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俊娟
“認識”冰心先生從《小桔燈》開始,喜歡冰心先生從她的兒童文學開始,我讀冰心先生從一開始收集先生的文章,到后來買先生的集子回家,再到愛不釋手先生的文字開始。
許是在《小桔燈》里主人公小姑娘的那個年齡,我從課本里讀到《小桔燈》,大抵那時課文里極少讀到這般“故事”性的散文,所以喜歡,所以記憶深刻,所以讀了一遍又一遍。
印象深刻至今,源于文章的親切和溫暖,尤其第一次讀起,是在我之前生活的小城。那是小城的一個隆冬季節(jié),極冷,可是讀起《小桔燈》就感覺一陣陣溫暖從心底漫過,絲絲縷縷占據(jù)身心的每一個細胞。文中“我”幫助求助的小姑娘通知醫(yī)生,因心里惦記,去登門看訪,并送去桔子,讓人溫暖 ;文中小姑娘全心照料生病的母親,將桔子一粒一粒剝開送到母親嘴邊,同樣讓人溫暖;小姑娘用自己弱小的身軀承擔起家庭的責任,年夜飯雖然僅僅是紅薯稀飯,卻能在熱氣騰騰中感受生活之溫暖;小姑娘對父親“回家”和母親“好起來”的信念和期盼,其樂觀勇敢、堅貞不屈的精神下,彰顯著“家”的溫暖和信念。特別是文章最后,小姑娘制作小桔燈送給“我”,照亮的不僅僅是“我”回去的路,更是愛和溫暖,是未來的希望和曙光。
那時讀完《小桔燈》,一段時間,自己心里就像點亮了一盞小桔燈,回眸之間,總能感受到身邊各式各樣的愛和溫暖,讓自己心存感恩。讀過《小桔燈》,我開始喜歡冰心先生和她的文字。
先是琢磨先生的名字,無論冰心還是原名謝婉瑩,我都特別喜歡。冰心,就像先生的文字,冰清玉潔,充滿了正能量,“一片冰心在玉壺”; 謝婉瑩,就像先生溫婉的文風,總是細膩到娓娓道來,讀過前段,期待的后段必定躍然紙上,直抵我的心靈,讓我心與先生的文字共鳴。
那時看得最多的是《兒童文學》,后來是期刊《散文》《詩刊》,每一期到來,先瀏覽目錄,看到冰心先生的文章,心就放下了。那種感覺就像自己得到了一件心儀的東西,抱在懷里,或放到家里,心里就踏實了,然后尋一個最好的時間,慢慢看,細細咀嚼,絕不慌里慌張,一目十行。
在小城美麗的青河河畔,姐姐們在河邊哼著歌,洗衣被,我就躺在貼著地皮瘋長的草地上,讀先生的《陶奇的暑期日記》,欣賞先生創(chuàng)作生活之充實和美好;? 在落霞染紅的樺樹林邊,父親和哥哥忙著垂釣,一條又一條的魚,活蹦亂跳在我身邊,來不及收拾,仍背靠著潔白的樺樹,嗅著樺樹的清香,讀先生的詩集《繁星·春水》,在先生隨時隨地的感想和回憶中,于優(yōu)美的詩句里,看風景、觀人文、見哲理;聞著媽媽燒烤饃的香味,邊胡亂往烤槽里添柴,邊讀先生的散文集《閑情》,與文字間的人物相識,事物相認,思想相通。那時讀先生的文字,有時像在解讀著自己的生活,有時像在引領了自己的人生,有時像追尋著一個夢想,有時又像在撥開迷霧明辨方向……這種引領、啟迪和指點,恰到好處地在人生的一個階段,充盈了自己的內(nèi)心,智慧了思想,受教解惑,受益匪淺。
冰心先生的短文,是我最喜歡讀的。每一篇不管寫作的背景如何,心境如何,故事如何,總會傳遞著一份真善美。先生的短文《說夢》,是在先生八十高齡,因病六年沒有參加社會活動時寫的。如果沒有看到這段介紹,單看先生《說夢》的文字,正如先生自己寫道:每夜里都做著極其歡快而絢麗的夢。通篇文字如少女般清麗委婉,每一個標點都散發(fā)著美好,每一句都傳遞著對美的贊美和向往,每一段都展現(xiàn)著一幅極美的畫面和意境。靜靜地讀下去,會不自覺地進入先生的夢境,沉醉于與先生牽手游弋于奇妙和綺麗的美好夢境之中。讓自己的靈魂隨先生的文字,去高曠無際的自由世界,“這是軀殼所尋不到的”。所以,先生的短文,適合我一次次反復讀,美感也是一次次反復遞增,愛不釋手。
讀過冰心先生的自傳,我覺得自己瘦弱得只剩皮包骨頭,感覺自己沒有什么精血肌肉,支撐自己的無非是幾根木頭柴棍。細數(shù)不清先生自幼讀過的書、走過的路、看過的世界、聽聞的世事,自己只有拼命在先生的文字中輾轉尋覓,咀嚼二三,汲取一分。
一日,買先生的集子時,我買全了中外古典和近代名著,來彌補自認為幼時受到的各種因環(huán)境和條件局限而造成的缺陷——也許沒有給自己找到更好的理由。雖不能做到日日苦讀,但嫻靜下來,略翻一二,也覺得心里慰藉,不至于自己總是覺得心里慌張。
有書在身旁覺得踏實。不知是不是受教于先生,但自以為受了先生文字的引領。
我讀冰心,先不說讀懂了多少,但可以說,至少探尋了一次先生美好的心靈和高潔的靈魂。
真的是,受益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