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夏宇紅
在手機上網(wǎng)的時代,古人的形象、聲音、文字、故事,已經(jīng)內轉為寫作的需要,成為一種重新思考和發(fā)現(xiàn)的“他者”,那些形象、聲音、文字和故事,在輕松便捷的閱讀方式里,有了現(xiàn)代的意義和閱讀的愉悅。
在想象力的裹挾下,文化的最佳方式是激活,而不是注釋。超凡脫俗的構思、文字、氣息、行文……就像我們在游歷村莊時,在一堵沉悶而齊整的磚墻之外,突然瞥見一棵搖曳多姿的樹木一樣。在我們的視覺形象里,已經(jīng)包含了其生命的全部內容和自由、清新、愉悅等諸多藝術感受。
而觸摸日常生活的紋理,是碎片化生活的日常面目,因而對其注視,便多了幾分敏感和微觀,被滌蕩和過濾后的平靜與禪意,也是抵達生命深處的一條小巷。前些日子在網(wǎng)上看到那些描寫農民工兄弟的文章,作者以異常冷靜的筆調,書寫內心翻滾的情緒,克制與激情、平靜與疼痛之間,傳達出諸多滋味。打工的兄弟,其生活和故事乏善可陳,是什么讓“我”欲說還休?切不可忽視“農民工”這個群體,這緘默、灰色、涌動的人群——生活在城市、鄉(xiāng)村邊緣的鄉(xiāng)親父老,構成了我們這個時代最顯著的特征之一。文學也是一個城市內涵和品味的重要體現(xiàn)。
第一次“文代會”上,周揚在《新的人民的文藝》報告中,認為那一時代文學的思想性“還不夠,必須提高一步”。他特別強調“為了創(chuàng)造富有思想性的作品,文藝工作者首先必須學習政治,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與當前的各種基本政策。不懂得城市政策、農村政策,便無法正確地表現(xiàn)城鄉(xiāng)人民的生活和斗爭?!?/p>
誠然,文學創(chuàng)作不能脫離時代,我們今天的新人文因素,借助現(xiàn)實主義的敘事模式來體現(xiàn),但是,更多的已有創(chuàng)作現(xiàn)象則是以寫實的飽脹反照文化精神脈象的虛弱。
文學的人文性思想力度正是通過生活的充分挖掘中實現(xiàn)的,對于具體的人和廣大人類而言,相比于對“歷史車輪”的摹畫,對不可清晰把握的浩茫心事的精微勾勒和細致揣摩,更能體現(xiàn)永恒的意義。而這一切,都歸為最簡單的東西,即人與人的人文境遇。不外乎時間/成長、空間/境遇、生活意義/生命價值等。文學的最終指向,便是通過對作為人存在的境況和質量的多維探索,實現(xiàn)健全的人性化生存,從而讓人在心中對信、善、美保有誠意。
既然是從文學的范疇呼喚思想性,那么無疑思想性寓于文學性之中。不然,概念化、主題先行、片面突出現(xiàn)時性思想而忽略整體藝術品性和喪失文學獨特審美特質的傾向,這些曾嚴重妨礙新文學經(jīng)典化進程和生硬阻隔當代文學與世界文學對話的因素的存在,會與今日國民應有的精神形象背道而馳。而文化也體現(xiàn)一個地方的軟實力,是經(jīng)由先民創(chuàng)造、沉淀下來,并能影響今人的最大競爭力,厚重的文化,猶如一座高塔,標識著一地曾經(jīng)的創(chuàng)造力和文明程度。它是生命的載體,又是生命的內容,更是生命的靈魂和精神的所在地。
文化巨塔的光環(huán)如果沒有新的創(chuàng)造力因子加入,勢必只會被她炫目的光芒所忽略,并被它同樣巨大的陰影所遮蔽。對地域文化的審視和發(fā)現(xiàn),便構成寫作者的一種自覺和最便捷的途徑。許多文學作品也正在用輕逸和靈動的文字,完成了對以往諸多平庸書寫的跨越,更有思想性也有藝術性,也更接地氣。
對于一個以寫作為理想的個體來說,文學關乎人的尊嚴和精神世界。自我是他者的映照,一個寫作者的品味、學識、藝術修養(yǎng),影響著今天,也影響著未來更年輕的文學稚嫩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