人士的評論、寄語、影片亮點解讀與精彩圖片,由劉婧雨翻譯(未刊稿)。
各大主流媒體報刊的電影板塊專欄記者也紛紛發(fā)表評論,向公眾推薦《苦干》?!都~約時報》資深影評記者Bosley Crowther為《苦干》上映期間寫過多篇報道及評論文章,他認為“重慶大轟炸的畫面是電影業(yè)有史以來最精彩的畫面之一,(該片是)一部介紹現(xiàn)代中國的電影,極其引人入勝,活躍的呈現(xiàn)在熒幕上,無法抵擋!無論如何都值得一看!”*雷伊·斯科特編:《苦干——中國不可戰(zhàn)勝之秘密》紐約首映會手冊,由《苦干》的制作公司Adventure Film制作于1941年電影上映前,手冊中詳細介紹了《苦干》拍攝團隊、社會各界人士的評論、寄語、影片亮點解讀與精彩圖片,由劉婧雨翻譯(未刊稿)?!睹咳招侣劇返挠浾逰ate Cameron推薦“(《苦干》是)一部了不起的的電影,將會吸引所有為自由而戰(zhàn)的人們的興趣”。*雷伊·斯科特編:《苦干——中國不可戰(zhàn)勝之秘密》紐約首映會手冊,由《苦干》的制作公司Adventure Film制作于1941年電影上映前,手冊中詳細介紹了《苦干》拍攝團隊、社會各界人士的評論、寄語、影片亮點解讀與精彩圖片,由劉婧雨翻譯(未刊稿)?!断闰屨搲瘓蟆返挠浾逺obert W. Dana表示:“(這是)一部關于勇氣和決心,以及我們從沒關注過的視覺記錄。彩色效果非常到位!”*雷伊·斯科特編:《苦干——中國不可戰(zhàn)勝之秘密》紐約首映會手冊,由《苦干》的制作公司Adventure Film制作于1941年電影上映前,手冊中詳細介紹了《苦干》拍攝團隊、社會各界人士的評論、寄語、影片亮點解讀與精彩圖片,由劉婧雨翻譯(未刊稿)。《紐約郵報》記者Archer Winsten:“(《苦干》是)一部很棒的、有啟發(fā)性的杰作?!犊喔伞分档媚愕年P注?!?雷伊·斯科特編:《苦干——中國不可戰(zhàn)勝之秘密》紐約首映會手冊,由《苦干》的制作公司Adventure Film制作于1941年電影上映前,手冊中詳細介紹了《苦干》拍攝團隊、社會各界人士的評論、寄語、影片亮點解讀與精彩圖片,由劉婧雨翻譯(未刊稿)。《環(huán)球電訊》記者William Boehnel 則評論說:“《苦干》直擊人心!”*雷伊·斯科特編:《苦干——中國不可戰(zhàn)勝之秘密》紐約首映會手冊,由《苦干》的制作公司Adventure Film制作于1941年電影上映前,手冊中詳細介紹了《苦干》拍攝團隊、社會各界人士的評論、寄語、影片亮點解讀與精彩圖片,由劉婧雨翻譯(未刊稿)。對戰(zhàn)爭主題一向敏感的《布魯克林鷹報》的記者Herbert Cohn甚至評論說:“如果裕仁天皇和他的幕僚看過《苦干》,他們會放棄侵略中國,因為這是一個無望之舉。一部令人振奮的電影!”*雷伊·斯科特編:《苦干——中國不可戰(zhàn)勝之秘密》紐約首映會手冊,由《苦干》的制作公司Adventure Film制作于1941年電影上映前,手冊中詳細介紹了《苦干》拍攝團隊、社會各界人士的評論、寄語、影片亮點解讀與精彩圖片,由劉婧雨翻譯(未刊稿)。
1942年2月27日,在第十四屆奧斯卡金像獎頒獎會上,斯科特與《苦干》榮獲1941年度紀錄片特別榮譽獎。1941年底珍珠港事件后,美國宣布對日作戰(zhàn),太平洋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以實況拍攝記錄戰(zhàn)爭場面和活動的紀錄片備受民眾關注,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決定增設紀錄片獎項。該學院在頒獎晚宴當晚給斯科特與《苦干》的頒獎詞是:“他在十分艱難危險的環(huán)境下,用16毫米膠片攝影機攝制了記錄中國抗戰(zhàn)實況的影片《苦干》,作出了優(yōu)異的成績。”[5]《曼徹斯特衛(wèi)報》在奧斯卡頒獎晚會舉行的第二天就對獲獎影片進行了報道,報道中將紀錄片獲獎名單排列僅次于最佳導演獎之后[6];《基督教箴言報》在報道奧斯卡獲獎影片時,重點介紹了榮獲紀錄片特別獎的《苦干》與英國影片《今晚的目標》,側面反映了當時美國社會對于戰(zhàn)爭題材紀錄片的關注,進而關注反法西斯國家的戰(zhàn)爭局勢[7]。《紐約時報》單獨開出版面報道斯科特獲獎的新聞:“雷伊·斯科特,畢業(yè)于紐約攝影學院,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基于其在記錄中國痛苦掙扎的紀錄片《苦干》拍攝制作中的特殊貢獻,授予其特殊成就獲獎證書,該獎項為1941年學院獎。”[5]這是奧斯卡設獎以來第一次設立紀錄片獎項,也是第一部關于中國的影片榮獲奧斯卡獎。
從電影上映時期收獲的社會評價不難看出,在觀看了這部真實描述中國社會與抗戰(zhàn)實況的紀錄片后,美國主流社會的輿論皆傾向于對中國的同情與支持,和對于日本侵略者的譴責。
主流媒體是指在一個國家或地區(qū)居于主導中心地位、發(fā)揮著引領、導向等重要影響力的媒體。從美國國情的角度出發(fā),美國主流媒體可以定義為有很強的主流價值傾向性、權威性和公信力,在國內(nèi)擁有極高影響力的媒體。在此定義框架下,本文以下所觀察的絕大多數(shù)媒體報刊,如《時代周刊》《基督教科學箴言報》《紐約時報》《洛杉磯時報》《波士頓環(huán)球報》《芝加哥論壇報》《巴爾的摩太陽報》《華盛頓郵報》等皆屬于美國主流媒體范疇[8]。本文同時將《苦干》電影海報與宣傳手冊一并納入分析。
1.數(shù)量統(tǒng)計
筆者以“Kukan”作為標題正文關鍵詞進行檢索,選取了在《苦干》上映的1941年到二戰(zhàn)結束的1945年期間,美國主流媒體關于《苦干》的影訊及評論文章共88篇作為分析樣本,其中:《基督教科學箴言報》17篇,《紐約時報》13篇,《洛杉磯時報》16篇,《波士頓環(huán)球報》15篇,《布魯克林鷹報》10篇,《芝加哥論壇報》6篇,《紐約先驅論壇報》3篇,《巴爾的摩太陽報》4篇,《華盛頓郵報》2篇,《電影月報》1篇,《時代周刊》1篇[注]本文使用的以上報刊全文文本來自ProQuest Historical Newspapers全文數(shù)據(jù)庫,相關新聞標題據(jù)該官方網(wǎng)站https://nyherald.com/統(tǒng)計。。
2.年份數(shù)量統(tǒng)計[注]《苦干》于1941-1945年集中上映、獲獎、重映,產(chǎn)生巨大影響。本文以“Kukan”為關鍵詞,對這期間不同年份的分析樣本中相關報道的新聞數(shù)量,在總樣本中所占比例作為統(tǒng)計比較的主要對象。
1941年6月23日,《苦干》在紐約的世界劇場上映,1941年也成為媒體報刊報道最為密集與深入的一年。關于主創(chuàng)人員或影片的影訊、活動、上映反響及影片精彩解讀的報道一共有65篇,其中《波士頓環(huán)球報》《布魯克林鷹報》《基督教箴言報》《洛杉磯時報》《紐約時報》等主流報刊報道最為密集,其中中長篇評論文章18篇。雖然影片1942年初已從各大主流影院下線,但因于1942年2月26日《苦干》榮獲第十四屆奧斯卡特別獎增設的紀錄片特別獎,各大主流報刊對此再次爭相報道,1942年度有關《苦干》獲獎、解讀的報道一共13篇。1943年,影片在紐約及波士頓的幾家影院再次上映,影片再次登上《波士頓環(huán)球報》與《紐約時報》,共有報道4篇;隨后的1944-1945年,影片主創(chuàng)人員持續(xù)參加各種演講、援華活動擴大影片后續(xù)影響,《巴爾的摩太陽報》《芝加哥論壇報》對這些影片相關活動的報道共6篇。
3.月份數(shù)量統(tǒng)計*《苦干》于1941-1945年集中上映、獲獎、重映,產(chǎn)生巨大影響。本文以“Kukan”為關鍵詞,對這期間不同年份的分析樣本中相關報道的新聞數(shù)量,在總樣本中所占比例作為統(tǒng)計比較的主要對象。
此間各月報道數(shù)量有一定差異,1941年6月、7月、8月、9月、10月以及1942年2月的報道明顯高于其他月份。統(tǒng)計顯示,影片集中在美國紐約、波士頓、好萊塢等地上映期間的報道頻度最為密集,各大主流媒體除了報道影訊之外,還頻頻報道與拍攝制作、拍攝國、戰(zhàn)爭局勢相關的中長篇解讀文章,中長篇的報道25篇,占總樣本報道的27.2%。因此不僅僅是對影片上映的簡單影訊發(fā)布,而是超越了傳統(tǒng)影片上映的訊息提示,深入到美國社會對中國諸多未知領域的報道。
4.報道內(nèi)容主題分析[注]本文以“Kukan”集中上映期間的1941-1942年各月份分析樣本中的相關報道的新聞數(shù)量,在總樣本中所占比例,作為統(tǒng)計比較的主要對象。
就報道內(nèi)容主題看(去掉不相關的2篇標題文本),有關《苦干》影片上映影訊及影片主題、主要內(nèi)容介紹的新聞,占全部新聞報道樣本的54%;涉及日本對重慶的轟炸及戰(zhàn)爭形勢的報道約占20%;此外,約占7%的報道涉及影片中關于中國的交通運輸、風土人情、宗教文化;另有關于主創(chuàng)人員相關的報道約11%,以及和影片相結合的援華活動報道8%。
值得一提的是,《苦干》的結束語中詮釋了“苦干”的含義——“刻苦的奮斗。中國人與生俱來的精神,深入在他們的靈魂與命運之中?!盵2]164各新聞報道使用的“苦干”一詞,也常常沿用這個解釋,其外延是中國和頑強英勇斗爭的中國人民,以及他們正在承受的被侵略帶來的苦難,比如重慶大轟炸、生命之線“滇緬公路”、戰(zhàn)爭導致的大遷移等。許多報刊媒體對影片的介紹報道,經(jīng)常以“團結的中國”“中國故事”“中國的傳奇”等為主題刊發(fā)大幅文章,以綜合消息加評論的方式介紹中國反對日本侵略者的戰(zhàn)況與事跡?!犊喔伞穬叭灰殉蔀槟莻€時代中國的象征,通過影片和影訊進一步了解當下的中國與中國人民。以“China”為正文關鍵詞搜索報道樣本的標題,共得到文章62篇,顯然,“苦干”影片具有的“中國”概念不言而喻。
《苦干》首映時,由制作公司Adventure Film專門制作印發(fā)了用于電影宣傳的電影手冊。筆者就手冊中的海報、寄語、內(nèi)容亮點以及評論這四方面進行分析:
1.海報[注]雷伊·斯科特編:《〈苦干〉——中國不可戰(zhàn)勝的秘密》紐約首映會手冊,由《苦干》制作公司Adventure Film制作于1941年電影上映前期,手冊中詳細介紹了《苦干》拍攝團隊、社會各界人士的評論、寄語、影片亮點解讀與精彩圖片,由劉婧雨翻譯(未刊稿)。
電影海報是為了影片宣傳、發(fā)行和放映所使用的一種具有告知目的的平面廣告形式,是一部電影推廣宣傳的常規(guī)而有效的傳播方式。雖然海報的制作手段與表現(xiàn)形式各不相同,但主要功能是趨于一致的:傳播信息、感召與渲染、刺激需求。
《苦干》的海報分為紅與黑兩個色調(diào),極具渲染力和藝術性。紅色一般代表著革命、斗爭,也昭示著轟炸與戰(zhàn)爭帶來的燃燒的火焰;黑與灰的漸進,代表著戰(zhàn)爭帶來的破壞與灰暗慘淡的生活,直觀的告訴觀眾現(xiàn)在的中國一半是火焰,一半是灰暗。海報中唯一的一張占版面并不大的照片,是斯科特在1938年10月20日拍下的廣州淪陷時在一片火海面前的一位中國苦力,他正坐在滿目瘡痍、空空如也的廣州城市中心街道邊呆呆地吃著白米飯。這張照片于同年12月刊登在美國《生活》雜志中,并附有照片的詳細解讀。海報選用這張照片作為宣傳手冊的封面照片,意味著《苦干》是之前斯科特在華作為戰(zhàn)地記者進行新聞報道的延伸與擴展,從而感召了觀眾對中國的未知現(xiàn)狀的擔憂與憐憫。整個海報的構圖準確地反映出電影的背景與主題,以及導演的創(chuàng)作意圖。
2.寄語*雷伊·斯科特編:《〈苦干〉——中國不可戰(zhàn)勝的秘密》紐約首映會手冊,由《苦干》制作公司Adventure Film制作于1941年電影上映前期,手冊中詳細介紹了《苦干》拍攝團隊、社會各界人士的評論、寄語、影片亮點解讀與精彩圖片,由劉婧雨翻譯(未刊稿)。
“寄語”是《苦干》放映手冊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寄語是電影公司對《苦干》的訴求、評論和向社會的推薦語,是美國當時主流輿論的一部分。曾制作過多部援助英國抗擊法西斯戰(zhàn)爭紀錄片的Adventures Film電影公司負責《苦干》的出品與發(fā)行。Herbert Edwards是影片的出品人和制作公司老板,他在寄語中精彩地表達了對于《苦干》這部影片的理解:
(《苦干》的)故事在這里(指美國—作者注)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因為《苦干》就是中國……(一個)生動的、正在喘息的今日的中國……。如此真實,就像是你親自經(jīng)歷了這次繞了大半個地球的漫長旅程,親眼見證的現(xiàn)代中國之奇跡……。你應該會看到一個偉大的電影。但它不僅僅是一個正在追求和平的遼闊國度與其正在經(jīng)歷的戰(zhàn)爭表象……。這里,千百個星星之火照亮了地球上的古老文明的秘密:當世界上其他曾經(jīng)輝煌一世的國家卻最終消亡的幾千年里,這個國家的精神一直是維持其幾千年屹立不倒的原因。
在這部電影中,可以找到在戰(zhàn)爭中的中國向世界表達其不可想象的抗戰(zhàn)信息:一個國家只要其人民的堅強不屈的精神是不可戰(zhàn)勝的,那它將屹立不倒。
你將在這部影片中找到這種不可戰(zhàn)勝的精神,當一個被轟炸奪取了家園的中國人仰望天空并微笑時,他端著一碗簡單的米飯,抬眼微笑時,他在滿是泥濘的道路上拉著二輪車朝你微笑時,這些最生動的畫面將直入人心的打動你!
在《苦干》這部電影里,編劇就是他們自己。他們在人們關系中展現(xiàn)他們出色的服務。這里,在這些奇妙的聲音與色彩中,我們真正開始了解這個我們賴以生存的世界,以及居住在這個世界的人們的生活。如果快船使中國變成我們鄰居,那《苦干》就已將中國帶到我們的前院。[注]雷伊·斯科特編:《苦干——中國不可戰(zhàn)勝的秘密》紐約首映會手冊,由《苦干》制作公司Adventure Film制作于1941年電影上映前期,手冊中詳細介紹了《苦干》拍攝團隊、社會各界人士的評論、寄語、影片亮點解讀與精彩圖片,由劉婧雨翻譯(未刊稿)。
寄語的敘述節(jié)選了影片中部分內(nèi)容與畫面,將電影希望傳達的信息與亮點呈現(xiàn)和解讀,告訴人們,中國不再是遙不可及的遠方,也不是與美國大眾毫不相關的遠東,而是愛好和平、堅強、勇敢、不屈的友好近鄰居,中國之不可戰(zhàn)勝的精神與毅力,這就是來觀看《苦干》的最佳理由。
3.內(nèi)容亮點解讀
對于還未觀看過該電影的觀眾而言,最直觀的宣傳除了海報、圖片之外,就是媒體對影片亮點內(nèi)容的解析?!犊喔伞返碾娪笆謨允鞘子呈綍r隨電影免費發(fā)放的電影宣傳資料,其中不乏諸多亮點與背景披露,對于理解電影內(nèi)容、進而了解中國之現(xiàn)狀有著積極意義。手冊中圖文亮點介紹一共有八個部分,集中展示了影片的主要精彩亮點:(1)對中國時任領導人蔣介石與夫人宋美齡、中國駐美大使胡適的介紹;(2)中國游擊戰(zhàn)/隊;(3)重慶大空襲;(4)西部地區(qū)少數(shù)民族及宗教;(5)中國戰(zhàn)時兵工廠;(6)滇緬公路;(7)中國工業(yè)合作社與難童;(8)中國西北前線。其中,重慶大空襲是宣傳手冊中濃墨重彩重點介紹的部分,圖文并茂地詮釋了作為戰(zhàn)時首都的重慶社會現(xiàn)狀以及日軍空襲給城市和人民帶來的苦難。
從這些亮點介紹中不難看出,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世界對于當時中國的社會符號的理解和認知,通過這些宣傳對于并不了解中國現(xiàn)狀的美國民眾進行了一次百科全書式的集中、形象、直觀的宣傳展示,尤其是鏡頭里聚焦的中國人民和他們樂觀積極與堅韌不屈的精神狀態(tài)。
《苦干》上映期間,諸多報刊媒體紛紛以各種篇幅的通訊、報道和評論的形式,向全世界講述了《苦干》所涉及的中國國家與人民的諸多內(nèi)容,涉及民族、教育、文化、工業(yè)、交通、戰(zhàn)爭、難民、民眾心態(tài)和城市精神等各方面,勾畫出西方人視野中的抗戰(zhàn)重慶的多元景觀。
《苦干》拍攝于1939-1940年,至1941年上映時中國已獨自苦撐抗戰(zhàn)多年。中國抗戰(zhàn)中的淞滬會戰(zhàn)、南京大屠殺、日軍的大轟炸等諸多事件,以及中國以弱抵強的勇氣與精神,讓中國頻頻成為世界媒體關注的反法西斯中心國家?!犊喔伞返纳嫌澈痛似陂g媒體的密集報道直接地展示了中國的現(xiàn)狀,報刊媒體關注中國人民的奮斗精神,尤其注重挖掘《苦干》電影副標題“中國不可戰(zhàn)勝的秘密”之涵義,將中國民眾的意志與影片的副標題聯(lián)系在一起,從媒體層面解讀了戰(zhàn)時中國人民的民眾心態(tài)和精神意志。
《洛杉磯時報》對影片中的中國人民精神做過多次報道:“整部影片的各種情節(jié)疊加在一起,不僅展現(xiàn)了中國人民勇敢團結、決心抗戰(zhàn)的崇高精神,也表現(xiàn)出中國人民組織各類抗戰(zhàn)活動,譜寫驚天動地抗戰(zhàn)史詩的聰明才智。”[9]“《苦干》聚焦了無數(shù)默默無聞的中國人民,展示了他們不屈不撓的艱苦奮斗精神和保家衛(wèi)國的勇氣。這些默默無聞的中國人民帶著影片所展示的那種艱苦勞作的精神和保家衛(wèi)國的勇氣持續(xù)抗戰(zhàn)五年,使得日軍侵略者最終陷入進退維谷的境地?!盵10]
《紐約時報》發(fā)表了題為《一部生動的有關現(xiàn)代中國和千千萬萬中國人民的紀實影片》的長篇評論,認為“《苦干》是一部上好的紀錄片,敘述很到位且構思細致,很能引起觀眾共鳴”,且“沒有哪一個詞語能夠比‘苦干’更能表達出影片所要傳達的精神”。文中尤其表達了對《苦干》鏡頭中千千萬萬清瘦弱小的中國人民堅持不懈地重建家園的頑強意志的敬意,最后評論影片“展示了中國這樣一個偉大國度的地大物博,以及深印在千千萬萬中國人民內(nèi)心的那種頑強不屈的精神,那種團結一心的抗戰(zhàn)力量。整部影片令人嘆為觀止?!盵11]
《波士頓郵報》評論說:“苦干”的意思是“進行艱苦卓絕的抗爭”,或者“英雄般的行為”,或者說是“勇氣”。用“苦干”作為影片片名,非常恰當?shù)爻休d了這部令人鼓舞的彩色紀錄片的內(nèi)涵。[12]
一名觀眾給《波士頓郵報》寫了一篇題為《〈苦干〉的意義》的觀后感,他認為,“任何人觀看這部影片后,都不會對片名《苦干》中所蘊含的‘勇氣和英雄般的行為’感到不解,雖然在我看來,中國人民所進行的抗戰(zhàn)與其說是英雄般的,還不如說是艱苦卓絕——每個男人、女人和孩子都以自己的方式為他們的‘那一碗飯’——他們的生命、中國的生命而戰(zhàn)。”[12]
對于中國對抗日本侵略者的曠日持久戰(zhàn),美國各媒體報刊不約而同地將評論重點聚焦在頑強不屈、艱苦奮斗的中國人民身上,《基督教科學箴言報》評論稱:“中國人,這些對祖國懷著滿腔熱愛的人們,他們毅然決定要誓死保衛(wèi)國家,從來不知道什么是艱難險阻。他們之中有的身份高貴,也許有很多是默默無聞的平凡人,但是不可否認的是,他們都是忠于祖國,充滿力量和勇氣的人——中國人。”[13]
1937年抗戰(zhàn)全面爆發(fā)后,日軍迅速占領了中國主要大城市與沿海港口,摧毀了中國的國防工業(yè),也阻擋了中國的重要外援通道,中國開始大規(guī)模修建西南國際交通公路運輸線。1938年初,昆明到緬甸臘戍的“滇緬公路”開始修筑。沿線約20萬各族勞工被征集到公路上,在極其艱苦的條件與嚴重缺乏施工機械的情況下,在世界上最崎嶇的山區(qū)修筑這條上千公里的公路。1938年10月,香港、廣州相繼淪陷,中國進出口物資的輸送通道也由東南沿海轉移至西南地區(qū),主要經(jīng)緬甸、印度、越南等地運輸?shù)嚼ッ?,再?jīng)過黔滇公路、黔桂公路和川滇公路等輸送至抗戰(zhàn)大后方中心重慶和抗戰(zhàn)前線[14]。而后,曾是運輸量最大的滇越鐵路在日本相繼占領越南和中國廣西的南寧后,也于1940年6月被徹底截斷。自此,滇緬公路以及延伸至大后方地區(qū)的川滇公路成為了真正意義上援華國際物資入華的“生命線”。這些用于援華抗戰(zhàn)物資輸送的西南國際公路運輸線(包括滇緬公路、黔滇公路、黔桂公路、川滇公路)常常被西方統(tǒng)稱為“滇緬公路”。
美國《生活》周刊曾用諸多篇幅報道過斯科特在影片中走過的這條公路。斯科特隨行車隊實際行走的是黔桂、川滇公路段。影片中,斯科特從香港經(jīng)越南海防出發(fā),跟隨運送救援物資的卡車一路由越南入云南,再由川滇公路最終抵達戰(zhàn)時首都——重慶,沿途拍攝了用雙手和生命修筑這條公路的中國人民和艱險路途,畫面尤為震撼。
《洛杉磯時報》報道:“影片展示了現(xiàn)代時期最為震撼人心的一次工程壯舉:修建滇緬公路——中國的生命線……美國工程師聲稱,就算使用最先進的機械設備修建滇緬公路,也需要七年的時間。但是令人震驚的是,中國人民——這些幾乎是徒手修建滇緬公路的人們,他們夷平了兩旁陡峭的山巖,在湍急的河流上修筑橋梁,他們僅用了14個月的時間就建好了這條長達2 000英里的公路?!盵15]
《波士頓環(huán)球日報》對于影片中援華車隊在滇緬公路—川滇公路行進路途中的危險與艱難有過非常形象地描寫:“備受關注且總是出現(xiàn)在新聞頭條中的滇緬公路……受到轟炸機的轟炸,隨時可能遭遇爆炸的危險,公路狀況極為糟糕……但是,一輛輛卡車還是毅然決然地發(fā)出扎扎聲,勇敢地向前開去,為軍隊運送著重要的軍需品和食物?!盵16]
中國人民用徒手修筑的這條艱險公路的堅忍精神,也和影片的標題——《苦干》中的“艱苦奮斗”非常契合。《洛杉磯時報》對此評論道:“影片《苦干》所展示的不僅僅是中國人民修建滇緬公路的情景。它記錄的是整個中國和中國人民的生活現(xiàn)狀,它將中國人民那種頑強不屈地與侵略者進行斗爭,直至將他們趕出國土的精神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中國人民誓死將侵略者趕出國土的這種精神和信念就是整部影片的精髓所在?!盵17]
1940年8月19日、20日,日軍出動了289架戰(zhàn)斗機,分四批對重慶市區(qū)輪番進行了連續(xù)兩日的毀滅性轟炸。日軍在此次轟炸中投下了大量燃燒彈和新型凝固汽油彈,市區(qū)房屋被炸毀起火,加之正值炎夏酷暑天氣,市區(qū)陷入一片火海,救災工作極其困難。電影《苦干》最后部分有大約18分鐘的內(nèi)容就是拍攝的此次大轟炸的實況,約占整部影片五分之一的篇幅,轟炸與救災過程是全程無解說詞的實景錄音,堪稱全片的高潮。
在此之前,并沒有任何關于重慶大轟炸的視頻畫面,只有文字報道與照片見諸報端。從西北返回重慶的斯科特在重慶南岸美國大使館旁拍下了完整的空襲畫面后,又趕往市區(qū)拍攝轟炸后燃燒的城市與民眾救災過程,影片中觸目所及全是被炸毀的殘垣斷壁的城市房屋,但人們的精神狀態(tài)仍然矍鑠樂觀,城市中的人們在轟炸前后的生活工作、防空洞的建設與工業(yè)生產(chǎn)都有序進行。《洛杉磯時報》對電影中重慶人民鎮(zhèn)定自若地對待日本轟炸的精神面貌進行了報道:“鎮(zhèn)定沉著的中國人民——電影中除了那些觸目驚心的轟炸畫面外,另外給人深刻印象的則是轟炸區(qū)居民準備迎戰(zhàn)的情形——他們的鎮(zhèn)定沉著,表現(xiàn)出的勇敢和堅忍;以及轟炸過后的情景,包括蔣介石和其夫人所做的工作?!盵19]
各大報刊對于此部分給人們帶來的震撼與感慨有諸多報道,在評論電影內(nèi)容的同時,也對此次轟炸的情況進行了側面報道。1941年6月15日的《紐約時報》中提及:“(此次)轟炸中,僅兩天的時間,死亡人數(shù)就達到了15 000人?!盵20]
《基督教科學箴言報》的多篇長篇評論中將電影畫面用文字形象地展現(xiàn)出來:“影片中最為壯觀的還屬重慶大轟炸的場景。當時,355架日本轟炸機向重慶一共投下200多噸炸彈,明目張膽地宣揚將把重慶徹底夷為平地(1940年8月19日和20日)。那些轟炸場面非??植狸幧?,令人魂飛膽喪”[18];“影片中展現(xiàn)重慶大轟炸的那一片段——影片的高潮部分時,敘述者不再敘述,只有轟炸機的轟鳴聲和炸彈的爆炸聲如雷貫耳般響徹著,直擊人心?!盵21]“濃煙滾滾而上,直聳云天;火焰激烈地燃燒著,發(fā)出響亮的聲音……就這樣,重慶這座城市的大部分被濃煙火焰所吞噬。”[22]
《波士頓郵報》發(fā)表長篇評論文章對大轟炸場面的震撼與親臨現(xiàn)場感剖析到:“重慶大轟炸場面非常壯觀,使人產(chǎn)生前所未有的恐懼。轟炸場面震懾人心,殘暴無比,將人類的殘酷無情和破壞力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人們甚至很難相信一位美國新聞記者,站在美國領事館臺階上,一邊躲避著從天而降的炸彈,一邊拍攝著如此震懾人心的轟炸場面。影片中,你可以看到那些炸彈所帶來的一條條死亡之路,還有它們爆炸時那種震耳欲聾的轟鳴聲。然后,你就看到了無數(shù)失去生命的人,他們被炸彈撕成了碎片,橫七豎八地倒在地上,也有的被炮彈炸著飛向一個又一個角落?!翱喔伞币馑际恰斑M行艱苦卓絕的抗爭”,或者“英雄般的行為”,或者說是“勇氣”。用“苦干”作為影片片名,非常恰當?shù)爻休d了這部令人鼓舞的彩色紀錄片的內(nèi)涵。[23]
《時代周刊》認為,《苦干》向美國觀眾提供了“最真實的二戰(zhàn)時對重慶1940年8月19日和20日的轟炸畫面”,它們“遠比黑白轟炸可怕”“鏡頭三分為36架整齊的日本飛機編隊,藍色天空,炸彈爆裂的深紅色飛濺。薰衣草和紫色的煙霧和碎片,暗褐色的房子下面是渾濁的河水,被毀壞的房子骨架被白熱的煙燒黑。唯一缺少的是高射炮的紅色閃光。重慶被夷為平地”[24]。
《基督教科學箴言報》對于轟炸中的重慶人民在遭受災難后積極重建家園的不屈精神發(fā)表了長篇評論:“這些個頭不高,默默無名的人們,他們所面臨的危險和毀滅,對于生活在沒有戰(zhàn)爭的土地上的人來說,恐怕是難以想象的。轟炸似乎結束了……遭受空襲的中國人——男人、女人和孩子們,在第一時間從他們避難的巖洞中走出來,重新開始建設他們的生活。成千上萬的中國人——身材嬌小,體態(tài)輕盈且充滿活力——他們是與修建滇緬公路的人一樣的中國人。到處都可以看到這樣的中國人忙于重建家園,重新生活的情景。這部影片幫助人們了解到中國不可戰(zhàn)勝的真正原因。中國之所以不可戰(zhàn)勝,就是因為中國人始終充滿力量和信念,始終對未來懷有不可磨滅的期待?!盵25]
西方媒體在報道重慶大轟炸時,時常會將其與倫敦的空襲做對比報道。從1940年8月24日開始,德國開始了對英國謀劃已久的大轟炸。其中,對倫敦的集中大轟炸給英國帶來的損失尤為慘重。德國的狂轟濫炸希望瓦解英國人民的反抗意志,而倫敦人民面對大轟炸展現(xiàn)出堅強不屈,并開展了偉大的空中反轟炸及戰(zhàn)時救援工作,為贏取歐洲戰(zhàn)場的反攻時機,作出了重要貢獻。
對《苦干》中斯科特冒著生命危險拍攝到的轟炸畫面,美國報刊的評論報道也不例外地提到了西方民眾更熟悉的倫敦空襲,從而更直觀地展現(xiàn)了中國民眾對待從天而降的災難時同樣從容不屈的精神:“當倫敦被轟炸,圣保羅的神社、國會大廈和威斯敏斯特大教堂被損壞或銷毀,戳中我們的痛處。它們是我們的傳統(tǒng)的一部分。我們也不驚訝于來自英國的剛毅和勇敢的故事。他們的生活方式、他們的生活水平是那么類似于我們,我們可以想像他們正在經(jīng)歷什么,就好像我們自己在那里?!薄拔覀兒苋菀走z忘的是,自赫爾曼·威廉·戈林(Herman·Wilhelm·Goering)決定發(fā)動納粹德國空軍襲擊大不列顛島后,在大不列顛島正在發(fā)生的一切,已經(jīng)在很早以前就在中國發(fā)生了。我們只是在近期才知道,日本空軍轟炸重慶,迫使重慶人民在地下防空洞中膽戰(zhàn)心驚地縮成一團,每天二十四小時在那里停留時間長達二十二小時。轟炸區(qū)的難民無處躲藏,只有在地下防空洞中死守,直到因饑餓和疲乏而幾近崩潰,掙扎在死亡邊緣……影片的高潮即重慶大轟炸的場面。一顆顆炸彈發(fā)出尖叫聲,而后無情地落在結構簡單、完全沒有防御能力的一座座房屋上,有的房屋被撕成碎片,有的則瞬間著火,烈火熊熊燃燒。日軍當時在重慶的十二個地區(qū)進行了同時轟炸,所到之處,一片狼藉。觀看這部影片的時候,觀眾可以真切感受到當時倫敦人民和重慶人民的心情——不是面臨死亡時的恐懼,也不為炸彈所帶來的毀滅而震驚,(我的)胸中急劇上升的只是一團怒火,為我們本已十分文明的這個時代竟然出現(xiàn)這樣的殘暴行為而感到義憤填膺!但是,影片中最觸動人心的,還是戰(zhàn)爭中的人民不懈抗爭的精神。他們不分地域,不論種族,都為自由作出了最英勇的抗爭[26]。
通過集中考察《苦干》上映期間在美國主流媒體獲得的密集報道與評論內(nèi)容可以看出,《苦干》在美國的成功上映對抗戰(zhàn)前期中國獨自苦撐抗擊日軍的真實狀況進行了密集的影像展現(xiàn)和輿論傳播,使當時的美國主流社會和廣大民眾了解到日本在中國犯下的罪行和中國人民付出的巨大犧牲。影片反映的中國人民堅強不屈、頑強抵抗的英勇形象和高昂的民族精神深深地感染了美國人民。結合同期的美國援華活動,《苦干》在美國主流社會中引發(fā)了巨大的震撼和影響力,從而促使美國社會逐漸趨于認同與支持中國,進而促使美國政府調(diào)整其對華援助政策,為1941年12月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后與美國與中國結盟,共同打擊日本,逐漸扭轉中國被動挨打、獨自苦撐抗戰(zhàn)的局面,做了最為成功的輿論準備。
除此之外,抗戰(zhàn)時期無數(shù)海外華僑積極援華、投身抗戰(zhàn)的事跡中,李靈愛的這部反映中國抗戰(zhàn)的紀錄片無疑是輿論援華力量中最濃墨重彩的一筆。作為抗戰(zhàn)時期唯一一部由美國人拍攝并獲取奧斯卡獎的展現(xiàn)中國大后方抗戰(zhàn)的紀錄片,《苦干》在美國當時的主流社會所取得巨大影響力與認知度,對于進一步深入研究戰(zhàn)時中美關系、海外華僑輿論宣傳援華歷史,以及推動影像史學在中國的發(fā)展,提供了新的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