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 咪
“講座”(lecture)這個詞最早與閱讀聯(lián)系在一起,是中世紀歐洲大學中一種得到普遍應用的教學方式。在18世紀的倫敦,一種不同于學術團體內部純粹教學形式的講座活動,通過向所有聽眾收取入場費的方式,發(fā)展為盡量兼顧學術性與商業(yè)性的文化活動,一批職業(yè)講座人也因此誕生。隨著地方城鎮(zhèn)的發(fā)展和相應城鎮(zhèn)文化的繁榮,越來越多講座人或是長期駐扎某地,或是以不同城市為目的地巡回往返開辦付費性質的講座課程。1789年,化學家詹姆斯·基爾(James Keir)在他的《化學詞典》(Dictionary of Chemistry)中寫道:“一般知識和科學理念的擴散,遍及各個階層,遍及歐洲和從歐洲起源的每一個國家,看來這就是我們時代的特性?!雹僮鳛檫@種“時代特性”的重要呈現(xiàn)方式之一,面向市場收費進行的地方科學講座對于我們更好地理解整體英國社會在工業(yè)生產部門中的變革產生并獲得影響力之前,如何看待、傳播并嘗試應用今人稱為“科學”②的學術知識,從而更好地把握工業(yè)革命的智識根源有著重要意義。
地方城鎮(zhèn)中的學術傳播活動,首先是對18世紀初英格蘭北部經濟發(fā)展情勢的某種回應。早在1712年,一名紐卡斯爾文法學校的校長,詹姆斯·朱林(James Jurin),開始在當地報紙《紐卡斯爾報》上發(fā)布由他本人開辦的講座廣告,并強調這種講座是為了“關注煤礦和鉛礦的紳士”設計的:“通過認購進行關于力學的完整課程,通過這樣的課程,不熟悉數學任何內容的紳士們,在12到18個月中,通過每周三次,每次一小時的聚會,能夠計算出無論何種機器所能達到的效果?!雹墼谶@座因礦產資源而聞名的城市中,當地富裕人士財富與地位的主要來源除了傳統(tǒng)的土地資源,要數煤礦與鉛礦。當時在礦井中進行開采作業(yè)時所面臨的最大困難便是地下水滲出導致的問題,除了妨礙工作效率的提高之外,甚至時常導致礦工淹死的狀況。因此,當地工礦業(yè)企業(yè)家對能夠應用于實際生產過程中的自然哲學知識充滿了熱情,例如煤礦業(yè)巨富威廉·科茨沃斯(William Cotesworth)就是那些急于了解關于最新的力學理論的群體中的一員,在將學術知識應用于生產領域的觀念指引下,成為朱林的忠實聽眾。在數年職業(yè)講座人生涯之后,朱林已經積蓄了1000英鎊的巨款,足夠過上優(yōu)渥的生活。④
此后,紐卡斯爾為代表的北部工業(yè)城鎮(zhèn)居民對能夠幫助生產生活的學術知識的需求一直持續(xù)增長,通過學習具體知識掌握關于機器的原理,從而為事業(yè)的成功提供全新的動力,這種觀念的普遍流行使得礦井老板構成了這些講座主要的聽眾群體。大約在18世紀20年代初,一名長老會牧師約翰·霍斯利(John Horsley),開始在諾森伯蘭郡的莫佩斯(Morpeth)與紐卡斯爾開辦講座,這種主要針對地方聽眾的實用知識的販售活動,一直持續(xù)到他1732年去世為止。1739年,艾薩克·湯普森(Isaac Thomson)與助手羅伯特·哈里森(Robert Harrison)共同開辦定期的自然哲學課程,被特別設計來為“泰恩河畔的煤礦工廠的改進服務”。在考察了當地煤礦的運作方式之后,他計劃“設計模型并符合那些在工廠中運作的機器的結構;因此整體的結果能夠完整地闡明和解釋,因為不僅鋪設下自然哲學的理論,論證物理本質,同時這類實踐將能夠清晰地灌輸給聽眾,并且應用在生活事物上?!雹輳闹锌梢郧逦乜吹街v座人有意識地針對聽眾需求進行宣傳的意圖。
總的來說,地方城鎮(zhèn)對自然哲學講座教授的學術知識的興趣并非始終如一,在整個世紀中處于從微小逐步發(fā)展壯大的狀態(tài)。早期講座人常常遭遇冷漠甚至敵視,但是到了世紀中期,傳播自然哲學知識的公共講座開始在如曼徹斯特、伯明翰、謝菲爾德、利茲、格拉斯哥、都柏林和其他發(fā)展中的地方工商業(yè)中心變得普遍。在伯明翰,第一次有記載的講座發(fā)生在40年代,綜合《阿里斯伯明翰公報》(Aris’s Birmingham Gazette)和其他來源上總結的資料,隨著時間推移,前來伯明翰開辦的公共講座數量緩慢增長,慣例也逐漸成型,60年代只有6次巡回講座訪問此地,70年代有7次,80年代已經上升至17次,而此后十年中“對實用科學演示的需求如此強烈,以至于收費的自然哲學講座已改為每月舉行一次,以滿足各種各樣的意圖和目的。”⑥在曼徹斯特情況類似,在一份針對《曼徹斯特信使報》(Manchester Mercury)的文本研究中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在18世紀的最后40年中,幾乎每年都有最少一名自然哲學講座人來訪,每人都帶來了一到兩種由次數不同的講座構成的課程,其中次數多的課程甚至有時超過30次,持續(xù)時間從數個星期到數月不等。⑦
早在18世紀上半葉工業(yè)革命爆發(fā)之前,科學知識及其代表的“進步”的意識形態(tài)在英國地方已經超越了傳統(tǒng)知識和社會精英的保留地,獲得了公眾的積極支持和普遍認可,而作為一種傳播科學知識的重要方式,固定或巡回的公共付費講座也在各地發(fā)展為一般社會成員習以為常并表現(xiàn)出強烈興趣的文化活動。如何才能從理論知識中獲利,此種需求在構成講座得以興盛發(fā)展的根本動力的同時,也順理成章地成為聽眾期待能夠學習到的具體內容。為了最大限度地滿足人們需求從而維持自己在市場上的競爭力,這些講座在實踐運作中逐漸形成了自己的標準形式和相應特征。
18世紀,在科學文化興盛的整體社會氛圍中,面向公眾的付費科學講座成為傳播實用知識的主要平臺之一,通過力學、靜水力學、氣體力學、化學、光學等科目具體知識的傳授,對推動科學在整個社會中的傳播發(fā)展起到了自己的作用。這些講座在各地經歷數十年的發(fā)展之后,逐漸在順應各地特殊背景環(huán)境的基礎上發(fā)展出一些具有普遍性的特征。
盡管許多歷史學家在討論學術活動的商品化和市場化時,主要將目光放在工業(yè)革命之后的維多利亞時代甚至20世紀,認為在18世紀的英國,是否存在一個今天意義上的文化或學術市場,是值得商榷的。然而通過對18世紀的歷史考察可以看到,甚至早在牛頓的時代,學術活動孕育出的成果已經開始以各種形式呈現(xiàn)在消費者面前,而地方科學講座活動正是其中一個十分顯著的方面。盡管與今天規(guī)模無法相比,但無論是書籍、儀器這樣的實物商品,還是作為一種服務的講座,都已經被擺上市場,提供給消費者進行選擇,無論王室貴族還是平民百姓地位一概平等,唯一的限制因素就是是否付得起相應費用。在這樣一個過程中,講座人的事業(yè)逐漸發(fā)展為一門面向市場的“生意”。
為了最大限度地接觸到潛在受眾,希望以此為職業(yè)的講座人多以刊登報紙廣告作為自己的主要營銷方式。以18世紀上半葉最為活躍也最為多產講座人德扎古利埃為例,除了在倫敦市場上開辦講座之外,他也將自己的活動延伸至活躍發(fā)展的地方城鎮(zhèn)中,并時常通過地方報紙預告自己的到來與即將開辦的活動。1724年5月9日一份報紙的廣告提到:“德扎古利埃博士以及其他皇家學會成員來到巴斯進行對將會發(fā)生于下周一的大日食的觀測”。⑧在5月11日的日食當天,德扎古利埃抓住天文現(xiàn)象帶來的商業(yè)機會開辦了收費講座,幾天后相應的報導中提到:“德扎古利埃博士,從這一天下午5點開始到全食發(fā)生的時間,在這一時機之上宣讀了一場講座,有不少聽眾,數量大約在30到40名之間的紳士,每人付給他3基尼聆聽他的講座,他也讓這些機靈博學的紳士感到這筆錢并沒有浪費。”⑨德扎古利埃這個時候的活動已經脫離了學術小團體中純粹的互動交流而成為一種具備商業(yè)性質的行為,他抓住適當時機將自己所擁有的知識儲備進行包裝推向市場,并且收到了相當熱烈的反響。
在德扎古利埃之后活躍于地方市場中的講座人也同樣遵循了先輩開辟的路徑,盡可能在相應的活動開辦之前提前進行預報吸引可能對此感興趣的消費者的注意。斯蒂芬·德曼布雷(Stephen Demainbray)在1749年的《紐卡斯爾報》(Newcastle Courant)上提前預告了他即將前來的消息:“……德曼布雷先生,在那里的冬季進行了一場由46次講座組成了自然和實驗哲學課程,他的知識和收集的大量儀器,除了他的老師和之前的德扎古利埃博士,不會比任何人差。他現(xiàn)在正出發(fā)前往紐卡斯爾,在這里他計劃進行講座直到斯卡伯勒季(Scarborough Season)到來,他將會在本周最后幾天來到這里,他制作靈巧的數學儀器收藏,被認為是歐洲所有個人手中最可觀的,將會用船運往本城?!雹獾侣祭自诩~卡斯爾的講座開始于1749年4月6日,在白鹿旅館(White Hart Inn)的一間大餐廳中每天下午4點開始持續(xù)約一個小時,46場講座總收費25先令,如果只聽單獨一場的話收費1先令。課程持續(xù)到大約5月末,他離開紐卡斯爾前往達勒姆與桑德蘭。1749年12月他在約克的報紙上做了一共40場講座的課程的廣告,稱將正式講座將在第二年1月2日進行。此后他又來到利茲,從4月開始在利茲的禮堂(Assembly Room)中進行講座課程。1750年《利茲信使報》(Leeds Mercury)“德曼布雷先生,將會在本月20日即下個星期五開始他的自然和實驗哲學課程。他的講座(總共40場)將會在利茲大禮堂中于每個星期一、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和星期六舉行;每天從12點到下午1點。每名認購人需要付25先令購票,可轉讓給女士……”每到一個新城鎮(zhèn)之前,德曼布雷都會在當地報紙上刊登廣告預告他的講座時間與收費標準,同時更是針對自己的學術水平和能夠成為教學輔助的儀器工具進行相應的宣傳,希望能夠盡可能增強自己的吸引力,從這種收費講座中獲得更多的經濟收入。
18世紀中葉的英國地方城鎮(zhèn)比起世紀初已經有了相當大的發(fā)展,尤其是逐漸興起的中北部工業(yè)城鎮(zhèn),在這些城鎮(zhèn)中明顯產生出一種對具體的科學知識逐漸增長的需求。眼光敏銳的講座人將其視為發(fā)展事業(yè)的極佳機會,開始主動前往這些地方城鎮(zhèn)展開活動,在從中獲得收入維持生活的同時也在一個超越了傳統(tǒng)封閉領域的公共空間中傳播了相應知識,從而在幫助這些知識獲得更廣泛的社會影響力方面起到了無從替代的作用。
18世紀大部分活躍在各地的講座人的課堂上,以牛頓為學術基礎,以實驗為主要輔助的教學方法得到廣泛應用,蒸汽機、水車、排氣裝置等機器的模型成為這一行業(yè)參與者的標配,對這些模型的演示和背后原理的闡釋構成了講座的絕大部分內容。
1790年一位名為布思(Booth)先生的巡回講座人前往利茲開辦由15場講座組成的課程。在第一場講座中,布思在介紹了物質的結構和統(tǒng)一性之后,立刻描述了一種以燃素說為基礎的實驗:“在一瓶純凈的空氣中燃燒一塊鐵絲,從一頭點燃,燃燒殆盡最后融化,將會在最后掉落下來全部分解為金屬灰?!边@個實驗導向了工業(yè)生產方面的應用:“這顯示出美妙的效果,將純凈空氣而不是一般的空氣吹進火爐中提高燃燒效率,因為沒有任何火爐能夠融化鍛鐵?!?/p>
關于水力學的講座也同樣遵循著這種模式,布思在討論了提升水位的最佳方式之后,立刻接著介紹牛頓對潮汐的分析。講座人希望能夠傳達給聽眾這樣的信息,形成自然界中潮汐現(xiàn)象的力,同樣能夠在工業(yè)領域內的抽水裝置的運作過程中起到作用,學術知識的實用性在這種教授方法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現(xiàn)。
在最受聽眾歡迎的運用儀器工具進行演示的關于機械裝置的講座中,與前人一樣,布思的講座從在實踐中運用得最為廣泛、也是所有復雜工具的技術的簡單機械開始。一名聽眾記錄下自己的學習心得和體會:
機械學中力的唯一來源即杠桿——其他力的來源均可分解成杠桿的組合。力的增量幾乎等價于時間的流逝量。彎曲杠桿的長度可通過測量杠桿支點到兩個力的作用線的垂直距離獲取——摩擦力等價于運動主體的重力和速度,與接觸面大小無關。這個性質的證明如下:在斜面上放置一塊木頭,不管是木頭較鋒利的一側與斜面接觸,還是木頭較平坦的一側與斜面接觸,將木頭沿斜面向上拉所用的力均相等,盡管平坦側與斜面的接觸面是鋒利側的5倍。車輪的樞軸要做的細一點,因為在慢速且長時間運動的情況下,在較小表面的樞軸上,即使有較大的壓力,也不會阻止車輪前行。
理論闡釋、實驗驗證,以及對實踐應用的探索,這幾個層面在布思的講堂之上被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對支配自然界運作的原理和法則的解釋說明并不是單獨進行的,理論與實踐并未明確隔離開來各自討論,講座人對于學術原理在生產過程中能夠產生的經濟效用諳熟于心,并且有意通過理論知識的教學啟發(fā)聽眾對于其實踐應用的思考。
德扎古利埃強調,“科學的事業(yè)”不僅僅是“沉思上帝的作品,從事物的效果發(fā)現(xiàn)它們的原因”,同時也是“讓技藝和自然服從于生活的需要,通過將適當的動因添加進事物發(fā)展進程以產生出最有益的效果的技術”。這樣的宣言不僅成為所有講座人共同的理想與信念,更是從根本上改變了科學知識與更大范圍的社會相互隔離的狀態(tài),將擁有科學文化的進步性與實用性灌輸進普通人心中。
隨著時間的推移,18世紀中期之后的英國社會,學術知識與技術創(chuàng)新之間的聯(lián)系逐漸從觀念傳播開來并走向實踐領域,理論與實踐之間的距離并非如今人想象的那般遙遠,對這種以經濟收益為最終導向的學術知識的需求也在不斷增長。1798年的《哲學雜志》(Philosophical Magazine)指出:“大不列顛的藝術和制造業(yè)……通過近年來哲學科學的不同分支的偉大進步的得到了極大的發(fā)展?!睂嵱弥R能夠帶來金錢收益,這在某種程度上的確是時代精神的體現(xiàn)。
首先,也許無法明確地指出講座人在課堂上教授的知識究竟導向了具體何種技術發(fā)明和改良,但這些知識絕非毫無影響力,至少能夠說它在觀念和理想中確立了實用性的科學教育在一個人成長過程中的重要意義。對于一名年輕的工商業(yè)從業(yè)人員來說,這些由巡回講座人前來本地開辦的課程,已經被視為是他們必須接受的教育中的組成部分,在很大程度上能夠對他們未來的工作與生活起到幫助。18世紀末19世紀初在曼徹斯特通過紡織業(yè)積累了大量身家的成功商人約翰·肯尼迪(John Kennedy),在他的回憶錄中提到自己14歲時聆聽到約翰·班克斯(John Banks)的講座的感受。當時他與亞當·穆雷(Adam Murray)一起,都是蘭開郡的一個機器制造公司“坎南和史密斯”(Cannan and Smith)的學徒,肯尼迪回憶道,在兩人的一次旅途中,“我記得,亞當·穆雷和我兩人一起買了一張入場券,我們每人為此付了半個克朗(crown)輪流去聽。這對我們來說是一窺自然法則的美妙機會。”約翰·吉爾伯特(John Gilbert),布里奇沃特公爵(the Duke of Bridgwater)的管家認為,他的兒子應當與博爾頓一起去參加約翰·阿爾登(John Arden)在伯明翰開辦的講座課程。在他看來,參加講座,“將帶來最好的結果”。而博爾頓本人一直是這種講座的擁護者,除了本人參加講座人開辦的課程、并且與他們處于同一個社交圈通過信件往來交流之外,還安排自己的兒子在牛津參加講座課程,認為對科學知識的熟悉能夠幫助年輕人未來的事業(yè)和生活。
其次,除了教育觀念上的革新,這些地方科學講座更是被認為以一種較為直接的方式對具體技術的傳播起到了幫助。盡管后代的研究人員并不認為許多講座人本身做出了多大的學術貢獻,但許多講座人都在科學知識的普及方面擁有著突出的能力,他們之所以能夠在并不受制度保障完全自負盈虧的情況下在較長時間段內持續(xù)保持活躍,這毫無疑問要得益于這種獨特的能力。研究者在對伯明翰的一些講座人活動進行考察的時候,承認“一些講座人很可能是十分博學的,為將堅實可靠的知識傳播給聽眾做了很多努力”。
如布魯斯特進一步強調的那樣,地方講座人“將科學應用于生活的實踐目標”,在“我們這樣極為依賴制造業(yè)的進步和實用技藝的發(fā)展商業(yè)國家中”極為重要??茖W應當得到應用并值得對應用的效果寄予期待的觀念,也因此在越來越多的宣傳與強調之下逐步確立?!敖裉斓臍v史學家和社會學者認為到18世紀80年代更多的機械知識在英國比起其他地方得到了更廣的傳播,并且得到了活躍公開的運用”,這與這些講座人的工作是分不開的。
隨著講座人工作的價值逐漸得到認可,到了18世紀末,地方社會對他們的歡迎上升到了新的高度。1797年,來自格拉斯哥的托馬斯·加內特(Thomas Garnett)博士計劃前往英格蘭各大城鎮(zhèn)進行一場巡回講座之旅,展開行動之前他將自己的計劃書副本寄給了身在伯明翰的瓦特,告訴他“因為在這里有很多與化學和自然哲學的其他分支聯(lián)系在一起的制造業(yè)”,所以伯明翰正是他的目的地之一。他提到:
我將會在六月一日開始講座,并且持續(xù)4個月,我計劃進行兩場關于化學的講座,一場關于實驗哲學……除這些外,我計劃宣讀一次關于與化學和自然哲學聯(lián)系在一起的技藝和制造業(yè)的講座課程。這個課程將會是完整和科學的,每天進行一場講座,共花4個月來完成所有的課程。在這個課程中自然哲學的原理將會以數學的方式并用實驗來進行闡釋。不同的機器將會通過能夠進行運作的模型來解釋,技藝的各種不同過程將在聽眾面前表演出來。這是我在我自己的城市中遵循的計劃,并且獲得了超出各個機構的管理人員最樂觀的期待的成功。假如你認為這樣的機會能夠被伯明翰的居民接受,并且假如有可能將100名付費聽眾吸引至第一次課程,50名第二次,30名最后一次,我就能夠到你那里進行一次拜訪。
可以看到,發(fā)展到18世紀末,地方科學講座已經具備了較為規(guī)范的標準,講座人也對他們的聽眾數量、盈利可能乃至收到的評價有了自己的預期。盡管并沒有后續(xù)材料能夠證明這份計劃中的預期是否過于樂觀,但它至少證明了,早在工業(yè)化浪潮的浪潮席卷一切之前便已經經歷了數十年市場化醞釀與發(fā)展的地方科學講座,在這個時候獲得了現(xiàn)實層面的意義。
②“科學”(science)一詞在18世紀的英國并未得到普遍使用,學者與知識傳播人員通常更多使用“自然哲學”(natural philosophy)來描述自己所從事的活動?!白匀徽軐W”這一概念在西方學術傳統(tǒng)中源遠流長,大致可以總結為直到近代早期西方學者研究與討論與自然有關知識的學術領域或體系。
③Geoffrey Alan Cranfiel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rovincial Newspaper, 1700-1760,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2, p.216.
⑤Larry Stewart, The Rise of Public Science: Rhetoric, Technology and Natural Philosoph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 p.148.
⑥轉引自[英]彼得·瓊斯《工業(yè)啟蒙:1760-1820年伯明翰和西米德蘭茲郡的科學、技術與文化》,李斌譯,鄭念校,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7年,第85頁。
⑧Weekly Journal or Saturday’s Post, 9 May, 1724.
⑨Weekly Journal or British Gazetteer, 16 May, 1724.
⑩Newcastle Courant, 11/18 March, 1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