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 敏
日前,批改“看拼音寫詞”時,遇見了“你生氣”,一個對勾之后,瞬間又停了下來。剛才那學生寫了什么?看著每一個字都對,但怎么覺得這么不對勁呢?翻看前幾本作業(yè),都清清楚楚寫著“nǐ shēng q씓擬聲器”。默默回到“你生氣”,打了個叉。繼續(xù)批改,又遇見了“鹿排”。這,難道是和“牛排”“雞排”“豬排”一個思路的詞?看看別人寫的“l(fā)ù pái”“路牌”,再回想下“你生氣”,滿心糾結地給“鹿排”打了個對勾。
這種同音異詞的出現(xiàn),在學生作業(yè)中并不少見?!澳z帶”還是“交代”?“憂慮”抑或“幽綠”……教師給學生打對勾的少,打叉的多。
教師認為學生錯了,無非是這幾個原因:一是說,我要考查的不是這個詞;二是強調,本冊課文里沒有這個詞;三是,學生寫的不是一個“詞”。
學生為什么會寫出這些詞呢?教師還得回到兒童中去,回到兒童的隊伍里去尋找答案。
兒童是天生的工程師
要知道兒童是天生的工程師,工程的核心就是造物。教師的職責是促進兒童自主探索求知,讓兒童會自己思考和解決問題,成為學習的工程師,而不是教師眼里會做題的“好孩子”。
寫“你生氣”的學生說:“我一時想不起該寫什么詞,就對應著拼音寫出了這三個字,讀音完全符合,看起來也像個詞了?!彼蟹e極的思考,努力推導,希望能正確填寫此題。我那個叉,叉掉的也許就是孩子童心里純純的自主探索的創(chuàng)造力。
兒童不主動學,遇難就退,我們貢獻過什么?
兒童是天生的學習者
兒童從出生起就開始研究他們生活的世界,滾球、掀翻凳子、反復開關燈……
學會看書后,繪本、漫畫、童話……各類書籍,這里面能給予他們的知識浩如煙海,兒童必然會在這樣的閱讀中攝取大量的新知識?!奥古拧闭浅鲇谶@樣的一個學習所得。寫“鹿排”的學生最近迷上了《荒野村居》,有時間就抱著書看,里面的求生方式里就有捕獵、烤鹿排充饑。幸而,我沒叉掉他真正的自學所知。
兒童的答案單一,思維固化,我們又貢獻過什么?
兒童就是兒童
兒童畢竟是兒童,他們不同于成人。兒童是有著其所特有的年齡特征和個性的不成熟的人。
兒童需要尊重,他們是完整的人。兒童也是具有獨立生命精神的人,應該得到所應有的尊重。教師要記住,“跟孩子在一起,就是跟三分之一的確定性和三分之二的不確定性在一起”。兒童需要開放,他們是成長中的人。他們有著獨有的身心發(fā)展特點和生活需要,我們教師理應遵循兒童的成長規(guī)律,呈現(xiàn)適宜的教學內容,選擇恰當的教學策略。兒童需要激勵,他們只是兒童。教師和兒童都是教育中的主體,教師和兒童通過相互交流、啟發(fā),分享彼此的思考、見解,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