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六祖惠能的偈語中的心學思想探究

2018-02-21 21:42李炳全葉枝青張旭東
心理學探新 2018年4期
關鍵詞:佛心佛性自性

李炳全,葉枝青,張旭東

(1.肇慶學院教育科學學院,肈慶 526061;2.粵港臺禪宗文化研究中心,佛學研究中心,肇慶 526061)

惠能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影響的佛教高僧之一,是中國禪的真正的開山鼻祖,其《壇經(jīng)》是禪宗的奠基之作(賈題韜,2011)。人們普遍把他與老子、孔子一起并列于“東方三圣人”。他確立了禪宗“修持以定慧一體”的鮮明特色,完成了中國佛教史上的重大改革。其思想可概括為:心性本凈、佛性本有、直指人心、見性成佛。這說明,其禪宗思想強調心理作用——佛心攝持即“心中有佛”或“佛在心中”、“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心佛相即”,因此可以將其思想稱為“心學”。該思想集中體現(xiàn)在“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之中。該偈語雖短,但寓意深刻,包括心修、心無與心存、心靜、心悟等幾個方面。

1 心的本體性與修心

1.1 心對于人的本體性

六祖偈語明確指出,禪修的基本方法是頓悟,而頓悟是一種心悟,是修心見性。第一句“菩提本無樹”,借用“樹”因佛而得名,而非人因樹而成佛,指出人成佛與否,在于其內心,而不在于外部事物或他人以及身體。

菩提樹原名是畢缽羅樹,它之所以被喚作菩提樹,是因為佛祖釋迦牟尼在該樹下打坐修煉六天六夜后而覺悟成佛,于是該樹就具有了菩提之名。概言之,菩提樹是因釋迦牟尼在其樹下覺悟成佛而得其名。覺悟是醒悟、明白,在佛教中是領悟佛教的真理,即開啟真智,不為世間俗事、俗物所困擾迷惑,看透世間種種現(xiàn)象,對自性或佛性有透徹的理解或覺察。而要能夠覺悟,需要修心,即對自己精神活動的洞觀、沉思、冥想或反思。通過修心,把心從眾多俗欲、俗事、俗物等的束縛中解脫出來,不為它們所困所累,領悟到原本的心即自性。這就是惠能所說的“以定慧為本,求助內心,直指人心”(Opop,2015)達到“心地無非自性戒,心地無癡自性慧,心地無亂自性定”(Opop,2015)的境界。這就把“心”置于本體地位,一切隨心而動變,境隨心轉。心善則行善,心惡則行惡;心寬則視野廣,心界狹隘則視野狹隘。

1.2 心的本體性決定了要修心

按照惠能的看法,外界萬物皆由心生,其存在取決于心。外在世界不真實、不實在,唯有心才是最真實實在的,因此,人要想成佛,獲得從凡世紅塵中真正解脫,唯一的途徑或方法就是修心,即向內心尋找,悟到自性。正如《壇經(jīng)》所云:“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緣心迷不能自悟。須假大善知識,示導見性?!薄按隧毿男校辉诳谀??!薄氨拘允欠?,離性別無佛?!?黃栢權,1996)他認為,人世間的痛苦煩惱皆是因為追求外界事物,忽視對自心的探求或領悟,一些修行之人之所以未能成佛,其最為重要的根源就是“迷心外見,修行覓佛,未悟自性。”人若能夠“識自心見性,皆成佛道”(黃栢權,1996),因此,“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壞。佛向性中做,莫向身外求!”(黃栢權,1996)也就是說,人要成佛,就應當從自性中發(fā)現(xiàn)真如本性。而這就是要修心。否則,“不識本心,學法無益”(黃栢權,1996)。

1.3 對當代人的思想啟示

按照這一思想,修行的實質是修心,求助于佛不如求助于自心。這啟示人們:(1)出資修廟宇、塑佛像金身等都不是修行,佛心是不需要這樣的,因此,對自己成佛無多大益處。(2)修行是為求佛保佑自己也不是真的修行,因為這是私心使然,并未見諸自己的內心自性,對成佛無多大益處。即使是真的做善事,行善行,但若存有功德福報之心,以求有好的福報,那就仍然是“我”心使然,而不能無我、空我或忘我,因此也不能達致修心或成佛的最高境界。(3)善惡行為,都是自己的心所使然,即善惡取決于心,因此培養(yǎng)人或教育人應以塑心為根本。(4)心理健康與否不取決于外部環(huán)境或刺激,而取決于人心。換言之,人的心理和行為問題實質上是其心出了問題,因此,心理治療和行為矯正要從人的心入手。(5)修心實質上就是發(fā)現(xiàn)或培養(yǎng)內在的積極心理品質,用積極心理品質充實自己的心靈,不給消極的心理品質留下任何空間,這樣,自己的行為始終由積極的心理品質來引領或支配。(6)打坐、誦經(jīng)、出家、做法事、建廟宇、敬拜佛等都是佛教形式,不是真正的修行(南懷瑾,2009)。修行既不是也不能注重形式,更不能流于形式,而應注重內心的修煉。內心的精神層次即佛心被悟到、發(fā)現(xiàn)或提升,才是真正的修行。質言之,修行是要成佛,而成佛在于得道,而得道在于領悟或發(fā)現(xiàn)自己的佛心,而發(fā)現(xiàn)佛心就是追求或領悟生命的根本,即每個人自己生命中的佛的智慧、佛的功德(南懷瑾,2009)。那些常存善心,積極做事,不考慮個人得失,只在自己內在善心指引下只求問心無愧之人,不會害怕也不會考慮下地獄或上不了天堂,所以天堂、地獄等對他們來說是不存在的。而只有那些心中有鬼,常為難他人甚至傷害別人,指責或歸咎他人,心中只有自己之人,才會擔心下地獄。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常存在注意偏向、記憶偏向、解釋偏向、歸因偏向等認知偏向(李炳全,2016a,2016b)。中國人常說的“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就是這個意思。常言道:“不做虧心事,不怕鬼敲門?!笔郎系降子袥]有鬼?對心中空靈、超然的人而言沒有鬼,對那些心懷鬼胎的人而言則有鬼。換言之,心中無鬼則無鬼,心中有鬼則有鬼。即鬼是心鬼,而心鬼則是自己的心造出來的(李炳全,2016a)。

2 心無與心存

2.1 心無

心無是心中無欲、無念,這是佛教的六根清凈的基本要求。六祖偈語中的“本來無一物”說的就是心中空無。正如《壇經(jīng)》所云:“心量廣大,猶如虛空……諸佛剎土,盡同虛空。世人妙性本空……自性真空,亦復如此?!?黃栢權,1996)正因為如此,六祖所創(chuàng)立的禪宗立“無念為宗”,強調“無念、無相、無住”。他指出:“若識本心,即本解脫。若得解脫,即是般若三昧,即是無念。何名無念?知見一切法,心不染著……但凈本心,使六識,出六門,于六塵中,無染無雜。來去自由,通用無滯。”(黃栢權,1996)“我此法門,從上以來,頓漸皆立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o念為宗,世人離見,不起于念,若無有念,無念亦不立。無者無何事,念者念何物?……真如是念之體,念是真如之用。自性起念,雖即見聞覺知,不染萬境,而常自在?!?黃栢權,1996)

六祖的“心無”思想實質上是要求把功名利祿等一切念想和嗔癡貪等毒因統(tǒng)統(tǒng)拋棄,在心靈中不給它們留下任何存在空間,保有心靈的寂靜純潔、一塵不染,心靈自然會“生俗世而無擾,出污泥而不染”。正如六祖偈語中所說的“何處惹塵?!?。質言之,人無貪心、私心、名利心、嗔心、癡心等,自然就不會也不用擔心受它們的困擾與污染,也不用去“戒”。

倘若能達致“心無”的境界,人就會徹見自性,達致佛性,真正成佛。否則,就會受到私心雜念歪念等的困擾或羈絆而無法見自性或佛性。例如,一些人重于利己而輕于濟世,表面上看起來是敬佛,但實質上是佞或逆佛,是為了求佛保佑自己而獻媚求歡于佛或僧尼。再如,有些人知識廣博深邃,能力強,但若由此驕傲自大,恃能而驕,輕慢他人,那他們就仍然心中有我,無法見自性或佛心。假如能把“我”空去或忘卻,便能隨著自性,念而無住,不存功德福報之心,反而德和福報會無量無邊。

2.2 心存

當然,“心無”不是什么都不存有,而是有一定的“心存”。心存是指心中存有佛心、佛念等。心無與心存看起來矛盾但實際上不矛盾。心無是無私心雜念和嗔癡貪等意向;心存是存公心善念、助人利他之意向。二者是統(tǒng)一的?!盁o的”與“存的”相反,越“無”才能越“存”。反之亦然。倘若心靈被公心善念、助人為樂所充實,私心雜念等也就在心靈中無立身之地。在惠能看來,佛不用向外求,而應求諸于內心,實際上就是發(fā)現(xiàn)或培植自己內心中的善性或佛性。心中有了善性或佛性,自然就會表現(xiàn)出善行或佛行。而經(jīng)常表現(xiàn)出善行或佛行,就會使自己逐漸成佛。質言之,佛在心中,求佛只能到自己的心中求。其偈語中的“明鏡亦非臺”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其義是,心不是像鏡子那樣對善惡美丑的觀照,也不是像人們通過照鏡子來正衣冠那樣來觀照自己,告誡自己不要做出過錯,而是心本身是善的,不需要觀照,按照心之善性或佛性去做便可。概言之,要對自己內心觀照或用心導行、行由心生。

2.3 思想啟示

這一思想蘊含如下哲理:(1)心存積極。心理積極即具有積極心理品質了,行為自然積極。反之,心理消極,自然會表現(xiàn)出消極行為。所以,做人做事,以修心為上。(2)心理和行為問題是由個體自己內心消極的心理所致,因此心理或行為問題的治療與矯正,應當以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yǎng)為重,通過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yǎng),來消除或抑制消極的心理品質。這體現(xiàn)出中國傳統(tǒng)醫(yī)學的“扶正”思想(李炳全,2007,2008),與當代積極心理學思想相一致。(3)重視自我培養(yǎng)、自我治療的作用,即積極心理品質培養(yǎng)和心理或行為問題的消除,需要個體自己,以個體自己的領悟和對自己內在積極心理品質的發(fā)現(xiàn)和培養(yǎng)為主。(4)在教育和管理上,應注重個體對自己潛能的發(fā)現(xiàn)和挖掘。只有自己對內心的審視,在對自己徹底領悟之后,才能發(fā)現(xiàn)自己到底有多大本事,并根據(jù)自己的優(yōu)勢和特長明確地確定自己的位置、理想和發(fā)展道路。(5)內心充實了,就不會有痛苦了。一個人的內心充實,他就會感到生活充實,內心就會充滿希望、信念、愿景,并向實現(xiàn)它們去努力,這樣他會覺得自己的生活有意義,不會感到生命空寂。與之相反,倘若一個人內心消極,心懷不滿、怨恨或者因不幸的遭遇而痛苦不堪,那他所思所想所做都會在這樣的內心世界暗示下向消極方面發(fā)展,以證實自己消極的內心世界的合理性、正確性。因此,應不斷充實完善內心,做最好的自己。據(jù)此可以說,地獄和天堂只是一念之差,當人心懷不滿、怨恨或者因不幸的遭遇而痛苦不堪時,就會陷入地獄;反之,若有積極心態(tài),樂觀地看待挫折或不幸,那他就升入天堂(admin,2015)。

3 心悟

禪宗又被稱為佛心宗,是因為它以徹見心性的本源為主旨,其目的是領悟自己的佛心。這說明,禪宗強調內心領悟,概稱心悟。禪的本意就是證悟到本性的一種狀態(tài)。

3.1 心悟即覺悟、領悟

惠能的核心思想為:“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意指透過自身實踐,從日常生活中直接掌握真理,最后達到真正認識自我。其實質是通過人對自身的思考或反思,對人世間的事情尤其是生死能有真正覺悟或領悟,并由此心中的郁結得以解釋或解脫,心中釋然,把一切事情看得透徹。

惠能之所以不立文字,主要是著眼于讓人明白,而不是滔滔不絕、長篇大論、成套成套的讓人摸不著邊際尤其是一般人不容易理解甚至暈乎的說教或說辭。對于講的人而言,講佛法是要使人領悟或明白;對于學佛或參禪的人而言,重要的是要心里明白或領悟。這就是心悟。六祖的思想之所以能夠廣為流傳,影響深遠,其重要原因就是它接地氣,很容易使人尤其是普通老百姓領悟或明白,進而覺得佛法接近生活,成佛并不困難。

3.2 心悟是一種頓悟

惠能強調“頓悟”,即直接進入內心世界,直入“一切唯心造”的佛法深理。他并不以靜坐斂心才算是禪,而是在任何時候的行住坐臥動作中,都可體會禪的境界。他強調“先立無念為宗”。所謂無念,意指雖有見聞覺知,而心常空寂之意。他指出:“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币馑际钦f:佛法存在于俗世之中,因此覺悟也應該是在世俗的生活中覺悟,是在現(xiàn)實生活中通過對自性或心的認識而一下子豁然開朗式突然覺醒,而不應是通過坐禪等脫離現(xiàn)實生活的特定形式而領悟。“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說的就是這個意思。“禪來自于生活,是長期對生活積累的頓悟,禪不受知識的約束?!?Opop,2015)

3.3 心悟是對自性或自身佛性的領悟

心悟是要明白心的實質或作用,實際上是對自性或自己的佛性及其作用的認識、理解。通過“悟”,明白佛在心,因此要成佛,須到自己的內心去尋找,即“佛主心中留”“只要心中有佛” 即可。要明白“人人都有佛根”“一切眾生都完全具足或充滿佛性”。一般人之所以不能成佛,體認不到自己的佛根,“只因妄想執(zhí)著,不能證得”(南懷瑾,2009)。所以,心悟就是要領會或明白如何去除自己的妄想執(zhí)著,見諸自己的佛性或自性。

除此之外,心悟還要使自己明白:行為都是心作用的結果,受心左右。壞的行為是心魔使然,好的行為是心佛使然。有定力,心理安定的人,能夠抵御誘惑,大無畏。正如蘇洵在《心術》中所寫:“泰山崩于前而不變色,麋鹿興于左而目不瞬?!?蘇洵,2014)而要做到這一點,就要“先治心”。對人而言,心是本體,只有心才是自己的主人和生命的主宰。心有畏懼,才會害怕恐懼;心有名利,才會追名逐利;心有悲傷,才會傷心欲絕。所以,心悟就是要悟到心的本體性,無需崇拜或敬拜自身以外的人或物,無需在身外確立一個偶像或主子?!坝袀€偶像就是著相?!?南懷瑾,2009)

3.4 心悟就是要明白心即理,理即事

心要明白道理,明白了道理后就要付諸行動。否則,就是“為德不固”,即明代思想家王陽明所說的“知而不行”。比如,一個人說自己很有善心,但就是沒見過他做善事,那他是否真的具有善心,就無從考量。

4 靜心

禪的本意就是靜慮即靜心,使心靈寂靜而不受外物的擾動。禪定就是讓自己的大腦和全部身心細胞處于高度安靜的狀態(tài)。禪宗的修持核心是修心以明心見性,所以心的清靜與純度是整個修持的非常關鍵部分甚或說核心?;菽苜收Z中的“本來無一物”,就蘊含著這樣的心里空靈寂靜之意,其實質是靜心。心靜下來了,人的思維和意識就會變得十分強大,由此大幅度提升自己的認識能力,對道或真理有更深刻的認識。不僅如此,這種靜心,對維護和提升身心健康十分有益。

靜心的根本內涵是心情平靜,它的一個重要方面是清心寡欲,其目的是要人們摒棄雜念尤其是對生理或物質的貪求,在物欲橫流的社會保持心神寧靜(李炳全,2007,2016c)。這與《黃帝內經(jīng)》所說的“修心或養(yǎng)心就是‘恬憺虛無’?!崩献铀f的“見素抱樸,少私寡欲。”(老聃,2015)莊子所說的“平易恬淡”(莊子,2016)和孟子所說的“養(yǎng)心莫善于寡欲”(孟子,2016)的思想相一致。

靜心的基本要求和重要表現(xiàn)之一是精神專注、形神合一。要心靜,就應清除各種欲念妄想,心生安寧。只有心態(tài)好了,積極了,人才會健康,表現(xiàn)出良好行為(李炳全,2008)。這與上述的“心無”和“心存”思想是一致的,或者說是由它們衍生出來的。這就是說,靜或沉下心來做事就好,而不要在乎事情是否做好對自己的影響。這樣,不考慮后果,靜下心來一心一意做事,反而常常能把事情做得更好。

精神專注還指注重和享受所做的事情和做事過程,而不要去想結果。否則,“以結果為導向,首先會使人的行為與名利掛鉤,而非自我欣賞或注重內修,最終迷失在結果之中,受結果折磨;其次,過于注重結果,會使人只看到他人的成就而貶低自己,妄自菲薄、悲哀沮喪甚至自暴自棄,認識不到自己的長處,自己限制自己的發(fā)展;第三,過分看重結果還會使人產(chǎn)生嫉妒心,害人害己?!?李炳全,2016c)

靜心還表現(xiàn)在要求人們潛心靜修,不要有功利心,追名逐利。亦即除卻心中的功名利祿之心,只注重自己內在自我修養(yǎng)的提升。這實際上是上述的“心無”與“心存”的體現(xiàn)。它要求除卻心中的自我,不考慮個人的得失、榮辱、成敗、生死,一心向佛,只發(fā)成佛之心,只想做佛之事。另外,心靜了,沒有任何為自己考慮了,就不會被世俗的東西所引誘或誘使,也不怕別人來騙、搶、吞并?!盁o欲則剛”就是這個道理。因為,“本來無一物”,即無所謂對世俗東西的追求,沒有把這些世俗的東西放在心上,當然心也就不會為它們所動。反之亦然。就像人怕自己所掙來的財富失去,想把它藏在隱秘的地方,但哪里隱秘能讓人放心呢?注重財富的人藏在哪里都不放心。一些人過分看重生命,總是擔心死亡或受到傷害,結果擔心反而使自己的生命遭受傷害。概言之,人們若在乎某種東西,它就會成為人的負擔,受到它的羈絆。無論是財富、名聲,還是生命、健康、情感,包括想要成佛本身,所有的一切皆是如此。只有那些只一心向佛,做佛事,而不去考慮能否成佛——無佛,才能真正成佛。這是非常辯證的。比如,一些人光想長命百歲,想方設法使自己健康,生怕不能健康長壽而擔憂焦慮,這樣就會為健康長壽所困所累,健康長壽成為其負擔。

猜你喜歡
佛心佛性自性
重思慧能的“自性”
——從體、相、用出發(fā)
“佛性”的兔子
如何讀《壇經(jīng)》
“梵音永傳·佛心常住”
佛性青年不拂性
以榮格原型理論分析《天之驕女》中馬琳的悲劇
《八月之光》中喬安娜的人格原型分析
佛心藝境——平山郁夫的藝術
黃梅落盡,佛心始開
佛心
仙居县| 鄂伦春自治旗| 油尖旺区| 闻喜县| 咸宁市| 南汇区| 镇康县| 孙吴县| 达孜县| 海林市| 通江县| 怀宁县| 平利县| 东港市| 义乌市| 师宗县| 天气| 阜宁县| 蓝山县| 台山市| 平远县| 北安市| 临清市| 衡山县| 西平县| 朝阳县| 武功县| 中牟县| 当涂县| 阿瓦提县| 贵州省| 上高县| 北辰区| 汤阴县| 尼勒克县| 河池市| 大洼县| 会东县| 丹寨县| 铜梁县| 略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