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雪娟,余向華
(1.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北京100836 2.北京工商大學 經濟學院,北京100085)
自亞當·斯密以來,分配和不平等問題一直是政治經濟學研究的一大傳統(tǒng)。19世紀的經濟學家,包括馬爾薩斯、李嘉圖和馬克思等在內,也都將分配和不平等問題視為政治經濟學的核心。20世紀的經濟學家,如庫茲涅茨和阿特金森等繼承了這個傳統(tǒng),并融入了更多的數(shù)據(jù)和歷史研究方法。然而,以芝加哥大學羅伯特·盧卡斯為代表的新古典主義,則對分配和不平等問題的研究貼上了標簽,他們甚至宣稱,經濟學研究中存在一些有害的趨勢,其中最富誤導性且最為有害的是對分配問題的關注。
2014年,法國經濟學家皮凱蒂的《21世紀資本論》橫空出世,其對分配不平等中的資本動因的分析得到全球廣泛關注,也成為關于近三百年來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分配和不平等問題的巨著。本文認為,《21世紀資本論》對于理解當前全球的經濟尤其是財富不平等問題具有重要意義,因此,以有關該書的討論為中心,以此書出版前后一些重要觀點為背景,論文從分配不平等的資本動因的角度梳理了相關論爭。
皮凱蒂將《21世紀資本論》定位為“首先是一部關于收入和財富分配的歷史的書”[1]。這大大改變了新古典主義經濟學對有關財富分配的問題意識,突破了新古典主義經濟學家的方法論局限。
在方法論上,新古典主義經濟學家往往忽視資本性收入差距,并假設所得收入,通常是薪水,是研究的全部范疇,資本性收入既不重要,也沒有研究的意義??唆敻衤鼘⑦@種研究禁忌或偏見調侃為“貼標簽”,指出這些“貼標簽”者將任何認為收入和財富的不平等是個重要問題的人都認為是馬克思主義者,并認為這種把“談論財富集中危險性的人妖魔化的做法,都源于對過去和現(xiàn)在的誤讀?!逼P蒂突破了新古典主義經濟學故步自封的方法論局限,拾起了被新古典主義經濟學所忽視的資本性收入差距。為了獲得資本性收入數(shù)據(jù),皮凱蒂利用了完全不同于新古典主義經濟學的信息來源:稅收記錄。從稅收信息,可以了解到精英階層的一些信息。在皮凱蒂之前,收入和財富不平等的相關事實主要來自入戶調查,隨機選取家庭并填寫問卷,并從問卷中提取相關信息從而勾畫收入分配現(xiàn)狀的圖景。這個數(shù)據(jù)局限使得新古典主義經濟學的研究無法覆蓋到富裕階層。皮凱蒂指出,當今社會,正在朝向一個“鍍金時代”邁進,百分之一甚至更少人的意外崛起,成為愈演愈烈的不平等問題中一個重要特征事實[2]。
皮凱蒂認為,對于最富裕的百分之一而言,資本性收入是最突出的。收入差距的首要動因是資本的不平等占有,而并非是工資收入不平等。如果財富集中在少數(shù)資本家手中,則會造成收入不平等。收入不平等主要原因是工作報酬不平等,主要原因是資本收入不平等,后者是財富過分集中的結果。他還認為用邊際生產力越來越難以解釋高收入階層的收入水平,它實際是意識形態(tài)決定的。
皮凱蒂認為,“二戰(zhàn)”后,政治和政策導向使得財富迅速向百分之一聚集。盡管缺乏有效需求內在地引發(fā)了20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進而推動了“二戰(zhàn)”后凱恩斯經濟擴張政策,并導致了強烈需求導向增長模式下收入不平等下降。但20世紀60年代,資本家逐漸意識到工人的權利太多,政策上逐步推行了弗里德曼的供給側思想,穩(wěn)定(甚或降低)稅收政策,破壞勞工組織。20世紀80年代后,美國有史以來最低的資本性收入稅,將財富迅速向百分之一的富人堆積。所謂的“涓滴效應”根本不起作用。因此,財富分配全然關乎政治。自由市場資本主義,如果缺乏政府的再分配干預,將帶來寡頭。政治干預對于消解不平等問題至關重要。
如Warren Buffett所說,在富人和窮人之間若存在階級斗爭,那么是富人發(fā)起了這場戰(zhàn)爭,并注定要勝利。這個勝利的一個關鍵指標就是財富和收入在百分之一富人和其他人之間的差距不斷擴大。Jonathan Hopkin(2014)指出,《21世紀資本論》要傳遞的主要信息是“資本回歸”,沒有政治干預,積極的政治干預,這種不平等將持續(xù)增長。
經濟理論界對于資本主義國家不平等現(xiàn)象的發(fā)展趨勢,存在兩個認識極。馬克思認為不平等會上升,與馬克思的悲觀預期相反,庫茲涅茨對于由資本主義造成的不平等現(xiàn)象持樂觀態(tài)度。庫茲涅茨的分析是基于20世紀上半葉的數(shù)據(jù)。他最先對高收入階層的收入份額問題進行了研究,為此,基于所收集的美國1913—1948年間的數(shù)據(jù)(數(shù)據(jù)主要來源于美國聯(lián)邦收入稅和庫茲涅茨自己估計的美國國民收入數(shù)據(jù)),庫茲涅茨計算了各十分位點的收入份額。他發(fā)現(xiàn),在早期,上十分位的收入份額占45%~50%,末期則下降到30%~50%,整個下降幅度等于平均中位數(shù)以下美國國民收入總和的一半,以此證明20世紀上半葉不平等減弱。這個結論實質上就是著名的庫茲涅茨曲線,它描繪的是低收入階段不平等上升,中等收入階段到達頂峰,進入高收入階段不平等下降的趨勢,曲線呈倒U型。庫茲涅茨曲線在戰(zhàn)后經濟學辯爭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因為它的政策蘊含是:資本主義國家只要等待,隨著經濟不斷發(fā)展,不平等現(xiàn)象最終會自動逐步縮小。
對于庫茲涅茨曲線及自發(fā)均衡增長理論,皮凱蒂認為,理論界缺乏基本的質疑。經濟學家之所以在如此長時間內忽視財富分配問題,部分原因就在于庫茲涅茨的樂觀結論,部分原因則在于過度簡化的樂觀數(shù)理模型。因此,皮凱蒂更推崇19世紀的經濟學家,因為19世紀的經濟學家把分配問題置于經濟分析的核心,選擇研究短期趨勢,他們相對于20世紀的經濟學家而言,至少提出了正確的問題。
針對皮凱蒂對于庫茲涅茨曲線的研究,學者普遍認為,皮凱蒂顛覆了庫茲涅茨曲線。有學者指出,皮凱蒂將庫茲涅茨曲線作為一個重要的經驗事實呈現(xiàn),但是皮凱蒂的超越之處在于:他將它置于一個經濟發(fā)展的大框架中,由此進一步解釋了為什么和怎么樣的問題。首先,他認為資本主義不存在任何推動不平等消解的因素;其次,庫茲涅茨曲線所選取的時間段是“二戰(zhàn)”后,此時,由于特定的不可重現(xiàn)的環(huán)境所然,資本主義表現(xiàn)出較為仁慈的特點;最后,庫茲涅茨曲線的成功得益于冷戰(zhàn)時期需要傳達樂觀預期,即資本主義的不平等不會永遠持續(xù)。皮凱蒂認為,庫茲涅茨不是當時唯一憑借非常少量數(shù)據(jù)表達樂觀預期的樂觀主義者;索洛的增長理論假設資本和勞動力的收入份額為常數(shù),因此不平等問題的討論毫無意義;加里·貝克混淆了勞動收入和非勞動收入的傳統(tǒng)區(qū)分,似乎工人和資產所有者具有同樣的人力資本;生命周期理論將生命期末的最優(yōu)資產設置為0,暗含的假設是我們無須擔心財富繼承問題。皮凱蒂指出,所有的理論,如果堆到一起來分析,都是出奇的樂觀,都想要試圖傳達某種時代精神。
皮凱蒂提出不平等的推動因素有很多。制度和政策是其中的決定性因素,經濟、社會和政治因素對不平等的價值判斷,因素間力量的消長,以及集體行動都是財富分配歷史的動因。而財富分配的現(xiàn)實表現(xiàn)則取決于社會的不平等意識,不平等測度和消除不平等的舉措、制度和政策。財富分配的歷史顯示了深刻的政治性,不能簡單歸結為經濟機制的作用。更為重要的是,皮凱蒂試圖剖析不平等的成因不僅僅是政策,而在于資本主義發(fā)展的兩個基本規(guī)律。
皮凱蒂試圖通過不平等模型來刻畫資本主義發(fā)展的兩個基本規(guī)律,這兩個“資本主義的基本規(guī)律”決定了財富結構和社會收入不平等。第一個規(guī)律,表達式是α=r X β,即國民收入中資本收入所占比例α等于資本收益率r乘以資本收入比β,這個公式本身是一個恒等式,它將資本存量和資本收入聯(lián)系起來,表明如果資本收入比β上升,同時r不下降,那么國民收入中資本收入所占比例α將上升。第二個規(guī)律是一個長期均衡條件,表達式是β=s/g,即資本收入比β等于儲蓄率s除以經濟增長率g,其中儲蓄率和經濟增長率都有兩個組成成分。儲蓄率由個人的儲蓄和企業(yè)用于擴大再生產用的留成構成;經濟增長率由人口增長和人均收入增長構成。皮凱蒂認為,20世紀中β的波動都可以用s/g比例的變動來解釋。只要s保持為正,隨著g下降,β將上升。除非r有顯著下降,否則國民收入中的資本份額α將上升。皮凱蒂最核心的命題是告訴我們,當資本收益率r高于經濟增長率g時,資本收入率和財富不平等將上升。由于勞動人口增速的下降,技術進步的減速,g下降,r也將下降。皮凱蒂認為r下降低于g。保羅·克魯格曼認為,如果機器能夠足夠容易地替代工人,低增速和資本收入比的上升,將擴大r和g的差距。如果皮凱蒂是對的,一個直接的結論是勞動收入向資本收入的再分配。
皮凱蒂關于資本主義的兩個基本規(guī)律受到左右夾擊。對于激進派而言,皮凱蒂關于資本主義發(fā)展的兩個基本規(guī)律只是揭示了資本主義發(fā)展的現(xiàn)象,而未深入分析現(xiàn)象之后的資本主義發(fā)展的核心本質。
首先,皮凱蒂關于資本積累提供的解釋只是局限在經濟增長率或儲蓄率上,關于資本主義條件下資本何以能積累,它沒有給予我們任何闡釋,而這正是其核心所在。皮凱蒂只是訴諸“不論什么原因的資本積累”,而那些“完全獨立于一個國家,或他們政府的財富積累動因”,或以上的規(guī)律,并未告訴我們什么影響經濟增長率或儲蓄率[3]。
其次,皮凱蒂關于資本主義發(fā)展的兩個基本規(guī)律最大的問題是未解釋何者決定資本收益率。皮凱蒂說,“核心問題”是資本收益率如何決定,但未對此給出任何回應,而只是簡單地求助于主流經濟學。他斷定18世紀和19世紀r均值為5%~6%,20世紀中葉上升到7%~8%,20世紀末和21世紀初,重新回落到4%~5%。為了得到存在穩(wěn)定的資本收益率,他還說r等于資本邊際生產率。但是,其理論基礎正是新古典經濟學理論,它將資本和勞動并列為生產要素,從而無視了馬克思政治經濟學中的一個核心理論,只有勞動力能創(chuàng)造新價值。
最后,由于皮凱蒂未對資本積累的驅動要素進行分析,導致他把經濟危機等沖擊視為外生,而不是資本主義為了積累的需要而內生的變量。他簡單地接受了“(有效)消費不足”的解釋,又說不平等不是危機的主要原因,反而說是歐洲的資本收入比的結構性增長和國際資產的不均衡,從而最終導致危機的是“泡沫”,而不是資本主義內部的矛盾。
新古典主義學派從維護自身的角度質疑皮凱蒂的兩個基本規(guī)律。曼昆認為r>g在新古典主義增長理論中是一個應當非常熟悉的一般性條件。在索洛增長模型中,只要經濟中儲蓄不足以推動資本存量超過黃金法則的水平,r>g能自然達到穩(wěn)態(tài)條件。在索洛模型中,r>g不是問題,反之則是。如果回報率少于經濟增長率,經濟中資本將不斷累積并致使過量資本的存在。此時,只要能降低儲蓄率,則對所有世代都是改進的。因此,我們實際應該確保這個條件成立,否則就存在帕累托改進的空間。對于以上的質疑,皮凱蒂認為r>g并不能用來解釋所有現(xiàn)象。r是資本收益率,g是經濟增長率,兩者差距能在很大程度上解釋歷史上的財富不公平,尤其能解釋“一戰(zhàn)”以來的財富兩極分化和長期持續(xù)。皮凱蒂并不認為r>g是闡釋20世紀收入和財富變動,或預期21世紀財富不公平的唯一,甚至首要的途徑。制度變遷和政治波動內生于不公平和發(fā)展過程當中,它們在過去有著重大作用,在未來也將如此。r>g也并非是解釋勞動收入不公平的有效工具,但它很大程度上能放大整個財富分配不公平的穩(wěn)態(tài)水平。以上規(guī)律受到了廣泛的質疑。首先,β=s/g的均衡狀態(tài)是長期均衡,中短期不必然成立。此外,一個假設是資產價格變動方式與消費者價格變動方式類似,從而易受價格泡沫和沖擊的影響。此外,在現(xiàn)實中,皮凱蒂也承認這個長期均衡永遠不能完美地實現(xiàn)。阿西莫格魯則直指,皮凱蒂試圖尋找資本主義的一般規(guī)律,從這個意義看,皮凱蒂和馬克思一樣是有誤導性的。一個社會的制度和政治均衡決定技術如何發(fā)展,市場如何調節(jié)等。皮凱蒂忽視了在不平等形成過程中的制度和政治。這是他最重大的一個失誤。
盡管皮凱蒂聲稱自己沒有讀馬克思的《資本論》,《資本論》對自己沒有多少影響,學者們還是試圖從中尋找兩者之間的某種聯(lián)系。有學者指出,《21世紀資本論》試圖打破新古典主義經濟學對分配和不平等問題的研究禁忌,并繼承馬克思對分配和不平等問題的關注和某種傳統(tǒng)。保羅·克魯格曼指出,皮凱蒂試圖通過對不平等問題的重新探討,重回到馬克思的某種傳統(tǒng)中去。他認為皮凱蒂最基本的觀點是將經濟史視為一個資本積累與其他要素增長(包括人口增長和技術進步)相互競爭的過程。皮凱蒂將書命名為《21世紀資本論》,與馬克思的《資本論》旨在形成呼應。實際上,皮凱蒂確實也與主流經濟學做出了某種了斷,并試圖回到早期政治經濟學的某種傳統(tǒng)中去。
盡管如此,更多的學者試圖剖析皮凱蒂與馬克思的不同。部分學者指出皮凱蒂在一些關鍵概念上與馬克思是相悖的。
首先,是資本的概念。馬克思對資本的定義,可以將生產過程與剝削及資本積累聯(lián)系起來。皮凱蒂的研究關注的是不平等,而不是剝削和資本積累。然而,財富不平等不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獨有特征,而是所有階級社會的一般特征。要理解不平等問題的興起和消解,需要將其置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社會關系背景。馬克思不僅讓我們理解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與不平等的聯(lián)系,而且解釋了資本主義內在的發(fā)展規(guī)律。這對于理解資本主義的發(fā)展以及其間歇性的戰(zhàn)爭、危機等的規(guī)律非常關鍵。
哈維認為,雖然《21世紀資本論》在標題上有替代19世紀馬克思《資本論》的意蘊,但皮凱蒂實際上否定了這個意圖。哈維認為確實如此,因為皮凱蒂的書并非是一本關于資本的書,皮凱蒂實際上混用了資本和財富的概念。雖然皮凱蒂在書中區(qū)別了兩者的概念,但還是將兩者混用。哈維指出,資本是一個過程,而不是物。資本作為一個循環(huán)過程,錢主要通過勞動來獲得更多的錢。皮凱蒂的理論基礎是新古典經濟思想,它建立在同義反復上面。他所謂的“資本”,即居民和特定時間點的特定政府所擁有的所有市場價值,假設均存在某種市場,包括構成傳統(tǒng)定義下的物質資本的建筑、設備和設施;土地、礦藏、貴重物品、知識產權、商標、公司市值等。這種界定的優(yōu)點在于:相對于永續(xù)盤存方法,這種方法更能融入技術變革、價格變動等因素的影響,也更具有一致性,便于跨國和跨期比較。但其缺點和局限性也不可忽視,資本和財富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不能在市場上交換,因而在統(tǒng)計中被排除在外;而價格的變動被計入了資本和財富的變動。
其次,哈維指出,盡管皮凱蒂沒有讀過馬克思的《資本論》,但《21世紀資本論》還是存在很多評論試圖推翻馬克思的一些觀點。其中最重要的是,皮凱蒂拋開了馬克思“一般利潤率趨于下降規(guī)律”,并認為它被歷史證明是錯的。哈維認為,如果皮凱蒂能正視馬克思的一般利潤率趨于下降規(guī)律,他應該在書中將財富分配變動與資本主義聯(lián)系起來。而且,皮凱蒂關于現(xiàn)階段增長將疲軟的一個核心預期,如果置于一般利潤率趨于下降的背景,則這個預期將增強。
最后,對于《21世紀資本論》,激進派并不滿意。哈維指出,《21世紀資本論》并未解釋2008年金融危機為何發(fā)生,為什么這么多人這么長時間才能從持續(xù)失業(yè)中走出。皮凱蒂用數(shù)據(jù)說明的實際是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的理論結論。哈維指出,由于未閱讀馬克思的《資本論》,皮凱蒂未意識到這點。哈維指出,雖然皮凱蒂的研究給出了很多有價值的數(shù)據(jù)分析,但其解釋是有缺陷的。他提出的解決之道也是天真甚或烏托邦的。皮凱蒂未能為21世紀的資本創(chuàng)建新的可行模型,因此,還需要尋求馬克思或馬克思的現(xiàn)代模型。
在全球不平等再次回潮的背景下,《21世紀資本論》重新喚回了全球對不平等問題的關注,也將馬克思問題意識和分析傳統(tǒng)再次帶回到中心。皮凱蒂繼承了庫茲涅茨對分配和不平等問題的研究思路,批判了新古典主義經濟學對于分配和不平等問題研究的重大缺失,提出自由市場資本主義不能自發(fā)消解分配和不平等問題,對資本收益自發(fā)追逐使發(fā)達國家勞資矛盾激化,全球財富不平等程度加深。
由于《21世紀資本論》主要研究的是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分配和不平等問題,沒有回應中國等新興經濟體的相應問題,國內相關研究更多的是基于與《資本論》比較的角度。相形之下,國外新古典主義和激進派對于《21世紀資本論》中分配不平等之資本動因的論爭,關注焦點更貼近《21世紀資本論》的理論內核,交鋒更為激烈。皮凱蒂的《21世紀資本論》之所以能引發(fā)國際國內學術界的共同關注,正是因為他揭示了市場經濟帶有一般性的規(guī)律,對于正在構建市場經濟體制的國家具有重要的理論啟發(fā)作用和實踐反思意義。
盡管如此,皮凱蒂的《21世紀資本論》無法與馬克思的《資本論》相提并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也不同于自由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在所有制、分配制度、國家作用等方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都有著不同于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制度優(yōu)越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實現(xiàn)了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內在統(tǒng)一,能把市場經濟的長處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性有機結合起來,克服市場經濟的盲目性、自發(fā)性和滯后性等弱點和消極方面,實現(xiàn)社會成員的共同富裕,從而實現(xiàn)以人民為中心、而不是以資本為中心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Piketty Thomas,“About Capital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105,No.5,2015,pp.48-53.
[2] David Harvey,“Afterthoughts on Piketty’s Capital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Challenge, M.E.Sharpe,Inc., Vol.57,No.5,2014,pp.81-86.
[3] 邱海平:《收入不平等究竟如何解決?——評皮凱蒂的〈21世紀資本論〉》,《學習與探索》2015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