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文
摘?要:本文從《洋務運動》中一幅“早期赴美留學的幼童”圖片說起,通過對史料的分析去深刻認識留美幼童的人生經歷。以“他們幸運嗎”為提問主線,引導學生來認識幼童身處自由之邦與身屬封建之國的矛盾中分析個人命運;從計劃半途而廢與學生實際貢獻的矛盾中來感悟家國情懷;從師夷長技之國內趨勢與持強凌弱之國際原則的矛盾來探討時代特征。
關鍵詞:洋務運動;留美幼童;家國情懷;時代特征
中圖分類號:G633.5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8)24-035-2
在學習到《洋務運動》時,學生不自覺地被教材上《早期赴美留學的幼童》圖片所吸引。圖片上30名身著長袍馬褂的幼童,整整齊齊站在輪船招商局大門口。同學們紛紛發(fā)表看法:一則云:留學而且是去最發(fā)達的美國哎!二則云:去美國而且是公費留學,不要自己掏錢,真幸運!三則仔細看著圖說:他們這么小就要出國,而且他們臉上表情很嚴肅,是害怕嗎?很多學生看著這些圖片問我:他們后來怎么樣了?
鑒于此,我選用了一些材料,準備了題為“他們幸運嗎”一節(jié)課與同學一起走進一百五十年前的留學幼童。
【導入】 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后,清政府內部的有識之士認識到學習西方“堅船利炮”的重要性?!皫熞拈L技以自強以求富”逐漸成為當時清廷開明派的共識。而出國留學,則被視為挽救危亡,學習先進技術最有效的途徑。1872年8月11日,第一批官費留美幼童30人從上海啟程出洋,到美國康涅狄格州,隨后于1873年、1874年、1875年,又有三批幼童相繼抵美,至此,120名官費留美學生開始了異國他鄉(xiāng)的求學生涯。
材料組一
這群平均年齡12~15歲的幼童來到了美國,恰逢美國在開展第二次工業(yè)革命之時。他們目睹了一個神話般的時代,他們看見貝爾發(fā)明電話機,看見留聲機在愛迪生手上出現(xiàn),有幸成為馬克吐溫的朋友,甚至受到南北戰(zhàn)爭的英雄總統(tǒng)格蘭特的接見。
幼童們“美國化的速度令人驚訝,在教室及球場上他們很快熟悉了英語。他們脫下絲質官式長袍,短短幾個月中,幼童已經可以在球場上及教室中,向美國學生挑戰(zhàn),而一決高低?!?/p>
清政府為了防止他們迷于西學而“忘本”,對幼童嚴格規(guī)定:肆習西學仍兼中學,課以孝經、小學、五經及國朝律例等書。隨資高下,循序前進,每遇房、虛、昂、星等日,正副委員傳集各童宣講圣諭廣訓。
陳蘭彬(留美幼童第一任監(jiān)督)攻擊學生“外洋風俗,流弊多端,各學生腹少儒書,德性未堅,尚未究被技能,先易沾其惡習,既使竭力整飭,亦覺防范難周,極應將局裁撤。第二任監(jiān)督吳子登到美國因美國留學生不向他行跪拜禮而勃然大怒,告密朝廷要求“撤回留美學生”。
教師:他們幸運嗎?
學生:“接觸到西方最先進的科技,見到愛迪生甚至見到了美國總統(tǒng)格蘭特,他們比國內的兒童幸運多了!”
“國內的同年人在讀四書五經,他們有西方的生活方式,學習最先進的科技文化知識,他們多幸運啊”
“但他們在國外要讀四書五經,他們也要行跪拜禮”“他們也要被清政府官員管著,并不能真真的自由”。
教師:幼童們生活在當時世界上最自由民主的國家,向往并學習著西方的知識和生活方式,但他們屬于落后封建制的中國,清政府的督學們仍然用封建禮教束縛著他們,可見幼童們身處自由之邦與身屬封建之國的矛盾,造就他們留學生涯的幸與不幸。最終在強大的封建保守勢力的攻擊下,1881年慈禧太后頒旨:全部撤回留美學生。
材料組二
1881年,120名幼童除已病故者3人和中途被遣返回國的23人,只有詹天佑、歐陽二人剛從耶魯大學畢業(yè),有60人正在讀大學,其余32人正在中學讀書。在“一律調回”命令之下他們中斷學業(yè),“他們像久受灌溉培養(yǎng)的樹木,發(fā)芽滋長,就要開花結果,難道要摧殘于一旦盡棄前功嗎?”
一位叫黃開甲的幼童回國后寫給美國巴特拉夫人的信上言:“上岸前,我們幻想著有熱烈的歡迎在等著我們,也會有熟悉的人潮,還有祖國伸出溫暖的手臂來擁抱我們??墒翘彀?,全成泡影。倒是人潮洶涌,但卻不見一個親友。沒有微笑來迎接我們這失望的一群?!边@三批回國的留美學生,頭批21名均送至上海電報局,二三批由福建船政局、江南制造局留用23名,50名分撥天津水師、機器、魚雷、電報、醫(yī)館等處做低級吏員。
幼童中杰出人才有:梁城(中國駐美公使,留美庚款計劃促成者);唐紹儀(中國民國第一任總理);蔡紹基(天津大學的創(chuàng)辦者、校長);梁敦彥(晚清外務部尚書);唐國安(清華學堂第一任校長);蔡廷干(民國海軍元帥);鄭廷襄(工程師參建美布魯克林大橋);詹天佑(京張鐵路建造者)等等。
教師:他們幸運嗎?
學生:“不幸,因為他們學業(yè)被打斷了,被迫回國而不能繼續(xù)深造。”“他們被清政府嫌棄,讓這些幼年出國孩子感受不到祖國的溫暖。”
“他們有學識有知識,回國只能做一些低級的官職,得不到清政府的重用,也是他們的不幸。”
“他們中大多數也很幸運,成為近代史赫赫有名的大人物。”“如果沒有出國留學的經歷,他們不會有這么多的佼佼者?!?/p>
教師:清廷看重的是這些滿腹科學知識的留美幼童是否對清廷的忠誠,當發(fā)現(xiàn)身處異國他鄉(xiāng)的他們思想不受控制時就毅然決定中止留學計劃。清廷的鼠目寸光造就了留學計劃半途而廢,這固然是幼童們人生不幸,更是這個國家民族的走向復興強大的不幸。幸運的是回國后的大多數幼童用他們的所學用于中國近代復興的各個領域,促進中國科技的發(fā)展。更有一些在近代對抗侵略的戰(zhàn)爭中獻出自己的生命,維護祖國的主權和榮譽。
材料組三
容閎,中國近代留學運動的奠基者。1854年容閎從耶魯大學畢業(yè)后回國,結識了曾國藩、丁日昌、李鴻章等洋務派官員,屢次倡議出國留學,得到曾、李、丁等洋務開明官員的支持,這才有了1871年曾國藩和李鴻章聯(lián)名上奏??梢哉f是那個時代造就了閉目塞聽的大清國放下尊嚴調整政策向外學習,才有120名幼童在美學習的傳奇經歷。
1879年,美國眾議院第一次提出排華法案。李鴻章及清政府都希望留學生能進入美國陸海軍學院學習軍事,以期回國成為國防的中堅人才。但美國政府允許日本留學生攻讀美軍校,卻不給中國學生同等待遇。李鴻章責成容閎與之交涉,美國國務院回函,以極其輕蔑的口語拒絕,其言辭是:“此間無地可容中國學生也”。
教師:他們幸運嗎?
學生:“正是有了容閎這樣的留學前驅者,才有了這些幼童留美的經歷?!?/p>
“也是因為到了近代清政府的放低姿態(tài),才有了這些留學幼童?!?/p>
“但美國歧視我們中國人,中國人在美國不平等?!?/p>
教師:如果不是兩次鴉片戰(zhàn)爭清政府的慘敗,也許清政府仍然不會放低身段去學習學,可以說是那個弱者向強者學習的時代造就這樣的傳奇。但強者歧視弱者更是亙古不變的真理,連這個新生的最富民主正義的國度尚如此區(qū)別對待同樣來之東方的中國和日本的留學生,那么傳統(tǒng)的西方列強呢?在這個弱肉強食、持強凌弱的時代,母國的國力強弱決定了留學生的最終命運,這也留美幼童的時代之不幸也。
課后感悟:
通過史料的深層分析,我們學生不僅記住了洋務運動相關知識,而且對清政府的腐朽、對西方列強的歧視有了更直觀的認知,進而對近代中國和近代國際社會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歷史事實中,我們去感悟著近代那些優(yōu)秀的中國人對清政府的無奈和對國家民族的熱愛。時代變了,家國情懷的含義也發(fā)生了變化,但幼童們對中華民族的貢獻依然照亮著后人的心扉。
寬泛空洞的言辭說教不如鮮活生動的個案分析。但愿本課教學小例能起到上述效果,但我個人覺得歷史作為人文學科不妨多一些這樣的嘗試。
[參考文獻]
[1]高魯宗.中國幼童留美史[M].華欣文化事業(yè)出版中心,1982.
[2]中國史學會.洋務運動(一)[M].中國人民出版社,1961.
[3]容閎.西學東漸記[M].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
[4]高宗魯譯注.中國留美幼童書信集[M].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