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淑夢
(四川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四川 610000)
每個學前兒童在生活中都會提出這些問題,“我從哪里來?”“媽媽是如何生下我的?”。一直來,對個體性教育的關注多強調在青春期,實際上,幼兒期的性教育對個體的身也健康發(fā)展有著獨特的作用和意義。在進入青春期之前,兒童的性心理一直處于十分低下的水平,性激素分泌量也極少,但并不是說兒童對性的認識是完全沒有的。[1]孩子到了三歲就會開始好奇人身體的奧秘,特別是看到異性朋友上廁所的不同方式之后,更是加深了這個疑問。
2002 年,聯合國對兒童虐待的問題進行了調查,調查結果顯示有近2億的兒童(18歲以下)受到了強迫性行為及其他形式的性暴力,同時家庭性虐待現象在多個國家都存在著。在近些年,有關兒童性侵犯、性虐待、性別角色海亂等新聞也屢見報端。可見,當前兒童的性狀況頗令人擔憂,應該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
放眼中國,南京南站候車室猥褻女童案、重慶某醫(yī)院大廳猥褻女童案、“媲美欣”系列猥褻兒童視頻案……接二連三曝光的猥褻兒童、兒童色情事件,讓兒童遭遇性侵害這一兒童保護問題一再進入公共視線,引發(fā)廣泛討論。面對這些缺乏判斷能力、心理不成熟、處于弱勢的兒童,性教育應該如何進行?受侵害兒童的救助和后續(xù)安置該如何處理?可見,性教育永遠不嫌早。性教育幾乎是反性侵工作中最為重要的一環(huán),但總有家長拘泥于兒童遭遇性侵的發(fā)生率,認為兒童性侵知識少數事件,離自己的生活很遠。但“這種孩子人身受到侵害的事,它發(fā)生了一件就是一件。就算是它只占了統計上的0.01,可是卻占了這個孩子生命的全部?!弊屆恳粋€兒童接受性教育以掌握相關知識、技能,建立正確的態(tài)度,并且能夠識別危險,用恰當的方式保護自己樣的教育不該被擱置?,F階段傳統性教育中的兒童觀需要轉變,當前兒童的性狀況頗令人擔憂,應該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
學前兒童的性教育是幼兒健康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幼兒健全人格教育的一部分,因此學前兒童的性教育引起了人們的高度關注。在兒童的學齡前的這段時間,幼兒園是幼兒生活的重要場所,無疑也是幼兒接受性教育的重要來源。
它不僅有利于幼兒獲得科學的性生理知識,而且有利于幼兒建立正確的性別角色,更能幫助幼兒解決性發(fā)展過程中的異常狀況,為后期的性教育奠定一個比較好的基礎。通過開展早期性教育,對學前兒童傳授科學的性知識,有助于幼兒從小樹立正確的性觀念,形成健康的性心理,還有助于推動精神文明的進步和社會的發(fā)展。幼兒期開展性教育必不可少,而在幼兒期開展性教育,幼兒園和家庭是其開展的重要的場所,其中幼兒在幼兒園學習和生活的時間很多,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教育渠道之一。因此,幼兒園性教育的成功與否,對幼兒將來的發(fā)展至關重要。
2.1 學前兒童性心理的概念
性心理的概念目前眾說風云,靄理士定義性心理為:在性生理的基礎上,與性征、性欲、性行為有關的心理狀態(tài)與心理過程,也包括了與異性交往和婚戀等心理狀態(tài)。[2]國內也有專家學者以大學生青少年為研究對象,認為性心理是關于性問題的心理活動,是主題有關性生理、性對象及兩性關系等的反映。性的心理涉及對性的認識、性的情緒體驗、對性行為的控制等與性有關的一切心理活動,性心理的結構包括性感知、性思維、性情緒、性意志四種基本成分。[3]
用青少年或者成人的性心理概念來分析學前兒童的性心理是很不嚴謹的。學前兒童性心理還正在發(fā)育也可以說剛剛開始發(fā)育,性心理還處在萌芽期。國內外的一些學者的研究認為,對于學前兒童來說,了解幼兒自身對性相關的知識、行為與感覺的感知(包括主觀感受、解釋、認知和情感)。到了青少年對于其的研究可以更多的集中于對性價值、性興趣、性態(tài)度和性行為方面的研究。[4]
2.2 學前兒童性心理的發(fā)展
幼兒的性心理發(fā)育具有兩個特點:自發(fā)性和好奇性。人們有時會看到3-4歲的幼兒玩弄、撫摸或者暴露性器官,這是一種自發(fā)現象,并沒有性目的。這一階段的兒童看到接吻和擁抱或者聽到帶有性意識的談論,這些是比較常見的行為。在這一時期,幼兒還會做一些角色扮演的游戲,例如有“爸爸媽媽寶寶”等等,帶有故事情節(jié)的有性別特征角色的游戲。
這一階段,幼兒對懷孕、生殖等行為都表示好奇,能夠認識到這些事出現但不理解生育的原因,如今的孩子可不如以前的小孩子那般的“好騙”,特別是男生和女生到底有什么不同呀?為什么她是坐著尿尿,為什么我可以站著尿尿?為什么只有女孩子才可以生小孩呢?為什么男孩子不能生小孩子呢?當幼兒產生提問時一般情況下都得不到正面的準確答復,因而更增加了幼兒的好奇。幼兒在這一時期一般都沒有接觸過關于成人的性行為的相關行為,還未意識到男人和女人需要通過性交行為才能懷上小孩。幼兒在大班基本都能了解男孩和女孩的生理區(qū)別。在現代的幼兒園中在,許多小孩在5歲以后就會開始萌發(fā)人生中第一次對異性的“愛戀”,但這個階段,有學者研究表明幼兒表現“對異性很感興趣”。
一般情況下,青春期是性生理和性也理成熟的時期,但是會出現很多性生理、性心理、性倫理之間不平衡的狀態(tài),這都需要通過性教育來解決,所以大家對于青春期性教育是支持和認可的。但是如今對幼兒期的性教育大家的關注度不是太高,尤其是對對口的幼兒教育機構-幼兒園的性教育重視程度更不盡人意,學前兒童的性教育發(fā)展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
近年來兒童性心理研究的重點逐漸由性心理、性行為的描述和評估以及性心理從生到老變化過程的研究專向性心理、性行為與完整個人的其他心理和行為之間的關系及相互作用、決定性心理、性行為的諸因素的研究。如,Hayes(1995)認為,早期身體認知能力發(fā)展較好的兒童在成人后更能對個體財富做出積極和健康的決定。[5]
3.1 學前兒童性心理健康教育發(fā)展滯后原因
先天的染色體組織和生理結構知識決定了幼兒的性別,但是如何發(fā)展性心理和進入性角色幼兒期是至關重要的。幼兒期是兒童心理發(fā)展的飛躍時期,也是性心理發(fā)展的重要時期。但在現代社會,學前兒童的性教育發(fā)展仍非常滯后,縱觀歷史及相關文獻,筆者認為有以下四種原因:傳統性價值觀、成人對性教育相關知識的匱乏、社會缺乏對幼兒性教育的理解以及不良的社會網絡環(huán)境。
普遍的傳統的價值觀認為性是淫亂的、污穢的、禁忌的。不適宜在公共場合談論關于性的內容,更不要提性教育。在現代社會很多家長,想要對幼兒進行性教育,但大多數都難以啟齒,所以選擇逃避或者欺瞞。出于習俗原因,文化思維方式,都使得大多數成人“談性色變”,他們認為小孩子是一張白紙,不懂性,而性教育反而讓孩子對于性“開竅”,從而“污染”孩子,發(fā)生亞當和夏娃偷吃禁果的事情。對很多家長而言,性教育就是一個潘多拉盒子。
第二,在我國,因多年性禁錮,成人很難獲取科學正確的性知識,大部分國人對正確的性科學知識、性健康知識、性道德知識,知之甚少。據調查,“性無知”在中國人中存在還較為普遍,因此開展性教育,普及性科學知識逐步受到了社會的重視。
除了社會價值觀及成人對性教育知識的缺乏以外,對幼兒及幼兒性教育的不理解也是學前兒童性心理健康教育發(fā)展滯后道德重要原因之一。根據調查,在筆者隨機采訪幼兒家長及教師時發(fā)現,約百分之三十的教師及家長認為在幼兒期進行性教育是沒有必要的,多數教師及家長認為性教育應在幼兒10歲以后開展,認為等孩子到了10歲左右,對性自然而然的就了解了,不需要特別去教授,持這種“無師自通”論的成人認為,性欲是人的本能,到了一定的年齡就自然會尋找伴侶、結婚、生子。同時,還有部分成人認為過早的進行性教育,可能會造成性刺激,從而誘發(fā)青少年性犯罪或產生幼兒對性過于關注的問題。
國內反而同色情和反性侵的立法上存在很大程度的空白,網絡兒童保護體系亟待完善。傳播兒童色情的網站、貼吧乃至社交媒體賬號剛被封,換了個名字又再出現。制作、傳播兒童色情的人因為沒有受到應有的懲罰,仍大行其道,愈加猖獗,致使現階段兒童自身的性意識錯亂,性教育難以開展,社會大眾對兒童性教育的認識度還處于“避諱”的階段,社會環(huán)境有待提升。
3.2 學前兒童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對策
在當今社會,學前兒童的性教育發(fā)展還有很多成長的空間,筆者從實踐性的角度出發(fā),本文著重討論在兒童的學前階段,性教育的內容及主要途徑。
(一)學前兒童性教育內容
學前兒童性教育的內容選擇主要依據有以下幾個方面:幼兒自身的身心發(fā)展;社會的需求;性教育知識本身。選擇的內容要在符合幼兒身心發(fā)展及其需求的基礎上,遵循維果茨基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的原則,能夠促進幼兒達到更好水平。同時,教育所培養(yǎng)的人才需要適應社會,讓幼兒能夠更好地融入社會,因此在內容選擇是應注重社會的需求。最后,在選擇性教育的內容時也要注意要選擇有價值的性知識,使幼兒能夠吸收足夠的“養(yǎng)分”。
在內容建構方面,可以從了解身體結構,培養(yǎng)講究衛(wèi)生習慣,性別概念及角色發(fā)展,自我保護意識的建立這幾個方面進行設計。3-4歲小班的幼兒學習了解身體結構及了解兩性生殖器官的差異,注意身體器官的衛(wèi)生記憶良好的如廁習慣,能夠通過外形辨認性別,男孩一般短發(fā)喜歡穿深色衣服,女孩頭發(fā)偏長,喜歡穿裙子,幼兒要學會保護自己的身體及隱私部位。4-5歲中班的幼兒了解身體器官的功能,認識到日常習慣中要保護自己的外生殖器官(例如,女孩如廁后要從前往后擦拭等),培養(yǎng)男孩堅強,勇敢等男性特質性格,女孩善良溫的特質,幼兒需學會在遇到危險,有人侵犯到自己的隱私部位時,知道大聲呼救或使用電話尋求幫助。5-6歲大班的幼兒了解隨著年齡的變化,外形和衣著的改變也不會改變性格,遇到意外擦傷等情況能夠臨時處理自己的傷口保護自己,在遇到侵犯時,懂得出了父母之外可以打110報警電話。
(二)學前兒童性教育的主要途徑
(1)繪本的出版及陳列
故事,是幼兒學習的一個重要途徑,而繪本則是這充滿教育性意義活動的載體。在當今社會,中國出版的關于幼兒性教育的圖書相對較少,也缺乏一些系統的,讓幼兒充滿興趣的性教育圖書。相對較為出名的是德國及美國的性教育圖本,例如我從哪里來(Where did i come form?)、Who has what?等。因此,國內性教育繪本的書寫出版還有很大的發(fā)展空間。
在中國的幼兒園中有很多圖書角,而根據筆者的觀察5家幼兒園研究發(fā)現,只有1家有關性教育繪本的陳列。因此,幼兒園也應加強對性教育的認識,并且在相應的圖書角投放或展示相關的繪本內容及節(jié)選。
(2)課堂教學
課堂教學活動是幼兒園開展性教育的主要途徑。通過教師講解、師幼對話、開展游戲等多種方式,有目的、有計劃向幼兒傳授性知識,幫助幼兒樹立科學的性觀念及培養(yǎng)健康的性習慣及正確的性行為,讓幼兒接受比較全面的性教育內容。教師在課堂中也要根據不同年齡階段幼兒的身也發(fā)展特點和具體的教學情境,借助圖片、影像、圖書等多種玩教具,生動形象地開展幼兒園性教育。
(3)家庭的滲透
“家園共育”是一種理想的教育方式。幼兒出了在幼兒園的時間,其他大部分都和家庭成員一起度過,因此,在幼兒園中開展性教育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發(fā)揮家庭生活的教育功能。家長通過給幼兒樹立良好的榜樣,布畳有教育意義的環(huán)境等,或者在日常什么中提及關于性知識的內容,使幼兒在日常生活中獲得潛移默化的性教育。
(4)媒體的“適度”、“適當”報道
隨著大數據時代的來臨,傳媒在性教育事業(yè)發(fā)展中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許多人的性知識獲得都來自于報刊書籍、電視節(jié)目及互聯網。這些文化媒介在給予了我們大量的性教育資源的同時,也攜帶了一些不健康的信息,使幼兒過早接觸或接觸到了錯誤的性知識,從而影響了今后的性觀念。因此,學前兒童性教育健康的發(fā)展需要整個社會的“協助”。媒體應適度、適當的報道性相關知識,或采用更有效的方法管理視頻廣告等的投放,保證幼兒能夠接收到更適當的信息。
注
[1] 吳階平.青春常識圖本(p25-26頁).[M].上海.上海出版社
[2] 靄理士.性心理學[M].上海.三聯書店
[3] 張進輔.現代青年心理學[M].2002.重慶出版社
[4] 鄭治國.劉建平.學齡期兒童性心理研究現狀及展望.[J].心理學探新.2017.37-2
[5] 鄭治國.劉建平.學齡期兒童性心理研究現狀及展望.[J].心理學探新.2017.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